好書試閱

第 1 篇:第 1 章到第 3 章

介紹「搞定」最基礎的概念,藉由橫向思考及縱向思考 5 步驟,達到「心境如水」(mind like water)的境界。

第 1 章:說明身為知識工作者對於「工作」(work)應有的概念。例如:捕捉雜事、清空大腦、決定下一步行動、橫向思考與縱向思考等,幫助我們「心境如水」,面對人生大小挑戰。

第 2 章:橫向思考 5 步驟簡述,藉由細讀本章即可掌握本書精髓。介紹掌控工作及生活的「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及「執行」5個步驟。 若您覺得需要延伸閱讀,從第 5 章到第 9 章有更多詳細的內容。

第 3 章:介紹「自然計畫模式」(縱向思考),並引用實例說明下列 5 個階段:定義目標及原則、辨識願景與預期結果、進行腦力激盪、整理,以及決策下 一步行動。

第 2 篇:第 4 章到第 10 章

詳細探討「搞定」的方法論、相關工具設定、「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執行」5 步驟的實踐方式,並闡述專案管理的方法。

第 4 章:詳細解說設定個人工作管理系統與個人參考資料庫的方法,以及相 關注意事項。

第 5 章:「搞定」第 1 個步驟是「捕捉」,目的是把所有引起你注意力的事情,全都收集起來,包含外在實體物品及大腦中的雜事,將所有雜事進行大掃除、放入合適的收件匣中。

第 6 章:「搞定」第 2 個步驟是「理清」,也就是對捕捉到收件匣的雜事決定下一步行動,並放置到合適的地方;可行動的事情分為「立刻執行」、「委派他人」、「延遲處理」3 個地方放置;不能採取行動的事情,可分成「丟棄」、「參考資料」、「孵化事項」3 個地方;超過一個行動才能完成的事情,則屬於 「專案」。

第 7 章:「搞定」第 3 個步驟是「整理」,當雜事「理清」成行動,需要清單、檔案夾來管理行動的提示及參考資料時,本章詳細說明如何架構清單系統(包含行動清單、行事曆、專案清單等清單)及建立參考資料系統的方法。

第 8 章:「搞定」第 4 個步驟是「回顧」,每週花 1 ∼ 2 小時做好每週檢視, 讓整個系統符合「收集及理清」、「持續更新」及「發揮創造力」3 個條件,每 週檢視是「搞定」成功的重要關鍵。深思一下,如果你無論何時都能全面掌握自己的狀態,可能會呈現何種樣貌?心靈完全澄明,任何事都不會牽絆你。可以心無旁騖、隨心所欲全心投入當下的狀態又是怎樣?
這種境界是可能達成的。從容駕馭一切、花最少的力氣完成有意義的事,兼顧生活與工作各個層面⋯⋯,這是可能實現的。置身在複雜的世界中,仍然可以體驗到武術家「心境如水」(mind like water),以及頂尖運動員所謂的「化境」(zone,或譯為「忘我」、「身心合一」)狀態。事實上,你可能曾體驗過這種狀態。
「心境如水」是一種工作、行動處於頭腦清楚,建設性想法層出不窮的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心境如水」,想有效處理21世紀複雜的生活,大家對這種境界的需求會日益增強。任何人若希望能在工作與生活中維持平衡、持續獲得正向的成果,就需要「心境如水」的境界。世界級的美國划船運動員奎格.蘭伯特(Craig Lambert)曾在著作《水上的心境》(Mind over Water)中,描述這種感覺:
划船運動員會用一個詞來形容流暢狀態:擺盪(swing)。……回想一下盪鞦韆這件單純的樂事:輕鬆來回的動作,動力全來自鞦韆本身。鞦韆會帶著我們擺盪,我們不必用力、腿伸直與回勾就能讓自己盪得更高,但盪高的主因來自地心引力。與其說是我們在盪鞦韆,倒不如說我們被盪了起來。同理,當船載著人,是船身帶著我們移動更快:船兒就像輕鬆哼著歌,在航道上快速自然地前進。我們的任務只是與船身合作,不要為了加快速度而使勁划水,讓船反而減速。過度用力反而會讓船速度更慢。有些人為了躋身貴族階級竭力攀高結貴,這只會證明他們並不夠格,因為貴族根本不必如此費力,一出生就已是這個位階。擺盪(swing)正是處在這個「位階」狀態。
「心境如水」的比喻
  空手道用「心境如水」的意象來解釋一切就緒的狀態。想像將小石子丟向平靜無波的池塘,池水的反應是什麼?答案是:會依石子投入的力道與質量,反應出相對應的漣漪,最後水面再度回復平靜。池水不會反應過度或不足。
水就是水,只是展現水的本質。可以淹沒一切,本身卻不會被淹沒。時時平靜無波,卻又不會不耐煩;可以被迫改變流向,但又百折不撓。懂了嗎?
空手道出拳的力道是來自速度,而非肌肉;在揮擊最後階段所展現的「爆發力」就是力道的來源。這就是塊頭小的人也可以學會徒手劈開木板與磚頭的原因:不需靠厚皮老繭或蠻力,只要懂得借助速度形成的一股猛勁即可。不過,當肌肉緊繃速度就會減慢,因此在高階武術訓練中,平衡與放鬆是教學與要求重點。清除雜念並敞開心胸、適當反應是關鍵所在。
  會造成你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的事情都會反過來控制你,這種事情反覆發生。當你回覆電子郵件、回應某個特定行動,以及應對小孩或老闆時,沒有拿捏好分寸,就會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成效。大多數人對事情不是過度關注,就是太不專注,就只是因為他們沒能拿捏好「心境如水」的心態。
你能在必要時刻進入「高效狀態」嗎?
將心倒空,隨時接納一切,為萬物敞開。─鈴木俊隆

  回顧一下上次進入「高效狀態」的經歷,你可能會覺得一切如在股掌,絲毫不感到緊張,全神貫注在工作中,時間彷彿消失了(怎麼已經是午餐時間?),而且覺得工作起來充滿了意義。你想再度體驗這種感覺嗎?
  萬一你與這種狀態背道而馳,覺得無法掌控情勢、壓力大、無法專注、厭煩與受困時,你有辦法再進入「高效狀態」嗎?這正是本書的宗旨,「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GTD)是套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告訴你該如何再次回歸到「心境如水」的境界,將你的大腦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多人面臨一種挑戰,當他們掉出高效狀態時,缺乏一個可以判定的「參考點」,讓他們知道已經不在高效狀態了。其實大多數人長久以來都活在壓力緊繃狀態下,不曉得日子可以活得截然不同─也就是說,可以用另一種更具建設性的高效狀態,管理自己的世界。希望本書可以激發你控管壓力的能力,知道你可以隨時降低工作壓力。

──摘自《搞定!》頁49-52
第 9 章:在「搞定」最後步驟的「執行」階段,有 3 個評估方法,幫助選擇最適合現在執行的行動,首先是 4 項限制條件(情境、時間、精力及優先順序),接著是 6 種專注高度(horizons of focus),最後是工作的 3 種類別(three- fold nature of work)。

第 10 章:討論計畫專案的方法及各種工具。

第 3 篇:第 11 章到第 15 章

講述維護「搞定」系統的 3 個重要原則,並探索認知科學與「搞定」的關係,以及未來「搞定」的精進之路。

第 11 章:很多人會對做不完的事情感到內疚,卻不知道如果養成捕捉的習慣,而且對承諾要做的事情「重新協議」,就能減輕許多內心的壓力。

第 12 章:本章提到一個有趣的命題:「為什麼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拖延?」在抽絲剝繭的探討中,讓人體會到管理好「下一步行動」的重要。

第 13 章:本章講述將個人原來的行為模式,轉換成以「預期結果」及「下一步行動」為導向,對個人甚至是企業的幫助。

第 14 章:介紹「搞定」和認知科學的關係,包含分散式認知、心流理論、實行意願、心理資本等,讓「搞定」和認知理論層面的結合更深。

第 15 章:介紹「搞定」精進之路,分成精通基礎原理、建立人生管理綜合系統,以及享有專注、方向和創造力 3 大階段。從大腦清空開始、逐步提升,讓我們面對大小事情處之泰然又不失高雅(elegant equanimity),這是一種多層次的能力,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完善。

附錄:術語表:列出「搞定」理論 53 個重要專有名詞的定義,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本書論述。

論後的改變,最近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台商朋友和我分享他學習「搞定」後的 3 個 心得:

首先,他開始在桌面放置實體收件匣(參見第 5 章),整理工作時的各種紙張及物品,辦公更有效率。

第二,他修正了行動清單類別(參見第 7 章),增加了「等待清單」、「@深圳宿舍」、「@台灣家」,他會寫下回台灣時可以陪孩子做的事情。

第三,用每週檢視的 11 個步驟(參見第 8 章的 226 ∼ 229 頁),每週一次檢視系統,尤其是清空大腦及最後大膽展現創意的步驟,對他幫助很大。

朋友說,他因此更能高效工作,而且壓力大幅降低。一方面,我為他的學習及實踐結果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我也相信閱讀本書的你,一樣可以做到高效工作、從容以對。

加油。(摘錄1)

第1章 新時代要用新方法


承諾:武術家的「一切就緒」狀態

深思一下,如果你無論何時都能全面掌握自己的狀態,可能會呈現何種樣貌?心靈完全澄明,任何事都不會牽絆你。可以心無旁騖、隨心所欲全心投入當下的狀態又是怎樣?

這種境界是可能達成的。從容駕馭一切、花最少的力氣完成有意義的事,兼顧生活與工作各個層面……,這是可能實現的。置身在複雜的世界中,仍然可以體驗到武術家「心境如水」(mind like water),以及頂尖運動員所謂的「化境」(zone,或譯為「忘我」、「身心合一」)狀態。事實上,你可能曾體驗過這種狀態。

「心境如水」是一種工作、行動處於頭腦清楚,建設性想法層出不窮的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心境如水」,想有效處理二十一世紀複雜的生活,大家對這種境界的需求會日益增強。任何人若希望在工作與生活中維持平衡、持續獲得正向的成果,就需要「心境如水」的境界。世界級的美國划船運動員奎格‧蘭伯特(Craig Lambert)曾在著作《水上的心境》(Mind over Water)中描述這種感覺:

划船運動員會用一個詞來形容流暢狀態:擺盪(swing)。……回想一下盪鞦韆這件單純的樂事:輕鬆來回的動作,動力全來自鞦韆本身。鞦韆會帶著我們擺盪,我們不必用力、腿伸直與回勾就能讓自己盪得更高,但盪高的主因來自地心引力。與其說是我們在盪鞦韆,倒不如說我們被盪了起來。同理,當船載著人,是船身帶著我們移動更快:船兒就像輕鬆哼著歌,在航道上快速自然地前進。我們的任務只是與船身合作,不要為了加快速度而使勁划水,讓船反而減速。過度用力反而會讓船速度更慢。有些人為了躋身貴族階級竭力攀高結貴,這只會證明他們並不夠格,因為貴族根本不必如此費力,一出生就已是這個位階。擺盪(swing)正是處在這個「位階」狀態。

「無論是擦亮窗戶或嘗試寫出傑作,漫不經心必然活不出真實生命。」──娜迪亞‧布蘭傑「心境如水」的比喻

空手道用「心境如水」的意象來解釋一切就緒的狀態。想像將小石子丟向平靜無波的池塘,池水的反應是什麼?答案是:會依石子投入的力道與質量,反應出相對應的漣漪,最後水面再度回復平靜。池水不會反應過度或不足。水就是水,只是展現水的本質。可以淹沒一切,本身卻不會被淹沒。時時平靜無波,卻又不會不耐煩;可以被迫改變流向,但又百折不撓。懂了嗎?

空手道出拳的力道是來自速度,而非肌肉;在揮擊最後階段所展現的「爆發力」就是力道的來源。這就是塊頭小的人也可以學會徒手劈開木板與磚頭的原因:不需靠厚皮老繭或蠻力,只要懂得借助速度形成的一股猛勁即可。不過,當肌肉緊繃速度就會減慢,因此在高階武術訓練中,平衡與放鬆是教學與要求重點。清除雜念並敞開心胸、適當反應是關鍵所在。

會造成你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的事情都會反過來控制你,這種事情反覆發生。當你回覆電子郵件、回應某個特定行動,以及應對小孩或老闆時,沒有拿捏好分寸,就會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成效。大多數人對事情不是過度關注,就是太不專注,就只是因為他們沒能拿捏好「心境如水」的心態。

你能在必要時刻進入「高效狀態」嗎?

回想一下上次進入「高效狀態」的經歷,你可能會覺得一切如在股掌,絲毫不感到緊張,全神貫注在工作中,時間彷彿消失了(怎麼已經是午餐時間?),而且覺得工作起來充滿了意義。你想再度體驗這種感覺嗎?

萬一你與這種狀態背道而馳,覺得無法掌控情勢、壓力大、無法專注、厭煩與受困時,你有辦法再進入「高效狀態」嗎?這正是本書的宗旨,「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GTD)是套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告訴你該如何再次回歸到「心境如水」的境界,將你的大腦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多人面臨一種挑戰,當他們掉出高效狀態時,缺乏一個可以判定的「參考點」,讓他們知道已經不在高效狀態了。其實大多數人長久以來都活在壓力緊繃狀態下,不曉得日子可以活得截然不同──也就是說,可以用另一種更具建設性的高效狀態,管理自己的世界。希望本書可以激發你控管壓力的能力,知道你可以隨時降低工作壓力。

「將心倒空,隨時接納一切,為萬物敞開。」──鈴木俊隆(摘錄2)

第2章 掌握生活主導權:精通工作流程的5步驟


想要游刃有餘地管理工作,請務必將「工作流程的5步驟」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人們在面對生活、工作與隨之而來的事務時,都會經歷這5個步驟。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廚房或公司,若想妥善掌握事務的變化,都得精通工作流程的5步驟。每個步驟各有最佳實務做法與工具,而且必須與其他步驟融成一體,才能在繁務中創造出美妙的高效狀態。不是變得「有組織條理」或懂得「設定優先順序」而已。雖然那樣也很好,但卻是施行5步驟所得的結果,而非施行辦法。採用我稱之為「整體協作發揮」的流程,會創造出比想像中更有成效也更具挑戰性的結果。

5個步驟包括:
(一)「捕捉」(capture)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項。
(二)「理清」(clarify)每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行動。
(三)「整理」(organize)上述結果,提出可行動的選項。
(四)「檢視」(reflect)選項清單,接著做出抉擇。
(五)「執行」(engage)決定的行動。

這構成了人們生活橫向的管理,隨時隨地整合向前邁進時必須考慮的所有事項。

「要確切知道何謂自由,唯有在生活的主要任務中尋求其原則,亦即在訓練自身反應與學習掌控所處環境的過程中探求。」──沃爾特‧李普曼

上述5個步驟並非空談胡說,而是為了享有高效行動、讓事在掌控之中必須做的事情。假設你打算煮一頓晚餐宴請朋友,但回家看到廚房一團亂,會怎麼處理?首先,找出放錯地方的物品(捕捉),決定該保留或丟棄(理清),再將各種東西歸位,例如:放回冰箱、丟垃圾桶或收到水槽(整理),然後查閱食譜,檢查自己擁有的食材和器具(檢視),最後是將奶油放到鍋裡加熱融化,開始烹煮(執行)。

這套方法的原則相當簡單明瞭,甚至一般人多已如此處理工作。不過,大多數人在每個步驟都仍有大幅改善的空間,尤其5個步驟間的連結往往很薄弱,但這卻是造就優質工作管理的關鍵。因此,每個步驟必須無縫接軌,以一致的標準維持。在事務繁雜的生活與工作中,大部分人按自己的意思操作上述方法,可能已體會到嚴重效率不彰,周遭增生的環境壓力更是打擊了本來就較脆弱的部分。即使是在閱讀本書的當下,各種無所不在又瞬息萬變的資訊,更是不斷增加生活與工作的複雜度。如果只是整理雜亂的廚房可能還沒什麼,但再加上漏水添亂,就會演變成大麻煩。此外,不小心遺漏的電子郵件、未追蹤進度的任務,或逃避抉擇的事項,也會讓混亂的情況加劇。因為大量息息相關的事情不會越來越少,進來的速度也不會慢下來,所以若沒做好「工作流程管理」就會陷入險境。

多數人主要的弱點在於(1)「捕捉」的能力。例如「要做某事」的承諾只停留在腦袋裡,隨之產生的「有點想做」與「應該要做」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卻很少記錄下來。很多人就算收集了很多想法,卻沒有(2)確實「理清」其意義,與決定該採取的行動(如果必要的話)。因此,這些人任隨意列下的清單散落各處,比如將會議筆記與含糊的待辦事項寫在便利貼上,黏貼於冰箱或電腦螢幕上,或者利用數位裝置上的「任務」功能記錄全部事項,而不是具體做法,導致最後麻木無感。這些清單可能不僅無法紓解壓力,反而還會製造更多負擔。

有些人是當下有對雜事做出恰當的決定,卻沒有發揮其價值,只因為缺乏(3)有效「整理」結果。例如某人決定告訴老闆某件事,但只記在自己的大腦裡,於是當要用到時,就無法適當取用。還有些人很擅於整理、很有條理,但是(4)不夠持續「檢視」內容,無法總是有系統地處理事情。例如即使擁有可利用的清單、計畫與形形色色的檢查清單(透過收集、理清與整理所建立的),但沒有跟進或加以善用。很多人不常看自己的行事曆,導致無法隨時跟進事件、趕上截止期限,最後在緊要關頭中慌亂受害。

最後,如果前述任何一個環節沒做好,就很可能無法在最佳的時間點(5)「執行」選定的行動。人們大多會因為「期待」(而非「信賴」),選擇先做剛發生或最吸引自己注意的事;還有正事沒做、「沒時間」參與某些重要活動,就會有種事情老是揮之不去的感覺。此外,無壓高效工作的精髓在於自由不受限地做有意義的事,否則痛苦也會不斷產生。這工作流程的5步驟可以靈活變化,而且必須有良好的技巧與工具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步驟打散進行會有相當助益(即使不是絕對必要)。有時候我只需要收集接到的事情,還不必決定該如何處置;有時候我可能只要處理會議筆記,或者剛剛出完差回來,必須整理路上收集與處理過的事情,或者需要檢閱工作清單。很顯然,我大多時候是在做必須完成的事情。

很多人無法做到「井井有條」的主要原因,就是試圖一次完成5個步驟。大多數人羅列清單時,會試圖按優先順序寫下「重要的事」,卻沒有提出具體行動。然而,如果你認定助理的生日「不是重要事項」,因此不必立即決定該做些什麼,這項「開放式迴路」(open loops)就會成為阻力,讓你無法完全清楚、高效地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