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台灣需要更多的數位創業

二十餘年前(1995年底),我在自家頂樓創辦了一家網路公司,專門幫企業架設網站並協助網路行銷的操作,我們希望幫企業解決沒有網站的困擾,進而協助企業達成網站建置後曝光等行銷的目的;二十餘年來,我們網路人見證了第一波網路革命,碰到募資順暢那美好的年代,也遇到了網路泡沫化的衝擊,更沒有想到全球網路公司崩盤瓦解的血淋淋慘況發生在自己公司身上,網路世界彷彿不再那麼美麗,但我卻同時看到很多新興公司沉澱後浴火重生,透過第二波網路社群革命開始稱霸一方,彷彿網路世界的巨獸已然甦醒。

二十餘年前,我們那個年代的創業家都很自豪台灣在網路發展的世界領先中國大陸,當時若有機會去對岸發展,可以花很少成本養一堆工程師和設計師幫你做事;二十餘年後的今天,不知不覺,台灣的數位發展和環境早已遠遠落後中國至少五年以上,甚至有中國的網路公司聘請我們到大陸或在台灣分公司上班,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有機會到中國籌資,你會發現,對岸的創投或天使投資人一聽到你來自台灣,可能連頭都不會抬起來看你一眼。

是什麼原因造就這樣的結果我先不在這邊討論,我想表達的是,西元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引發第二次網路革命的成功,至今仍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如今因網路連網速度躍進,穿戴裝置、大數據乃至於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時代以及AI人工智慧的來臨,現實生活開始有了各項改變,全球都為這些摩拳擦掌。當大陸用國家政策推行互聯網+,推動醫療、生活、科技等等的無限可能;當新加坡用國家政策和力量發展智慧城市,包括都市計畫、公共服務整合、遠程醫療,和創造超級無線網路,全面安裝感應器收集即時資訊,並拓展住家光纖網路的普及率時,台灣卻步調緩慢,不管換了多少政府都依舊沒變,讓我深深為台灣下一步感到擔憂。台灣現在的數位創業情況從年齡來看,年輕人有想法,也是最貼近網路世代的一群,但他們把想法換成收益的過程(營收機制)大多不夠成熟,且資金取得沒有方法,人脈更是欠缺;中年人有經驗,想法也較務實,但鮮少能取得足夠的資金發揮,大多礙於生活和家庭壓力,在創業過程中裹足不前;最有資格且有資金投入數位創業的人,大多落在50餘歲到70歲左右,多是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成功人士,這些企業家不僅有資金、有人脈,更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可惜很難找到一批肯賣命的網路創業家。這三種人分屬不同社會階層,再加上政府沒有一個好的平台媒合,甚至有些金融單位出面干預第三方支付等推動,造成台灣在數位創業的匱乏。

有人告訴我,網路的創業門檻太低了,幾乎人人都可以說出很多道理,連我們家正在唸高一的小朋友也可以對我們家的平台說出一番獨到見解。但網路不等於數位,數位創業需要更高瞻的計畫和技術,在過去二十年當中,我認識至少一打數位創業的成功人士,現在我身邊至少有二打以上的好友正在創業,但我知道社會上仍有數十打正在思考數位創業的年輕人。我想,若能將我曾經經歷的一些故事和經驗及實用技法,分享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或許可以幫助他們,或是給他們一些啟發。

【第二章】透視平台的價值

六、透視平台的價值

以前曾聽過長輩說美國人把公司當豬在養,台灣人把公司當兒子養,年輕的時候聽不出箇中含義,後來才體會出這原來就是不斷創新和創業的基礎。如果你有幸身處美國,有能力打造一個有潛力的網站平台,就可以國外龐大的消費人口為基礎,快速籌到一定的資金,把平台打造的更具商業市場性,最後讓大公司捧著資金來併購,這時候可以把公司當成豬來賣了,你可以把拿到的資金再投入另一個有興趣的領域,勇敢的去開創另一個事業。

●美國人眼中平台的價值

要做到把公司當豬來養,必須先知道平台的價值到底在哪裡,若是在美國,可以參考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站Alexa,透過這個網站,可以了解每一個國家網站的排名狀況,排名計算公式會分析網站的跳出率、停留時間和每一位訪客的瀏覽頁數。排名的參數採每日、每週和每月的加權來統計,所以每天的排名都不一樣,當然連外網站等參數也會被列入評估,不過這一塊多數人並不重視。雖然有很多人都說這排名不準,我也認為不準,但這卻能作為投資人在評估上的一個參考點。我認為如果一個平台跳出率很高,代表平台對使用者的第一眼吸引力不夠,這是平台很大的致命傷,此外停留時間和瀏覽頁數也可以看出使用者對平台的黏著度等等。台灣一般公司的網站跳出率落在60%甚至更高,停留時間和瀏覽頁數一般也是1分鐘和1 頁。若是辛苦打造的平台跳出率始終居高不下,代表首頁設計出現了極大的問題,若是停留時間和瀏覽頁數始終不高,也代表動線或提供的內容未能擄獲消費者,平台的價值也岌岌可危了。

台灣有另一個統計排名的網站ARO,是專門分析台灣網站的網站,若是想知道自己網站的平台價值,可以參考看看,不過一般人了解不深,也不太愛用。

●創投或老闆眼中平台的價值

如果不能把平台未來真正的價值跟投資人說清楚,大概也無法從投資人手上拿到任何資金,以下就說明一下創投或老闆如何評估平台的價值。你可以先問自己:

.這個平台有多少人願意付錢使用?
.平均每個人每個月願意付多少錢?
.他願意付多久?

如果透過以上問題計算出的金額遠遠大於公司所投入的資金,應該就比較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我曾經在台灣一家遊戲公司上班,除了事前評估遊戲的種類、遊戲的主客觀分數、遊戲校調、玩家試玩心得……等,他們也會這樣評估是否要代理一個線上遊戲。

.這個線上遊戲有多少人願意付錢使用?
.平均每個人每個月願意付多少錢玩這款線上遊戲?
.他願意付多久?

透過這個方式計算出可能帶來的營收,且確定金額大於公司所投入的資金,他們才會決定代理。所以若是你想創業或做一些重要決策,就用這個方法評估看看吧。

●Break:異業合作的價值!

台灣很多人受限於傳統教育思維,認為別人做什麼我也要做,所以別人做了購物商城也跟著做,別人做團購也跟著做團購,結果十家倒了九家,另一家在苦苦的撐著,甚至連Groupon也離開台灣市場。大多數人因為不容易理解和切入不易,對傳統行業不感興趣也不想接觸,但若帶著破壞性和方便性思維切入,讓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結合,往往比闖入中國找尋新商機更容易成功。例如有一天,溫度非常高,正值盛夏,我經過一個辦公大樓樓下,遠遠的看到一台自動販賣機,摸摸口袋竟找不到足夠的硬幣買杯清涼飲料解渴,但卻驚喜的發現販賣機也可以使用悠遊卡付錢,不禁感嘆悠遊卡的方便,現在它不僅能用在捷運、公車、便利超商、停車場、火車、UBike、公用電話,現在也能用在自動販賣機了。

還有另一個有名的行銷案例。有一家韓國第二名的超市,想要成為韓國最大的超市,他們想破了頭思考如何在不花錢投資賣場、雇用新員工的前提下突破現況。結果最後想出,把超市的食材飲料列印出來,貼在地鐵候車月台的牆上,等車的消費者只要用手機的QR Code就可以直接購買、運送到府,簡單的支付功用開發及列印成本,就讓第二名超市變成韓國最大的超市。

【第三章】掌握螢幕商機

四、決戰數位內容

中國四雄與美國四霸已占據了服務、電子商務、社群並接收載具的重要戰略位置,所以大家都摩拳擦掌迎接螢幕裡的數位內容,想提早搶得先機!因為在現實社會中誰掌握了通路,誰就是王,在數位的世界中,數位內容將決定誰能稱王!

要決戰的數位內容有哪些呢?打開電腦、手機、平板與電視,你會做的事情就是數位內容發展的重點策略,一般而言有音樂、電影、遊戲、電子書、App這五大類:

●音樂

現今全球最大的數位音樂商店就是Apple的iTunes商店。它讓消費者能將數位音樂下載至iPod或其他裝置,並透過iTunes軟體同步更新功能,讓消費者購買的音樂能在多達5個數位裝置上播放。

而隨著雲端運算風起雲湧,近年來許多廠商也開始研究如何透過雲端播放音樂。目前,亞馬遜似乎比蘋果、Google更早完成這方面的布局。現在,亞馬遜已經能讓Cloud Drive的客戶擁有5GB的免費儲存空間(約1000首歌曲),且你若曾經購買亞馬遜的MP3專輯,還可以自動取得一年的免費空間(20GB)使用權。

除了聽的音樂(Mp3)之外,線上練唱也是一塊新崛起的商機,點歌、唱歌給親朋好友或陌生人聽,似乎也滿足了現代人的表演慾。●電影及影片

現代人喜歡看各式各樣的影片,我們喜歡在考完試或放颱風假的閒暇約三五好友聚聚,點幾杯可樂和爆米花,盡情徜徉在電影的情境中;此外,隨著迷你影集的崛起,許多女生喜歡看慾望城市、八卦女王等外國影集,男生則選擇戰爭英雄、反恐任務系列的影集觀賞;近年來韓劇盛行,紅到似乎不跟著大家看一些熱門韓劇就跟不上同儕及同事的節奏和氣氛,由以上幾個現象可以發現,現代人有多麼熱愛觀看影片。

有這麼多人熱愛看影片,當然也就代表影視租片這塊市場蘊藏著商機。在影視租片市場中值得關注的大概就是1997年成立的Netflix了。Netflix是一家美國公司,他的服務非常貼心到位,消費者只要繳交月租費,它們就會用回郵信封寄送DVD和Blu-ray出租光碟片到消費者指定的收件位址,憑藉著這項服務,它們打敗了同期的競爭者──百視達;1999年Netflix推出訂閱制的服務,至2009年,Netflix已可提供超過10萬部電影DVD,訂閱者超過1000萬人;2011年4月,Netflix在美國有多達2300萬名訂閱者,在世界其他國家更有超過2600萬名的訂閱者。

隨著數位環境的成熟,Netflex還與Apple Google及Amazon結盟,讓所有消費者能透過家裡的網路電視收看Netflex的節目;2016年1月6日,Netflix計畫將服務範圍新增至130個國家,這些國家包括亞洲各主要地區,若計畫成功,服務範圍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北韓、敘利亞及克里米亞等以外所有國家或地區。在此同時,當然也增加了阿拉伯語、韓語、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服務,以因應亞洲國家消費者的需求。

無獨有偶,被百度併購的愛奇藝也選擇在2016年進軍海外,而他們選擇的第一站就是台灣!兩者的經營模式略有不同,兩相比較之下,會發現Netflex的影片多是美國影片和迷你影集,愛奇藝的影片多是亞洲電影、韓劇,最近則結合素人創作推出微電影。

●遊戲

掌上型遊戲機和桌遊等傳統遊戲,隨著網路的崛起,被網路相關的遊戲或是能與家中電視相連的遊戲機取代。而不需要遊戲機就能玩的網頁遊戲種類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看了眼花撩亂,這當中又以2009年開心農場這款遊戲最具標誌性,因為台灣有許多人透過這款社群遊戲認識了臉書。而後App Store與Google Play中也提供了數十萬個手機遊戲供人下載打發時間,網頁遊戲漸漸成了最普及且容易上手的遊戲種類。從性別來看,超過8成的女性玩智慧型手機的遊戲,集中的情形相當明顯。從各平台玩家之平均月花費來看,智慧型手機遊戲玩家之平均月花費為新台幣357元,是所有平台中最低的,幾乎有超過一半的玩家不花錢。反之,電玩主機遊戲玩家之平均月花費為智慧型手機遊戲的3倍,達新台幣1,145元,且付費玩家超過8成。從這些數據來看,電玩主機遊戲仍然是值得投入的市場,反倒是台灣的線上遊戲營業額近年來跌了近乎兩成,這些數據及現象反應出遊戲市場的變化莫測。

但開發遊戲的成本差異卻非常大,網頁遊戲(在網站上玩的遊戲)、電腦社群遊戲、手機App遊戲、線上遊戲,這幾類大家所熟悉的遊戲開發成本和開發時間幾乎天差地別,一個高手或許一個月就可以開發一個簡單的網頁遊戲或手機遊戲,但一個好的3D線上遊戲可能要花一家公司六、七年的時間,耗資達數億元之多,甚至有可能在開發完畢之後,發現市場無此需求而全部泡湯。

因為無論哪一種遊戲,開發成本都非常的高,還有一種經營模式—代理授權,全球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實體遊戲展覽,透過遊戲帳號試玩,授權經營也不乏是一種嘗試方式,只是愈是熱門好玩的遊戲,簽約授權金和營收的回饋金價格愈不菲就是了。

●電子書

Amazon的Kindle雖然不是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但因為與網路書城結合,銷售量仍然逐年上升,而賈伯斯推出的iPad則讓許多出版社寄予厚望,這是因為電子書除了有很大的儲存容量外,還擁有節省空間、快速檢索連結功能、攜帶方便、即時更新等優點,出版社甚至希望能透過iPad拯救萎靡已久的出版銷售量。但在台灣,電子書這塊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像國外已有一定的市場接受度。

電子書在台灣沒辦法普及的原因,我認為有一部分是電子載具及切入點出了問題,像是手機書城這項服務,就讓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誰會用手機看書呢?另外,電子書的銷售手法也是千篇一律,幾乎都是讓消費者試閱幾頁,再決定是否購買。台灣的消費者似乎不太能接受,用打了七折的價格來購買看得到摸不著的出版物,似乎台灣讀者並不買單。除了載具及銷售手法的問題,我覺得出版格式與電子系統的整合似乎也不是很順利,最重要的是,製作一份精彩電子書的成本遠遠高過傳統的雜誌或書籍,也讓很多出版社卻步不前。

想解決電子書的困境,我覺得必須先想想以下幾個問題,創新的電子書內容該如何呈現?什麼樣的內容是消費者願意付費購買的?電子書如何用最節省成本的方式在不同的系統閱讀?當香港的電子書以廣告業者曝光為主的策略,以低到不能再低的價格銷售給消費者,台灣的出版社何時可以跟進?加密技術與版權問題有辦法解決嗎?素人出版可有辦法搭上電子書出版?若是這些基礎問題無法解決,台灣的電子書市場仍然會停滯不前,也許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例子,好好學習它們的商業模式,重新思考台灣的電子書發展方向。

在此我想推薦大家觀看一本美國副總統高爾的長篇互動電子書──「我們的選擇」,這本電子書除了能結合高爾的口述觀看,也可以透過GPS知道自己的所在地,甚至可以透過即時網路連線,了解美國不同地方的風力、地熱潛力,是非常有閱讀價值的電子書。

●App

生活相關的App幾乎占據了我們手機和平板的螢幕版面,從貼近手機的相關管理App(頻寬管理、手機清除空間、掃毒),到吃喝玩樂相關(美食、購物、旅館、交通、天氣、攝影)、健康與健身、商業、導航、財經等App,幾乎無所不有。

App Works 之初創投與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委託趨勢民調公司進行「國人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大調查」,結果發現使用蘋果iOS系統者,平均下載App數量為32個,Android使用者平均下載數量為17個。整體而言,消費者平均願意花費的金額為86元。這顯示App所帶來龐大的下載金額和影響力,不僅在表面的營收,而在後面的廣告和大數據。

值得關注的是,App既然帶來這麼多的使用者,那它會不會出現在其他數位平台上,包含數位電視、數位看板、機器人及無人車呢?

●Break:霸主的思維

螢幕商機隨著經濟改變世人生活和消費模式,對人們生活影響很深,因此早被美國四霸看在眼中。除了不斷發展或合作相關內容外,也思考是否有更多應用,包含物聯網的相關發展,娛樂教育的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擴增實境AR,以及發展最難的AI人工智慧,甚至也考慮透過大數據分析改善平台或裝置,提供更友善的操作介面和服務內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