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里巴巴的成功祕訣
The Self-Tuning Enterprise
中國電子商務巨人阿里巴巴如何運用演算法思維,不斷自我再造?本文說明阿里巴巴藉由不時重設願景、實驗新的商業模式、塑造機會和建立適應變化的組織結構,從只有18人的新創企業,成長為年營收八十億美元的商業帝國。
馬丁.瑞夫斯 Martin Reeves/曾鳴 Ming Zeng/阿敏.文賈拉 Amin Venjara
如果有一種演算法能告訴我們何時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或是應不應該開拓某個新市場,那該有多好!
如果我們說,確實有這樣一種演算法,就是在騙你。現實中沒有這種東西,而且我們估計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演算法或其他形式的人工智慧,能回答這麼困難的策略問題。不過,我們確實認為,某種幾乎同樣有意思的東西正逐漸成熟,它能幫助組織應用演算法原則,不必組織高層提供方向,就能時常重新校準自身的商業模式、資源分配流程,以及組織結構。
這是刺激人的說法,但它是基於我們在Google、奈飛(Netflix)、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Alibaba)等網路公司觀察到的實際情況。這些公司已非常擅長利用反映無數個別顧客行為的即時資料,自動調整推薦給這些顧客的商品或內容。持續更新的推薦內容,是演算法決定的,但支持這些演算法的流程和技術,並不是什麼魔法: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了解它們運作的方式,然後把這些技術訣竅應用在其他地方。這正是這些公司已經在做的事。
阿里巴巴剛成立時,中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不到1%。雖然大多數人預期這個數字將會成長,成長的性質和形態卻難以預測。阿里巴巴因此奉行一種實驗性做法:無論何時,公司願景都是所有對未來的假設中,運作得最好的。公司領導階層不時因應市場的演變,重新評估公司的願景,以現實情況檢驗自己的設想,並據此作出適當的調整。
阿里巴巴早年的目標,是成為「服務中國小型出口公司的電子商務公司」。公司起初因此致力建設網站Alibaba.com,建立一個幫助中國公司把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的平台。但市場改變時,阿里巴巴的願景也隨之改變。隨著中國本地消費暴增,阿里巴巴看到拓展消費者市場的機會。公司因此在2003年創立線上市集淘寶網。阿里巴巴很快便意識到,中國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買賣商品的網站,還要強化對網路交易的信心,例如,能確定網路支付是安全的。
因此,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線上支付服務支付寶。支付寶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和商家評價系統,賦予線上交易透明和信任的要素,加快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普及。這最終使得阿里巴巴在2008年再度改變願景,變成促進「中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發展」。它開始提供更多基礎設施服務,包括雲端運算平台、微型貸款,以及智慧型物流平台。最近,阿里巴巴因應數位和實體管道的快速整合,重新校準願景。該公司刻意拿掉「電子商務」中「電子」這兩個字,如今的願景宣言簡化成:「我們致力建造未來的商務基礎設施。」
藉由不時調整企業願景,阿里巴巴不但得以快速、有效地回應新的市場現實,也塑造了消費者與企業互動的方式。
勇於嘗試各種商業模式
阿里巴巴如果不是很早便決心實驗各種商業模式,不可能建立幾乎涵蓋所有數位領域的業務組合。但該公司首度跨出B2B電子商務核心業務、創立淘寶網時,這個決定在公司內部曾引起激辯,因為這意味著公司必須與似乎戰無不勝的eBay正面競爭。為了盡可能減少干擾仍處於發育期的B2B業務,淘寶網以獨立公司的形式成立,有獨立的辦公室和資本──它是阿里巴巴與軟銀(Softbank)各占一半的合資公司。
在公司演化的每個重要關頭,阿里巴巴繼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選擇,並據此建立獨立的事業單位。實驗一段時間之後,針對最有希望的業務,公司會擴大它的規模,結束前景黯淡的業務,或是把它們重新融入集團中。例如,2006年時,阿里巴巴看到兩個趨勢,因此建立兩個事業單位。為了把握規模日增的B2C(企業對消費者)市場機會,阿里巴巴開始建立淘寶商城,為著名品牌提供一個賣東西給中國消費者的平台。這項業務最終發展為「天貓」,如今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一項重要業務。另外,因應「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的熱潮,阿里巴巴創立「阿里軟件」(Alisoft)。但可能太早進入市場了,阿里軟件無法創造一款吸引到夠多顧客的超級成功軟體,集團因此在2009年結束業務。
阿里巴巴成功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公司有能力因應市場環境,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實驗率。例如,淘寶網創立後短短四年,便已占得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線上市場,到2011年時,更已成為中國的一種成功典範。許多公司會認為,這種市場領導地位證明自身成功,並因此專注在優化這個成功模式上。但阿里巴巴認為,中國網民人口持續快速成長,以及消費者和零售商日益成熟,是市場變得更不確定,以及既有商業模式可能受到威脅的跡象。
公司內部再次激辯發展方向和商業模式。阿里巴巴選擇不仰賴由上而下的決定,而是多方壓注,讓市場選出贏家。2011年,公司把非常成功的淘寶分拆為三項獨立業務,它們對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各有不同看法:淘寶網致力於發展C2C(消費者對消費者)業務、天貓致力於B2C業務,而「一淘網」這個新的事業體,則致力於商品搜索。雖然結果可能是其中一種模式主導市場,阿里巴巴實際創造出在競爭激烈B2C市場占有率達60%的天貓、成為C2C市場領導業者淘寶網這兩項成功的大眾市場業務,以及一項強勁的利基市場業務:一淘網。
在成就達到高峰時加強業務實驗,與固有的管理觀念背道而馳,但對阿里巴巴來說,這是避免僵化和創造選項的必要動作。重新調校實驗方式和實驗率,對阿里巴巴把握新興市場趨勢的能力極為重要。
聚焦在把握和塑造策略機會,而不是方案的執行
在多變的環境中,業務方案可能很快便過時了。以阿里巴巴的例子來說,中國與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期望變化,以及監理面的不確定性,使得前景難以預測。為了因應這種情況,阿里巴巴採用一種「重新規畫」的持續流程,不時依情況變化調整策略和戰術,而不是嚴謹地執行一個固定、具體的藍圖。
阿里巴巴確實有定期的規畫週期,業務部門主管和執行管理團隊每年第四季會重申自身的計畫。但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個起點。業務部門主管看到顯著的市場變化或新機會時,可以啟動「共創」流程,由包括資深業務主管、執行主管在內的員工,與顧客直接研擬新的業務方向。
在阿里巴巴,共創涉及四個步驟。首先是建立共同立場:首先,基於市場資料,以及顧客或員工的見解,看出未來變化的跡象,並且確保找到合適的人建立團隊。這通常是藉由一整天的工作完成。第二步,是了解顧客。工作人員直接與顧客探索演變中的需求或為難之處,然後藉由腦力激盪,想出或許可行的解決方案。第三步,是基於與顧客的討論,擬出一個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必須辨明一名支持這項計畫的領導人,把構想付諸實踐的支援團隊,以及可以達成任務的機制。最後一步,是在執行過程中不時收集顧客的回饋意見,而這些回饋意見,可能觸發新的共創流程。
共創流程凸顯自調型企業的自我導向性質。阿里巴巴的事業單位受市場現象刺激時,就能啟動共創流程,完全不必中央的授權或監督。雖然共創流程如今遵循一種成功的形態,每一次的共創,都會視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藉由建立與顧客保持交流的管道,阿里巴巴得以與市場同步演化。這種做法留下更多空間,讓創新從市場中冒出來,而不是由組織高層從上面壓下來。實際上,有些事若留給市場機制處理會較好,領導階層便會停止管理這些事。
提升組織的順應力
維持組織的彈性,是阿里巴巴非常重視的事。公司歷年經驗總結出一些重要教訓,例如,一開始便把隨時準備應變的心態融入公司文化中,是極為重要的。從早年開始,「擁抱變化」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六個核心價值觀之一。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馬雲經常向員工、投資人和顧客強調這個觀念。他說:「在資訊年代,變化是最好的均衡狀態。組織結構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心態,是阿里巴巴招聘員工時考慮的一項重要標準。公司在評估潛在員工時,不但是看技術能力,還要看他們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能否成功。
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應主動追求變化,而不只是被動忍受。在傳統企業,組織變革往往藉由不常見的大型計畫執行。不時自我調整的企業,會盡可能避免這種高風險的一次性巨變。
2012年,阿里巴巴試行一種新做法,安排公司22名最高主管,輪流執掌公司多樣化的業務。當時有人擔心,這會破壞業務運作的連貫性,但這項方案成功了,部分原因在於公司要求主管把知識制度化,並轉移給其他主管。這項方案除了強化最高主管的技能外,還展現領導階層維持組織彈性的決心。因為成功了,公司便繼續執行這項方案,每年都會輪調部分高層主管。
阿里巴巴的成功祕訣
The Self-Tuning Enterprise
中國電子商務巨人阿里巴巴如何運用演算法思維,不斷自我再造?本文說明阿里巴巴藉由不時重設願景、實驗新的商業模式、塑造機會和建立適應變化的組織結構,從只有18人的新創企業,成長為年營收八十億美元的商業帝國。
馬丁.瑞夫斯 Martin Reeves/曾鳴 Ming Zeng/阿敏.文賈拉 Amin Venjara
如果有一種演算法能告訴我們何時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或是應不應該開拓某個新市場,那該有多好!
如果我們說,確實有這樣一種演算法,就是在騙你。現實中沒有這種東西,而且我們估計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演算法或其他形式的人工智慧,能回答這麼困難的策略問題。不過,我們確實認為,某種幾乎同樣有意思的東西正逐漸成熟,它能幫助組織應用演算法原則,不必組織高層提供方向,就能時常重新校準自身的商業模式、資源分配流程,以及組織結構。
這是刺激人的說法,但它是基於我們在Google、奈飛(Netflix)、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Alibaba)等網路公司觀察到的實際情況。這些公司已非常擅長利用反映無數個別顧客行為的即時資料,自動調整推薦給這些顧客的商品或內容。持續更新的推薦內容,是演算法決定的,但支持這些演算法的流程和技術,並不是什麼魔法: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了解它們運作的方式,然後把這些技術訣竅應用在其他地方。這正是這些公司已經在做的事。
阿里巴巴剛成立時,中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不到1%。雖然大多數人預期這個數字將會成長,成長的性質和形態卻難以預測。阿里巴巴因此奉行一種實驗性做法:無論何時,公司願景都是所有對未來的假設中,運作得最好的。公司領導階層不時因應市場的演變,重新評估公司的願景,以現實情況檢驗自己的設想,並據此作出適當的調整。
阿里巴巴早年的目標,是成為「服務中國小型出口公司的電子商務公司」。公司起初因此致力建設網站Alibaba.com,建立一個幫助中國公司把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的平台。但市場改變時,阿里巴巴的願景也隨之改變。隨著中國本地消費暴增,阿里巴巴看到拓展消費者市場的機會。公司因此在2003年創立線上市集淘寶網。阿里巴巴很快便意識到,中國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買賣商品的網站,還要強化對網路交易的信心,例如,能確定網路支付是安全的。
因此,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線上支付服務支付寶。支付寶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和商家評價系統,賦予線上交易透明和信任的要素,加快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普及。這最終使得阿里巴巴在2008年再度改變願景,變成促進「中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發展」。它開始提供更多基礎設施服務,包括雲端運算平台、微型貸款,以及智慧型物流平台。最近,阿里巴巴因應數位和實體管道的快速整合,重新校準願景。該公司刻意拿掉「電子商務」中「電子」這兩個字,如今的願景宣言簡化成:「我們致力建造未來的商務基礎設施。」
藉由不時調整企業願景,阿里巴巴不但得以快速、有效地回應新的市場現實,也塑造了消費者與企業互動的方式。
勇於嘗試各種商業模式
阿里巴巴如果不是很早便決心實驗各種商業模式,不可能建立幾乎涵蓋所有數位領域的業務組合。但該公司首度跨出B2B電子商務核心業務、創立淘寶網時,這個決定在公司內部曾引起激辯,因為這意味著公司必須與似乎戰無不勝的eBay正面競爭。為了盡可能減少干擾仍處於發育期的B2B業務,淘寶網以獨立公司的形式成立,有獨立的辦公室和資本──它是阿里巴巴與軟銀(Softbank)各占一半的合資公司。
在公司演化的每個重要關頭,阿里巴巴繼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選擇,並據此建立獨立的事業單位。實驗一段時間之後,針對最有希望的業務,公司會擴大它的規模,結束前景黯淡的業務,或是把它們重新融入集團中。例如,2006年時,阿里巴巴看到兩個趨勢,因此建立兩個事業單位。為了把握規模日增的B2C(企業對消費者)市場機會,阿里巴巴開始建立淘寶商城,為著名品牌提供一個賣東西給中國消費者的平台。這項業務最終發展為「天貓」,如今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一項重要業務。另外,因應「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的熱潮,阿里巴巴創立「阿里軟件」(Alisoft)。但可能太早進入市場了,阿里軟件無法創造一款吸引到夠多顧客的超級成功軟體,集團因此在2009年結束業務。
阿里巴巴成功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公司有能力因應市場環境,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實驗率。例如,淘寶網創立後短短四年,便已占得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線上市場,到2011年時,更已成為中國的一種成功典範。許多公司會認為,這種市場領導地位證明自身成功,並因此專注在優化這個成功模式上。但阿里巴巴認為,中國網民人口持續快速成長,以及消費者和零售商日益成熟,是市場變得更不確定,以及既有商業模式可能受到威脅的跡象。
公司內部再次激辯發展方向和商業模式。阿里巴巴選擇不仰賴由上而下的決定,而是多方壓注,讓市場選出贏家。2011年,公司把非常成功的淘寶分拆為三項獨立業務,它們對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各有不同看法:淘寶網致力於發展C2C(消費者對消費者)業務、天貓致力於B2C業務,而「一淘網」這個新的事業體,則致力於商品搜索。雖然結果可能是其中一種模式主導市場,阿里巴巴實際創造出在競爭激烈B2C市場占有率達60%的天貓、成為C2C市場領導業者淘寶網這兩項成功的大眾市場業務,以及一項強勁的利基市場業務:一淘網。
在成就達到高峰時加強業務實驗,與固有的管理觀念背道而馳,但對阿里巴巴來說,這是避免僵化和創造選項的必要動作。重新調校實驗方式和實驗率,對阿里巴巴把握新興市場趨勢的能力極為重要。
聚焦在把握和塑造策略機會,而不是方案的執行
在多變的環境中,業務方案可能很快便過時了。以阿里巴巴的例子來說,中國與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期望變化,以及監理面的不確定性,使得前景難以預測。為了因應這種情況,阿里巴巴採用一種「重新規畫」的持續流程,不時依情況變化調整策略和戰術,而不是嚴謹地執行一個固定、具體的藍圖。
阿里巴巴確實有定期的規畫週期,業務部門主管和執行管理團隊每年第四季會重申自身的計畫。但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個起點。業務部門主管看到顯著的市場變化或新機會時,可以啟動「共創」流程,由包括資深業務主管、執行主管在內的員工,與顧客直接研擬新的業務方向。
在阿里巴巴,共創涉及四個步驟。首先是建立共同立場:首先,基於市場資料,以及顧客或員工的見解,看出未來變化的跡象,並且確保找到合適的人建立團隊。這通常是藉由一整天的工作完成。第二步,是了解顧客。工作人員直接與顧客探索演變中的需求或為難之處,然後藉由腦力激盪,想出或許可行的解決方案。第三步,是基於與顧客的討論,擬出一個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必須辨明一名支持這項計畫的領導人,把構想付諸實踐的支援團隊,以及可以達成任務的機制。最後一步,是在執行過程中不時收集顧客的回饋意見,而這些回饋意見,可能觸發新的共創流程。
共創流程凸顯自調型企業的自我導向性質。阿里巴巴的事業單位受市場現象刺激時,就能啟動共創流程,完全不必中央的授權或監督。雖然共創流程如今遵循一種成功的形態,每一次的共創,都會視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藉由建立與顧客保持交流的管道,阿里巴巴得以與市場同步演化。這種做法留下更多空間,讓創新從市場中冒出來,而不是由組織高層從上面壓下來。實際上,有些事若留給市場機制處理會較好,領導階層便會停止管理這些事。
提升組織的順應力
維持組織的彈性,是阿里巴巴非常重視的事。公司歷年經驗總結出一些重要教訓,例如,一開始便把隨時準備應變的心態融入公司文化中,是極為重要的。從早年開始,「擁抱變化」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六個核心價值觀之一。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馬雲經常向員工、投資人和顧客強調這個觀念。他說:「在資訊年代,變化是最好的均衡狀態。組織結構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心態,是阿里巴巴招聘員工時考慮的一項重要標準。公司在評估潛在員工時,不但是看技術能力,還要看他們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能否成功。
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應主動追求變化,而不只是被動忍受。在傳統企業,組織變革往往藉由不常見的大型計畫執行。不時自我調整的企業,會盡可能避免這種高風險的一次性巨變。
2012年,阿里巴巴試行一種新做法,安排公司22名最高主管,輪流執掌公司多樣化的業務。當時有人擔心,這會破壞業務運作的連貫性,但這項方案成功了,部分原因在於公司要求主管把知識制度化,並轉移給其他主管。這項方案除了強化最高主管的技能外,還展現領導階層維持組織彈性的決心。因為成功了,公司便繼續執行這項方案,每年都會輪調部分高層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