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工業4.0時代下的採購與供應

在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下,從人與人的相連結到萬物的相連結有了日趨完整的基礎骨幹,造就了近年全球化不可擋的趨勢,在工業與商業上的競爭也由地區性的競爭轉變為全球性的競爭。「不進步,就被淘汰」的壓力在這個世代比以往更加緊迫,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無不主動或被迫找尋新的競爭優勢。以製造業為例,以往較多的焦點是放在節省每個單位的製造成本與提升產能作為重點的競爭優勢之一,如今則更需要連結跨部門的資訊以進一步提高生產的整體效能,例如整合業務端的機會與前景預估、物流與倉儲資訊、生產管理系統、能源管理系統,以及設備預知維護與保養計劃等,以優化整條產線的整體設備效率。而從產業的生態鏈這個面向,則需要更透明地分享上下游的資訊,不僅要確保物流的順暢,更需要準確地預估客戶端的需求,透過整個產業鏈的效能最佳化最大化自己的競爭優勢。這在在都為了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挣得一份競賽權──工業4.0的發展是時勢所然。

伴隨著全球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是整體人類在生活根本的食、衣、住、行上,對基本物質的需求更快速地被滿足了。更多的人口如今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和物質需求,從鍋碗瓢盆、衣著隨身裝備到3C用品等,愈來愈多的需求不再是單一規格,而是更多客製化與個人化的需求。這是全球消費市場基本結構上巨大的改變,「少量多樣」快速地侵蝕「多量少樣」的市場。對製造來講,規劃一條產線生產一百萬個單一產品、與生產一萬種相對少量的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藍圖。可喜的是,現今的科技讓我們在技術上有能力因應與克服障礙。例如有成熟的IT技術可以整合跨部門資訊;有大數據分析可以挖掘出什麼製程對設備的壽命影響最大、甚至進而調整產品售價策略;有智慧的能源系統可以安排出以最少電費滿足客戶生產需求的生產排程;有機器手臂和機器視覺系統可以建造出更安全且更具彈性的產線;更有雲端平臺支撐所有的資料和服務等等。儘管如此,卻鮮少有針對工業4.0時代採購與供應鏈所遭遇的困難提出專業的建議。為一百萬個單一產品備料與為一萬種相對少量且生命週期較短的產品備料絕對是不同的挑戰。透過本書的介紹,讀者可以了解採購與供應鏈應該聚焦的重點。除了客製化的生產,客製化的供應鏈策略絕對是未來的方向。我特別欣賞興暉在本書最後一章點出「人」的因素;所有企業的成敗,最大的關鍵還是回歸到「人」,而「人」的根本還是要從每個人自我的心態開始。畢竟再多、再好的新技術,如果沒有從上到下一以貫之,也只是讓競爭對手多一個攻打自己的武器罷了。
工業4.0時代下的供應鏈,真的不是有料就好!

施耐德電機工業暨機械自動化事業部總經理
李乾瑋



製造再度回到舞臺的中心

不論從已開發經濟體的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NNMI);德國的「工業4.0」(Industry 4.0);或從新興經濟體的中國「中國製造2025」。製造重新獲得重視,市場面的原因,除了因為網路盛行,搜尋成本大幅降低,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主張,更加強調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大量客製(mass customization)不再只是個觀念,從技術面而言,物聯網、大數據分析、3D列印與雲端服務等技術,逐漸實現了智慧生產。但種種這些美麗境界,其實是奠基於確實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在製造業重回舞臺中心的背景下來談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有一種回歸本源(back to basics)的反思。

本書作者洪興暉在第一章提供了清楚的流程架構,幫助讀者了解採購這個職位及其在公司扮演的角色;第二章到第八章則詳述採購的各項功能活動,尤其包含大部分的書較少觸及的「呆殘料」及「逆向供應鏈」;書的前半部比較是從採購的工作內容(contents)來學習採購,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則是從採購的本質(nature)來了解如何運用組織機制與交易中的權力關係來讓採購機制運作更順暢,本書不僅幫助讀者「知其然」也著重「知其所以然」,在最後一章,更介紹了往後的發展趨勢,再加上作者詼諧的筆法,實務導向的討論,對於初次進入這個工作領域的讀者,一定有莫大的助益。

興暉是我在中央大學企研所的學生,這是他在研究所的研究主題,畢業後也繼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對於他有心把他所學分享給其他人,我非常欣慰也與有榮焉,爰之為序。

中央大學ERP暨大數據中心 主任
陳炫碩序

以結構化的方法解決供應管理現場問題

當接到洪興暉學員的電話,討論出書的事宜時,心中是既驚又喜,驚的是出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居然有學員想要嘗試;喜的則是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多年來投入專業認證培育的結果,讓學員都能在職場有優秀的表現。興暉是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C.P.P. 採購管理師認證班」,北區第N37 期的學員,於2012 年成功取得採購證照後,順利轉職到國際知名企業鴻海集團任職,派駐中國至今已經有多年的實務經驗。

興暉在工作之餘,不忘充實自我,陸續將一些心得寫成文章,投稿在協會的採購雙月刊,包括〈漫談部門間關係與精確提問簡介〉(Vol.115)、〈草莓族與慣老闆的無交集對白:以供應鏈為例淺談員工與公司關係〉(Vol.117)、〈追料最前線:催貨追料實務〉(Vol.119)」與〈固定時區系統之庫存管控實務應用〉(Vol.120)等,頗獲讀者好評。今年,更將這些文章翻新集結,加上許多不曾發表過的壓箱寶,《供應鏈,不是有料就好》一書因此誕生。

從這本書的書名可以了解,作者是從採購與供應管理的基層工作人員所遇到的問題出發,第一篇的採購篇從採購的功能與流程切入,直指採購人員每日所面臨的交期、追料困擾,以及面對價格成本與其他採購管理目標間的矛盾。第二篇的供應鏈篇討論供應鏈管理的議題,包括供應鏈資訊不通透,在管理上所易產生的長鞭(牛鞭)效應,以及庫存管理上所發生的呆滯料與逆向供應鏈。第三篇的關係篇所談論的是採購對內部與對外的溝通與關係管理,內部關係包含使用單位與跨部門間,由於各自本位主義以及對採購的刻板印象,導致在溝通上產生鴻溝。而外部關係主要指的是供應商,應如何經營良好的關係,來創造供應鏈的最大價值。最後,作者心有所感,對個人職涯與公司目標之間,是否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提出了觀點。對於即將進入採購工作,由其是製造業界的朋友,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參考書籍。雖然,書中有一些是興暉的個人體驗與看法,但是他嘗試以更結構化的方法,來解決手邊問題的同時,也不忘提醒要從大環境的發展與趨勢,來考量並評估對整體供應鏈的影響,是值得所有專業人士參考的。讀者除了可以透過作者的眼睛,透視外人所無法理解、也無法獲知,在採購工作中所面臨的萬(亂)象外,更可以藉助作者的經驗與所學到的教訓,在職場少走許多冤枉路,這或許是興暉所期望的吧!在此誠摯的推薦這本好書給您。

自序

一直很想寫些關於供應鏈管理的實務經驗,但忙裡無法偷閒,假日閒時又懶散無比,遲遲無法下筆,終於在許多貴人的幫助下而有了開端;我想要站在採購人員的立場來看供應鏈系統,並以採購對應其他單位的關係來闡述實務上供應鏈如何運作。

想談論的是採購與供應鏈的本質,主題有兩個,一是供應鏈與採購的基本任務。在公司中,我常看見新進同仁忙手忙腳,但卻不得要領,甚至連最基本流程都了解得不清不楚,不但自己的任務無法順利完成,也連累其他同仁花費額外的心力與時間幫忙處理問題。本書所提的基本知識,例如入用存邏輯、追料的方法、時間就是金錢的涵義等,都期望能幫忙供應鏈新手加速工作上手的時間;做對的事,並且將它確實完成(Do the right thing, and get the things done.)。同時,我也會討論目前供應鏈的普遍困境:需求與供給無法即時適配,進而淺談供應鏈管理,讓初入此領域的工作者對實務更加能夠進入狀況。

另一個主題是採購與其工作上所對應者的關係,這裡說到的關係並非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係,而是職務之間、公司之間的關係、勞資關係等;由關係之中可以看到日常業務中所遇到的問題,並以換位的角度來看問題,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書中談論的都是個人的實務經驗與個別企業的做法,不代表所有的公司都這麼做。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流程與管理方式,重點在於如何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時在背後運作的邏輯。同時,書中並沒有過多的數據分析,希望以輕鬆、易懂的方式帶新手了解狀況。對於未來的發展,我由不同的構面說明工業4.0 這個主題,並打散在各個相關章節(第二章「生態系統」、第六章「接下來呢」、第十一章「供應鏈的任務」與第十二章「典範轉移」)。工業4.0 的核心在於「工業互聯網」與「智能機器」各層面的深度整合,當然也包含公司內部的整合、外部的整合、實體與網路的虛實整合。藉由工業4.0 貫穿到最後,主要是讓新手了解產業動態狀況。工業4.0 在追料、庫存管理、資料分析等各個不同方面影響著供應鏈,因此我們都需要注意趨勢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同時對其做些許反思。此外,還有一專章談述與循環經濟相關的「逆向供應鏈」發展;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最後,在繁忙的工作中寫書也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不然每天回著電子郵件,拿著電話扯啊扯啊;缺料的時候就像壓力鍋,看到呆料的時候就像被老闆記大過;下班只能看星星、吹晚風,生活實在很乏味。寫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取自身相關的經驗並驗證學理,同時也看書、讀書,盡力補足自身不足,看到內容一點一點地完成,在工作之餘也找到了更多生活與工作的體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共勉之。

第1章 採購是什麼I:功能與流程觀點

功能觀點

老闆總是要求採購員要議價,又要買高品質、高性能的物料,就像要在路邊攤買LV 的真品包一樣。外加三不政策:不要A貨、不要瑕疵品、不要停止砍價,導致有些採購人員懷疑是自己腦殘?還是老闆腦殘?採購的基本矛盾: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我們先給採購的基本職責下個簡單的定義:「在公司利潤目標的前提下,確保物料供給或服務可適時滿足公司的需求」。看似簡單,當中其實包含了許多不同層面的含意:1.公司的需求指的是企業產出所需要的物品或內部需求,採購人員必須了解產品是由哪些零部件所組成,生產過程中需要哪些消耗品,例如氮氣、錫膏⋯⋯等,而有哪些材料或服務需要對外採購。一般企業採購的項目裡,可以粗略分為「直接材料」與「間接材料及服務」,直接物料是指組合在產品上的零件、組件(螺絲)或包裝產品之包材;間接物料是指製造產品過程中所需的輔助物料,以及維修與營運耗材(maintenance, repair and operation, MRO),例如設備工具所需零組件、潤滑油、人員配戴手套、鞋子等不會在產品上看到的物品,或是服務業的廣告行銷、法務、訓練課程等等都可以算在間接物料的採購範圍中。首要之務是了解身為採購人員「要買什麼?」

2.物料或服務指的是「對的」物料或服務,包含合格的廠商、正確的料號、規格(含包裝規格)、合格的供應商與品質等,這些都會規範在規格說明書(specification of need)或服務的工作說明書(statement of work, SOW)中。下單前與收料時,採購人員要確認「向誰買?有沒有買對東西?是不是可以用的?」

3.適時滿足主要是關係到「進料的時間點與數量」,持續供貨、不讓產線斷料是採購與物管最重要的工作要點。一旦進料晚了或數量少了,甚至買不到料,就會產生缺料導致產線停線、公司產品無法出貨;太早進料或買太多數量,老闆一般會過度受驚,跑來問為什麼買這麼多?會不會有呆殘料?萬一呆殘料產生了,就會侵蝕到公司利潤。也就是說,採購人員要了解「什麼時間點買?什麼時間點要?多少數量?」

4.與公司利潤相關的就是成本,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老闆最在乎的永遠是利潤底線(bottom line),材料的總成本(total cost)愈低、利潤空間愈大。最後,採購要問自己「有沒有買貴?在這產品上公司賺不賺錢?」

一般我們常用5 Right 來描述採購行為,也就是採購的五大要素,包括供應商、時間、價格、數量與品質;《採購與供應管理》一書中將採購解釋為「從合格的供應商處(right supplier),在需求的時間內(right time),以合理的價格(right price)取得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取得符合品質要求(right quality)的物品與服務。」在此「合適」/「對」(right)的含意會隨公司的需要不斷演變。採購角色的認知

隨著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與廠商間競合關係的演變,現代的採購人員已經不是單純買東西兼殺價而已;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採購人員可以得到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進而規劃採購策略,加上全球貿易的發展,採購角色已轉向「總成本最低化、策略性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的方向發展。在業界公司的實務訓練教材中,也已經可以明顯看出此轉變。

現代的採購活動也隱含降低總成本與策略規劃的涵義,例如透過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 BOM)分析,找出高度斷料風險的物料,並建立預防斷料的機制,同時導入兩家以上供應商,使得自身在議價議題上更有彈性,例如蘋果公司(Apple)的堅壁清野大量採購策略。Apple多次與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簽訂鉅額的採購合約或備忘錄,將未來幾個月的產能都包下來,在保證自身供給無虞的同時,也打擊了競爭對手;因為競爭者無法取得足夠的關鍵物料,Apple就贏得了在市場成長擴張的時間差。但這樣的策略並非沒有弱點,必須要有強大的銷售與財務能力,才能減少堆積呆滯物料與閒置產能的風險,如果輕率地採舉此類型策略,公司可能會被呆滯物料拖垮,不得不慎思。

老闆期待所有物料及時到料(just in time, JIT),而且天天成本節約(cost saving)就像日光節約(daylight saving)一樣容易,因為如此,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不容易,需要態度和專業。對於採購的職責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除了基本的採購程序、詢比議價、品質、合約、交期與庫存管理等以外,以美國的CPSM(Certified Professional in Supply Management) 採購證照為例,還包含了全球化管理、財務、領導、社會責任等專業知識;可見現代的採購是個多層次的供應管理角色,不但是專才,更是可綜觀全局的全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