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如何找到編劇人才?
以影視產業聞名於世的好萊塢,創意買家(製片人、電影公司高階主管、影視作品出資者等)如何找到創意賣家(編劇)?他們以什麼樣的思考流程,判斷尚未成名的編劇具有創意潛力?
接下來,為各位讀者介紹的個案是透過實地研究(field study),分析好萊塢如何找到尚未成名的編劇人才。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金柏莉.艾爾斯巴(Kimberly D. Elsbach)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德瑞克.克瑞默(Roderick M. Kramer),把目光聚焦於一個舉世公認「發掘充滿創意的人才」的業界,也就是好萊塢。
好萊塢有個讓編劇自我推銷創意的宣傳會(pitch meeting,字面意思是「投球」會議)(編按:未成名編劇向電影投資者自薦的會議。 pitch meeting 在不同的業界譯法不同,像是在新聞界稱為選題會、演藝界為試鏡會等)。
擔任「投手」的編劇,在宣傳會中,向等同「捕手」的製片人或電影公司高階主管「投出」自己的創意。由於幾乎所有投手都是尚未有任何實績的無名之輩,因此負責接球的捕手,只能透過面談過程判斷投手的創造潛力。由於劇本也會影響製作費,所以那個判斷至關緊要。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近距離觀察實際會議並且進行訪談,研究實際上影視作品的出資者(捕手)如何判斷未成名編劇(投手)的創意。美國管理學會對他們的研究給予極高度評價,頒給了最佳論文獎,評語是:「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定性實地研究,讓專家們用來判斷編劇創意的原型(prototype)浮上檯面。作者們以深入的見識細心設計研究,提出了足以觸發思考的結果。」
這篇評語雖然短,但內容包含了二個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實地研究」。
以往關於創意的研究,幾乎都是在實驗室以學生為對象進行。出示藝術家臉部照片、請實驗對象說出符合該人士的形容詞(像是「熱情」或「與眾不同」等),用這種方式調查人們判斷創意的認知架構(recognition framework)。艾爾斯巴與克瑞默則透過宣傳會的背景脈絡,確認出實驗中發現的事象是否也符合現實世界。
另一個關鍵字是「原型」(prototype)。實驗室調查中,已經證實了人們心中存在著「創意人」的「原型」。像是有人深信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正是創意天才的象徵,有一天當他遇到一個行為或談吐類似賈伯斯的人,就會認為那個人也富有創意。因此,賈伯斯就是所謂的「原型」。「原型」就是一個人心中對於創意人應有形象的定義,成為往後判斷評斷他人是否具備創意潛力的衡量基準。
◆二元評價模型
正式介紹這篇論文之前,先讓筆者對它的基本概念做個說明。
當「捕手」(影視高階主管、出資者、製片人)評價「投手」(尚未成名的編劇)的創意潛力時,首先會觀察他們的特性,包括外貌與行為舉止等,然後把它與自己心中的某個「原型」相較,藉以推估投手的才華。
像是當投手是個「熱情」「超乎尋常」「行為無法預測」的人時,就極可能被判斷為「藝術家」(artist)類型,認為他富有創意。但如果投手的外貌或舉止讓捕手感到這個人「光說不練」或「重視形式」,他大概就會被歸類為「不適任作家」(nonwriter)類型,認為此人沒什麼創意潛力。
對創意的判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判斷標準。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研究,最大貢獻就是提出「另一個判斷過程」,這個過程若非親自觀察「投捕之間」的互動或訪談,絕對無法發現。
最後,他們提出「這二個過程同時發揮作用,以判定創意」的二元評價模型。
該研究的特徵,是實際訪談活躍於好萊塢的人們。其中引述許多相當有趣的說法,詳細說明如下。
◆創意的潛力評價
富有創意的個人,是組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創意人充滿知性與幽默感,是組織中公認的最佳領導者。
此外,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下達適當決策、善於解決問題,也都是創意人被賦予的期望。
因此,無論何種組織,都希望能僱用具創意的人才。
然而,要錄取具有創意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直接錄取一位已有實際表現、在同事間也已建立風評的人,難度並不大;但是不見得永遠都能順利找到這樣的人。事實上,實際情況往往是要在一個人還沒有任何成績的階段,就得由資方進行審查。
世上有許多用來評估一個人創意的心理測驗工具,但絕大多數未被使用。美國在聘僱專業人員之際,似乎也很少運用這類心理測驗。即便做了測驗,也往往較重視面試時的印象。結果,還是依據面試做出主觀的評價。
除了主觀評價以外,是否就沒有其他評斷個人創意的方法?
管理學領域中,幾乎從來沒有以體系化方式推敲創意評價方法的研究。專家共同體之間,對於應該用什麼樣的屬性或行為做為「線索」去評斷創意,也幾乎不存在一致的意見。
正因為如此,艾爾斯巴與克瑞默才開始對「專家如何判斷別人的創意」進行研究。
◆第一個判斷過程:人物分類(人格特質的原型)
不限於創意,身處社會群體中的人類,究竟如何判斷其他人的特性?在思考這個問題之際,有一個可供參考的理論叫做「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類在判斷其他人的能力或特質時,會把他與自己心中存在的一個「原型」做比較後,進行評價。對創意的判斷知之甚詳的喬瑟夫.卡索夫(Joseph Kasof),對「天才」有以下描述:
「聽不見的作曲家、身體僵直的宇宙學家、從身無分文變成富翁的創業家、七歲的作曲家、無師自通而成就劃時代發現的年輕科學家、既貧困有心理疾病又從未受過正統訓練的畫家等。這些創作者不是純粹由於他們的創造成果,也因為身心或環境的不利條件,而被認為是天才。」
無論用的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也好,或是宇宙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也罷,我們都會以某個具體人物為基礎,在內心中描繪出「天才」的形象。那個形象將在無意識間成為原型,當我們有朝一日看到某種特性或行為模式接近該原型的人物之際,就會瞬間想起「天才」。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機制也被用在「不具創意的人」身上。所謂不具創意,並非不符合「富有創意的人」的原型,而是我們會在心中存在一個「不具創意的人」的原型,符合那個原型的人,就會被我們判斷為「沒有創意」。
接下來,我一邊列出好萊塢「捕手」(製作人或製片廠高階主管)與「投手」(編劇)之間實際的對話內容,一邊介紹他們的「原型」。
導出「投手」所屬的原型、「捕手」對投手貼上標籤的過程如下:
1.仔細詳查分別來自訪談、「投球」紀錄、「投球」課程與書籍的資料,挑出關鍵字,尋找當他們在評估創意之際,什麼特性可能會成為「線索」。
2.在訪談、實地觀察、書面化資料這所有三個資訊源中,都被認為對創意很重要的「線索」,就成為更確實的證據。像是「熱情」在三個資訊源中都受到重視,所以判定它是帶來高創意的證據。相對的,只要在訪談、觀察或書面化資料的任何一項中無法得到確認,即使做為證據,也被認為只有中等程度的確實性。
3.依據受訪者使用的言詞,為原型命名。像是從「這個人是說書人的一種」或是「這個人會在投球時一邊編織故事」的言詞中,擷取出「說書人」這個原型名稱。
以好萊塢尋找編劇人才為例,創意人的原型至少有七種:
█原型一:藝術家(artist)
各位曉得伍迪.艾倫(Woody Allen)嗎?他既是才華洋溢的編劇,也是導演又是演員。他以一九七七年的電影作品《安妮霍爾》(Annie Hall)拿下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並獲最佳男主角提名),後來再以《漢娜姊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一九八六年)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二○一一年)奪下最佳原著劇本奬。
以神經質而知名的伍迪.艾倫似乎不太喜歡奧斯卡獎,從未出席過奧斯卡頒獎典禮。但他在九一一恐怖攻擊次年的二○○二年頒獎典禮追悼企劃中,在沒事先告知的情況下突然現身典禮中,當眾宣布他將在深愛的紐約再次拍攝電影,獲得滿場喝采。
談到藝術家,很容易就會率先聯想到伍迪.艾倫這種無論外表或行為都不符合某種定型,也不諳社會常識的族類。好萊塢世界也一樣,當投手表現出與眾不同、偶爾透露出不安的樣子時,可能讓捕手覺得,「這個人具有某種內在世界」。有位製作人這麼回憶道:
「有時候個性或賣向相欠佳的編劇寫出來的劇本,反而讓人驚豔。因為他們有個自己的內在世界,會一頭栽進去。他們會把那寫出來成為原稿,但不會浪費時間在該如何發表簡報等事情上。」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這命名為「伍迪.艾倫效果」。普遍上,我們常認為與實際創意相關的是自信與優秀的溝通能力,不沉穩等特質會妨礙創意。但有意思的是,電影公司的專家們在評斷投手的創意之際,有時反而鎖定與通論相反的特質(欠缺優雅或不沉穩),進一步判斷。█原型二:說書人(storyteller)
打破常規、與眾不同,並不是一切。暗示某個人具備作家技巧的線索,對富有創意的原型而言,也相當重要。專家們看到投手中有人不經意地表現出作家風格(像是隱喻或詩文等時),會把那投手歸類為富有創意的原型。那個原型,就是「說書人」。是一種顯示那個人是「擁有高度概念的寫手,是具理論且富戲劇性的族類」的原型。
像是有位編劇在宣傳會議開口說話時,不是只描繪劇中的光景,而是以連吵雜聲或味道都詳加表達的方式,勾勒出充滿戲劇畫面。這就成為被歸類為「說書人」的線索,被期待擁有高度創意。有位經紀人這麼說:
「我真正尊敬的編劇,可說是那種屬於非常愉快的說書人般的人物。即使初次見面,他也會跟對方暢談什麼是劇本宣傳、聊起開場的場面。他不是說『這是關於一對男女的故事』,而是用『是的,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兩人開車出遊,突然間,遭到追撞了!』這種感覺說故事。這時,聽眾應該會像觀眾一樣,發出『哇!』(Wow!)的聲音。」
█原型三:運籌者(showrunner)
不只擅長說故事,還能在節目製作上與製作人或其他編劇順暢地共同作業的人,會被歸類為「運籌者」,這是「既能創作也能管理(電視劇集)的創意型領導者」的原型。被期待有中等程度的創意。
運籌者具備超凡的魅力與專業手腕,能善於掌控共同作業。雖然創意不如「藝術家」或「說書人」,但在好萊塢卻受到好評。
有位高階主管如此形容運籌者代表的意義:
「擁有優秀的點子,非常重要。把這個點子說給別人聽,也很重要。可是,要讓它成為一場真正的秀,又是另一件重要的事。這個產業需要的,是要能寫劇本、能宣傳,還能做好掌控電視劇集節目這種高難度工作的運籌者。」
█原型四:新鮮人(neophyte)
沒經驗,反而是最大的優勢,純真如同一張白紙反而能帶來新鮮感與獨特性。
「新鮮人」是那種「擁有新鮮想法的年輕作家,但缺乏實戰經驗的族群」的原型。有位老經驗製作人這麼說:
「許多創造出全新表演的人,是仍不諳世事、天真純樸的人。正是因為純真如同一張白紙,才會去做那樣的嘗試。」█原型五:老練工人(journeyman)
創意並不高但經驗豐富的編劇。發生問題時,能夠圓滿處理。這個原型是顯示「概念水準低,但擅長執行的作家」,創意中等。
老練編劇能在需要臨時寫出既有電視劇集或符合某種電影模式的劇本之際,發揮重大功能。這類型的編劇是這樣的人:「他們是在這個產業打滾超過二十年的人。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想跟他一起吃午飯,因為在一起也沒什麼樂趣。但打從心底對這位編劇卻相當敬重,感謝他許多的幫助。不見得想把他擺在身邊,但當遇到困難的狀況時,把寫劇本的任務交付給他們,他們一定不會失敗。」
█原型六:交易商(dealmaker)
交易商是顯示「以商業化方式宣傳、兜售他人點子的族群」的原型,是富有商業才能的交易仲介人。被歸類為這個原型的投手,會被定位成到處銷售其他編劇作品,或和其他編劇們一起共同作業的人。
交易商類型的編劇熟悉業界專有名詞、擅長商業宣傳、對簡報充滿自信。有位交易商這麼說:
「就像醫生說『我能治好你的關節炎,要不要聽我說?』那樣,我會去尋找電視公司的弱點,告訴他們『我知道解決你們每週二晚間八點檔老問題的方法。』然後,把如何解決問題的流程告訴他們。」
交易商是經驗相當豐富,並富有才能的職業人士。但一般而言,他們被認為較欠缺創意。他們與藝術家類型不同,被視為較缺乏獨持性與才能,是種一成不變的編劇。
█原型七:不適任作家(nonwriter)
「不適任作家」是「缺乏做為作家的才能,是以數字宣傳的族類」的原型,並不是讓人期待可當編劇維生的人。有人這麼形容不適任作家:「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編劇連自己的想法都不相信,或是太逞強、只有外在沒有內涵的話,就無法好好傳達概念。一開始沒表現好,想在後面的宣傳挽回大局,就會非常困難。」有位「捕手」回憶:「我曾跟兩位女編劇見過面。她們在開始宣傳時,戴著高價而做工精細的帽子。其實,在自己家中窩在電腦前寫劇本時,沒人會打扮成那樣。」發現不理想的特徵,似乎比找出理想的特徵來得容易。就像評估一個人是否成為適合的編劇,不具備創意的特徵反而更加突顯。
以影視產業聞名於世的好萊塢,創意買家(製片人、電影公司高階主管、影視作品出資者等)如何找到創意賣家(編劇)?他們以什麼樣的思考流程,判斷尚未成名的編劇具有創意潛力?
接下來,為各位讀者介紹的個案是透過實地研究(field study),分析好萊塢如何找到尚未成名的編劇人才。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金柏莉.艾爾斯巴(Kimberly D. Elsbach)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德瑞克.克瑞默(Roderick M. Kramer),把目光聚焦於一個舉世公認「發掘充滿創意的人才」的業界,也就是好萊塢。
好萊塢有個讓編劇自我推銷創意的宣傳會(pitch meeting,字面意思是「投球」會議)(編按:未成名編劇向電影投資者自薦的會議。 pitch meeting 在不同的業界譯法不同,像是在新聞界稱為選題會、演藝界為試鏡會等)。
擔任「投手」的編劇,在宣傳會中,向等同「捕手」的製片人或電影公司高階主管「投出」自己的創意。由於幾乎所有投手都是尚未有任何實績的無名之輩,因此負責接球的捕手,只能透過面談過程判斷投手的創造潛力。由於劇本也會影響製作費,所以那個判斷至關緊要。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近距離觀察實際會議並且進行訪談,研究實際上影視作品的出資者(捕手)如何判斷未成名編劇(投手)的創意。美國管理學會對他們的研究給予極高度評價,頒給了最佳論文獎,評語是:「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定性實地研究,讓專家們用來判斷編劇創意的原型(prototype)浮上檯面。作者們以深入的見識細心設計研究,提出了足以觸發思考的結果。」
這篇評語雖然短,但內容包含了二個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實地研究」。
以往關於創意的研究,幾乎都是在實驗室以學生為對象進行。出示藝術家臉部照片、請實驗對象說出符合該人士的形容詞(像是「熱情」或「與眾不同」等),用這種方式調查人們判斷創意的認知架構(recognition framework)。艾爾斯巴與克瑞默則透過宣傳會的背景脈絡,確認出實驗中發現的事象是否也符合現實世界。
另一個關鍵字是「原型」(prototype)。實驗室調查中,已經證實了人們心中存在著「創意人」的「原型」。像是有人深信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正是創意天才的象徵,有一天當他遇到一個行為或談吐類似賈伯斯的人,就會認為那個人也富有創意。因此,賈伯斯就是所謂的「原型」。「原型」就是一個人心中對於創意人應有形象的定義,成為往後判斷評斷他人是否具備創意潛力的衡量基準。
◆二元評價模型
正式介紹這篇論文之前,先讓筆者對它的基本概念做個說明。
當「捕手」(影視高階主管、出資者、製片人)評價「投手」(尚未成名的編劇)的創意潛力時,首先會觀察他們的特性,包括外貌與行為舉止等,然後把它與自己心中的某個「原型」相較,藉以推估投手的才華。
像是當投手是個「熱情」「超乎尋常」「行為無法預測」的人時,就極可能被判斷為「藝術家」(artist)類型,認為他富有創意。但如果投手的外貌或舉止讓捕手感到這個人「光說不練」或「重視形式」,他大概就會被歸類為「不適任作家」(nonwriter)類型,認為此人沒什麼創意潛力。
對創意的判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判斷標準。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研究,最大貢獻就是提出「另一個判斷過程」,這個過程若非親自觀察「投捕之間」的互動或訪談,絕對無法發現。
最後,他們提出「這二個過程同時發揮作用,以判定創意」的二元評價模型。
該研究的特徵,是實際訪談活躍於好萊塢的人們。其中引述許多相當有趣的說法,詳細說明如下。
◆創意的潛力評價
富有創意的個人,是組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創意人充滿知性與幽默感,是組織中公認的最佳領導者。
此外,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下達適當決策、善於解決問題,也都是創意人被賦予的期望。
因此,無論何種組織,都希望能僱用具創意的人才。
然而,要錄取具有創意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直接錄取一位已有實際表現、在同事間也已建立風評的人,難度並不大;但是不見得永遠都能順利找到這樣的人。事實上,實際情況往往是要在一個人還沒有任何成績的階段,就得由資方進行審查。
世上有許多用來評估一個人創意的心理測驗工具,但絕大多數未被使用。美國在聘僱專業人員之際,似乎也很少運用這類心理測驗。即便做了測驗,也往往較重視面試時的印象。結果,還是依據面試做出主觀的評價。
除了主觀評價以外,是否就沒有其他評斷個人創意的方法?
管理學領域中,幾乎從來沒有以體系化方式推敲創意評價方法的研究。專家共同體之間,對於應該用什麼樣的屬性或行為做為「線索」去評斷創意,也幾乎不存在一致的意見。
正因為如此,艾爾斯巴與克瑞默才開始對「專家如何判斷別人的創意」進行研究。
◆第一個判斷過程:人物分類(人格特質的原型)
不限於創意,身處社會群體中的人類,究竟如何判斷其他人的特性?在思考這個問題之際,有一個可供參考的理論叫做「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類在判斷其他人的能力或特質時,會把他與自己心中存在的一個「原型」做比較後,進行評價。對創意的判斷知之甚詳的喬瑟夫.卡索夫(Joseph Kasof),對「天才」有以下描述:
「聽不見的作曲家、身體僵直的宇宙學家、從身無分文變成富翁的創業家、七歲的作曲家、無師自通而成就劃時代發現的年輕科學家、既貧困有心理疾病又從未受過正統訓練的畫家等。這些創作者不是純粹由於他們的創造成果,也因為身心或環境的不利條件,而被認為是天才。」
無論用的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也好,或是宇宙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也罷,我們都會以某個具體人物為基礎,在內心中描繪出「天才」的形象。那個形象將在無意識間成為原型,當我們有朝一日看到某種特性或行為模式接近該原型的人物之際,就會瞬間想起「天才」。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機制也被用在「不具創意的人」身上。所謂不具創意,並非不符合「富有創意的人」的原型,而是我們會在心中存在一個「不具創意的人」的原型,符合那個原型的人,就會被我們判斷為「沒有創意」。
接下來,我一邊列出好萊塢「捕手」(製作人或製片廠高階主管)與「投手」(編劇)之間實際的對話內容,一邊介紹他們的「原型」。
導出「投手」所屬的原型、「捕手」對投手貼上標籤的過程如下:
1.仔細詳查分別來自訪談、「投球」紀錄、「投球」課程與書籍的資料,挑出關鍵字,尋找當他們在評估創意之際,什麼特性可能會成為「線索」。
2.在訪談、實地觀察、書面化資料這所有三個資訊源中,都被認為對創意很重要的「線索」,就成為更確實的證據。像是「熱情」在三個資訊源中都受到重視,所以判定它是帶來高創意的證據。相對的,只要在訪談、觀察或書面化資料的任何一項中無法得到確認,即使做為證據,也被認為只有中等程度的確實性。
3.依據受訪者使用的言詞,為原型命名。像是從「這個人是說書人的一種」或是「這個人會在投球時一邊編織故事」的言詞中,擷取出「說書人」這個原型名稱。
以好萊塢尋找編劇人才為例,創意人的原型至少有七種:
█原型一:藝術家(artist)
各位曉得伍迪.艾倫(Woody Allen)嗎?他既是才華洋溢的編劇,也是導演又是演員。他以一九七七年的電影作品《安妮霍爾》(Annie Hall)拿下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並獲最佳男主角提名),後來再以《漢娜姊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一九八六年)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二○一一年)奪下最佳原著劇本奬。
以神經質而知名的伍迪.艾倫似乎不太喜歡奧斯卡獎,從未出席過奧斯卡頒獎典禮。但他在九一一恐怖攻擊次年的二○○二年頒獎典禮追悼企劃中,在沒事先告知的情況下突然現身典禮中,當眾宣布他將在深愛的紐約再次拍攝電影,獲得滿場喝采。
談到藝術家,很容易就會率先聯想到伍迪.艾倫這種無論外表或行為都不符合某種定型,也不諳社會常識的族類。好萊塢世界也一樣,當投手表現出與眾不同、偶爾透露出不安的樣子時,可能讓捕手覺得,「這個人具有某種內在世界」。有位製作人這麼回憶道:
「有時候個性或賣向相欠佳的編劇寫出來的劇本,反而讓人驚豔。因為他們有個自己的內在世界,會一頭栽進去。他們會把那寫出來成為原稿,但不會浪費時間在該如何發表簡報等事情上。」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這命名為「伍迪.艾倫效果」。普遍上,我們常認為與實際創意相關的是自信與優秀的溝通能力,不沉穩等特質會妨礙創意。但有意思的是,電影公司的專家們在評斷投手的創意之際,有時反而鎖定與通論相反的特質(欠缺優雅或不沉穩),進一步判斷。█原型二:說書人(storyteller)
打破常規、與眾不同,並不是一切。暗示某個人具備作家技巧的線索,對富有創意的原型而言,也相當重要。專家們看到投手中有人不經意地表現出作家風格(像是隱喻或詩文等時),會把那投手歸類為富有創意的原型。那個原型,就是「說書人」。是一種顯示那個人是「擁有高度概念的寫手,是具理論且富戲劇性的族類」的原型。
像是有位編劇在宣傳會議開口說話時,不是只描繪劇中的光景,而是以連吵雜聲或味道都詳加表達的方式,勾勒出充滿戲劇畫面。這就成為被歸類為「說書人」的線索,被期待擁有高度創意。有位經紀人這麼說:
「我真正尊敬的編劇,可說是那種屬於非常愉快的說書人般的人物。即使初次見面,他也會跟對方暢談什麼是劇本宣傳、聊起開場的場面。他不是說『這是關於一對男女的故事』,而是用『是的,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兩人開車出遊,突然間,遭到追撞了!』這種感覺說故事。這時,聽眾應該會像觀眾一樣,發出『哇!』(Wow!)的聲音。」
█原型三:運籌者(showrunner)
不只擅長說故事,還能在節目製作上與製作人或其他編劇順暢地共同作業的人,會被歸類為「運籌者」,這是「既能創作也能管理(電視劇集)的創意型領導者」的原型。被期待有中等程度的創意。
運籌者具備超凡的魅力與專業手腕,能善於掌控共同作業。雖然創意不如「藝術家」或「說書人」,但在好萊塢卻受到好評。
有位高階主管如此形容運籌者代表的意義:
「擁有優秀的點子,非常重要。把這個點子說給別人聽,也很重要。可是,要讓它成為一場真正的秀,又是另一件重要的事。這個產業需要的,是要能寫劇本、能宣傳,還能做好掌控電視劇集節目這種高難度工作的運籌者。」
█原型四:新鮮人(neophyte)
沒經驗,反而是最大的優勢,純真如同一張白紙反而能帶來新鮮感與獨特性。
「新鮮人」是那種「擁有新鮮想法的年輕作家,但缺乏實戰經驗的族群」的原型。有位老經驗製作人這麼說:
「許多創造出全新表演的人,是仍不諳世事、天真純樸的人。正是因為純真如同一張白紙,才會去做那樣的嘗試。」█原型五:老練工人(journeyman)
創意並不高但經驗豐富的編劇。發生問題時,能夠圓滿處理。這個原型是顯示「概念水準低,但擅長執行的作家」,創意中等。
老練編劇能在需要臨時寫出既有電視劇集或符合某種電影模式的劇本之際,發揮重大功能。這類型的編劇是這樣的人:「他們是在這個產業打滾超過二十年的人。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想跟他一起吃午飯,因為在一起也沒什麼樂趣。但打從心底對這位編劇卻相當敬重,感謝他許多的幫助。不見得想把他擺在身邊,但當遇到困難的狀況時,把寫劇本的任務交付給他們,他們一定不會失敗。」
█原型六:交易商(dealmaker)
交易商是顯示「以商業化方式宣傳、兜售他人點子的族群」的原型,是富有商業才能的交易仲介人。被歸類為這個原型的投手,會被定位成到處銷售其他編劇作品,或和其他編劇們一起共同作業的人。
交易商類型的編劇熟悉業界專有名詞、擅長商業宣傳、對簡報充滿自信。有位交易商這麼說:
「就像醫生說『我能治好你的關節炎,要不要聽我說?』那樣,我會去尋找電視公司的弱點,告訴他們『我知道解決你們每週二晚間八點檔老問題的方法。』然後,把如何解決問題的流程告訴他們。」
交易商是經驗相當豐富,並富有才能的職業人士。但一般而言,他們被認為較欠缺創意。他們與藝術家類型不同,被視為較缺乏獨持性與才能,是種一成不變的編劇。
█原型七:不適任作家(nonwriter)
「不適任作家」是「缺乏做為作家的才能,是以數字宣傳的族類」的原型,並不是讓人期待可當編劇維生的人。有人這麼形容不適任作家:「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編劇連自己的想法都不相信,或是太逞強、只有外在沒有內涵的話,就無法好好傳達概念。一開始沒表現好,想在後面的宣傳挽回大局,就會非常困難。」有位「捕手」回憶:「我曾跟兩位女編劇見過面。她們在開始宣傳時,戴著高價而做工精細的帽子。其實,在自己家中窩在電腦前寫劇本時,沒人會打扮成那樣。」發現不理想的特徵,似乎比找出理想的特徵來得容易。就像評估一個人是否成為適合的編劇,不具備創意的特徵反而更加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