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知道自己要什麼,比任何事都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他人問你問題時,心中早已有答案?

或是他問你問題時,你明知道他想聽的是A,而你心裡卻覺得B才是對他最好的?

又或是無論你說A與B答案,但他心中根本一點也沒有想A與B,壓根覺得自己的C最好?我不喜歡勸說他人,尤其是十分猶豫的人。

我的餐廳開幕以後,時常有認識的、不太認識的朋友會約我,一來他們覺得這是我的主場,二來他們很容易因為餐廳是憲哥的,所以憲哥一定會答應我的飯局邀約。初期,我的確吃了很多次飯,後來我發現,大多都談與夢想及創業有關的話題。

最常問我的問題,排行榜第一名:「憲哥,我該不該離職去當講師?我想去闖一闖,您認為如何?」

我和顏悅色的回答著他們的問題,一面微笑,一面疑惑,心裡不時想著:「有完沒完阿,想,就來試試看啊,去做,就知道自己可不可以了。」

又或是創業投資,該不該?可不可以?好不好?適不適合?我不是沒耐心,而是覺得跟我談話的人,一點都不認識自己,念了這麼多書,人生選擇卻一竅不通。

對於改變現狀,人人都想,問題是:「你自己怎麼想?」尤其每年一到跨年以後,想一圓大夢的人突然變多,到年底時,繼續許下人生夢想的人,一樣沒少過,但成功者,卻少之又少。

我承認我自己很容易看出別人的問題,但有些話真的不能全盤托出,練習說假話。我還有些朋友是說了真話,不僅友誼沒了,飯錢還要你來付。

上面那些該不該創業、該不該離職的問題,我心中當然都有答案,但問題是:「你的答案呢?」

對方很常是答案明明很明確,但只是要你背書而已,這種事我覺得很危險,一來這是違背良心的說謊,二來我根本無法對他人的人生負責。

例如:該不該離職?要創業還是留在原地?對方只是要我在天平的兩端多加一顆砝碼,讓一邊成定局,讓一邊死了心。
就算當事人聽了我的建議,真正按照我的答案去做了,但另一邊的砝碼還存在心裡面,最後若是成功還好,若是不成功,那心裡面的砝碼聲音就會不時出現:「早知道不要聽憲哥的,害我現在OOXX。」

若當事人的決策像是一支箭,已經有了目標,只是需要我幫他加速,放出箭的那一剎那,已有目標的當事人,只剩下那隻箭射向目標的速度快慢,以及方向的調整而已,至少是奮力向前,無後顧之憂的。

至少不會回頭酸我:「早知道不要叫憲哥來射箭。」

遇到他人的問題,我只想當推手與加速器,我無法成為你心中的砝碼。我無法對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可以。

這類諮詢我認為最大的難題就是:「憲哥,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又來了,我就不是你啊?

好吧,我想一下,想成我是你我會怎麼做?結果想得越多,上面的輪迴就會越陷越深,我乾脆告訴你,我決策的幾個邏輯好了,這樣不僅不會得罪人,也才真正能幫到大家。

1.先確定你自己的目標,我只能幫你加深力道,或是建議你踩煞車。
2.選哪一個答案,你未來十年會更有利,你就選那個。
3.若是真的沒有目標,先去問五個你周遭的好朋友、長官、親人、導師,他們如果都說這不能做,這就真的可以做了。
4.夠認識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5.三點不動、一點動,一次改一點,循序漸進,成功機率較大。
6.不要跟趨勢對作,但人多的地方要小心。
7.選哪個答案,會感到比較不舒服,那個應該就對了。

希望大家都能過更好的人生。
搞定關鍵變數,搞定你的業績

關鍵變數的應用,在業務工作上格外有感。

業務工作是重策略選擇的工作,一旦施力方向錯誤,很容易造成全盤皆輸的窘境,除了謹慎以外,你只要注意「選擇」即可。

舉例來說,(A+B+C)X=S。

這個公式裡,你認為S會是什麼?

在這裡,我會將ABC視為業績成長的充要變數(必要條件,如專業能力、積極度等等),X視為關鍵變數,S視為業績目標。

這個概念很簡單:

關鍵變數的應用

ABC越大,X越大,S肯定是越變越神。
ABC越小,X越小,S肯定是越變越鳥。
ABC越大,X不變,S會緩步成長。
ABC越小,X不變,S影響有限。
ABC不變,X越大,S突飛猛進。
ABC 不變,X越小,P需要很努力、很費力才能得到。

不太會有ABC越大、X越小,或ABC越小、X越大這種選項,因為ABC與X在業務運作的概念裡,是相輔相成的變數,不會往兩個極端方向走。如果往相反方向,一定是你的充要條件沒有想像中完備。

當然這並不一定是絕對,但至少B2B和B2C雖然作業模式不盡相同,但公式與原則卻如出一轍。

你認為這裡的X是什麼?

花十秒想一下吧。

你的答案若跟我不一樣,也不用難過,說不定你的答案是對的,只是我們產業不同罷了。

想好了嗎?

我的答案是:「信任感」。

業務工作是人與人相處交易的工作,無論產品、產業、專業、環境為何,只要市場有需求,你是跟人做生意,只要是人,交易首重信任感。

想一想,你周遭所有認識的朋友或客戶,或是人際與顧客關係裡,一定會發生類似這樣的狀況:

三分之一的人喜歡你。
三分之一的人討厭你。
三分之一的人隨便你。

這裡的三分之一是概念啦,我大概抓一個比例,其實你只需針對喜歡你的三分之一施力即可;討厭你,或是隨便你的人,無論你了做什麼,他們也只會繼續討厭你、隨便你。

然而只要針對喜歡你的人,讓他們的人數放大到五到五百倍,你就可以做好B2B或是B2C的相關業務工作了。

「信任感」如何提升呢?

這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完的,更不是要你為了提升信任感,去做一些欺騙、詐欺或是刻意討好的事,這樣是沒用的。
如果說硬要談技術,我會分三個面向來談:

1.專業度。
2.密集度。
3.辛苦度。

首先來談談「專業度」。這一個抽象的名詞,你去問任何一位職場工作者,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不專業。然而專業度絕對是要能說得出來、寫得下來、表現得出來的一種存在;這絕對不是幾張證照、或是在公司待多久,這些僅是能量化的東西。

我認為,專業度至少有三個評估標準:

讓客戶覺得你「這麼好」、「這麼神」、「這麼準」三個可感受的評估標準。

其次,我們來談談關鍵時刻一定要展現的「密集度」。

沒做過業務的夥伴,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密集度是用在非常關鍵時刻的一種超能力。我簡單說,就是客戶面臨無知、無助,需要你出手相救的時刻;這時密集的回報與處理態度,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我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事情發生,你五天之內跟對方聯繫六次,比十天之內聯繫六次的密集度低。唯有透過密集度建立起的信任感,才會讓客戶感覺在「這麼短」時間內,你「頻」率如此高、又「這麼拚」的為我服務。

短:時間這麼短
頻:頻率這麼高
拚:這麼努力拚

最後來談談沒注意會出事的「辛苦度」。

為何說沒注意會出事?

很多人以為業務這項工作常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得好、賺很多錢,如果你給人這種印象,久而久之不但沒人要幫你,更慘的是,你會被冠上「賺錢太容易」、「只有有錢賺的時候才能讓他出現」這類偏見。

那要如何展現辛苦度呢?

要讓客戶感覺,你真的很「累」
要讓客戶感覺,現在真的已經很「晚」。
你一忙起我的事來,真的有夠「瘋」。
一個原則:要讓客戶感覺,千萬不要你自己說,這樣沒用。

沒說出口的,才是真的。

下一篇,我們來舉些例子說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