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想成長10,000倍業績,就得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你提案時,是否只談理論卻沒考慮第一線的需求?

四十二歲的花山將太從知名國立大學畢業後,進入設備製造廠商的財務部門工作。他勤奮學習,擁有條理分明的思考和簡報能力,主管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在同期進入公司的員工中,他率先以卓越的成績晉升為課長,被認為是未來領導財務部的明日之星,並受到部屬的尊敬與憧憬。

然而,事業看似一帆風順的花山,最近開始出現問題的徵兆。上個月,社長要求財務部提出A事業部庫存率過高的解決對策,東口經理便將這項課題交給花山負責。

於是,花山立刻著手調查各商品的庫存水準(Stock Level,指商品在生產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倉庫中的數量,是瞭解商品供需狀況的指標)和周轉率(Stock Turnover,指商品從入庫到售出經過的時間和效率),將熱銷商品和非熱銷商品分類後,確認非熱銷商品的庫存量。結果發現,有七成的庫存都是非熱銷商品。

花山將資料整理成投影片,歸納出兩項提案:廢止非熱銷商品,或是改採收到訂單後再生產的模式。如此一來,便能減少七成的庫存。在當月的經營會議上,花山親自向經營高階發表簡報,並透過實際的數據資料,說明減少庫存率的解決方案。

簡報結束後,花山看著高階主管們的表情,覺得他們應該非常讚賞自己的簡報。但就在此時,業務部經理松本突然舉手發言:「花山,你難道不知道,正因為有這些非熱銷商品,經銷店才願意銷售我們的熱銷商品嗎?比如你剛剛提出的商品X,要是廢止這項商品,或是改成收到訂單後才生產,經銷店L和M就會改用同業的N公司商品。你如果不先瞭解一下銷售點的實際狀況再提案,我們會很困擾。」

花山雖然有一瞬間卻步,但又立刻重新振作,並告訴自己不能在這裡退縮。他回答:「我只是就目前商品庫存的狀況進行說明,至於和經銷店之間的關係,是業務部應該考量的。社長認為A事業部的庫存過高,但實際上要將庫存削減到什麼程度,我認為應該由高層來做裁斷。」

接著,以說話毒辣著稱的企劃主管墨田董事,也突然插話:「花山,關於庫存的問題,不能只看商品熱不熱銷,同時也要考量,這會對使用者和經銷店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此外,也牽涉到零件和商品在哪裡生產、由誰配送。你有針對使用者或經銷店的實際狀態,或是價值鏈的型態進行檢討嗎?」花山說:「沒有,因為這是財務部經理一個月前臨時給我的指示,我原本的工作也相當忙碌,還沒辦法深入探討這個部分。」

這時,財務部經理東口說:「確實如松本經理和墨田董事所言,這次提案考慮得不夠周延。請等我們和業務部和生產部討論過後,再針對這個問題重新提案,不知道各位覺得如何?」

■花山的分析哪裡出了問題?

自從這次提案報告之後,財務部經理東口和花山的關係便產生裂痕。下班後的聚會上,花山在部屬面前公然批判東口:「經理明明事前就看過我的提案,還說做得很好,想不到松本經理和墨田董事只是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他就一副都是我們的錯一樣,馬上退讓。在這種沒有原則的人底下,真的超難做事的。」

另一方面,東口經理和財務董事須山之間,也出現這樣的對話:

東口說:「須山董事,上次那件事真是給您添麻煩了。我以為花山事先跟業務部和生產部討論過,才做出那樣的結論。我沒做好確認,真的非常抱歉。」

須山說:「花山的學習能力雖然很強,但有點太仰賴理論,都不顧前線的實際狀況。你要多多指導一下啊!」

【練習1-1】思考主管期望看到怎樣的提案

請想一想,花山的做法哪裡出了問題?

如果你是花山,要針對這個問題重新提案,會從哪裡著手呢?

思考重點》從經營者角度看問題

首先,看看花山的思考模式。以下是花山的回想:

「我從財務部的觀點出發,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比較個別商品的庫存量與周轉率,並找出庫存過多的商品。我從『熱銷與否』的角度切入,發現非熱銷商品佔庫存的七成,因此才提案廢止非熱銷商品,或是改採收到訂單後再生產的模式。

「從財務人員的角度來看,這是十分正確的做法,方法本身沒有問題,而且東口經理也說做得很好。如果要說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應該是沒有事先和松本經理與墨田董事等高層主管達成共識。但若事先告知業務部的松本經理,這個提案一開始就會胎死腹中。如此一來,說不定無法對社長交代。

「我雖然也認同墨田董事的說法,但那是因為業務部和生產部沒有做好份內工作,才會造成這些問題,財務部的職責是指出庫存過多的問題,而不是幫他們想對策、擦屁股。」以花山的立場來看,這樣思考或許合情合理。但這種思考角度,恐怕永遠無法實現社長降低庫存率的期望。那麼,稍微改變一下觀點,從社長的角度來看花山的做法,會是什麼樣子呢?

■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花山的解決對策破洞百出

以財務分析的角度來看,花山的方法並沒有錯,但在A事業部商品庫存過多的問題上,光是提出庫存資料,並無法改善問題。

就像墨田董事所說的,交貨時間和商品種類,都必須滿足使用者或經銷店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最合適的生產地區與物流體制,否則無法解決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讓業務部和生產部產生利害關係,如果讓每個部門各自思考解決對策,根本沒有意義。

聽說花山是背負財務部未來的人才,我原本期待他可以站在經營者的角度,領導各部門,找出對公司最適合的解決方案,看來是我的期望太高了。

我們公司的財務部,不擅長從經營者的觀點來思考財務問題。須山董事和東口經理都有一樣的問題,如果放著花山沒有特意栽培,他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我聽說花山雖然勤奮學習,擅長理論和分析架構,但不夠瞭解實務狀況,果然和傳聞一樣。

■定義問題的觀點不同,答案也會截然不同

各位應該已經發現,花山和社長眼中的世界截然不同,因為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樣。社長給財務部的課題是:「從財務的角度,改善事業部A商品庫存過高的問題。」花山解釋為:「分析庫存現狀,找出庫存量過高的商品。」

但社長真正的意思是:「由作為經營管理部門之一的財務部,用數據整合利害關係對立的個別部門,從公司整體的角度,提出可行的改善對策。」

換句話說,花山只從「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觀點來定義問題,社長則是以「提升企業價值,找出解決對策」的觀點來定義問題。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如何擴大視野?跟著本田創辦人這樣做!

經營管理擁有多重面向,我們必須全面性地瞭解市場結構、定位、價值鏈和獲利結構的關係。

圖1是企業價值產生的機制。只要掌握市場結構,思考應該鎖定哪些客群、提供顧客何種價值,即可試算出未來顧客數與顧客的消費力,也能估算業績提升的潛力。在思考要為顧客提供什麼樣的價值時,若能釐清自家公司的優勢,就可大致抵定事業結構與價值鏈,成本結構也會自然成形。確定業績和成本結構之後,便可推估企業價值。

若將市場、事業和獲利結構分開討論,沒有任何意義。思考上述三者的關聯,才能得知如何創造企業價值。舉例來說,想像「如果改變製造過程(事業結構),成本結構會有何變化」、「這樣的變動,會對品質、成本和交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是否可能改變自家公司在市場上的定位(市場結構)」、「這些改變能提升多少市佔率和業績」等。能在腦中模擬想像的人,才有能力談論企業價值。

思考對策時,應該檢視問題背後的各種機制,全面性而非片面地探討問題,否則一旦擴大視野,就會出現破綻。花山在經營會議上面臨的,正是這種狀況。

■本田汽車的創辦人,從多個面向思考商品設計會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介紹本田汽車(HONDA)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的著作《爽快啊,人生!》,從該書中可以窺見本田宗一郎的獨特觀點。比如說,他對某項企業普遍的做法:「向顧客做問卷調查後,再進行商品企劃」,抱持疑問。他認為,問卷調查的目的若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是否能引起顧客的共鳴」,還可以理解,但如果沒有任何假說,就直接問顧客想要什麼樣的商品,這等於放棄經營。

他在書中的論述如下:

「若其他製造商直接對顧客做問卷調查,肯定會有許多顧客回答:『像Dream(本田的重型機車車款)一樣的造型好像不錯。』果不其然,市面上越來越多仿造我們家商品的設計。明明也可以使用管狀框架,有些製造商卻勉強模仿我們的壓鑄框架。我之所以不使用管狀框架,是為了避免細部零件變多,導致商品變重、性能變差。然而,即便他廠勉強模仿我的做法也沒有意義,因為生產規模不同,折舊率也完全不一樣,一味模仿做不了生意。符合自家公司的成本條件,各自下工夫,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製造商。」

讀完這個章節,可得知本田宗一郎是從多個面向,去理解商品的設計如何影響性能、顧客接受度、銷售量、製造過程和成本結構。壓製框架的設計可以提升商品性能,讓商品看起來更帥氣,或許多少能提升銷售量。然而,在本田汽車的Dream穩坐市場冠軍寶座之後,即使模仿相同的設計,銷售量的增加幅度也有限。相對地,在製造過程中,反而讓設備因此變重,使固定成本增加,如果無法提高產量,必定會造成虧損。

優秀的經營者具備想像模擬的能力,可以從多個面向掌握市場、事業與獲利結構的關係。而這種能力,無法透過3C分析或強弱危機分析學會。事實上,本田宗一郎總是說自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甚至覺得讀書非常沒有效率。

■擴大看待事物的觀點,從分析架構以外的世界找答案

像本田宗一郎這類優秀的經營者,重視的是「知行合一」。換句話說,只使用知識或分析架構導出的答案並不完善,還必須實際付諸行動,創造企業價值。

以花山的例子來說,他指出商品周轉率過低的問題,卻無法落實到執行層面。因為他僅從獲利結構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並未探討市場和事業結構。所以儘管生產部可能支持這個提案,業務部卻會強力反對,即使強行實施,最後也會觸礁失敗。若希望找出能實際推行的對策,必須同時兼顧業務部和生產部的角度,探討如何產生企業價值的整體機制,並找出可行的選項。

因此,請捨棄「限制觀點以導出唯一的正確解答」,嘗試「擴大視野,找出各種看待事物的角度」。透過討論、瞭解對方的觀點,促進不同專業、各部門的人才會自發採取行動,並改變他們過去限制觀點的思考方式。

對高學歷的菁英來說,他們至今都以限制觀點的方式獲得成功,因此可能覺得上述方法浪費時間、沒有效率。即便隨著職位提升和年齡增加,他們必須以經營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依舊無法捨棄過去的觀念。這導致他們在實際執行任務時,也會認為「應該由上層指示,讓底下的人去做」,把責任丟給他人,結果被貼上只會動口指示批評的標籤。

突然要求高學歷菁英擴大視野,踏入無法使用分析架構的世界,他們會感覺恐懼與不安,這就像突然要求即將滅絕的恐龍改變進化方向一樣。那麼,要如何讓恐龍配合呢?

經營者說:「過去你們龐大的身軀雖然有利於生存,但接下來因為氣候的變遷,你們將面臨滅絕危機。」恐龍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但如果要我變成像老鼠那種哺乳類生物,不符合我的風格。要是得變成那樣,我不用經營者也沒關係,現在這樣就好了。」

經營者說:「但新環境並沒有那麼單純,可以讓你過了四十歲還能繼續用過去的方法生存。我希望你將原本的工作交給部屬,學習創造出新的企業價值。因此,為了讓你有所改變,先轉調到子公司去,看看未知的世界如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