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創新不該碰運氣

這是一本與「進步」(progress)有關的書。

沒錯,這本書談的是創新,以及如何精進創新的能力。不過,這本書的核心其實是談為了追求進步而面臨的種種難關。

如果你跟很多創業者及經理人一樣,在追求創新時可能不會想到「進步」這個詞,你可能一心只想創造出具備出色功能和效益、足以吸引顧客的完美產品。或是持續改良既有的產品,讓產品獲利更好,或是有別於競爭對手。你認為你知道顧客想要什麼,但實際上,市場有什麼反應只能碰運氣。只要嘗試的次數夠多,外加一點運氣,總有一天會受到顧客的青睞。

但是你不需要這麼做,當你真正了解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時,就沒必要如此。創新其實有很高的預測性,而且可以帶來更好的獲利,但你需要改變思維。重點在於進步,而不是產品。所以如果你已經厭倦傾注全力創新,卻老是遇到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如果你想創造事前就可以知道顧客不僅想買、還願意付出高價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如果你想在市場上和那些只靠運氣的創新發明競爭,請繼續讀下去,這本書也可以幫你讓事情發展順利。

在錯誤的地方精益求精

多年來,創新一直是全球企業最關切的課題,但也令人大失所望。最近的麥肯錫調查顯示,八四%的全球高階經理人認為,創新對企業的成長策略極其重要;但有高達九四%的受訪者不滿意他們的創新績效。多數人也同意,絕大多數的創新遠不及最初的理想抱負,這種現象已經持續數十年了。

理論上,這個現象實在沒有道理。企業可以自由運用的工具和技術遠比以前精密,投注於創新目標的資源也遠比以前更多。二○一五年,《策略商業》雜誌(strategy + business)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千家上市公司光是研發支出就高達六千八百億美元,比前一年多了五‧一%。

但企業並未因此變得更了解顧客,大數據革命大幅增加資料蒐集的多元性、數量和速度,也提升分析工具的複雜性。大家對這些資料的期待更勝以往,二○○八年時任《連線》雜誌總編輯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甚至宣稱:「有相關性就夠了。」他暗指,只要憑著大量的資料就足以破解創新問題。自從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在《魔球》(Moneyball)中描述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的奇蹟式成就後(誰會料到上壘率竟然比打擊率更能預測球隊表現呢?),各類組織一直在尋找可以指點創新迷津的「魔球版」顧客資料,但很少人找得到。許多公司的創新流程有著架構與紀律,而且應用那些流程的人都有嫻熟的技巧,包括「階段-關卡管理系統」(stage-gate)、快速迭代(rapid iterations),以及制衡原則(check & balance)的精緻設計。風險都經過精心估算與削減,在創新流程的設計中,普遍內建六個標準差(six sigma)之類的原則,新產品在每個階段的發展應該達到哪些標準,都設定精確的衡量指標及嚴格的要求。表面上看來,這些公司似乎掌握非常精確、科學的流程。

但是對多數人來說,創新依然是碰運氣的事。最糟糕的是,這一切的行動都給人「有進步」的錯覺,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公司為了達到些微的創新,投入加倍的心力和成本,但是在攸關長期成長的突破性創新方面卻乏善可陳,就像大聯盟傳奇捕手尤吉‧貝拉(Yogi Berra)的一句名言:「我們迷路了,但我們開得很順,正快速前進!」

為什麼會錯得那麼離譜呢?

根本的問題在於:公司累積的大量資料並未妥善整理,無法據此可靠地預測哪種概念可行。那些資料只告訴你「這個顧客看起來跟那個顧客很像」、「這個產品和那個產品有類似的功能」、「這些人過去有相似的行為」或「六八%的顧客表示比較喜歡A版本,而不是B版本」。但那些資料都沒有告訴你,為什麼顧客會做出那些選擇。

以我為例,我是克里斯汀生,六十四歲,身高二○三公分,鞋子穿十六號,孩子都上大學了,我住在波士頓郊區,開Honda休旅車上班,我還有很多其他的特質和屬性,但是這些特質並沒有促使我去買今天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有些特質可能和顧客購買《紐約時報》的偏好有關聯,但是那些特質並沒有促使我去買那份報紙,或其他商品。

如果公司不了解為什麼我在某種情況下會選擇「雇用」(hire)它的產品,以及為什麼我在其他的情況下會挑選別的產品,那些與我(或與我相似的人)有關的資料不太可能幫助公司創造出吸引我的創新發明。我們很想相信可以從資料庫裡看出重要的型態並相互參照,但那不表示兩件事之間就有因果關係。誠如《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But Some Don’tl)的作者奈特‧席佛(Nate Silver)所言:「冰淇淋銷量和森林大火有相關性,因為在夏季高溫時都比較常發生,但兩者沒有因果關係,你買一盒哈根達斯冰淇淋不會使蒙大拿的森林著火。」當然,相關性和因果關係是兩回事,這不是什麼出乎意料的道理。但即使多數企業都了解這點,他們的行徑看起來卻是把兩者混為一談。他們放心地使用相關性,因為那可以讓他們在夜裡睡得更安穩。

但是相關性並未透露出最攸關「創新」的一點:為什麼我會買某件商品,那背後有什麼因果關係。但是,很少創新者把找出「起因」(cause)視為主要的挑戰,而是把焦點放在如何改善產品、改善獲利、或是增加產品的差異化來創造競爭力上。

從正確的問題開始問起

品質管理之父愛德華茲‧戴明(W. Edwards Deming)曾說:「你要是不知道怎麼問正確的問題,就找不到答案。」這幾十年來看著卓越的公司一再失敗,我逐漸得出一個結論,的確,我們應該問一個比較好的問題:「你『雇用』那個產品來做什麼?」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概念。我們買產品時,基本上就是「雇用」(hire)某個東西來完成某個任務。如果任務大功告成,未來又面臨同樣的任務時,我們會再度雇用同樣的商品。萬一那個產品無法達成任務,我們會「淘汰」(fire)它,再找其他可以解決問題的商品。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事情,生活中充滿需要完成的任務。有的任務小(例如「排隊時排遣無聊」),有的任務很大(「尋找充實的職業生涯」),有的任務純屬意外(「航空公司把我的行李搞丟了,但是我需要正式服裝參加商務會議」),有的任務經常發生(「幫女兒準備健康美味的便當」)。有些時候我們知道任務即將到來,有些時候則無法預期。當我們發現有任務需要完成時,我們會去找東西來完成那個任務。

例如,我可能買一份《紐約時報》,因為等候看診時需要排遣無聊,而我不想翻閱候診室裡的乏味雜誌;或者我買報紙是因為我是籃球迷,現在正值「三月瘋」(March Madness,亦即美國大學籃球聯賽)。只有在生活上出現《紐約時報》可幫我解決的任務時,我才會買《紐約時報》。又或者,我訂閱《紐約時報》,每天送到家,是為了讓鄰居知道我見多識廣,而訂戶的郵遞區號或家庭收入的中位數都不會告訴《紐約時報》這點。我在哈佛商學院授課時想到這個概念,但後續二十年間,我和許多作家、信任的同事、合作者、意見領袖做過無數交談以後,不斷地精進這個概念。一些全球最受推崇的企業家和創新者都已經驗證這個概念是正確的,包括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和財捷(Intuit)的史考特‧庫克(Scott Cook)。近幾年幾個極其成功的新創事業也證實這點,誰會想到讓旅人付費住在陌生人家中的服務,竟然比萬豪(Marriott)、喜達屋(Starwood)、溫德姆集團(Wyndham Worldwide)等旅館業者更值錢?但Airbnb做到了。薩爾曼‧可汗(Sal Khan)說,他用來教小表妹數學的影片比許多早就上線的教學影片「更陽春、更遜」,但是他的影片現在幫世界各地數百萬名學生以自己的步調學習。

這些創新都不是為了趕流行,也不是為了增加新風貌來提升銷量。他們不是為了幫既有產品增加花俏的功能,好讓公司可以提高收費。他們都是因為清楚了解這些產品能幫助消費者達到想要的進步,才去構思、開發,進而推出上市。當你有任務需要解決,卻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時,即使是「陽春、更遜」的東西,也比什麼都沒有好。試想一下,那麼,完美的產品會有多大的潛力。

創新的因果機制

不過,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讚揚過往的成功創新,而是要談對你更重要的東西:創造並預測新的創新。

我們的思維基礎是「用途理論」(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聚焦深入了解顧客尋求進步的困擾,然後創造出適當的方案及對應的體驗,讓顧客每次都能完成任務。「理論」這個字眼可能讓人聯想到是象牙塔的空想,但我跟你保證,這是最務實、最實用的商業工具。好的理論可以幫我們了解「如何」及「為什麼」,幫我們理解世界的運作,以及預測我們的決定和行動可能衍生的結果。我們認為用途理論可以讓公司從覺得「有相關性就夠了」變成「注重成功創新的因果機制」。

創新也許永遠不會是完美的科學,但這不是重點。我們有能力使創新變成可靠的成長引擎,清楚了解因果機制上的成長,而不是亂槍打鳥,期待幸運取得成功的果實。

你雇用那個產品做什麼?

世界各地的組織傾注無數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高階經理人的心思)去追求創新,他們自然也為了效率不斷精益求精。但是,如果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解答錯誤的問題,那麼成果會建構在相當薄弱的根基上。戴明曾說,每道工序都是為了得到結果而做的完美設計。如果我們認為創新是混亂、不完善、不可知的,我們也會設計流程去落實那些想法,那正是很多公司的作法:無意間設計粗製濫造的產品創新流程。他們花了許多時間和金錢,從大量的資料中彙整出模型,使他們精於描述事實,卻無法預測未來。

我們不需要勉強接受這種平庸的狀態,可以提出更好的問題:「你雇用那個產品做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顧客決定雇用新產品的因果關係。如果規劃策略時可以從了解產品的「用途」開始著手,你在市場上競爭時就不需要碰運氣了(competing against luck)。事實上,當別人還在靠運氣競爭時,你已經穩操勝算。你將以全新的視角觀看世界,關注在不同的競爭對手、不同的優先要務,最重要的是,產生不同的結果。從此以後,創新再也不需要碰運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