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時代來臨,你我都得學會Excel進行大數據分析
世界越來越像是地球村,現在各位的競爭對手是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商務人士,跟我剛進社會時完全不同。我20多歲時,由於工作的關係,有幸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閒聊。當時,他對我說的話影響了我往後的人生。他說:「你一定要當一位全球認可,而不是只有日本認可的商務人士。」
1980年代中期,我在美國加州的庫比蒂諾(Cupertino)接觸到微軟公司的Excel。當時,我接觸到的是蘋果公司的麥金塔(Macintosh,簡稱Mac)版Excel。Excel的前身,是名為「Multiplan」的試算表軟體,從那時候開始,Excel和試算表軟體陪伴我度過一段漫長、快樂的職涯。
Excel也是一種試算表軟體,最大特徵便是「沒有特徵」。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
198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30年間,Excel的功能不斷擴充,現在已是眾所周知、商務上不可或缺的套裝軟體。特別是Windows版問市之後,相關的功能擴充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目前最新的版本是Excel 2016,本書便是根據這個版本撰寫而成。
最近,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高階主管或是中小企業經營者,向我諮詢IT相關問題,內容不外乎是「想把數據資料運用在經營上」、「想導入AI(人工智慧)」、「想開始投入IoT(物聯網)事業」。不過,卻不知從何下手。
這3種煩惱其實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數據資料(而且是龐大的數據資料)。最近流行的AI,便是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因此沒有大數據就等於是空談。包含社群網站、電子郵件與網頁等在內,全球的數據量爆增,已是10年前無法想像的數量。如果說今天是「唯有能掌握數據資料,才可以在商戰中勝出」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由此可見,從現在到未來,經營事業成功的關鍵就是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我建議經營者與管理階層盡早教育員工,建立以數據資料導向的組織,成為數據智慧型公司。想成為數據智慧型公司,員工能力是最重要的課題。從員工的角度來看,具備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可以讓自己更有優勢。
本書將說明如何「運用Excel進行商業資料分析」,這是學會處理商業資料的第一步。一開始從簡單地方著手是成功的祕訣。利用職場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就是唾手可得的Excel軟體來分析公司資料,有助於培育員工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
希望本書能協助各位,跨出分析商業資料的第一步。請務必好好運用本書。第1章 想超越別人?首先要學會活用Excel
9. 想用分析找出解決方案,必須具備3種能力
在進入公司或組織後,你周遭存在各式各樣的數據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問題點,並摸索解決方案,這不只是管理階層或資深員工的工作。
現今,人人都可以輕鬆運用Excel或數位資料分析工具,因此新進員工也被要求善用資料讓工作順利進行。
想在工作場合中活用商業資料,必須以下3種能力:準備資料的能力、加工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只要具備這3者,就可以進行商業資料分析。
準備資料是指,準備分析銷售趨勢或獲利率等時需要的資料;加工資料是指,將資料加工成視覺化的形式;分析資料則是指,分析製作的表格,導出結論,並依此做出決策。
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資料分析師或資料科學家,必須具備統計、IT、業務洞察力和現場力,門檻更高。不過,這些都是努力便能學會的技巧。
10. 從提見解、訂假設到做驗證,多操作流程才可熟練
商業資料分析最主要的目的,是充分運用統計知識、IT技術、業務洞察力,甚至是現場力,發現任何有助於公司成長或組織發展的見解。請各位務必牢記在心這一點。
此外,根據資料分析獲得的見解來建立假設,也很重要。若只停留在發現見解的階段,等於什麼都沒做。最後,還要在現場驗證假設。
這一連串流程的第一步,便是用Excel進行商業資料分析,請各位努力學習使用這項工具。只要多練習商業資料分析,就會越來越順手。資料加工或分析的方向正確,分析的次數越多,就越能掌握箇中訣竅,熟能生巧。
11. 如何提升分析的效率?先確認目標再動手
想根據資料分析獲得的見解來建立假設,在進入分析作業前必須確認一件事。這件事跟前文提到的工作流程有關,那就是要弄清楚:「為什麼要進行商業資料分析?」
就算是因為主管的命令,也請養成習慣向主管請教做這件事的目的。比方說,分析營收相關資料,可能是要檢視銷售金額變化、獲利率或銷售數量等,目的都不一樣,要準備的資料、要編製的Excel資料或圖表等,都會隨著目的而有差異。
我們之所以浪費時間,多半是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只要弄清楚目的,效率自然提升。12. 五花八門的資料得驗證是否合邏輯,再擬訂分析腳本
確認分析目的之後,要蒐集必要資料,等蒐集到一定程度,必須設計「將哪些資料或計算結果視覺化」,或是「什麼是適當的分析產出」等。若資料不足,要思考使用哪種推論方法。這便是所謂的「設計分析腳本」。
蒐集資料時,也必須針對取得的資料型態、取得時間、取得方法、數值等,逐一驗證。換句話說,要驗證這些資訊是否真的適合分析。
有些資料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比較,因此在執行這個流程時要特別留意。另外,進行商業資料分析的內容,也得經得起邏輯驗證。
第5章 實戰演練:用Excel分析導出結論,做出決策
3. 決定目的:分析產品和銷售地區,提出今後的對策
假設2016年12月26日,你在電腦周邊設備製造商上班,手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部門負責的3項產品在今年度的銷售狀況。然後,你收到主管的來信,要求你根據產品和銷售地區進行分析,並且針對「為了達成年度營收目標,接下來的3個月(1至3月)該怎麼做」提出報告。
▓紙條手寫內容
‧A產品:4月1200、5月1600、6月2100、7月1800、8月1200、9月1300、10月2400、11月2200
‧B產品……
‧C產品……
你會怎麼做呢?
你要思考「分析腳本和需要的資料是否齊全」、「需要什麼樣的分析結果」等等。那麼,我們一起分析看看吧!
4. 蒐集資料:針對需求結果,考量分析腳本與必要資料
首先,針對想獲得的分析結果,思考分析腳本和需要的資料。請先試著列出重點:主管想知道的是,為了達成年度營收目標,2017年1至3月必須達到的產品別、地區別的銷售金額。簡單地說,就是要知道在哪個地區、哪個產品得賣出幾個才行。
‧想獲得的分析結果。
‧產品別必須達到的銷售金額。
‧地區別必須達到的銷售金額。
▓必須有的資料
1、從2016年會計年度的4月到目前12月為止,產品別實際銷售金額。
2、從2016年會計年度的4月到目前12月為止,地區別實際銷售金額。
3、2016年會計年度的營收目標金額。
▓最好有的資料
4、從2013至2015年這3年間,產品別、地區別的實際銷售金額。
紙條上已經有第1項資料,不過似乎不太精確,要確認一下。還沒有第2、3項資料,必須取得。第4項是為了參考1至3月的銷售趨勢,而需要的過去資料,因此也要蒐集。5. 確認資料:驗證資料的正確性,處理成容易分析的型態
我們向幾個部門取得需要的資料,有些是Excel檔,有些是CSV檔。經過個別確認後,必須將資料加工成容易分析的形式。再確認資料內容,發現上司給的紙條有幾個錯誤。雖然這些錯誤不是很離譜,我們還是決定使用正確的資料。
最後,將產品別、地區別的銷售資料彙整成Excel表(如下圖所示)。至於單價,在編製產品主檔之後,用VLOOKUP函數代入。此外,計算合計值則運用SUM函數。
於是,目前的狀況如下頁圖所示。這是4至12月的資料,顯示過去9個月的狀況。下一節就分析這份資料。
6. 分析現狀:考慮比較的前提,分析達成率和營收的比重
在根據銷售資料分析現狀之前,要先思考比較的前提。
1年過了9個月,也就是過了75%,因此現在的營收達成率至少必須有75%才行。
事實上,許多公司常依據過去的銷售成績來分析銷售趨勢,然後決定每個月的營收目標金額。在此,我們只考慮在1年的12個月中已過了9個月的狀況。
此外,檢視過去3年的銷售成績。確認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12月底的達成率是多少。根據資料來看,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為2013年和2014年,而2015年則未達標。
‧2013年:年間達成率109%,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101%。
‧2014年:年間達成率113%,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81%。
‧2013年:年間達成率84%,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59%。
再看看每個地區的狀況。因為是每個地區的達成率,所以和整體達成率不同。即便東京和沖繩的達成率相同,對整體達成率的貢獻度也不同。
▓比較的前提
1. 檢視整體表現時,發現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至12月底的達成率超過80%。
2. 本案例不針對產品別進行銷售分析。
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至12月31日的達成率是75%以上。
接著,看看每個地區的銷售比率。只要有2013至2015年的銷售資料,便可以製作出下圖。從這張表可以看出,東京的營收約佔整體營收的50%。因此,要達成整體的營收目標金額,東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整理一下目前的狀況:
1. 至12月31日的營收達成率是67%。
2. 東京的營收達成率是66%。依此看來,2016年度要達成營收目標金額應該有困難。若這樣順其自然,最後年度達成率會是多少?根據過去的銷售成績來預估,並以折線圖來表示銷售趨勢,會發現過去3年的3月業績都很好。所以,只要計算過去3年的1至3月的營收佔全年營收的比率,就能做出2016年度的預測(請見下表)。
1至3月的營收佔全年營收的18至32%,這其實是4至12月的營收達成率與100%之間的差額。2016年4至12月的達成率是67%,因此為了達成營收目標金額,1至3月必須銷售33%才行。
為了力求精確,應該盡可能取得過去5年的1至3月的平均營收達成率。比方說,假設過去5年的平均營收達成率是25%。
理論上會變成這樣:距離營收目標金額還少了98,450,000日圓。如果就此什麼都不做,最後的結果會很接近這個數字,所以必須思考因應對策。只要金額夠明確,更容易擬定對策。
世界越來越像是地球村,現在各位的競爭對手是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商務人士,跟我剛進社會時完全不同。我20多歲時,由於工作的關係,有幸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閒聊。當時,他對我說的話影響了我往後的人生。他說:「你一定要當一位全球認可,而不是只有日本認可的商務人士。」
1980年代中期,我在美國加州的庫比蒂諾(Cupertino)接觸到微軟公司的Excel。當時,我接觸到的是蘋果公司的麥金塔(Macintosh,簡稱Mac)版Excel。Excel的前身,是名為「Multiplan」的試算表軟體,從那時候開始,Excel和試算表軟體陪伴我度過一段漫長、快樂的職涯。
Excel也是一種試算表軟體,最大特徵便是「沒有特徵」。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
198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30年間,Excel的功能不斷擴充,現在已是眾所周知、商務上不可或缺的套裝軟體。特別是Windows版問市之後,相關的功能擴充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目前最新的版本是Excel 2016,本書便是根據這個版本撰寫而成。
最近,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高階主管或是中小企業經營者,向我諮詢IT相關問題,內容不外乎是「想把數據資料運用在經營上」、「想導入AI(人工智慧)」、「想開始投入IoT(物聯網)事業」。不過,卻不知從何下手。
這3種煩惱其實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數據資料(而且是龐大的數據資料)。最近流行的AI,便是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因此沒有大數據就等於是空談。包含社群網站、電子郵件與網頁等在內,全球的數據量爆增,已是10年前無法想像的數量。如果說今天是「唯有能掌握數據資料,才可以在商戰中勝出」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由此可見,從現在到未來,經營事業成功的關鍵就是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我建議經營者與管理階層盡早教育員工,建立以數據資料導向的組織,成為數據智慧型公司。想成為數據智慧型公司,員工能力是最重要的課題。從員工的角度來看,具備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可以讓自己更有優勢。
本書將說明如何「運用Excel進行商業資料分析」,這是學會處理商業資料的第一步。一開始從簡單地方著手是成功的祕訣。利用職場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就是唾手可得的Excel軟體來分析公司資料,有助於培育員工處理商業資料的能力。
希望本書能協助各位,跨出分析商業資料的第一步。請務必好好運用本書。第1章 想超越別人?首先要學會活用Excel
9. 想用分析找出解決方案,必須具備3種能力
在進入公司或組織後,你周遭存在各式各樣的數據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問題點,並摸索解決方案,這不只是管理階層或資深員工的工作。
現今,人人都可以輕鬆運用Excel或數位資料分析工具,因此新進員工也被要求善用資料讓工作順利進行。
想在工作場合中活用商業資料,必須以下3種能力:準備資料的能力、加工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只要具備這3者,就可以進行商業資料分析。
準備資料是指,準備分析銷售趨勢或獲利率等時需要的資料;加工資料是指,將資料加工成視覺化的形式;分析資料則是指,分析製作的表格,導出結論,並依此做出決策。
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資料分析師或資料科學家,必須具備統計、IT、業務洞察力和現場力,門檻更高。不過,這些都是努力便能學會的技巧。
10. 從提見解、訂假設到做驗證,多操作流程才可熟練
商業資料分析最主要的目的,是充分運用統計知識、IT技術、業務洞察力,甚至是現場力,發現任何有助於公司成長或組織發展的見解。請各位務必牢記在心這一點。
此外,根據資料分析獲得的見解來建立假設,也很重要。若只停留在發現見解的階段,等於什麼都沒做。最後,還要在現場驗證假設。
這一連串流程的第一步,便是用Excel進行商業資料分析,請各位努力學習使用這項工具。只要多練習商業資料分析,就會越來越順手。資料加工或分析的方向正確,分析的次數越多,就越能掌握箇中訣竅,熟能生巧。
11. 如何提升分析的效率?先確認目標再動手
想根據資料分析獲得的見解來建立假設,在進入分析作業前必須確認一件事。這件事跟前文提到的工作流程有關,那就是要弄清楚:「為什麼要進行商業資料分析?」
就算是因為主管的命令,也請養成習慣向主管請教做這件事的目的。比方說,分析營收相關資料,可能是要檢視銷售金額變化、獲利率或銷售數量等,目的都不一樣,要準備的資料、要編製的Excel資料或圖表等,都會隨著目的而有差異。
我們之所以浪費時間,多半是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只要弄清楚目的,效率自然提升。12. 五花八門的資料得驗證是否合邏輯,再擬訂分析腳本
確認分析目的之後,要蒐集必要資料,等蒐集到一定程度,必須設計「將哪些資料或計算結果視覺化」,或是「什麼是適當的分析產出」等。若資料不足,要思考使用哪種推論方法。這便是所謂的「設計分析腳本」。
蒐集資料時,也必須針對取得的資料型態、取得時間、取得方法、數值等,逐一驗證。換句話說,要驗證這些資訊是否真的適合分析。
有些資料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比較,因此在執行這個流程時要特別留意。另外,進行商業資料分析的內容,也得經得起邏輯驗證。
第5章 實戰演練:用Excel分析導出結論,做出決策
3. 決定目的:分析產品和銷售地區,提出今後的對策
假設2016年12月26日,你在電腦周邊設備製造商上班,手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部門負責的3項產品在今年度的銷售狀況。然後,你收到主管的來信,要求你根據產品和銷售地區進行分析,並且針對「為了達成年度營收目標,接下來的3個月(1至3月)該怎麼做」提出報告。
▓紙條手寫內容
‧A產品:4月1200、5月1600、6月2100、7月1800、8月1200、9月1300、10月2400、11月2200
‧B產品……
‧C產品……
你會怎麼做呢?
你要思考「分析腳本和需要的資料是否齊全」、「需要什麼樣的分析結果」等等。那麼,我們一起分析看看吧!
4. 蒐集資料:針對需求結果,考量分析腳本與必要資料
首先,針對想獲得的分析結果,思考分析腳本和需要的資料。請先試著列出重點:主管想知道的是,為了達成年度營收目標,2017年1至3月必須達到的產品別、地區別的銷售金額。簡單地說,就是要知道在哪個地區、哪個產品得賣出幾個才行。
‧想獲得的分析結果。
‧產品別必須達到的銷售金額。
‧地區別必須達到的銷售金額。
▓必須有的資料
1、從2016年會計年度的4月到目前12月為止,產品別實際銷售金額。
2、從2016年會計年度的4月到目前12月為止,地區別實際銷售金額。
3、2016年會計年度的營收目標金額。
▓最好有的資料
4、從2013至2015年這3年間,產品別、地區別的實際銷售金額。
紙條上已經有第1項資料,不過似乎不太精確,要確認一下。還沒有第2、3項資料,必須取得。第4項是為了參考1至3月的銷售趨勢,而需要的過去資料,因此也要蒐集。5. 確認資料:驗證資料的正確性,處理成容易分析的型態
我們向幾個部門取得需要的資料,有些是Excel檔,有些是CSV檔。經過個別確認後,必須將資料加工成容易分析的形式。再確認資料內容,發現上司給的紙條有幾個錯誤。雖然這些錯誤不是很離譜,我們還是決定使用正確的資料。
最後,將產品別、地區別的銷售資料彙整成Excel表(如下圖所示)。至於單價,在編製產品主檔之後,用VLOOKUP函數代入。此外,計算合計值則運用SUM函數。
於是,目前的狀況如下頁圖所示。這是4至12月的資料,顯示過去9個月的狀況。下一節就分析這份資料。
6. 分析現狀:考慮比較的前提,分析達成率和營收的比重
在根據銷售資料分析現狀之前,要先思考比較的前提。
1年過了9個月,也就是過了75%,因此現在的營收達成率至少必須有75%才行。
事實上,許多公司常依據過去的銷售成績來分析銷售趨勢,然後決定每個月的營收目標金額。在此,我們只考慮在1年的12個月中已過了9個月的狀況。
此外,檢視過去3年的銷售成績。確認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12月底的達成率是多少。根據資料來看,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為2013年和2014年,而2015年則未達標。
‧2013年:年間達成率109%,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101%。
‧2014年:年間達成率113%,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81%。
‧2013年:年間達成率84%,至12月底的達成率是59%。
再看看每個地區的狀況。因為是每個地區的達成率,所以和整體達成率不同。即便東京和沖繩的達成率相同,對整體達成率的貢獻度也不同。
▓比較的前提
1. 檢視整體表現時,發現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至12月底的達成率超過80%。
2. 本案例不針對產品別進行銷售分析。
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在達成營收目標金額的年度裡,至12月31日的達成率是75%以上。
接著,看看每個地區的銷售比率。只要有2013至2015年的銷售資料,便可以製作出下圖。從這張表可以看出,東京的營收約佔整體營收的50%。因此,要達成整體的營收目標金額,東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整理一下目前的狀況:
1. 至12月31日的營收達成率是67%。
2. 東京的營收達成率是66%。依此看來,2016年度要達成營收目標金額應該有困難。若這樣順其自然,最後年度達成率會是多少?根據過去的銷售成績來預估,並以折線圖來表示銷售趨勢,會發現過去3年的3月業績都很好。所以,只要計算過去3年的1至3月的營收佔全年營收的比率,就能做出2016年度的預測(請見下表)。
1至3月的營收佔全年營收的18至32%,這其實是4至12月的營收達成率與100%之間的差額。2016年4至12月的達成率是67%,因此為了達成營收目標金額,1至3月必須銷售33%才行。
為了力求精確,應該盡可能取得過去5年的1至3月的平均營收達成率。比方說,假設過去5年的平均營收達成率是25%。
理論上會變成這樣:距離營收目標金額還少了98,450,000日圓。如果就此什麼都不做,最後的結果會很接近這個數字,所以必須思考因應對策。只要金額夠明確,更容易擬定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