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手法
開發新品的線索,就隱藏在混亂之中
無印良品的創意和工夫,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負起這重責大任的,正是名為「觀察法」的商品開發手法,解決難題的線索就在生活現場。
無印良品的「體察細微」,可歸功於積極實施「觀察法」。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由負責開發新品的團隊成員,前往一般家庭,實際「觀察」屋主日常中生活和使用物品的情況,發掘課題與線索,並進一步將發現轉化為商品。這種觀察法雖然有很多企業都在實踐,但是無印良品不只觀察程度遠比其他企業仔細,還制定了獨特的觀察方式。
例如,觀察小組的成員當中一定有設計師,搭配商品策略人員,由好幾個小組連續觀察一個月。每一組負責4到5處,每一波觀察行動總共約造訪25到30戶家庭。觀察之前,會先訂好主題,如「銀髮族」或「雜貨」等,並設定觀察的角度。以2015年12月的觀察為例,主題是「辦公室」,因為無印良品認為「辦公室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連抽屜也要打開、觀察
每個小組拜訪家庭時,會盡量多拍照。例如牆壁上掛的裝飾、架子上擺的東西,就連抽屜也會打開來看。從玄關、客廳、廚房、洗手台到浴室,家中各處都盡收相機中,每一處拍攝的照片高達3~400張。
造訪普通家庭時,有些人家中會整理得很乾淨,有些則是亂七八糟;而有些看似整理得很有條理的家中,拉開抽屜發現裡面其實一團混亂。
「就是在家裡亂七八糟的地方,才能找到開發商品的線索。探索家裡這麼亂的原由,協助屋主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自然而然的把家中的東西整頓得有條理,可說是開發新商品的關鍵。光是觀察乾淨漂亮的地方,沒有意義。把屋裡亂糟糟的背景和原因,視為生活者的課題,才能連結到新商品的提案。」(生活雜貨部企劃設計室長矢野直子)
怎樣才能讓生活者在不知不覺中把房子整理整齊?需要用到哪些商品?從眾多家庭的觀察結果中,彙整出不會勉強使用者、不給他們造成負擔的新商品。雖然開發商品前,會先依據主題做出市調,並將結果列入參考,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觀察法的結果。觀察人員在觀察結束之後會馬上整理資料,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簡報,從中找出開發新品的關鍵字。例如壁掛系列的收納家具,就根據觀察結果開發出壁掛盒、掛鉤等不同款式的單品。不管是哪一種都可以簡單固定,又不會損傷石膏板牆面(譯注:日本住宅室內牆面多為輕隔間石膏板。租屋者眾,退租時必須保持租屋完好如初,否則會扣押金)。觀察小組觀察到有些家庭會把東西隨意掛在牆面上的掛鉤,因此開發出這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此外,洗髮精和潤絲精的補充瓶,靈感也是來自觀察結果。觀察小組發現各家廠商的洗髮精和潤絲精包裝有圓有扁,形狀各異,造成浴室收納不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開發出形狀與寸法統一的方形補充瓶,讓浴室的收納變得簡單、簡潔。
觀察法實施的對象,從日本國內擴展到海外,像是香港等。外國家庭的觀察結果,除了不只是無印良品進軍國際市場的助力,也能作為日本市場的參考。
觀察小組在香港以「收納」為主題,4天內造訪20個家庭,目的就是要看看香港的一般家庭,在比日本還要狹窄的房子裡是如何整理物品的。觀察結束後,彙整出來的結果導出無印良品最新的關鍵字——「Compact Life適切生活」。
專訪(節錄)
改良經典款,全新角度重新詮釋無印良品
從「MUJI to GO」重新編輯無印良品的旅行相關商品,可以看出無印良品堅持「持續改良經典商品」的態度。
在MUJI to GO總監藤原大眼中,無印良品究竟哪裡厲害呢?
日經設計(以下簡稱ND):請談談您眼中的無印良品是什麼樣的存在,以及「無印良品的特色」又是什麼?
——(藤原):日本企業雖然挑戰了許多新的領域,卻對日常生活的一般事物缺乏興趣,我個人覺得在這樣的氛圍下,站出來發聲的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懷著強烈的創作意識,在大家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居家環境中,全面性的思考日常生活,並提出集體創作,不只如此,它也創造了一個人人都買得起所需之物的環境。
就算是日常生活隨時存在、不可或缺的普通事物,也一定有判別其好壞的標準,這個標準其實隨著時代變化。而無印良品時時注意,日常空間中的事物是否持續「有意義」。「位於生活中心」、「隨時存在」——不斷觀察與檢討眼前的事物,並賦予它們簡約的形態,這就是無印良品反覆在做的工作。對於變化,抱持靈活應對的態度,隨時準備好面對挑戰,已經是無印良品固定的姿態。無印良品不會因為「一般的事物引不起人注意」,也不會因為「其他公司已經在做了」,就放棄改找新的領域,而是比誰都認真執行「乍看之下任何人都做得來的事」,持續的挑戰下去。
例如無印良品很仔細觀察飯勺的形狀。世界上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飯勺,使用各種不同的材質製作,訴求容易清洗等不同特色。但是和以前相比,現在一碗飯的份量已經變少很多了,所謂適當的份量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無印良品會注意到時代的變化,重新檢視飯勺的形狀,討論「這樣真的符合現代生活嗎」。我想沒有其他公司能像無印良品一樣,這麼認真的探究如此細微的事情。
無印良品的精神是「琢磨改良經典款商品」,能為日常生活帶來美。因此著重以親民的價格販賣優質商品,創造商品的新意義,反覆重新提案,透過時代變遷與人的成長,找出每個時代的經典商品。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不過無印良品也因此真的做出許多經典商品。
ND:您如何在與無印良品的合作中,表現出「無印良品的特色」呢?
——我和無印良品合作的第一個工作,是和團隊一起重新檢討經典商品的材質。隨著時代的變化,今天的完成品可能是明天的半成品。雖然到了明天,可能又會改變,不過無印良品的挑戰就是要創造能應付變化的最佳商品。
例如MUJI to GO在2015年使用滑翔傘布製作一系列輕巧耐用的商品,根據衣物、提包和收納袋等不同品項的特性,站在生活者的角度,用同一種材料打造更薄更輕的商品。我參與這項工作已經兩年,透過啟用新的素材,促成各個部門相互合作。系列商品也從10種增加到20種。不過MUJI to GO的重點,不是主打品項繁多,而是希望旅人自行思考如何將無印良品的各種商品連結起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運用。
反覆討論與旅行有關的各種思考,確立了簡單而明確的風格,例如把之前色系並不一致的行李箱和提包顏色統一,或是改變材質與形狀等等,並以此展開相關的宣傳活動。更換材質,其實是有風險的,經典款的提包和化妝包原本已經賣得很好了,MUJI to GO卻不畏懼推動重新檢視熱賣商品的挑戰型專案。MUJI to GO的領域,不僅限於生活雜貨,也包含衣物。在無印良品內部,食物、化妝品和衣物各自隸屬不同的部門,而MUJI to GO必須橫向連結這些部門,從各部門的眾多商品中,挑出適合的商品推薦給旅人、或對旅行有興趣的人。儘管也有少許商品是專屬旅行用途,但基本上都是從既有的商品或系列中挑選出來的。
隨著時代變遷,往來世界各地的旅人越來越多,因此擅長設計「生活」的無印良品,也很重視旅行。居家生活和出外旅行,需要的物品略有不同。我們用旅行的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便激發出了滑翔傘布系列。MUJI to GO可以說是無印良品提出旅行方案的場域。
從旅行的角度來看平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可以發現不一樣的需求,誕生新的提案。例如滑翔傘布做的「可水洗衣物收納袋」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靈感來自於「旅行回到家後,要是裝滿髒衣服的收納袋可以整包丟進洗衣機裡就好了」的想法,把思考的優先順序從日常生活轉移到旅行上,好用的標準便會稍微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整合日常生活與旅行」吧!
藤原大(Dai Fujiwara)●生於神奈川縣。曾赴北京國立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科深造,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進入三宅設計事務所後,自1998年起與三宅一生合作「A-POC」專案,挑戰前所未有的服裝製作。直到2011年為止,擔任ISSEY MIYAKE巴黎時裝週的藝術總監,曾任職株式會社三宅設計事務所副社長等。2009年起成立藤原大設計事務所,持續在日本國內外舉辦以設計結合科學與製造的活動。2016年起擔任良品計畫總監(MUJI to GO)。
開發新品的線索,就隱藏在混亂之中
無印良品的創意和工夫,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負起這重責大任的,正是名為「觀察法」的商品開發手法,解決難題的線索就在生活現場。
無印良品的「體察細微」,可歸功於積極實施「觀察法」。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由負責開發新品的團隊成員,前往一般家庭,實際「觀察」屋主日常中生活和使用物品的情況,發掘課題與線索,並進一步將發現轉化為商品。這種觀察法雖然有很多企業都在實踐,但是無印良品不只觀察程度遠比其他企業仔細,還制定了獨特的觀察方式。
例如,觀察小組的成員當中一定有設計師,搭配商品策略人員,由好幾個小組連續觀察一個月。每一組負責4到5處,每一波觀察行動總共約造訪25到30戶家庭。觀察之前,會先訂好主題,如「銀髮族」或「雜貨」等,並設定觀察的角度。以2015年12月的觀察為例,主題是「辦公室」,因為無印良品認為「辦公室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連抽屜也要打開、觀察
每個小組拜訪家庭時,會盡量多拍照。例如牆壁上掛的裝飾、架子上擺的東西,就連抽屜也會打開來看。從玄關、客廳、廚房、洗手台到浴室,家中各處都盡收相機中,每一處拍攝的照片高達3~400張。
造訪普通家庭時,有些人家中會整理得很乾淨,有些則是亂七八糟;而有些看似整理得很有條理的家中,拉開抽屜發現裡面其實一團混亂。
「就是在家裡亂七八糟的地方,才能找到開發商品的線索。探索家裡這麼亂的原由,協助屋主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自然而然的把家中的東西整頓得有條理,可說是開發新商品的關鍵。光是觀察乾淨漂亮的地方,沒有意義。把屋裡亂糟糟的背景和原因,視為生活者的課題,才能連結到新商品的提案。」(生活雜貨部企劃設計室長矢野直子)
怎樣才能讓生活者在不知不覺中把房子整理整齊?需要用到哪些商品?從眾多家庭的觀察結果中,彙整出不會勉強使用者、不給他們造成負擔的新商品。雖然開發商品前,會先依據主題做出市調,並將結果列入參考,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觀察法的結果。觀察人員在觀察結束之後會馬上整理資料,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簡報,從中找出開發新品的關鍵字。例如壁掛系列的收納家具,就根據觀察結果開發出壁掛盒、掛鉤等不同款式的單品。不管是哪一種都可以簡單固定,又不會損傷石膏板牆面(譯注:日本住宅室內牆面多為輕隔間石膏板。租屋者眾,退租時必須保持租屋完好如初,否則會扣押金)。觀察小組觀察到有些家庭會把東西隨意掛在牆面上的掛鉤,因此開發出這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此外,洗髮精和潤絲精的補充瓶,靈感也是來自觀察結果。觀察小組發現各家廠商的洗髮精和潤絲精包裝有圓有扁,形狀各異,造成浴室收納不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開發出形狀與寸法統一的方形補充瓶,讓浴室的收納變得簡單、簡潔。
觀察法實施的對象,從日本國內擴展到海外,像是香港等。外國家庭的觀察結果,除了不只是無印良品進軍國際市場的助力,也能作為日本市場的參考。
觀察小組在香港以「收納」為主題,4天內造訪20個家庭,目的就是要看看香港的一般家庭,在比日本還要狹窄的房子裡是如何整理物品的。觀察結束後,彙整出來的結果導出無印良品最新的關鍵字——「Compact Life適切生活」。
專訪(節錄)
改良經典款,全新角度重新詮釋無印良品
從「MUJI to GO」重新編輯無印良品的旅行相關商品,可以看出無印良品堅持「持續改良經典商品」的態度。
在MUJI to GO總監藤原大眼中,無印良品究竟哪裡厲害呢?
日經設計(以下簡稱ND):請談談您眼中的無印良品是什麼樣的存在,以及「無印良品的特色」又是什麼?
——(藤原):日本企業雖然挑戰了許多新的領域,卻對日常生活的一般事物缺乏興趣,我個人覺得在這樣的氛圍下,站出來發聲的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懷著強烈的創作意識,在大家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居家環境中,全面性的思考日常生活,並提出集體創作,不只如此,它也創造了一個人人都買得起所需之物的環境。
就算是日常生活隨時存在、不可或缺的普通事物,也一定有判別其好壞的標準,這個標準其實隨著時代變化。而無印良品時時注意,日常空間中的事物是否持續「有意義」。「位於生活中心」、「隨時存在」——不斷觀察與檢討眼前的事物,並賦予它們簡約的形態,這就是無印良品反覆在做的工作。對於變化,抱持靈活應對的態度,隨時準備好面對挑戰,已經是無印良品固定的姿態。無印良品不會因為「一般的事物引不起人注意」,也不會因為「其他公司已經在做了」,就放棄改找新的領域,而是比誰都認真執行「乍看之下任何人都做得來的事」,持續的挑戰下去。
例如無印良品很仔細觀察飯勺的形狀。世界上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飯勺,使用各種不同的材質製作,訴求容易清洗等不同特色。但是和以前相比,現在一碗飯的份量已經變少很多了,所謂適當的份量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無印良品會注意到時代的變化,重新檢視飯勺的形狀,討論「這樣真的符合現代生活嗎」。我想沒有其他公司能像無印良品一樣,這麼認真的探究如此細微的事情。
無印良品的精神是「琢磨改良經典款商品」,能為日常生活帶來美。因此著重以親民的價格販賣優質商品,創造商品的新意義,反覆重新提案,透過時代變遷與人的成長,找出每個時代的經典商品。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不過無印良品也因此真的做出許多經典商品。
ND:您如何在與無印良品的合作中,表現出「無印良品的特色」呢?
——我和無印良品合作的第一個工作,是和團隊一起重新檢討經典商品的材質。隨著時代的變化,今天的完成品可能是明天的半成品。雖然到了明天,可能又會改變,不過無印良品的挑戰就是要創造能應付變化的最佳商品。
例如MUJI to GO在2015年使用滑翔傘布製作一系列輕巧耐用的商品,根據衣物、提包和收納袋等不同品項的特性,站在生活者的角度,用同一種材料打造更薄更輕的商品。我參與這項工作已經兩年,透過啟用新的素材,促成各個部門相互合作。系列商品也從10種增加到20種。不過MUJI to GO的重點,不是主打品項繁多,而是希望旅人自行思考如何將無印良品的各種商品連結起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運用。
反覆討論與旅行有關的各種思考,確立了簡單而明確的風格,例如把之前色系並不一致的行李箱和提包顏色統一,或是改變材質與形狀等等,並以此展開相關的宣傳活動。更換材質,其實是有風險的,經典款的提包和化妝包原本已經賣得很好了,MUJI to GO卻不畏懼推動重新檢視熱賣商品的挑戰型專案。MUJI to GO的領域,不僅限於生活雜貨,也包含衣物。在無印良品內部,食物、化妝品和衣物各自隸屬不同的部門,而MUJI to GO必須橫向連結這些部門,從各部門的眾多商品中,挑出適合的商品推薦給旅人、或對旅行有興趣的人。儘管也有少許商品是專屬旅行用途,但基本上都是從既有的商品或系列中挑選出來的。
隨著時代變遷,往來世界各地的旅人越來越多,因此擅長設計「生活」的無印良品,也很重視旅行。居家生活和出外旅行,需要的物品略有不同。我們用旅行的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便激發出了滑翔傘布系列。MUJI to GO可以說是無印良品提出旅行方案的場域。
從旅行的角度來看平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可以發現不一樣的需求,誕生新的提案。例如滑翔傘布做的「可水洗衣物收納袋」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靈感來自於「旅行回到家後,要是裝滿髒衣服的收納袋可以整包丟進洗衣機裡就好了」的想法,把思考的優先順序從日常生活轉移到旅行上,好用的標準便會稍微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整合日常生活與旅行」吧!
藤原大(Dai Fujiwara)●生於神奈川縣。曾赴北京國立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科深造,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進入三宅設計事務所後,自1998年起與三宅一生合作「A-POC」專案,挑戰前所未有的服裝製作。直到2011年為止,擔任ISSEY MIYAKE巴黎時裝週的藝術總監,曾任職株式會社三宅設計事務所副社長等。2009年起成立藤原大設計事務所,持續在日本國內外舉辦以設計結合科學與製造的活動。2016年起擔任良品計畫總監(MUJI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