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步
日本最強的鬼速思考法,教你用一張圖解決一個難題!
資訊爆炸連CPU都會變慢,何況是你的腦袋呢?
為什麼各位現在要看這本書呢?因為期待看了之後,可以獲得想要知道的知識或資訊嗎?
從過去到現在,書本都是上班族獲取各種資訊的基本手段之一。不過,最近這十幾、二十年間,書本在工作上扮演的角色已經完全改變了。
大約二十年前,上班族蒐集有用資訊的方法,要不是請教專家,否則只能從書本中獲得知識。一直到近十年前,仍舊只能依賴有限的方法獲取必要資訊,以解決各種課題或問題,包括
「思考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要提出的全新企劃案。」
「思考業務員提高簽約成交率的推銷方法。」
「思考該如何有效激勵部屬,促使他做出成果。」
就像這樣,我們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現,必須花費非常多心思蒐集情報和資訊。
相較於此,現在是資訊爆炸的社會,只要透過網路,立刻能接觸到全世界的訊息。甚至一不留意,片斷且毫無條理的資訊便大量進入眼廉、湧進耳朵。以獲取資訊這件事來看,比起過往可說是方便太多了。
很多人會認為,既然可用的資訊變多、判斷依據增加,相對地,人們消化及輸出資訊的速度與能力,應該也會明顯提升。
但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量的資訊恐怕對人們的輸出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美國天普大學決策神經研究中心的迪莫卡教授(Angelika Dimoka),曾針對這一點進行實驗。
首先,她讓實驗對象參加一場大型拍賣會。拍賣會上的所有物品,都可以選擇單項購買或合併購買。但以合併購買來說,物件種類一多,組合方式將變得如天文數字般龐大。實驗過程中,測試者一邊增加物品數量,一邊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持續觀察實驗對象的大腦變化。
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動有短暫的活躍,不過資訊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大腦卻突然停止活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迪莫卡教授的解釋,這是因為資訊量已超過實驗對象大腦中,負責執行判斷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資訊的極限,因此大腦陷入「無法判斷」(epoché,意指中止判斷)的狀態。隨著判斷力變弱,人會感到慌亂不安,情緒也變得心浮氣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艾恩嘉教授(Sheena S.Iyengar)則進行調查,研究當人們選擇年金保險時,重要資訊的數量對年金規劃造成何種影響。結果發現,資訊量太多時,放棄選擇、不做任何年金規劃的人增加了。
關於這一點,美國佩斯大學的凱斯勒教授(Eric Kessler)指出:「想要依據直覺判斷做出正確抉擇,需要的是精心篩選過的專業知識。因此,大量的資訊只會妨礙專注,使人們無法看見問題的本質。」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可以肯定地推測,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考能力和速度恐怕比以前更容易變得愈來愈低弱。若真是如此,在這個資訊化社會中,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速度呢?
答案就是「活用圖形的思考術」。
想讓你大腦能提升效能,唯有……
在資訊暴增的洪流當中,還是有辦法活化大腦,提升思考速度。方法就是畫出圖形來思考。圖形具有以下三個活化大腦的功能。
1、一眼就能瞭解。
2、提供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3、有助於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1、「一眼就能瞭解」,換句話說,就是脈絡清晰。
一般來說,文章必須逐字閱讀,才能瞭解其中包含的訊息。相較之下,圖形沒有一定的閱讀走向或順序,可以一眼就憑直覺獲得資訊。
2、「提供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圖形不包含過多資訊的特性有關。
一般來說,圖形中的文字都是關鍵字或關鍵詞彙,而非文章。資訊有限並不是缺點,反而可以讓大腦為了補充資訊而發揮想像力,並激發出新想法。即使同一個圖形,讓不同的人來看,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精神狀態下,解讀方法可能都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圖形中標示著「A→B」(A、B各有代表的關鍵字)。這時候可以解釋為「A變成B」或「B藉由A而產生」,或是「B緊接著A」。某些人認為這是資訊不正確,但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沒有固定的解釋,反而具有能夠激發新想法的空間。
3、「有助於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指的是能讓多項資訊,進行主從關係以外的連結。由於文章以主詞、動詞和受詞組成,因此一定會有個中心要素當作主體、構成訊息,很難做出不一樣的解讀。相對的,圖形可以將思考視覺化或結構化。例如,六個碳原子結合而成的六角形「苯環」(benzene ring)結構,據說就是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夢見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圓形,因此受到啟發,想出這個獨特的形狀。
如同上述內容,比起文章這種表現工具,圖形更能讓人一眼瞭解。圖形的表現方法,更有助於具體呈現大腦的思考。
第1步 別看表面,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
【案例1】會議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看的是「會議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公司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固定會召開業務會議,但每次結束時間總是遠遠超過預定,而且討論的都不是什麼有意義的內容。因此,你希望可以解決「會議冗長超過預定時間」的問題。這個案例的目的是「改善問題」,所以最適合的圖形就是樹狀圖。
既然如此,第一步的重點就是思考「導致問題的可能原因」,也就是「造成浪費會議時間的要素」。盡可能列出所有想得到的原因,在這裡一共列出五點,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得太慢」、「報告的資料太多」、「發言的人太多」、「討論經常陷入原地打轉、毫無進展的情況」。
第2步 進行比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
比較第一步列出的可能問題原因,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太慢」等,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與會議開始相關」、「與報告時間相關」和「與討論進行方式相關」。
這三個項目和「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之間的關係在於,由於會議開始得太晚,加上報告時間和討論時間過於冗長,造成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換句話說,「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這三點,就是造成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的原因。
得到這個結論之後,接下來只需進入第3步,把結論繪製成樹狀圖即可。
第3步 動手畫,讓問題的答案浮現檯面
在第一步,我們已經列出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太慢」、「報告資料太多」、「發言的人太多」、「討論經常毫無進展」五個事實。接著,第二步針對這些實例進行分類,歸納出「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三個項目。其中,報告和討論時間這兩者都與會議的進行時間有關,因此可以先暫時合併,之後再分開檢視,這麼做或許比較好理解。再以這三個項目為主幹,在下面填入一開始列出的五點原因,繪製成樹狀圖。接下來,暫時先跳脫這五點原因,單獨針對這三大項目來思考。
也就是針對「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三個項目,利用擴散思考,檢視是否還遺漏了其他原因。舉例來說,「會議開始得太晚」的原因,還有大家都到了才開始排桌椅。「報告時間冗長」的原因,包括報告者逐字逐句唸會議資料。「討論時間太長的原因」和與會者擅自發言,沒有做好會議控管有關。這些也要加到圖形裡。
最後,利用聚斂思考,檢視所列出的原因是否有重複或遺漏,逐一完成圖形。
整理好問題原因之後,思考對策就會變得比較簡單,只要針對每個原因一一找出對策即可。以「會議時間冗長」為例,解決問題的對策就是,要求所有出席會議的人嚴守會議開始時間、建立司儀(會議主持人)點到名才能發言的規則。此外,還有三個改善方案:要求上台報告的人在會議前一週的星期五之前,備妥報告資料;資料份量以三張A4紙為限;上台報告只針對重點做說明。
最後,只要司儀(會議主持人)在會議前一週的星期五多加留意,事先排好會議室的桌椅,掌控討論的目的和結論,控制發言人數等,問題就能獲得改善。
日本最強的鬼速思考法,教你用一張圖解決一個難題!
資訊爆炸連CPU都會變慢,何況是你的腦袋呢?
為什麼各位現在要看這本書呢?因為期待看了之後,可以獲得想要知道的知識或資訊嗎?
從過去到現在,書本都是上班族獲取各種資訊的基本手段之一。不過,最近這十幾、二十年間,書本在工作上扮演的角色已經完全改變了。
大約二十年前,上班族蒐集有用資訊的方法,要不是請教專家,否則只能從書本中獲得知識。一直到近十年前,仍舊只能依賴有限的方法獲取必要資訊,以解決各種課題或問題,包括
「思考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要提出的全新企劃案。」
「思考業務員提高簽約成交率的推銷方法。」
「思考該如何有效激勵部屬,促使他做出成果。」
就像這樣,我們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現,必須花費非常多心思蒐集情報和資訊。
相較於此,現在是資訊爆炸的社會,只要透過網路,立刻能接觸到全世界的訊息。甚至一不留意,片斷且毫無條理的資訊便大量進入眼廉、湧進耳朵。以獲取資訊這件事來看,比起過往可說是方便太多了。
很多人會認為,既然可用的資訊變多、判斷依據增加,相對地,人們消化及輸出資訊的速度與能力,應該也會明顯提升。
但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量的資訊恐怕對人們的輸出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美國天普大學決策神經研究中心的迪莫卡教授(Angelika Dimoka),曾針對這一點進行實驗。
首先,她讓實驗對象參加一場大型拍賣會。拍賣會上的所有物品,都可以選擇單項購買或合併購買。但以合併購買來說,物件種類一多,組合方式將變得如天文數字般龐大。實驗過程中,測試者一邊增加物品數量,一邊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持續觀察實驗對象的大腦變化。
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動有短暫的活躍,不過資訊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大腦卻突然停止活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迪莫卡教授的解釋,這是因為資訊量已超過實驗對象大腦中,負責執行判斷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資訊的極限,因此大腦陷入「無法判斷」(epoché,意指中止判斷)的狀態。隨著判斷力變弱,人會感到慌亂不安,情緒也變得心浮氣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艾恩嘉教授(Sheena S.Iyengar)則進行調查,研究當人們選擇年金保險時,重要資訊的數量對年金規劃造成何種影響。結果發現,資訊量太多時,放棄選擇、不做任何年金規劃的人增加了。
關於這一點,美國佩斯大學的凱斯勒教授(Eric Kessler)指出:「想要依據直覺判斷做出正確抉擇,需要的是精心篩選過的專業知識。因此,大量的資訊只會妨礙專注,使人們無法看見問題的本質。」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可以肯定地推測,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考能力和速度恐怕比以前更容易變得愈來愈低弱。若真是如此,在這個資訊化社會中,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速度呢?
答案就是「活用圖形的思考術」。
想讓你大腦能提升效能,唯有……
在資訊暴增的洪流當中,還是有辦法活化大腦,提升思考速度。方法就是畫出圖形來思考。圖形具有以下三個活化大腦的功能。
1、一眼就能瞭解。
2、提供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3、有助於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1、「一眼就能瞭解」,換句話說,就是脈絡清晰。
一般來說,文章必須逐字閱讀,才能瞭解其中包含的訊息。相較之下,圖形沒有一定的閱讀走向或順序,可以一眼就憑直覺獲得資訊。
2、「提供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圖形不包含過多資訊的特性有關。
一般來說,圖形中的文字都是關鍵字或關鍵詞彙,而非文章。資訊有限並不是缺點,反而可以讓大腦為了補充資訊而發揮想像力,並激發出新想法。即使同一個圖形,讓不同的人來看,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精神狀態下,解讀方法可能都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圖形中標示著「A→B」(A、B各有代表的關鍵字)。這時候可以解釋為「A變成B」或「B藉由A而產生」,或是「B緊接著A」。某些人認為這是資訊不正確,但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沒有固定的解釋,反而具有能夠激發新想法的空間。
3、「有助於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指的是能讓多項資訊,進行主從關係以外的連結。由於文章以主詞、動詞和受詞組成,因此一定會有個中心要素當作主體、構成訊息,很難做出不一樣的解讀。相對的,圖形可以將思考視覺化或結構化。例如,六個碳原子結合而成的六角形「苯環」(benzene ring)結構,據說就是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夢見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圓形,因此受到啟發,想出這個獨特的形狀。
如同上述內容,比起文章這種表現工具,圖形更能讓人一眼瞭解。圖形的表現方法,更有助於具體呈現大腦的思考。
第1步 別看表面,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
【案例1】會議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看的是「會議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公司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固定會召開業務會議,但每次結束時間總是遠遠超過預定,而且討論的都不是什麼有意義的內容。因此,你希望可以解決「會議冗長超過預定時間」的問題。這個案例的目的是「改善問題」,所以最適合的圖形就是樹狀圖。
既然如此,第一步的重點就是思考「導致問題的可能原因」,也就是「造成浪費會議時間的要素」。盡可能列出所有想得到的原因,在這裡一共列出五點,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得太慢」、「報告的資料太多」、「發言的人太多」、「討論經常陷入原地打轉、毫無進展的情況」。
第2步 進行比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
比較第一步列出的可能問題原因,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太慢」等,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與會議開始相關」、「與報告時間相關」和「與討論進行方式相關」。
這三個項目和「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之間的關係在於,由於會議開始得太晚,加上報告時間和討論時間過於冗長,造成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換句話說,「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這三點,就是造成會議結束時間拖太晚的原因。
得到這個結論之後,接下來只需進入第3步,把結論繪製成樹狀圖即可。
第3步 動手畫,讓問題的答案浮現檯面
在第一步,我們已經列出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包括「遲到的人太多」、「資料準備太慢」、「報告資料太多」、「發言的人太多」、「討論經常毫無進展」五個事實。接著,第二步針對這些實例進行分類,歸納出「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三個項目。其中,報告和討論時間這兩者都與會議的進行時間有關,因此可以先暫時合併,之後再分開檢視,這麼做或許比較好理解。再以這三個項目為主幹,在下面填入一開始列出的五點原因,繪製成樹狀圖。接下來,暫時先跳脫這五點原因,單獨針對這三大項目來思考。
也就是針對「會議開始得太晚」、「報告時間冗長」、「討論時間太長」三個項目,利用擴散思考,檢視是否還遺漏了其他原因。舉例來說,「會議開始得太晚」的原因,還有大家都到了才開始排桌椅。「報告時間冗長」的原因,包括報告者逐字逐句唸會議資料。「討論時間太長的原因」和與會者擅自發言,沒有做好會議控管有關。這些也要加到圖形裡。
最後,利用聚斂思考,檢視所列出的原因是否有重複或遺漏,逐一完成圖形。
整理好問題原因之後,思考對策就會變得比較簡單,只要針對每個原因一一找出對策即可。以「會議時間冗長」為例,解決問題的對策就是,要求所有出席會議的人嚴守會議開始時間、建立司儀(會議主持人)點到名才能發言的規則。此外,還有三個改善方案:要求上台報告的人在會議前一週的星期五之前,備妥報告資料;資料份量以三張A4紙為限;上台報告只針對重點做說明。
最後,只要司儀(會議主持人)在會議前一週的星期五多加留意,事先排好會議室的桌椅,掌控討論的目的和結論,控制發言人數等,問題就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