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TED沒教的經營管理課

9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01.「長青常勝領導力」的核心金三角

二○一五年美國管理協會(AMA-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taion)選了三十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 John Maxwell名列第一,上榜的都是非常出名的企業老闆或管理大師,例如臉書的營運長 Shery Sandberg、美國前國務卿及五星上將Collin Powell、General Electric前總裁Jack Welch、Tesla電動車的創始人Elon Musk,以及暢銷管理著作《從A到A+》的作者Jim Collins等等。

John Maxwell的出身很特別,他是一位牧師,在教會裡工作二十五年,直到中年才轉型成為商業演說家。在分享「長青常勝領導力」核心金三角之前,先來談談他所提出的「五層次領導力(5 Levels of Leadership)」。

第一層是「階級領導」— 我是老闆,員工部屬只好聽我的。意指公司給我們這個職位或是我們有個頭銜,所以部屬必須得聽我們的。但John Maxwell也講了,大家只是表面上聽,我們看到的時候做一點,看不到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部屬心裡想什麼,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 要認清楚大家敬畏的不是我們,而是我們的職位權力。

第二層是「關係領導」— 員工部屬聽我的,因為他願意。指的是當我們真的懂得去關心團隊的時候,其實他們心裡都會感受到。這就如同以前我在當部屬的時候,當我感受到老闆是真心關心我的時候,就會願意為他多做一些,這是人的本性。因此John Maxwell也強調說,我們身為一個領導人,一旦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好之後,就可以算是提升到第二個層次。

第三層是「成果領導」—員工部屬相信我,因為他看到我為公司帶來好成績。當一個領導者除了對部屬付出關心之外,做出來的事情或對公司的貢獻也同時讓部屬受益,那麼大家就會覺得跟隨我們真好,這就叫做成果領導。反之,若是在你領導之下總是毫無果效和成就感,那些有能力想成長的部屬恐怕就會紛紛落跑,因此領導者還是要具備某種程度的執行力,才能吸引他人追隨。

第四層是「乘法領導」— 員工部屬效忠我,因為他看到我栽培他成為關鍵人才。這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無私的培養有潛力的部屬,把他培養成很有用的人才,一旦部屬知道老闆有在刻意培養他,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更用心的工作,成長學習的動力也會變得更強,帶出類似像乘法一樣的提升效應。第五層是「動人領導」— 員工部屬敬重我且被感動,因為看到我是怎麼樣在領導並願意成全他人。這是最高的領導層次,必須以身作則來用實際行動感動部屬,讓他們打從內心認同和尊重我們這樣的領導者,繼而激發出他們「有為者亦若是」的心志,關於這一點,我在第五章的《360度動人領導》一文中會有更多說明。

.對應五階層領導力的「長青常勝領導力」

依據John Maxwell的五層次領導力理論,以及個人擔任高階經理人長達二十多年經驗,我主張以「品格」、「倫理」、「服務領導」來作為「長青常勝領導力」核心金三角的三根柱子。

為什麼特別挑選出這三項指標?品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它決定了個人回應生命處境的模式,也就是無論有沒有人在看或情境是好是壞,這個人的回應模式都是一致的。我們也可以把「品格」從個人層次推廣到企業層次,而組織的基本素質指的便是企業文化、核心信念與價值。

過往唸了很多書也研究過很多家企業,我發現那些長青常勝的公司之所以能夠經營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而不會遇到大風大浪經不起考驗就垮下去,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公司的歷任領導在強調員工專業能力之餘,也同樣重視建立包括品格的企業核心價值。台灣的永光集團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已榮退的創辦人陳定川董事長就是在企業內推「品格教育」的先驅,如今他雖已交棒,但重視品格的企業文化依然持續如一。

也因著對品格的注重,這些公司通常也會非常重視所謂的「倫理」,甚至把倫理視為公司的核心價值或企業化文。放眼海內外,很多具有歷史的大公司,因為一心追求營運績效而罔顧企業倫理,放任少數人藉由投機的方式,將公司帶往法律或道德的灰色地帶,最後對公司造成重大且難以挽回的傷害。所以如何透過員工品格力的提升,以及公司對於企業倫理觀念的建立,來達到其永續經營的目的,一直是我們教練群在教導「長青常勝領導力」課程時所強調的重點。

至於「服務領導」,指的就是像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精神一般,主張領導者要對員工採行僕人式領導。這個看似犧牲自我的領導態度,其實最終的受益者還是自己,因為當我們身為位高權重的領導者,卻願意秉持著謙卑心態去帶領員工,那麼我們一定能夠吸引到很多一流人才加入公司或團隊,屆時營運績效自然能一路往上爬,邁向長青和常勝的境界!
02.發現我是誰

若只有五分鐘的時間,可以站在台上向世界各地的夥伴們介紹自己,我會怎麼說?或者會選擇從何說起呢?

我參加美國管理大師John Maxwell的網路大學一系列訓練課程,學習如何勝任教師、講員、教練這三種角色。課程結業之前,每位學員都必須自我介紹五分鐘,五分鐘一到就下台,以此作為講員的必修課程之一。

在五分鐘內對一群並不太認識自己的人說一個與自己相關的故事。要如何去舖陳?最後要如何帶出亮點?是感動別人必備的要素。

這是我的故事:二○○二年,我在香港擔任亞太區市場總監,一天亞太區老闆跟我說因為大陸市場巨大的成長潛力,公司決定把亞太營運總部移到上海,所以我就再次搬家到上海工作。但才一年左右的時間,亞太區老闆告知我所屬的紡織事業部將從杜邦分出去自立門戶,新公司在台灣需要一位領導,問我願不願意接台灣的工作。除了處理與杜邦分家的事宜,擔起企業盈虧的責任,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財務狀況極度不佳的一家合資企業找到生路。

第一年為了與員工打成一片,參加了太魯閣馬拉松活動。只是他們跑的是半馬二十一公里,我跑(應該算是快走)的是五公里。第二年,我接受員工的挑戰和他們一起跑了半馬,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幾乎一星期無法走路)。第三年,我繼續挑戰太魯閣,報名人生的第一次全馬(四十二點一九五公里)。

最後故事的亮點是:我成為全公司第一位參加並跑完全馬的人,公司也逆轉勝,每年業績都創新高,財務狀況大幅改善,在元智EMBA教品牌管理也大受歡迎!更棒的是公司內不少員工及他們的家庭都開始改變,找到人生的意義與信仰。那真是充滿恩典與祝福的三年!

五分鐘時間一到,響起一陣如雷掌聲,我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光!

如果以為我是打從學生時期就是一個積極向上,而且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想要什麼的年輕人,那可就猜錯囉!實際上,求學時期的我也跟很多人一樣懵懵懂懂,一心著迷於籃球與運動場上朋友之間的相處玩樂,對於課業成績的標準只求可以過關就好。成為職場新鮮人,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那時我已三十二歲,在實務經驗上遠遠落後於其他人高達十年。幸好,輸在起跑點也未必不能後發先至。在自身的努力和主管的提拔下,二十年內我的職位就晉升到杜邦的Top 5%。因為有人生逆轉勝的經驗,我常會鼓勵年輕學子,特別是那些自認不會唸書而想放棄的人,告訴他們,只要透過自我領導朝向理想中的目標邁進,依舊有機會釋放出生命潛力。

=======================================================

03.為自己加值而成功,為他人加分而有意義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世俗的角度而言,不外就是名利雙收,同時坐擁一定的權力和地位;但以信仰的角度來解釋,觀點卻大不同,神眼中的成功其實是活出「榮神益人」的生命,亦即個人若能活出意義和正面影響力,那麼便可稱之為成功了。

在離開遠東集團亞東工業(蘇州)公司後,老東家杜邦又找我回去擔任高性能塗料亞太區的技術總監,簽了四年的約。就在合約到期前的五、六個月,我毅然提早退休。這回離開的原因是,神已經幫我開了一扇更有意義的大門,那就是回到台灣的中華大學擔任教職。

到學校報到之前,Eerine曾問月薪是多少?我說沒有問,因為我已可以挑自己熱愛的工作而不需要擔心薪資多少。等拿到第一份薪水時才發現月薪不到前一份工作的十分之一。幸好,神也讓Eerine有顆榮神益人的心,她知道我一直很喜歡教書,眼見機會難得,還是願意支持我的生涯轉型。

神在那個時間點開了教職的路,讓我有機會召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來推廣「長青常勝領導力」的培訓課程。轉眼間,從事教職工作已經好幾年,愈教愈發體認到,神之所以讓我從一個資歷豐富的高階主管,轉型成為專門講授領導力課程的教授,就是希望能以人生前半段的經歷為養分,透過教書方式來滋養後生晚輩,為他人的生命加分並因此得到提升。

或許不同於一般教領導力的老師,把重點大多放在告訴大家如何成功,我則更常鼓勵大家要追求一個平衡人生。譬如在教導如何凝聚團隊向心力,除了講述一些基本領導原則,我會舉早年鼓勵團隊組腳踏車隊、籃球隊,以及透過拓展訓練活動把團隊帶到戶外的例子,藉此讓前來上課的成員們學習到,原來只要動動腦換個方式,就能幫助團隊中的每個人活得更健康和平衡,何樂而不為呢?況且我也注意到,當大家參加完拓展活動之後,工作時不僅更加有活力,因著在活動中培養出的革命情感,以及活動本身強調的團隊精神,大家回到崗位上也變得比較願意互相幫忙,彼此的關心跟互信程度隨之提高。

.參加馬拉松,與團隊建立革命情感

在前一章「自我領導」中提到馬拉松。那是一個常被我拿來分享的故事。早年剛從美國杜邦被派到與遠東集團的合資公司時,為了讓自己的空降身分不那麼敏感,同時也希望能盡快跟部屬建立關係,我很用心在想辦法融入當時的團隊。

加入的第一年,某天一位年輕工程師來找我說:「Thomas,我們每年都有去參加太魯閣國際馬拉松,你要不要一起去?」我愣了一下,心想自己都五十多歲了,過去也沒有跑過馬拉松的經驗,體力上會不會吃不消?但同時我又考量到,若是拒絕了這個善意邀約,恐怕就失去一個跟大家建立革命情感的機會。

於是我反問他,「我是很想參加,但又擔心體力無法負荷…,這樣吧!除了全馬和半馬以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他告知還有一個快樂健走活動,全程只有五公里,我立馬決定參加五公里的健走。

為了去太魯閣,我們公司租了一輛遊覽車,載著公司一群年輕員工浩浩蕩蕩出發,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大家一起開心去郊遊的心境,關係的建立變得輕鬆自在許多。由於五公里的健走路程不是太困難,早早我就在馬拉松比賽的終點為公司的同事加油。

第二年,大夥又來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去太魯閣跑半馬,想到要繼續與團隊建立革命情感,我答應他們,也報了名。那次半馬的經驗就很淒慘。因為事先沒有規律性參與大家在下班後的練習,加上這次是跑二十一公里,沿途又有一些坡道難度,我的體力和腿力幾乎負荷不了。幸而,靠著短暫的休息和堅強的意志,還是完成了生命中首次的半馬,雖然是全公司最後一位抵達終點的選手。只不過代價是將近一個禮拜幾乎無法走路。到了第三年,大夥被我前一年的挑戰精神所激勵,說,「Thomas,我們看你那麼堅持跑完半馬全程,精神可嘉,所以我們今年也想自我挑戰一下,改為參加全馬,而且聽說全馬可以跑到太魯閣裡面,很漂亮。」被他們這麼一說,我的心也蠢蠢欲動,想說平常開車都沒有時間好好欣賞東部美景,便答應一起報名全馬。謹記第二年半馬的慘痛教訓,這一回我經常利用下班後或周末假日,請Eerine陪我到家附近的小學操場練跑,每次總會跑上個幾十圈。

然而,在距離比賽只剩下一個月的時侯,一場地震造成太魯閣部分路線坍方,主辦單位臨時更改路線,那些年輕同事發現進不了太魯閣,覺得沒意思,又全部改成跑半馬。唯獨我,因為不甘心已經練了這麼久,也不曉得未來有沒有機會再參加這樣的比賽,便堅持要挑戰全馬。

.挑戰全馬,展現堅持到底的精神

比賽當天,傳來「砰!」的一聲後,我開始傾身邁向這段充滿未知的全馬旅程……

沿途中,以緩慢的速度,目送大多數的選手,一個一個從身旁超越而過。每當腦海中浮現「會不會跑太慢了?」的質疑時,總會安撫內心不安的自己說,「沒關係,抓到節奏慢慢前進就可以了,這次參賽的重點是要跑得完而不是跑得快。」

只不過即使是這樣想,在差不多一半的路程之後,我還是一度陷入了撞牆期,覺得自己再也無法往前踏出任何一小步。這時候該怎麼辦?除了靠暫時性的喘息調節一下體力,我當時採取的作法是在心裡唱聖歌,「…not by power,not by might, but by my spirit says the Lord…」,這首歌是黑人信徒引用聖經(撒迦利亞4:6)所創作的詩歌,意思是說不是靠蠻力,而是要靠神給我們的力量方能成事。

努力撐著撐著,終於,趕在六個小時的截止時間之前,以五小時四十五分三十九秒的紀錄,抵達終點。當Eerine看到我的身影衝過終點線,激動的上前給我一個擁抱,因為她遲遲等不到我,擔心出事,已經跑了好幾趟急診站,看看我有沒有被救護車載回來。那次的經驗也讓我真實感受到,當一位領導者不只要懂得帶人,必要時還需願意面對失敗的風險以身作則,也證明只要願意付出時間練習並且保持信心,終究會有達成目標的一天。
直到今日,每當向人娓娓道來這個故事時,心裡還是會升起一股感動。這次的經驗也讓我體悟到,若將跑馬拉松比喻成領導團隊,很多新手常會犯的錯誤是,一開始就因別人往前衝自己也急忙加速跟著,殊不知這樣反而會自亂陣腳。因此跑全馬的行家會建議踏出第一步就要趕快抓到穩定步伐,把前進節奏感建立起來,方能順利跑完全程。

另一個體悟則是關乎人生。有時想想,每個人的一生不也像是在跑馬拉松嗎?因著個人的路程不同及體能狀況的差異,沿途會碰到的困難也不一樣,然而不變的原則卻是一路堅持,才能抵達終點!而也唯有親自跑過這麼一趟人生道路,我們才能紮紮實實收穫到獨特的生命經驗;反之,很多事情若是沒有親自去體驗,任憑人家再怎麼講,終究還是屬於別人的經驗。

而我,作為一個有基督信仰的領導者、學校教授、「長青常勝領導力」課程推手兼講師,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都希望能以自身的正向經驗,來激勵他人勇於活出生命的精彩。如此,我便能無愧的以聖經 提摩太後書4:7「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作為自己人生終點的見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