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第一章
夢中靈感
時間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睡醒後,心中縈繞著一段他在夢中聽見的旋律。這名二十一歲的流行歌手,住在倫敦市中心溫坡街五十七號頂樓的房間裡。他踉蹌走向房內一架小型鋼琴。
那是什麼旋律?
他坐在鋼琴前,試著重現在睡夢中聽到的音符。
感覺真熟悉。
他終於拼湊出來了:G和弦、升F小七和弦、B和弦、E小和弦、E和弦。他彈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歡這個旋律聽起來的感覺,但他確信這個旋律一定來自某一首他曾經聽過、但幾乎忘掉的歌曲。就跟許多音樂家一樣,他擔心自己可能挪用了另一首歌的旋律。太耳熟了,他心想。我以前在哪裡聽過?
麥卡尼在夢中聽見的旋律,最後譜成了〈昨日〉(Yesterday),是音樂史上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有三千種不同版本。這首歌在美國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中表演超過七百萬次,還是史上獲利第四高的歌曲。
麥卡尼本人談到這首知名歌曲時曾說:「這可能是一首世紀之作。」事實上,〈昨日〉很可能是二十世紀最紅透半邊天的一首歌,而且看樣子是做夢得來的結果。麥卡尼告訴《真蹟紀念輯》(The Beatles Anthology)其中一名採訪者,這段經驗強烈影響他看待創意的方式:「它就這樣在夢中找上我,實在不可思議。所以我不敢妄稱什麼都知道;我覺得音樂實在神祕得不得了。」
對研究創意的人來說,保羅‧麥卡尼腦中突然浮現優美的旋律,是天分閃現、創意無預警找上藝術家的經典例子:此時「靈光一閃」,點子猛然浮現在人的意識知覺中。這些靈感爆發的狀態沒有顯而易見的來源,在本質上無法預料。正因為這樣的本質,使得靈感爆發具有一種超自然的特性。所有在淋浴、跑步或走路時想出超棒點子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
不管是J‧K‧羅琳在前往倫敦的火車上突然想出撰寫《哈利波特》的點子,還是莫札特不費吹灰之力便譜出曲子,這些情境在現代成了我稱為創意靈感理論的要素──也就是成功的創意事蹟來自神祕的內在流程,中間穿插令人料想不到的天分閃現。而且我們的文化始終認同一個概念: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生來擁有絕佳天賦,能夠純粹因為靈感而有驚人之作。
除此之外,這樣的觀點並不侷限於音樂和文學的傳統藝術。數位時代的典型天才史蒂夫‧賈伯斯說過一句經常被引用的話,他在這句話中解釋創意是一個有機的過程:「當你詢問創意人士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對方會感到有些愧疚,因為他們並未真的去做,只是發現了某樣東西罷了。」
今日,大部分的人在看待有創意的偉大事蹟時,主要都是受到創意的靈感理論影響。但是這些靈光一閃的時刻為什麼會發生?高智商天才是唯一的解答嗎?如果我們研究這些創意時刻的時空背景,會不會發現背景各有不同,或是推翻靈感理論呢?
這是什麼旋律?
麥卡尼心中浮現〈昨日〉旋律的那個早晨,是一個典型的慵懶日子。他跟往常一樣在中午時分醒來。他和女友珍通常在倫敦的餐廳和俱樂部待到很晚才回家。
醒來後,旋律為何還記得如此清晰、扼要,不免教麥卡尼擔心。完成度似乎太高,太完整了。他料想自己應該是在無意間抄了這段旋律。會不會來自於一首他經常聽父親表演的經典歌曲?譬如〈通往樂園的階梯〉(Stairway to Paradise)、〈芝加哥〉(Chicago)、〈葉子搖籃曲〉(Lullaby of the Leaves)?
披頭四對於創作流行金曲一事考慮得很周詳。約翰‧藍儂曾經向採訪者描述這個樂團是如何處心積慮寫出他們的第一首冠軍單曲〈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我們試著讓它愈簡單愈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首歌進入單週熱門歌曲排行榜。我想要寫出有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風格的歌。」
麥卡尼的寫歌流程通常很講究方法,〈昨日〉顯然是個例外。麥卡尼後來表示,〈昨日〉的曲調頗像「爵士旋律」。他說:「我爸爸熟悉很多爵士老調。我心想,也許我只是以前聽過,就這樣記在腦中。」
他去找朋友,問他們認不認得這首歌。
首先,他問和他一起寫歌的夥伴約翰‧藍儂。藍儂告訴他,他從沒聽過。仍不放心的麥卡尼,找上創作過許多熱門歌曲的朋友萊諾‧巴特(Lionel Bart)。麥卡尼哼出旋律時,巴特沒有想起什麼特別的歌曲。看來,這似乎是一首原創歌曲。
麥卡尼還是不相信,繼續努力想出一個較年長、較有經驗的人來試聽,也許能讓他感覺問心無愧。
幾天後,麥卡尼拜訪以〈夢之船〉(Dreamboat)及另外十六首暢銷金曲走紅的英國歌手艾瑪‧蔻根(Alma Cogan)。要說有誰認得出這首歌,非她莫屬。
他坐在鋼琴前面,把這段旋律彈給蔻根和她妹妹聽。彈完時,蔻根說:「很好聽。」
她以前聽過嗎?麥卡尼提問。會不會是別人的創作?
艾瑪‧蔻根說:「沒有。這是原創,是首好歌。」
麥卡尼終於被說服了。他似乎是夢到一段出色的旋律,符合創意靈感理論的神祕特質。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闡述靈感理論。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天分一下子發揮出來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昨日〉在夢裡找上麥卡尼,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我們都有可能夢到一段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旋律。
另一方面,我們大都相信,假如我們沒有原始的天賦或與生俱來的才華,這些時刻永遠也不會找上門。唯有生來就有所謂「天賦」的人,才適用於創意靈感理論。
因此,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即使有一丁點想要成為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小說家、企業家的抱負,在這樣的影響下,也都將其擱置一旁,反倒成了藝術的欣賞者或贊助人。在此同時,樂觀的人則是痴痴等待,希望靈光乍現找上他們。
靈感理論有數不清的奇聞軼事背書,而這些事跡來自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家。作家談論自己如何等待創作靈感。企業家談論他們等候超棒的點子降臨。音樂家談他們進入文思泉湧的狀態。
討論創意的書籍和部落格文章不計其數,提出各種建議,告訴我們如何突破寫作瓶頸或是發掘自己的「韻律」。以偉大藝術家為主角的傳記電影,強調這些藝術家必定擁有創造力,同時暗示這是屬於瘋狂天才的領域。
在此同時,我們其他人只能作壁上觀。
可是假如這整套理論都錯了呢?假如你不必等待靈光乍現發生在你身上呢?
通往〈昨日〉的道路
雖然〈昨日〉突然創作出來的故事相當有名,但大家比較不知道麥卡尼是怎麼用這段原始旋律寫出整首歌曲。
認為麥卡尼立刻寫出這首歌是錯誤的想法。
他夢到的只是簡單的和弦組合。當麥卡尼睡醒、腦中縈繞著旋律時,離完整的歌曲還差得遠。重點是,這段曲調沒有歌詞。在他繼續想辦法為這首歌編排結構的時候,他知道他必須想出對應的歌詞。
就在他彈奏旋律給艾瑪‧蔻根聽的時候,蔻根的母親走進房間,問道:「有人要來點炒蛋嗎?」
這句話給了麥卡尼他需要的臨時歌詞:炒蛋。
他最初想到的歌詞是:
炒蛋,
喔,我的寶貝,我好愛妳的雙腿
擺弄一番呀,
我相信炒蛋。
從那時算起,麥卡尼還要再埋頭苦幹將近二十個月,這首歌才完成。他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在他持續創作的時候,身邊的人對這首不斷修改、未完成的歌曲逐漸感到厭煩。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向一位採訪者提過那段時期:「他老是在說那首歌。你會以為他是貝多芬,還是什麼人……」
就連披頭四在拍第二部電影《救命!》(Help!)的時候,麥卡尼都沒有因此動搖。他常常在休息時間寫歌。有一次,這部電影的製作人迪克‧萊斯特(Dick Lester)實在受不了了,就說:「要是你再彈那首該死的歌,我就把鋼琴從舞台上搬走。要嘛趕快寫完,要嘛就放棄!」
後來,他們首次到法國巡迴演出,保羅下榻的飯店房間有一架鋼琴,於是他能繼續創作〈昨日〉。這麼做有了好結果。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頭一次聽到這首歌,就深深著迷。這首歌很特別。其實這首歌非常具有獨創性,讓他不禁擔心它無法融入披頭四的專輯。
麥卡尼則是發現,這首歌需要配上憂傷的歌詞(炒蛋這個主題實在難以寫成令人鬱鬱沉思的歌曲)。「我記得我在想人們喜歡悲傷的旋律;喜歡在獨處時縱情傷懷一下,播一張唱片,然後『唉呀呀』跟著唱。」一九六五年五月,在前往葡萄牙的路途中,他大致擬出最後的歌詞版本,終於把這首歌寫出來了。
一個月後,他和喬治‧馬丁一起進錄音室錄製〈昨日〉。根據馬丁的說法,麥卡尼走進百代唱片(EMI)的第二錄音室,用木吉他彈奏〈昨日〉。馬丁唯一想到要改的東西,只有加入弦樂團的伴奏。但保羅覺得那樣太多了,所以馬丁建議加入四重奏。添加最後這個旋律豐富又陰鬱的元素後,〈昨日〉誕生了。
這首經典歌曲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天分突然迸發的結果,但實際上是一個將近兩年的漫長探索過程──這個過程時不時令麥卡尼(和他的朋友)感到吃不消。儘管披頭四神話,以創意天分突然發揮,來宣揚〈昨日〉的創作故事,但是我們知道,從夢境到錄製成歌曲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條直通通的路。〈昨日〉並非全然是靈光乍現的結果,而是一件折騰人的苦差事。
可是,難道不能說,這首歌的確是從受到天啟的那一刻展開的嗎?這要怎麼解釋?
有一小群研究人員,對〈昨日〉的起源故事深深著迷,包括對創意感興趣的學者、音樂史學家和勁頭十足的披頭四迷。他們都盡力找到這段旋律真正的源頭。
在〈昨日〉的起源理論當中,最有啟發性的一個理論出自披頭四專家伊恩‧哈蒙德(Ian Hammond)。他指出這首歌「就是從雷‧查爾斯(Ray Charles)版的〈喬治亞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逐漸改變、發展而來。〈昨日〉不只和前者有相同的和弦組合,而且還呼應了〈喬治亞在我心〉的貝斯線」。
確實,保羅‧麥卡尼及披頭四成員非常仰慕雷‧查爾斯。他們剛踏入這行時,便是在德國漢堡的酒吧和俱樂部翻唱他的歌曲。約翰‧藍儂說,當他們開始表演自己的創作時「十分痛苦,因為我們那時翻唱了好多別人的歌,有雷‧查爾斯、小理查(Little Richard),還有一堆人」。
對保羅‧麥卡尼來說,看似天啟的東西,其實可能是在潛意識中處理他喜愛的音樂所產生的結果。這首歌和大多數音樂一樣,是從已經存在的和弦組合發展而來。事實上,如哈蒙德所指出的,雷‧查爾斯版的〈喬治亞在我心〉是從赫奇‧卡爾邁基(Hoagy Carmichael)的原始版本發展而來。像這樣「吸收」、「再造」、「影響」,是成功創作故事的共通點。
麥卡尼在回想自己是怎麼寫出〈昨日〉的時候,傾向把重點放在自己突然得到寫這段旋律的靈感。可是至少在一次訪問中,他承認其中有某種無意識的成分在運作:「如果信仰虔誠,那就是上帝賜給我這段旋律,而我只是傳播媒介;如果憤世嫉俗一點,那就是我把歌曲存到電腦裡,讓電腦聽所有我聽過的歌曲,聽個幾百萬年,有我爸聽的音樂,有我喜好的音樂,包括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蓋希文(Gershwin)等。最後,我的電腦在某天早上列印出它覺得不錯的一段旋律。」
我們認為無法解釋的天賦,通常有某個源頭。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創意靈感理論已經流行好幾千年了。雖然現在媒體上仍然不斷談論這個理論,我要討論的現代研究證明,創造潛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可是,如果我們誤解了麥卡尼及其他創作藝術家(假使孜孜矻矻、極度專注,才是較為準確的描述),我們仍舊無法解釋他們是怎麼讓作品大賣特賣。許多藝術家長年辛苦創作,卻不曾受到認可或稱讚。數不清的小說家努力寫小說,始終不屈不撓,卻沒賣出一本。許多畫家、雕塑家、編舞家、音樂家長期投入,卻從沒嘗過出名或作品大賣的滋味。顯然想要大受歡迎,不是付出血汗就行了。
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出創意成就的真正關鍵呢?
第一章
夢中靈感
時間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睡醒後,心中縈繞著一段他在夢中聽見的旋律。這名二十一歲的流行歌手,住在倫敦市中心溫坡街五十七號頂樓的房間裡。他踉蹌走向房內一架小型鋼琴。
那是什麼旋律?
他坐在鋼琴前,試著重現在睡夢中聽到的音符。
感覺真熟悉。
他終於拼湊出來了:G和弦、升F小七和弦、B和弦、E小和弦、E和弦。他彈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歡這個旋律聽起來的感覺,但他確信這個旋律一定來自某一首他曾經聽過、但幾乎忘掉的歌曲。就跟許多音樂家一樣,他擔心自己可能挪用了另一首歌的旋律。太耳熟了,他心想。我以前在哪裡聽過?
麥卡尼在夢中聽見的旋律,最後譜成了〈昨日〉(Yesterday),是音樂史上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有三千種不同版本。這首歌在美國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中表演超過七百萬次,還是史上獲利第四高的歌曲。
麥卡尼本人談到這首知名歌曲時曾說:「這可能是一首世紀之作。」事實上,〈昨日〉很可能是二十世紀最紅透半邊天的一首歌,而且看樣子是做夢得來的結果。麥卡尼告訴《真蹟紀念輯》(The Beatles Anthology)其中一名採訪者,這段經驗強烈影響他看待創意的方式:「它就這樣在夢中找上我,實在不可思議。所以我不敢妄稱什麼都知道;我覺得音樂實在神祕得不得了。」
對研究創意的人來說,保羅‧麥卡尼腦中突然浮現優美的旋律,是天分閃現、創意無預警找上藝術家的經典例子:此時「靈光一閃」,點子猛然浮現在人的意識知覺中。這些靈感爆發的狀態沒有顯而易見的來源,在本質上無法預料。正因為這樣的本質,使得靈感爆發具有一種超自然的特性。所有在淋浴、跑步或走路時想出超棒點子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
不管是J‧K‧羅琳在前往倫敦的火車上突然想出撰寫《哈利波特》的點子,還是莫札特不費吹灰之力便譜出曲子,這些情境在現代成了我稱為創意靈感理論的要素──也就是成功的創意事蹟來自神祕的內在流程,中間穿插令人料想不到的天分閃現。而且我們的文化始終認同一個概念: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生來擁有絕佳天賦,能夠純粹因為靈感而有驚人之作。
除此之外,這樣的觀點並不侷限於音樂和文學的傳統藝術。數位時代的典型天才史蒂夫‧賈伯斯說過一句經常被引用的話,他在這句話中解釋創意是一個有機的過程:「當你詢問創意人士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對方會感到有些愧疚,因為他們並未真的去做,只是發現了某樣東西罷了。」
今日,大部分的人在看待有創意的偉大事蹟時,主要都是受到創意的靈感理論影響。但是這些靈光一閃的時刻為什麼會發生?高智商天才是唯一的解答嗎?如果我們研究這些創意時刻的時空背景,會不會發現背景各有不同,或是推翻靈感理論呢?
這是什麼旋律?
麥卡尼心中浮現〈昨日〉旋律的那個早晨,是一個典型的慵懶日子。他跟往常一樣在中午時分醒來。他和女友珍通常在倫敦的餐廳和俱樂部待到很晚才回家。
醒來後,旋律為何還記得如此清晰、扼要,不免教麥卡尼擔心。完成度似乎太高,太完整了。他料想自己應該是在無意間抄了這段旋律。會不會來自於一首他經常聽父親表演的經典歌曲?譬如〈通往樂園的階梯〉(Stairway to Paradise)、〈芝加哥〉(Chicago)、〈葉子搖籃曲〉(Lullaby of the Leaves)?
披頭四對於創作流行金曲一事考慮得很周詳。約翰‧藍儂曾經向採訪者描述這個樂團是如何處心積慮寫出他們的第一首冠軍單曲〈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我們試著讓它愈簡單愈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首歌進入單週熱門歌曲排行榜。我想要寫出有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風格的歌。」
麥卡尼的寫歌流程通常很講究方法,〈昨日〉顯然是個例外。麥卡尼後來表示,〈昨日〉的曲調頗像「爵士旋律」。他說:「我爸爸熟悉很多爵士老調。我心想,也許我只是以前聽過,就這樣記在腦中。」
他去找朋友,問他們認不認得這首歌。
首先,他問和他一起寫歌的夥伴約翰‧藍儂。藍儂告訴他,他從沒聽過。仍不放心的麥卡尼,找上創作過許多熱門歌曲的朋友萊諾‧巴特(Lionel Bart)。麥卡尼哼出旋律時,巴特沒有想起什麼特別的歌曲。看來,這似乎是一首原創歌曲。
麥卡尼還是不相信,繼續努力想出一個較年長、較有經驗的人來試聽,也許能讓他感覺問心無愧。
幾天後,麥卡尼拜訪以〈夢之船〉(Dreamboat)及另外十六首暢銷金曲走紅的英國歌手艾瑪‧蔻根(Alma Cogan)。要說有誰認得出這首歌,非她莫屬。
他坐在鋼琴前面,把這段旋律彈給蔻根和她妹妹聽。彈完時,蔻根說:「很好聽。」
她以前聽過嗎?麥卡尼提問。會不會是別人的創作?
艾瑪‧蔻根說:「沒有。這是原創,是首好歌。」
麥卡尼終於被說服了。他似乎是夢到一段出色的旋律,符合創意靈感理論的神祕特質。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闡述靈感理論。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天分一下子發揮出來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昨日〉在夢裡找上麥卡尼,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我們都有可能夢到一段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旋律。
另一方面,我們大都相信,假如我們沒有原始的天賦或與生俱來的才華,這些時刻永遠也不會找上門。唯有生來就有所謂「天賦」的人,才適用於創意靈感理論。
因此,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即使有一丁點想要成為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小說家、企業家的抱負,在這樣的影響下,也都將其擱置一旁,反倒成了藝術的欣賞者或贊助人。在此同時,樂觀的人則是痴痴等待,希望靈光乍現找上他們。
靈感理論有數不清的奇聞軼事背書,而這些事跡來自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家。作家談論自己如何等待創作靈感。企業家談論他們等候超棒的點子降臨。音樂家談他們進入文思泉湧的狀態。
討論創意的書籍和部落格文章不計其數,提出各種建議,告訴我們如何突破寫作瓶頸或是發掘自己的「韻律」。以偉大藝術家為主角的傳記電影,強調這些藝術家必定擁有創造力,同時暗示這是屬於瘋狂天才的領域。
在此同時,我們其他人只能作壁上觀。
可是假如這整套理論都錯了呢?假如你不必等待靈光乍現發生在你身上呢?
通往〈昨日〉的道路
雖然〈昨日〉突然創作出來的故事相當有名,但大家比較不知道麥卡尼是怎麼用這段原始旋律寫出整首歌曲。
認為麥卡尼立刻寫出這首歌是錯誤的想法。
他夢到的只是簡單的和弦組合。當麥卡尼睡醒、腦中縈繞著旋律時,離完整的歌曲還差得遠。重點是,這段曲調沒有歌詞。在他繼續想辦法為這首歌編排結構的時候,他知道他必須想出對應的歌詞。
就在他彈奏旋律給艾瑪‧蔻根聽的時候,蔻根的母親走進房間,問道:「有人要來點炒蛋嗎?」
這句話給了麥卡尼他需要的臨時歌詞:炒蛋。
他最初想到的歌詞是:
炒蛋,
喔,我的寶貝,我好愛妳的雙腿
擺弄一番呀,
我相信炒蛋。
從那時算起,麥卡尼還要再埋頭苦幹將近二十個月,這首歌才完成。他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在他持續創作的時候,身邊的人對這首不斷修改、未完成的歌曲逐漸感到厭煩。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向一位採訪者提過那段時期:「他老是在說那首歌。你會以為他是貝多芬,還是什麼人……」
就連披頭四在拍第二部電影《救命!》(Help!)的時候,麥卡尼都沒有因此動搖。他常常在休息時間寫歌。有一次,這部電影的製作人迪克‧萊斯特(Dick Lester)實在受不了了,就說:「要是你再彈那首該死的歌,我就把鋼琴從舞台上搬走。要嘛趕快寫完,要嘛就放棄!」
後來,他們首次到法國巡迴演出,保羅下榻的飯店房間有一架鋼琴,於是他能繼續創作〈昨日〉。這麼做有了好結果。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頭一次聽到這首歌,就深深著迷。這首歌很特別。其實這首歌非常具有獨創性,讓他不禁擔心它無法融入披頭四的專輯。
麥卡尼則是發現,這首歌需要配上憂傷的歌詞(炒蛋這個主題實在難以寫成令人鬱鬱沉思的歌曲)。「我記得我在想人們喜歡悲傷的旋律;喜歡在獨處時縱情傷懷一下,播一張唱片,然後『唉呀呀』跟著唱。」一九六五年五月,在前往葡萄牙的路途中,他大致擬出最後的歌詞版本,終於把這首歌寫出來了。
一個月後,他和喬治‧馬丁一起進錄音室錄製〈昨日〉。根據馬丁的說法,麥卡尼走進百代唱片(EMI)的第二錄音室,用木吉他彈奏〈昨日〉。馬丁唯一想到要改的東西,只有加入弦樂團的伴奏。但保羅覺得那樣太多了,所以馬丁建議加入四重奏。添加最後這個旋律豐富又陰鬱的元素後,〈昨日〉誕生了。
這首經典歌曲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天分突然迸發的結果,但實際上是一個將近兩年的漫長探索過程──這個過程時不時令麥卡尼(和他的朋友)感到吃不消。儘管披頭四神話,以創意天分突然發揮,來宣揚〈昨日〉的創作故事,但是我們知道,從夢境到錄製成歌曲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條直通通的路。〈昨日〉並非全然是靈光乍現的結果,而是一件折騰人的苦差事。
可是,難道不能說,這首歌的確是從受到天啟的那一刻展開的嗎?這要怎麼解釋?
有一小群研究人員,對〈昨日〉的起源故事深深著迷,包括對創意感興趣的學者、音樂史學家和勁頭十足的披頭四迷。他們都盡力找到這段旋律真正的源頭。
在〈昨日〉的起源理論當中,最有啟發性的一個理論出自披頭四專家伊恩‧哈蒙德(Ian Hammond)。他指出這首歌「就是從雷‧查爾斯(Ray Charles)版的〈喬治亞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逐漸改變、發展而來。〈昨日〉不只和前者有相同的和弦組合,而且還呼應了〈喬治亞在我心〉的貝斯線」。
確實,保羅‧麥卡尼及披頭四成員非常仰慕雷‧查爾斯。他們剛踏入這行時,便是在德國漢堡的酒吧和俱樂部翻唱他的歌曲。約翰‧藍儂說,當他們開始表演自己的創作時「十分痛苦,因為我們那時翻唱了好多別人的歌,有雷‧查爾斯、小理查(Little Richard),還有一堆人」。
對保羅‧麥卡尼來說,看似天啟的東西,其實可能是在潛意識中處理他喜愛的音樂所產生的結果。這首歌和大多數音樂一樣,是從已經存在的和弦組合發展而來。事實上,如哈蒙德所指出的,雷‧查爾斯版的〈喬治亞在我心〉是從赫奇‧卡爾邁基(Hoagy Carmichael)的原始版本發展而來。像這樣「吸收」、「再造」、「影響」,是成功創作故事的共通點。
麥卡尼在回想自己是怎麼寫出〈昨日〉的時候,傾向把重點放在自己突然得到寫這段旋律的靈感。可是至少在一次訪問中,他承認其中有某種無意識的成分在運作:「如果信仰虔誠,那就是上帝賜給我這段旋律,而我只是傳播媒介;如果憤世嫉俗一點,那就是我把歌曲存到電腦裡,讓電腦聽所有我聽過的歌曲,聽個幾百萬年,有我爸聽的音樂,有我喜好的音樂,包括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蓋希文(Gershwin)等。最後,我的電腦在某天早上列印出它覺得不錯的一段旋律。」
我們認為無法解釋的天賦,通常有某個源頭。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創意靈感理論已經流行好幾千年了。雖然現在媒體上仍然不斷談論這個理論,我要討論的現代研究證明,創造潛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可是,如果我們誤解了麥卡尼及其他創作藝術家(假使孜孜矻矻、極度專注,才是較為準確的描述),我們仍舊無法解釋他們是怎麼讓作品大賣特賣。許多藝術家長年辛苦創作,卻不曾受到認可或稱讚。數不清的小說家努力寫小說,始終不屈不撓,卻沒賣出一本。許多畫家、雕塑家、編舞家、音樂家長期投入,卻從沒嘗過出名或作品大賣的滋味。顯然想要大受歡迎,不是付出血汗就行了。
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出創意成就的真正關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