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改變職場及人生的關鍵!我怎麼把不擅長變擅長?
根據專家的說法,我們每天被三萬五千個訊息轟炸。同時,我們也有訊息想要跟別人分享。
我曾讀過一篇研究報導,平均而言,多數人每天說一萬六千字,如果把這些話轉為文字,每個星期就能完成一本三百頁的書。一年之後,你就有一整個書櫃的文字了。一輩子下來,你可以裝滿一座圖書館。但是你的話有多少是重要的?多少話會造成什麼改變?多少話能被他人聽進去?
說話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話,問題是,你要怎麼讓說出來的話變重要?你要如何「真正地」與他人溝通?
【成功的祕訣是?】
人如果無法有效溝通,是不可能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光是努力還不夠,光是表現得很好還不夠,想要成功,你必須學習如何與他人真正地溝通。
你曾經在報告時,因為大家都不投入而感覺受挫嗎?你曾經希望老闆了解你為公司增加了多少價值,好讓你得到大幅加薪或升遷嗎?如果你有小孩,你是否希望他們好好傾聽,好讓你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你是否想要改善你和某個朋友的關係,或是對社群造成正面影響?
如果你無法找到有效溝通的方法,就沒有辦法發揮你的潛力,你不會如你渴望的那樣成功,反倒是永遠活在挫折感中。
祕訣是什麼?連結!只有當你學會與他人連結,你才能夠發揮你的潛能——無論你的職業或選擇的道路為何。否則,你就會像個沒有連結到電網的核電廠一樣,雖然擁有絕佳的資源和潛力,但你完全沒有辦法讓他們發揮作用。
【我如何把不擅長的事變擅長?】
我相信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學習與他人連結,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就是透過學習來的,連結並不是我天生就擅長的事。
你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嗎?或許你是工作領域中技術最高超的人,卻從未獲得晉升。或者你努力工作、生產力高,但其他人似乎不重視你做的事情。又或者你很想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但是他們似乎不像聽別人說話那般認真聽你說話。或者你想要建立一個高效的團隊,或只是想成為良好團隊的一分子,但你卻老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問題出在哪裡?就是連結。想要和他人一同獲得成功,你必須有連結的能力。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強烈意識到連結的重要性。我理解到它就是成敗的關鍵。我看見那些成功和他人產生連結者,比起沒有連結的人,有較好的人際關係、遭遇較少的衝突、完成更多的事情。
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些人過著「魔法般的幸運生活」?通常那些人已經學會如何與他人產生連結。當你與他人連結時,就是讓自己居於最能充分發揮技巧和天分的位置。相對地,如果沒有連結,你必須克服很多事物,才有辦法達到普通、不上不下的起始位置。
我就是從那種劣勢位置開始努力的。我在大學期間和專業生涯剛開始那幾年,有很多野心抱負與清晰目標,但是缺乏與人連結的能力,就是成功的一大阻礙。
【一場演說,改變我的人生】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徹底改變我的態度。二十九歲時,父親邀請我的姊夫史帝夫.沙莫頓和我,一同參加在俄亥俄州代頓市舉辦的成功研討會。在這場研討會中,我發現到一位深諳如何與人連結的演講者,我像是被催眠般地傻坐在那裡。
當時,我記得自己心裡在想:「這是一個真正了解成功的人。我喜歡他,但是不只這樣──他真的了解我,他知道我相信的是什麼,他了解我的想法,他明白我的感受,他可以幫助我。我好想要當他的朋友,我已經覺得他就像我的朋友了。」
那位講者就是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美國著名勵志作家及演說家)。他和聽眾連結的方式,徹底改變了我對溝通的觀念。他讓我笑、讓我哭,讓我相信自己,他同時分享了一些見解和訣竅,都是我可以從活動中帶回家,套用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一天,我還聽到他說了某件改變我一生的話:「如果你先去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也會幫你得到你想要的。」
至此我終於理解自己缺乏了什麼,無論是在我自己的溝通方式,還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我看到自己有多麼自私及自我中心。我終於明白,當我應該要試著與他人連結時,我卻是想透過糾正他人來獲得成功。
研討會結束後,我做了兩個決定。第一,我要研究優秀的溝通者,這件事也是我從那時開始一直做到現在的。第二,我會專注於他人和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
摘文2‧與人連結的同贏練習,你如何贏得信任與事業?
我相信你應該不會對這一章感到失望,因為關於化繁為簡,真的沒有太多可以說的。這真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然而,做起來並不容易,對吧?
【別對著人們頭頂上開槍】
一個學齡前男孩在汽車後座吃蘋果。「爹地,」他說:「我的蘋果為什麼變咖啡色的?」
爸爸解釋說:「因為你吃掉蘋果皮之後,果肉就會接觸到空氣,造成它氧化,因此改變了分子結構,就變成不一樣的顏色。」
經過一陣長久的沉默,男孩又問:「爹地,你在跟我說話嗎?」
當領導者在傳遞複雜的觀念時,卻沒有設法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表達,許多人就會有和男孩一樣的感覺。我在當聽眾時,有時就有這種感受。當這種狀況發生時,代表這個溝通者不了解:對著人們頭頂上方開槍,不表示你的彈藥比較高級,而是表示你的射擊技術很爛。
當我發現我的「精彩」演說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時,我開始努力改變風格。這需要付出心力,但正如我說過的,我從一個想要讓人佩服的講者,變成一個想要影響他們的演說家。主要的改變就是從複雜變簡單,隨著我的句子變短,會眾人數就變多了。
深奧複雜絕對不是溝通的解方——如果你真正想要的是與人連結的話。
所有優秀的溝通者,都會在他們的聽眾開始問:「重點是什麼?」之前,就講出重點。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一開始就知道重點是什麼。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曾說:「壞的開始會導致壞的結尾。」很顯然地,在你開始說話之前,就是思考你為何溝通的時機。
我在準備與人溝通時,無論是面對一百人的群眾,還是只有一個人,我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想要他們知道什麼?」和「我想要他們做什麼?」
如果我對這兩個問題都有清楚的答案,那麼我就比較可能不會離題,說到重點並與聽眾連結。
【別做「墓地溝通」!運用趣味,讓聽者「活過來」】
這數十年來,我做過數千場演說與溝通後,學到一些事,是關於如何讓人覺得你有趣,以及如何讓溝通變成每個人都享受的經驗。我要把所學精華呈現給你,這是我從一對一工作、帶領團隊,以及面對聽眾演講時學到的。
當你準備進行溝通時,無論對象是一個人、一百個,還是一千個人,以下七大要項做到愈多愈好。
當我在演說時,我覺得讓它成為一場令人享受的學習經驗,是我的責任。我要怎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必須做什麼才能讓他們記住這次的演說?我要怎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並讓他們持續注意我直到最後?
然而很多人站在聽眾面前時,往往會預期他們「理解」講者講述的內容,並且給予恰當的回應,都是聽眾的責任。他們有一種「不聽就拉倒」的心態,這是天大的錯誤,我將其稱為「墓地溝通」:很多人在那裡,卻沒有人在聽。為了避免成為那樣的演講者,溝通時我會承擔起責任。
我絕不會忘記要讓聽眾感到興趣、帶動他們的情緒、享受這個經驗,以及為他們添加價值,是我的工作。如果我能做到,就完成了我的目標,與他們連結了。
寫書時,我試著保持同樣的心態。剛開始寫作時,我常覺得無法維持讀者的興趣。一對一的時候,我是個相當健談的人;擔任講者時,我學會運用魅力來吸引聽眾。我對人表現出真實的興趣,使用正面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語調,來留住人們的興趣。我很開心,聽眾通常和我一樣度過愉快的時光。
然而作為一名寫作者,我不再擁有這些優勢。我經常在想,要怎麼要讓我的書變有趣。當我讀到關於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的事蹟,這才豁然開朗。在她寫作的那些年,她的打字機上一直有個小小的標示寫著:「讀者會翻到下一頁嗎?」她並不將讀者的反應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為此負起責任。
【「走進」他們的世界,再溝通】
想要在他人的世界裡與他們連結,你就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必須把自己想說的內容,與他人的需求連結在一起。
人們不會記得我們覺得很重要的事,只會記得他們覺得很重要的事。這就是為什麼要盡可能避免使用抽象的詞彙,要讓自己說的話跟他們有切身關係。
如果你是公司領導團隊的一分子,不要說「管理階層」相信什麼,或「領導階層」打算完成什麼,而要具體說出你們在做什麼。
如果你在和員工說話,不要講得好像他們不在現場一樣,直接提及他們。更好的做法是,無論何時都能語帶信心,當你在談論團隊中的每個人時,就用「我們」將你的聽眾含括其中。有句老話就是這樣說的:
朝我說話,你就是自說自話,
對我說話,我就會聽你說,
談論關於我的事,我就會聽你說上好幾小時。
任何你可以用來提及聽眾、使用他們的詞彙與其交流的方法,都能幫助你連結—只要你保持真實性。你不能假裝自己是另外一種人,當你用他人的語言說話時,你仍必須做你自己。
根據專家的說法,我們每天被三萬五千個訊息轟炸。同時,我們也有訊息想要跟別人分享。
我曾讀過一篇研究報導,平均而言,多數人每天說一萬六千字,如果把這些話轉為文字,每個星期就能完成一本三百頁的書。一年之後,你就有一整個書櫃的文字了。一輩子下來,你可以裝滿一座圖書館。但是你的話有多少是重要的?多少話會造成什麼改變?多少話能被他人聽進去?
說話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話,問題是,你要怎麼讓說出來的話變重要?你要如何「真正地」與他人溝通?
【成功的祕訣是?】
人如果無法有效溝通,是不可能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光是努力還不夠,光是表現得很好還不夠,想要成功,你必須學習如何與他人真正地溝通。
你曾經在報告時,因為大家都不投入而感覺受挫嗎?你曾經希望老闆了解你為公司增加了多少價值,好讓你得到大幅加薪或升遷嗎?如果你有小孩,你是否希望他們好好傾聽,好讓你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你是否想要改善你和某個朋友的關係,或是對社群造成正面影響?
如果你無法找到有效溝通的方法,就沒有辦法發揮你的潛力,你不會如你渴望的那樣成功,反倒是永遠活在挫折感中。
祕訣是什麼?連結!只有當你學會與他人連結,你才能夠發揮你的潛能——無論你的職業或選擇的道路為何。否則,你就會像個沒有連結到電網的核電廠一樣,雖然擁有絕佳的資源和潛力,但你完全沒有辦法讓他們發揮作用。
【我如何把不擅長的事變擅長?】
我相信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學習與他人連結,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就是透過學習來的,連結並不是我天生就擅長的事。
你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嗎?或許你是工作領域中技術最高超的人,卻從未獲得晉升。或者你努力工作、生產力高,但其他人似乎不重視你做的事情。又或者你很想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但是他們似乎不像聽別人說話那般認真聽你說話。或者你想要建立一個高效的團隊,或只是想成為良好團隊的一分子,但你卻老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問題出在哪裡?就是連結。想要和他人一同獲得成功,你必須有連結的能力。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強烈意識到連結的重要性。我理解到它就是成敗的關鍵。我看見那些成功和他人產生連結者,比起沒有連結的人,有較好的人際關係、遭遇較少的衝突、完成更多的事情。
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些人過著「魔法般的幸運生活」?通常那些人已經學會如何與他人產生連結。當你與他人連結時,就是讓自己居於最能充分發揮技巧和天分的位置。相對地,如果沒有連結,你必須克服很多事物,才有辦法達到普通、不上不下的起始位置。
我就是從那種劣勢位置開始努力的。我在大學期間和專業生涯剛開始那幾年,有很多野心抱負與清晰目標,但是缺乏與人連結的能力,就是成功的一大阻礙。
【一場演說,改變我的人生】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徹底改變我的態度。二十九歲時,父親邀請我的姊夫史帝夫.沙莫頓和我,一同參加在俄亥俄州代頓市舉辦的成功研討會。在這場研討會中,我發現到一位深諳如何與人連結的演講者,我像是被催眠般地傻坐在那裡。
當時,我記得自己心裡在想:「這是一個真正了解成功的人。我喜歡他,但是不只這樣──他真的了解我,他知道我相信的是什麼,他了解我的想法,他明白我的感受,他可以幫助我。我好想要當他的朋友,我已經覺得他就像我的朋友了。」
那位講者就是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美國著名勵志作家及演說家)。他和聽眾連結的方式,徹底改變了我對溝通的觀念。他讓我笑、讓我哭,讓我相信自己,他同時分享了一些見解和訣竅,都是我可以從活動中帶回家,套用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一天,我還聽到他說了某件改變我一生的話:「如果你先去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也會幫你得到你想要的。」
至此我終於理解自己缺乏了什麼,無論是在我自己的溝通方式,還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我看到自己有多麼自私及自我中心。我終於明白,當我應該要試著與他人連結時,我卻是想透過糾正他人來獲得成功。
研討會結束後,我做了兩個決定。第一,我要研究優秀的溝通者,這件事也是我從那時開始一直做到現在的。第二,我會專注於他人和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
摘文2‧與人連結的同贏練習,你如何贏得信任與事業?
我相信你應該不會對這一章感到失望,因為關於化繁為簡,真的沒有太多可以說的。這真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然而,做起來並不容易,對吧?
【別對著人們頭頂上開槍】
一個學齡前男孩在汽車後座吃蘋果。「爹地,」他說:「我的蘋果為什麼變咖啡色的?」
爸爸解釋說:「因為你吃掉蘋果皮之後,果肉就會接觸到空氣,造成它氧化,因此改變了分子結構,就變成不一樣的顏色。」
經過一陣長久的沉默,男孩又問:「爹地,你在跟我說話嗎?」
當領導者在傳遞複雜的觀念時,卻沒有設法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表達,許多人就會有和男孩一樣的感覺。我在當聽眾時,有時就有這種感受。當這種狀況發生時,代表這個溝通者不了解:對著人們頭頂上方開槍,不表示你的彈藥比較高級,而是表示你的射擊技術很爛。
當我發現我的「精彩」演說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時,我開始努力改變風格。這需要付出心力,但正如我說過的,我從一個想要讓人佩服的講者,變成一個想要影響他們的演說家。主要的改變就是從複雜變簡單,隨著我的句子變短,會眾人數就變多了。
深奧複雜絕對不是溝通的解方——如果你真正想要的是與人連結的話。
所有優秀的溝通者,都會在他們的聽眾開始問:「重點是什麼?」之前,就講出重點。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一開始就知道重點是什麼。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曾說:「壞的開始會導致壞的結尾。」很顯然地,在你開始說話之前,就是思考你為何溝通的時機。
我在準備與人溝通時,無論是面對一百人的群眾,還是只有一個人,我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想要他們知道什麼?」和「我想要他們做什麼?」
如果我對這兩個問題都有清楚的答案,那麼我就比較可能不會離題,說到重點並與聽眾連結。
【別做「墓地溝通」!運用趣味,讓聽者「活過來」】
這數十年來,我做過數千場演說與溝通後,學到一些事,是關於如何讓人覺得你有趣,以及如何讓溝通變成每個人都享受的經驗。我要把所學精華呈現給你,這是我從一對一工作、帶領團隊,以及面對聽眾演講時學到的。
當你準備進行溝通時,無論對象是一個人、一百個,還是一千個人,以下七大要項做到愈多愈好。
當我在演說時,我覺得讓它成為一場令人享受的學習經驗,是我的責任。我要怎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必須做什麼才能讓他們記住這次的演說?我要怎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並讓他們持續注意我直到最後?
然而很多人站在聽眾面前時,往往會預期他們「理解」講者講述的內容,並且給予恰當的回應,都是聽眾的責任。他們有一種「不聽就拉倒」的心態,這是天大的錯誤,我將其稱為「墓地溝通」:很多人在那裡,卻沒有人在聽。為了避免成為那樣的演講者,溝通時我會承擔起責任。
我絕不會忘記要讓聽眾感到興趣、帶動他們的情緒、享受這個經驗,以及為他們添加價值,是我的工作。如果我能做到,就完成了我的目標,與他們連結了。
寫書時,我試著保持同樣的心態。剛開始寫作時,我常覺得無法維持讀者的興趣。一對一的時候,我是個相當健談的人;擔任講者時,我學會運用魅力來吸引聽眾。我對人表現出真實的興趣,使用正面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語調,來留住人們的興趣。我很開心,聽眾通常和我一樣度過愉快的時光。
然而作為一名寫作者,我不再擁有這些優勢。我經常在想,要怎麼要讓我的書變有趣。當我讀到關於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的事蹟,這才豁然開朗。在她寫作的那些年,她的打字機上一直有個小小的標示寫著:「讀者會翻到下一頁嗎?」她並不將讀者的反應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為此負起責任。
【「走進」他們的世界,再溝通】
想要在他人的世界裡與他們連結,你就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必須把自己想說的內容,與他人的需求連結在一起。
人們不會記得我們覺得很重要的事,只會記得他們覺得很重要的事。這就是為什麼要盡可能避免使用抽象的詞彙,要讓自己說的話跟他們有切身關係。
如果你是公司領導團隊的一分子,不要說「管理階層」相信什麼,或「領導階層」打算完成什麼,而要具體說出你們在做什麼。
如果你在和員工說話,不要講得好像他們不在現場一樣,直接提及他們。更好的做法是,無論何時都能語帶信心,當你在談論團隊中的每個人時,就用「我們」將你的聽眾含括其中。有句老話就是這樣說的:
朝我說話,你就是自說自話,
對我說話,我就會聽你說,
談論關於我的事,我就會聽你說上好幾小時。
任何你可以用來提及聽眾、使用他們的詞彙與其交流的方法,都能幫助你連結—只要你保持真實性。你不能假裝自己是另外一種人,當你用他人的語言說話時,你仍必須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