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5 :當了主管,更要懂得搞定主管

這一章,我想來談談何謂「向上管理」。
升上主管,你不就成為下屬眼中的那個「上」了嗎?為什麼還需要「向上管理」?
有些人對「向上管理」持有負面觀感,認為它就是討好老闆,讓老闆喜歡你。其實,向上管理的意涵完全不是如此,而是你必須真的了解,自己為這個老闆做事,老闆的目標在哪裡?
接著,再回頭檢視:我的優先順序跟老闆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差異在哪裡?我能不能確實達成他的期待?畢竟,現在和老闆同在一艘船上,雙方力道協調,節奏一致,才能向前航行。這就是我所謂的「向上管理」。
換句話說,向上管理是一種「職場倫理」,也是邏輯思維的自我鍛鍊。藉此訓練自己時時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若我是老闆,會如何處理這些難題?
或許有人會問,我實在很討厭老闆,難道也要向上管理嗎?這未免太虛偽了?但換個角度看,老闆也是人,當然有優缺點,這很正常。如果你期待遇到完美的老闆,那不妨自問:你自己是完美的員工嗎?這樣想,就可以釋懷一點,用持平角度看待一切。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離開現在的老闆。但多做幾次後,你會發現,「討厭的老闆永遠都在,只是換了名字」。相處時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所以,我的建議是,與其不斷換工作、換老闆,不如試著學習包容別人的缺點。要記得,當你埋怨對方時,對方可能也在容忍你的不足。

✽當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決定?
我自己也為不同老闆工作過,難道所有老闆交代的任務,我也都覺得重要?或是我完全認同老闆做的每項決策?坦白說,不見得。
只是,當我試著站在他的立場想:「如果我是他,是否也會做出類似決定?」答案常常是肯定的。當然,部屬和主管間,立場有時不同。但太執著於個人角度,往往會讓人見樹不見林。舉個例子,職場上常常看到兩個部門互相推託工作,雙邊各執一詞,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事」。
假設你是A部門的主管,你挖空心思想了一些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再花二十分鐘向老闆說明,某項工作不應該由A部門執行。老闆說不過你,轉將工作發落給B部門或C部門。表面上,你好像成功說服了老闆,但仔細想想,你真的「贏了」嗎?
如果今天你是公司的CEO,你真正關心的是,如何順利達成目標,創造績效,而非究竟是由A或B部門完成。推掉責任的中階主管,以為自己撿到便宜,卻極可能在老闆心中留下壞印象,認為你是寧願花時間討價還價,卻不是個肯乾脆扛起責任一試的大將。
老闆最希望看到的,是「有人站出來」,勇於擔當把事情做好、做完,至於是哪個人來做,其實相對的不重要。這就是站在「部門主管」跟「老闆」兩種角色思考所出現的不同。
另一項容易和老闆間出現的認知落差,是自己覺得「我做得很辛苦,老闆卻沒有給出滿意的評價」。為什麼?癥結往往在於「你的優先順序跟老闆不同」,使得老闆根本不知道、或感受不到你的貢獻。
也就是說,如果有「做到流汗,卻讓人嫌到流涎」的念頭,代表是時候好好檢視自己的工作排序了。當老闆交付任務給你時,別急著向前衝,先想想他的目的是什麼?他希望達到哪些效益?
就像我在台北市政府工作時,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交付給我的工程,無論是聽障奧運,或打造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都具有很高能見度。我猜想,市長希望透過這些國際性的活動,讓世界看見台北進步的成績。我就會特別注意活動成效能否獲得正面的社會回響。
從現在起,別只是天天在日常事務中忙得團團轉,試著拉高格局,看看整體環境,也想想主管真正關心的事務,會讓自己更靈活地應對職場變化。

















Chapter 10 面試,亂槍打鳥還是看場Show?
✽有人要離職,先釐清問題核心
就算再好的公司,照樣有人會走。碰到同仁「用腳投票」,主管的心理素質要夠強健,願意放手讓不適合的人離開。
之前,我曾要求人資部門把離職面談制度化,每年統計離職員工平均待了多久、離職的原因跟回饋,建立成資料庫,並彙整成表格,藉此找出制度跟結構的問題。
這是離職員工給公司最寶貴的一課。讓我們在管理上可以持續反省、不斷進步。一般人在離職前,多半覺得「少說少錯」,不想滋生事端,也不願透露離職的真正理由。但這樣一來,問題只會不斷發生。
我通常會告訴離職的同仁,我們的談話絕對保密,純粹是想了解他對公司的建議,希望他遇到的狀況,往後不會再重現。通常這多少會讓對方打開心防,多說一點。當然,這也有賴於主管和員工過去累積的信任,如果之前和他互動還算良好,就比較容易得到真實的答案。
如果離職面談的目的是「挽留」,那做法就又不一樣了。這要針對他現在面對的困難,為他解決問題。
其實,我慰留成功的案例還不少,很多人只是一時情緒過不去,心結解開了,也就沒事了。有些人則是遇到挫折,業務碰到瓶頸,或者和主管的相處出問題,每個人狀況不同,需要對症下藥。
首要之務,還是釐清問題核心。大多數困難都可以解決,另外也要提醒對方,有些問題是跟著自己走的,如果個人沒有相應的改變,即使換了環境,問題仍會繼續存在。
公司在找人才,其實工作者也在挑公司。「留人」的本質,是企業與個人相互篩選的過程,公司有願景、文化,自然會吸引理念相同的夥伴,匯聚出更大能量。留才,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值得做的事情。
如果把公司的名字講出來,員工會有驕傲感,那麼公司在用才、留才的課題上,已經過了最難的一關。不妨問問你自己,現在已經做到了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