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段緣分的開始

秋涼如水的週六夜晚,位於台北市郊區的政治大學校園人車稀少、略顯冷清。沿著山坡路信步前往山上校區,座落在半山腰的藝文中心大禮堂卻是人聲鼎沸,不斷響起如雷的掌聲。在鼓掌聲與歡笑聲之間,穿插的是一齣又一齣令人開懷、賺人熱淚的舞台劇。
站在舞台上演出的,都不是專業演員,他們只接受了大約半年的表演訓練;坐在舞台下觀賞的,也不是一般觀眾,而是一群有著濃厚凝聚力、共同學習的「老同學」。正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可能曾在同一個舞台下看著另一群人演出;而正在舞台下觀賞的觀眾裡,也有不少人曾經在同一個舞台上粉墨登場。
這不像一般的舞台劇,演員永遠是演員,觀眾永遠是觀眾。圍繞在政大藝文中心這個舞台的演員與觀眾,有著水乳交融的同窗情誼。他們在職場上奮鬥了十幾二十年,打完人生上半場,在中場休息時刻回到大學校園充電,結識了一群有別於職場競爭關係的好朋友,然後將滿滿的知識能量與深刻友誼帶回原本的工作場域,甚至另闢新戰場開疆拓土,展開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這群「老了才來當同學」的「老同學」,就是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簡稱EMBA)的學生;而這種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舞台劇,一年只有一次,也就是政大EMBA每年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之間的年度四大盛事(春宴、夏泳、秋賞、冬歡)之一:秋賞。
每年秋天,許多政大EMBA在校生、甚至是已經畢業的校友,都非常期待來到學校參與這場戲劇饗宴,因為舞台上演出的都是他們熟悉的同學或學長姊,而非陌生的專業演員。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可以讓這些只受過半年戲劇表演訓練的高階經理人和企業家放下身段,勇敢地站上舞台,展現辛苦排練多時的成果?即使略嫌生澀,即便偶爾忘詞,也讓他們得到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的寶貴經驗,甚至是改變人生下半場的奇妙啟發。
這樣的機緣,來自於政大榮譽博士吳靜吉老師的學習典範轉移,以及各行各業提升團隊領導能力的養成需求。

產業環境劇變
近三十年來,隨著數位科技日益成熟、急速發展,各種產業不可避免紛紛被捲入數位浪潮中。許多產業就此沉沒,葬身數位科技海底;少數產業順勢踏著數位浪潮轉型成功,搖身一變成為企業新星。然而,還有更多產業仍在大浪中載浮載沉,試圖找到合適的救生圈安全上岸。
對於肩負企業存亡大任的企業主和高階經理人而言,如此劇烈變動的產業環境確實令人惶惶不安,年輕時在學校所學的各種知識早已不敷使用,甚至明顯不合時宜。面對著未來的成長與轉型,他們在決策時深感困擾、躑躅不前,深怕走錯一步就滿盤皆輸。
這種生死存亡的危機感,迫使企業經營者必須尋找「充電」的場域。為了因應這樣的趨勢,各式各樣的「高階經營管理學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大專院校的商管學院中。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率先拔得頭籌,於一九九七年成立「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而政治大學商學院也緊接在一九九八年創設EMBA。這兩所台灣頂尖的商管學院創立EMBA之後,也順勢開啟了眾多企業老闆與高階經理人就讀EMBA的熱潮。
二十年過去了,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設有EMBA,進入EMBA充電儼然成為一種顯學。相較於沒什麼工作經驗的MBA學生,EMBA學生普遍年紀較長、工作經驗甚多、職場歷練豐富、位居公司要職。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大多在漫長的職涯中度過驚滔駭浪,甚至曾經跌得很深、摔得很重,差點就一蹶不振、自我放逐。
或許有少數人是為了彌補學歷不夠光鮮亮麗的遺憾,但是大多數EMBA學生早已在職場上證明了自己,根本不需一紙文憑來錦上添花。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卻因內在的人生經歷或外在的職場環境,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因此,他們紛紛進入EMBA向擅長理論架構的老師取經,強化自身面對劇烈變動環境的決策能力;於此同時,他們也跟來自各行各業、實戰經驗豐富的同學相互切磋,汲取其他產業的知識與經驗,引為自身企業轉型、破繭而出的火種。
更重要的是,EMBA同甘共苦的學習過程,讓這些中年人彷彿回到大學時代,產生了有別於職場的深刻情誼,甚至串連起龐大的人脈網絡。許多EMBA學生是創業主,多年來孤單面對創業的磨難與辛苦,如同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創業成功後,身為高處不勝寒的企業老闆,跟自家員工又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距離。一旦進入EMBA,這些創業主總算可以卸下老闆身分,跟年紀相仿的同學打成一片,共同學習且無私分享,人生難得有幾回這樣的機緣呢?
更多的EMBA學生是高階經理人,他們從基層幹起,不僅要年年達成老闆設定的各種指標,還要在險惡的辦公室政治中過五關斬六將,才能爬升到今天的職位。一路走來傷痕累累,內心早已疲憊不堪,來到學校跟其他高階經理人互相打氣,舔拭彼此的傷口,修補過往的傷痕;若是結交到臭味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可以成為日後共同創業的好夥伴!
來到EMBA,不僅要學習如何因應產業轉型,更要學習團隊合作。面對龐大資金合縱連橫的產業變遷現況,單打獨鬥已愈來愈不可行,技術上或資金上的合作所創造出的綜效,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常態。因此,所有的EMBA學生都必須學習如何領導他人,更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被他人領導。
領導與被領導
職此之故,二○○四年,時任政大商學院院長的吳思華老師,以及擔任EMBA執行長的溫肇東老師,邀請了吳靜吉博士舉辦第一屆「領導與團隊」課程。這是一種四天三夜的營隊密集課程,強調如何領導他人以及被他人領導。每一位參與者在課程中不斷地變換角色,學習擔任帶領團隊的領導人,或是服從領導人的追隨者。
從此,「領導與團隊」變成政大EMBA最具特色的一門課程,也是每一位政大EMBA學生的第一堂必修課。這是吳靜吉博士特別研發的課程,主要是培育領導力並養成團隊凝聚力。每一年兩百多名的政大EMBA新生,就是透過這門課互相認識、瞭解彼此,更因此建立了濃厚情誼。
吳思華老師提及開設這門課的緣由:「一九九四年,政大商學院成立了科技管理研究所,這是從原本的企業管理研究所分枝散葉出來的。科管所主要是整合管理、科技和法律等多重領域知識,試圖突破既有框架,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科管所強調的是創新,而企管所的核心思維則是在既有的組織架構下發展。」
既然強調創新,課程設計就必須扣緊這個主題,於是吳思華老師請吳靜吉博士在科管所開設創造力課程。「談到創新,團隊合作就非常重要,因為創新通常不會在原本的組織系統中完成,而是由組織系統外的小團體主導,團隊力量必須相當強大。」吳思華老師說:「除此之外,『視野』亦扮演了關鍵角色,有了視野才能創新與突破。因此,培養團隊成員的視野就成了創新的關鍵。」
為了在課程中融入這幾個圍繞在「創新」的核心想法,剛成立的那個暑假,科管所在烏來舉辦了「師生共識營」,這個共識營就是後來政大EMBA「領導與團隊」的課程雛形。
吳思華老師認為,建構團隊不能倚賴教師單向授課,而是必須仰賴許多活動,從「讀中學、做中學、玩中學、遊中學、對話中學、分享中學、競賽中學」,離開原本的教學環境,進行各種活動。因此,科管所才會將學生帶離學校,移師到另一個環境,體驗這些活動。
政大企管系黃家齊老師也抱持著相同的看法,他認為這種團隊建構課程是一種「教學設計的典範轉移」,跟一般由老師單向傳授、學生單向接受的課程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典範轉移課程中,老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主體,他們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反思和體驗;而這樣的反思和體驗歷程,會讓學生形成抽象概念或理論架構,然後進行下一步實驗,如此循環不已。
進行這些活動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團隊合作;然而,不論是個人作業或團隊活動,都強調必須有所互動。例如,閱讀通常是個人的行動,但是如何傾聽作者的心聲,與作者產生對話,甚至在閱讀後將心得分享給他人,都是一種互動。這樣的互動就是一種團隊合作,也必然包含了領導與被領導的歷程。如同吳思華老師強調的,認知與體驗是學習上非常重要的事情,領導人必須具備強烈的感知能力。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可以跨領域學習,也可以從知識上的學習跨越到感知上的學習,甚至變成自己的表演和參與。
曾經多次參與「領導與團隊」課程設計的政大企管系黃秉德老師認為,透過這種體驗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出領導人應有的風格與能力。體驗學習有別於傳統的教師講授與個案研討,非常注重身體力行的經驗;在正式入學前進行這種體驗課程,通常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的確很適合做為一種「新生訓練」。
有些學生認為「領導與團隊」四天三夜的課程過於密集、流程太快,活動進行當時不容易產生深入的認知與感受。不過,黃秉德老師認為,就算暫時體會不到深刻的感受,這些經驗與體悟還是會慢慢進入潛意識中,日後可能在某個場景浮現出來,最終對關鍵決策過程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十多年來,「領導與團隊」已經變成政大EMBA的招牌,帶給政大EMBA學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政大企管系于卓民老師就認為:「政大EMBA能夠跟其他學校有所差異,甚至產生強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因為強調團隊合作;而這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領導與團隊』舉辦得非常成功,產生了相當大的綜效。在這堂課中,不論是上市櫃公司大老闆或是中高階主管,不分年齡與社經地位,每個人都願意放下身段,用最真誠的態度跟大家互動。其實,課程還沒開始之前,很多人以為這只是一般的團康活動;然而,實際參與後才發現,這堂課竟然帶給他們截然不同的感受,所有人都因此變成了一個團體。」
這樣的授課方式讓每個人認識更多同學,而且是各種產業與不同性格的同學。政大EMBA每年招收兩百多名學生,分成五個組別,「領導與團隊」要求十到十二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隊,而且團隊成員至少必須包含三個組別。假如沒有這樣的規定,很多人可能沒有太多機會認識其他組別的同學,因而缺乏激盪出更多火花的可能性。
許多學生都是老闆,不論是大老闆或小老闆,平常都是滔滔不絕說話給下屬聽,較少有機會靜靜聆聽下屬說話。但是在EMBA,大家都是同學,沒有人有義務聽你說話;就算是大老闆,想要同學聽你說話,你也要願意先聆聽同學說話,這是互相的。
剛入學就能建立這種團隊合作模式,這門課功不可沒。誠如于卓民老師所言:「這門課是政大EMBA的商品定位策略,追求的是團隊合作,帶給所有人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它要求你學習與別人共事,增加人生體驗;相較於商學院其他硬梆梆的課程,這是一種軟性的學習。」
于卓民老師強調,這門課能夠如此成功、有口皆碑,統籌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吳靜吉博士堪稱靈魂人物。吳博士不僅學養深厚、教學經驗豐富、備受學生愛戴,同時也是性格中人,深受感動時會當場落淚。而且,吳博士的臨場反應非常快,學生狀況鬆懈時,可以讓學生瞬間繃緊神經;學生精神緊繃時,又能適時展現幽默讓學生放鬆。
在于卓民老師眼中,吳靜吉博士具備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所說的「卡里斯瑪」(Charisma)特質,深具獨特的領袖魅力。而在吳博士幽默又用心的帶領下,政大EMBA這堂必修課所衍生的效應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大,影響層面愈來愈廣。它不僅為許多政大EMBA學生帶來難忘的回憶,甚至在他們的人生與事業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領導人需要創意
吳靜吉博士在建構基礎「領導」概念時,特別強調傳統「交易領導」與當今主流「轉型領導」的差異。交易領導是指雇主與員工之間呈現對價關係,員工付出勞力和智力來換取薪資,兩者因交易行為而存在。至於新型態的「轉型領導」,則是指雇主和員工之間不僅止於能力與薪資的交易,而是更加著重在領導人涵蓋的意義與價值上:成功的領導人必須真誠關懷員工,在工作上賦予深層意義;同時也必須展現人道關懷與領袖魅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格局更高更廣的領導風格。
二○一○年,IBM發表了一份「全球CEO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總共訪問了一千五百四十一位執行長、總經理和資深公營機構領導者,涵蓋了六十個國家、三十三種產業中不同規模的企業與機構。報告中的多數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五年內,企業最重要的三種領導特質分別是創造力、誠信與全球思維;尤其是創造力,更是未來五年最重要的領導特質。領導人必須具備創造力,才能鼓勵公司內部產生創新思維,並且充分落實變革。在日趨複雜的企業環境中,領導人需要善用不同的溝通與領導方式,跟客戶和員工進行對話,勇於嘗試全新的商業模式。
此外,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也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來臨,許多原本屬於人類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未來的人類只剩下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創造力」,包括科學、文學與藝術的創造力,以及說故事的能力。另一件事就是「有愛心的工作」,必須真正把「愛」放到工作裡,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信任,讓更多人信任你的品牌與產品。
就是因為創造力如此重要,所以吳靜吉博士特別強調:轉型領導更需要有創意,才能讓所有被領導者(員工)脫胎換骨、思考更有深度、思慮更加長遠。領導人與被領導者同在一艘船上,他們要一起面對航行時的驚滔駭浪,共同努力讓這艘船安然抵達目的地。因此,領導人必須會擘劃願景,讓所有被領導者想像這艘船要航行到哪裡,讓他們先產生共同的目標,而不是一上船就只顧著分派任務。
領導者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領導,然後才是管理。可惜有許多領導者只知學習各種管理知識,就是不知領導能力才是關鍵。
吳靜吉博士說,創造力愈來愈重要,領導人必須同時具備科技與人文的素養,也要懂得結合人文與科技。他特別推崇賈伯斯,因為賈伯斯是個非常棒的領導人,連郭台銘都讚賞不已。幾年前富士康發生一連串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時,賈伯斯立即派出自家公司的心理諮商師,協助富士康進行員工心理輔導。身為科技公司領導人,賈伯斯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涵養,也深具同理心,他充分瞭解照顧員工心理健康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賈伯斯喜歡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尤其深愛《李爾王》。而巴布.狄倫這位支持反戰的歌手不僅是許多年輕人的偶像,也是賈伯斯的偶像。其實賈伯斯根本不把狄倫當成歌手,而是當成詩人,他經常在許多場合引用狄倫的歌詞。
一九九七年,蘋果公司發表了電視廣告《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在這支廣告影片中,賈伯斯依序排列了他心中的偉大人物,位居第一的是愛因斯坦,緊接在後的就是巴布.狄倫,可見狄倫對賈伯斯的重要性。而狄倫在賈伯斯過世後的二○一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更是證明了賈伯斯確實慧眼獨具。
豐富的人文素養成就了賈伯斯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同時也讓他成為具有強大說服力的領導人,他的同事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甚至借用電影《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中的「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來形容賈伯斯的超凡說服力。赫茨菲爾德在自己的著作《蘋果往事》(Revolution in the Valley)中如此描述賈伯斯的強大氣場:

賈伯斯結合口若懸河的表述、過人的意志力、扭曲事實以達到目標的迫切願望,從而形成混淆視聽的現實扭曲力場。

當然,賈伯斯不是普通人,甚至有人戲稱他是「外星人」,藉此形容他超凡入聖的創造力。不過,從賈伯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創意」絕對是企業領導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問題來了:假如你這個人擺明了就是治軍嚴謹、邏輯縝密又深受員工愛戴的企業領導人,唯獨缺乏創造力,甚至這就是最大罩門,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你的創造力呢?
有的,表演訓練可以激發創意思考、提升創造力。為了讓政大EMBA學生在「領導與團隊」課程中學習到領導力的重要性之後,可以進一步提升領導人必備的創造力,二○○四年,在九一級NPO組葉淑貞學姊的建議下,吳思華院長邀約我們在政大EMBA開設「創意、戲劇與管理」。
從那時起,「創意、戲劇與管理」也成為台灣所有EMBA當中唯一與戲劇跨界結合的相關課程,每年大約有六十名學生選修。十四個年頭過去,算算也有將近一千名學生上過這門課。
如果「創意、戲劇與管理」可以讓這些學生體會到戲劇的魅力,以及創意與戲劇之間的關係,甚至讓他們從此熱愛欣賞戲劇,培養出鑑賞戲劇的能力,我們深感榮幸。假使這門課進一步對他們造成深遠的影響,不論是對人生旅途產生更深刻的啟發,或是成為更具創意、更孚眾望的領導人,那更要全部歸功於吳靜吉博士的提攜,讓我們兩人有機會成為政大EMBA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