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數位轉型的最適工具
現正興起一股設計思考的熱潮,因為它是啟動數位轉型的樞紐工具。我們已經看到,銀行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塑造「去實體化銀行時代」(era of de-banking),也看到新創事業如何憑藉商業生態系統設計,創造新市場。
如今,史丹佛的ME310 課程已經算是一個傳奇;在那門課裡,我很榮幸能經常迎接來自全球各地、各個產業的企業夥伴,與我們在地的國際學生團隊合作,一起破解刺激精采的設計挑戰。
這本書彙整了設計思考的成功因素,我很開心看到它出版。我要特別感謝路里克(Michael Lewrick)和林克(Patrick Link),也要謝謝負責這本書藝術執行的藍珍珊德(Nadia Langensand)。
我們是一支跨領域的科際整合團隊,經過共同激盪、討論的過程,才能寫出如此精采的內容。我也要向所有提供協助的專家致謝,謝謝他們與我們分享知識,以及在我們省思各項題材時所給予的寶貴意見。這不只是一本討論設計思考的書,也是一本刺激人們做出改變與採取行動的實踐攻略。
本書能觸發、協助讀者:
在正確的脈絡下運用與設計思考相關的新工具;
了解設計思考的完整範疇並內化;
透過書裡的三個模型人物(Persona):彼得、莉莉和馬克,更懂得如何以人為本探尋對象真實的需求而非從產品特色出發;
從容地迎接數位化的挑戰,比方說,在人機關係(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領
域如何設計出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及
強化企業以設計思考為主的思考導向,催生激進創新(radical innovation)。
這本書最令我引以為傲之處,是我們同時納入實務與學術界的專家見解。這個想法源自於幾年前的一個念頭,當時我希望設計思考的各個角色,能建立更強的連結。我真心期待,本書及「設計思考完全攻略」(Design Thinking Playbook, DTP)社群裡的討論,能吸引更多人來交流、了解「設計思考」,並促成企業以設計思考為基礎、開展全新的策略路徑。
市場的下一波大好機會,從哪裡冒出來?
市場下一個大好機會的獵尋之旅近在眼前。我們多半是雄心萬丈的企業創辦人、卓越超群的員工、經理人、產品設計師、講師,甚或是教授。我們各個都曾有過絕妙的商業構想,例如創設某種革命性的社群網路3.0,當場就把臉書(Facebook)比下去;又如打造一套醫療保健體系,對病患建議可行的最佳治療選項,將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賦歸於大眾;這些不過是眾多構想裡的一部分。
為了開發新構想而嘔心瀝血、堅持不懈的,都是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的腦袋裡裝滿了願景。要成功,通常得先找到需求,也就是顧客真正想要的;一支科際整合團隊;適當的心智模式;盡情實驗、揮灑創意所須的自由空間;還有質疑現狀的勇氣。
在各個部門,如何辨識未來市場機會,如何讓組織內部人員靈活工作、發揮創意過生活,已經變得愈來愈重要。當前的規劃和管理典範,日益顯得難以妥善回應環境的變動。更甚者,
有許多企業禁絕創意,轉而選擇追求營運卓越(Operational Excellence)和目標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 MBO)。
過時的管理模式必須廢止。但是,唯有接納新的協作形式、運用不同的思維,並為研擬、尋找解決方案開拓更多空間,舊典範才會瓦解。為此,我們要掌握哪三個要點?
一、 保持你的獨特性!
「不必突變為時尚大帝老佛爺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可以擁有盡其在我的創意,以及自由揮灑的發展空間!」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我們務必保持自己的樣貌,持續信任我們的經驗和意念,以落實我們目前已孕育成形的構想。若說俄羅斯方塊遊戲能讓我們學到什麼,那就是我們太常為了努力融入,而承受讓自己消失的遺憾後果。
二、 熱愛,改變或放棄!
「運用你喜歡的觀念和訣竅,依你的需要調整它們。」
哪種心智模式適合我們的組織?本書有哪些「專家錦囊」看起來還不錯?又有哪些看起來不可靠,需要改造一下,以適用於我們自身的情況?這些問題都由我們決定。要是所有組織都變成谷歌(Google)、斯波蒂菲(Spotify)或優步(Uber)的複本,那就太可惜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和價值。即使是在俄羅斯方塊遊戲裡,直到最後一秒,我們都還可以改變積木的方向,爭取最後的成功。
三、不要一個人埋頭苦幹!
「在你的團隊裡培養成功所須的技能、科技和態度,並從商業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
過去的心智模式、設計準則和需求,無法用於開發今天的產品。無論是使用者的需求或人們共事的方式,都已經改變。在數位化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擁有開發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系統時必要的自由和技巧、靈活行事。如果不改造我們的組織,失敗的成長方案將會堆屍如山。
這本書能為你做什麼?
在過渡到新管理典範的轉型設計上,本書能助你一臂之力。我們都曾在顧客的需求裡看過這類轉型歷程。以類比式電話到智慧型手機、再到「心智型手機」(Mindphone)的轉型過程為例。1980 年代,人們偶爾才需要在家接聽工作上的電話;現在,我們必須隨時隨地與別人保持聯繫;未來,我們或許希望能透過念力,直接控制簡單的溝通,減少由手動操作智慧型手機介面,追求更高的效率。成功的企業也會創造新的商業生態系統,緊密整合顧客、供應商、開發商和硬體製造商,不斷進化。
最重要的挑戰是什麼?
「你們寫作本書時心目中的讀者群,你們真的知道他們的需求嗎?」這句話來自本書第一次編輯與作者會議中的發言。
雖然我們大可設想,自己是這本教戰守策的潛在讀者,但還是秉持設計思考的作風。首先定義顧客需求,再針對使用者建構各種模型人物,並參考同事、親友等各行各業的人,去設想讀者可能遇到的真實問題與情境,提出最貼近個人的設計思考模型。
由於市面上的設計思考書籍已經多不勝數,我們覺得有需要演示,設計思考的最適運用方式。我們也想要幫助更多人,把設計思考能力化為事業。世界並非靜止不動,因此我們省思數位典範(Paradigm),並在設計思考裡揉合其他心智模式,以期在數位化世界裡更進步、更創新。
導論說得夠多了。現在我們要聚焦於最基本的重要層面,也就是設計思考和專家訣竅的具體應用。在「專家錦囊單元」,我們嘗試把專家訣竅,規劃成明瞭易懂的活動和工作方法。至於在「HMW 單元」,即「實踐!設計思考」裡的指引,則是提出明確的可行方法,但這也僅僅是實踐過程中,眾多可能的一種。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共識:設計思考不是一板一眼的結構化流程,要視個別狀況,隨時調整思維和做法。
如何為使用者建構模型人物?
建構模型人物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法。重點在於在想像典型的使用者時,要回歸「真實的人」:有經驗、有人生職涯、有個人偏好、在私人領域和專業層面也各有其擅長之處。
建構模型人物的主要目標,是找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在疊代式開發裡,通常會在第一輪中,根據參與者取得的資訊,去描繪潛在使用者。經過訪談與觀察,會讓我們更準確地掌握潛在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
許多工作坊會採用所謂的「畫布模型」(Canvas Models),作為策略工作的架構,並用於建構與策略相關的商業模式,以及商業生態系統。有別於此,我們開發了「使用者剖繪畫布」(User Profile Canvas),協助研擬關鍵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迅速建構模型人物。
為了激發參與者的創意,鼓勵跳出框架的思考,最實用的做法就是裁切畫布,把各單元拆分出來,並貼在一張大海報上。在海報上,我們可以按真人尺寸大小畫出模型人物。這樣就足以讓我們往復不斷改良模型人物,步步深入挖掘。
在描繪使用者時,問「為什麼」向來能明智地切中實際的問題。我們要不斷去發現真實情況、真實事件,藉此挖掘完整的故事,並把它們記錄下來。舉凡照片、圖像、引言、故事等,都有助於建構出鮮活的模型人物。
運用模型人物經常會讓人想起美國懸疑推理劇裡,所謂的犯罪心理側寫師所運用的程序。側寫師的工作是重建事件的發生過程,協助辦案人員逮捕罪犯。在模擬犯罪過程及側寫犯人時,他們會描述案件中相關人士的人格和特質,從行為推理出結論。
我們建議你投注時間,自己動手建構模型人物。要培養對潛在使用者的換位思考,模型人物的豐富度和近似度是重要關鍵。如果時間緊迫,也可以先使用標準的模型人物,再慢慢修改。
要特別注意描述過於簡短、特質幾乎一致的模型人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重像人物」(Persona Twins)的謬誤。「重像人物」雖然有相同的核心要素,但各自所代表的潛在使用者,實際上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就是為什麼要深入挖掘需求、理解更多細節的原因。
如何換位思考,畫出潛在使用者素描?
模型人物絕對有必要以真人、觀察和訪談為基礎。第一步必須先定義並找到使用者。理想上,一開始就要往外尋求,找到一個潛在使用者,盡快與對方見面。我們觀察他、傾聽他,就像個側寫師一樣,把對方的特徵、生活方式、需求等都記錄下來。
在蒐集資料時,建議用照片和影片保留資訊。當然,如果你需要拍照,務必事先徵求對方同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拍照或錄影。所謂的「換位思考卡片」(Empathy Card)可以用於記錄以下內容:聽聞、思考和感覺、觀看、言與行、挫折和欲望。建議與熟悉這個模型人物的專家談一談,當然,你也可以採取行動,親自做一遍使用者會做的事。我們的信條就是:「穿上潛在使用者的鞋子去冒險!」
尤其是在我們認為自己了解產品或情況時,更要努力維持初學者般的好奇心,並放下先前所累積的經驗與認知。這樣才能保持心智清明,打開所有感官,體驗使用者經歷的所有冒險。歷經「冒險」後,再由團隊定義假設,然後以潛在使用者或現成資料測試假設,再一一確認、摒除或修改假設,這樣才會有用。模型人物會隨著每一輪疊代,變得愈來愈清晰而接近真實。
如何利用使用者的習慣達成行銷目的?
史丹佛大學工業工程學教授科文(Alex Cowan)所提出的鉤癮架構理論(Hook Framework),能幫助我們發想出讓使用者上癮的數位服務或產品鉤癮畫布(The Hook Canvas)是以四個要素為基礎:觸發(Trigger)、行動(Action)、獎勵(Reward)和投入(Investment)。
對於潛在使用者來說,觸發行動的因子可分為兩種:來自外部環境的外在觸發因子,例如Tinder 給你的「超級讚」通知;或是內在觸發因子,例如在你感到寂寞時上Facebook。
「行動」指的是服務或產品與潛在使用者的最低程度互動。優秀的設計師所設計的介面,往往可以讓使用者簡單、快速地採取行動。對使用者來說,「獎勵」是關鍵的情感要素。因行動的組成不同而異,這使得使用者所得到的滿足,可能遠高於初始需求。以一則評論或一篇文章,所引發的正面評價和反饋為例,你原本只是想要分享資訊,但是社群的讚譽,卻讓你得到遠高於此的報償。
剩下的問題就是,使用者要付出什麼,才能回到迴圈裡,啟動內在或外在觸發因子?例如主動追蹤推文,或是發布某項產品或服務再次供應的通知。
產品的實際功用是什麼?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架構(Jobs-to-be-done framework)中,有個廣為人知的案例:如何讓奶昔的銷量增加15%?從傳統思維出發,你會去檢視產品的性質,然後思考如果換個配料、口味或杯子尺寸,是否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透過顧客調查,你可能發現新產品很受歡迎。然而,這麼做只實現了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無法大幅提升營收。
反觀用途理論架構,它的著眼點是改變行為與顧客的需求。以奶昔而言,他們透過用途理論架構發現,到速食店買奶昔的顧客有兩種。他們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是:顧客為什麼會買某項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買這杯奶昔,他們會買什麼?
結果:第一類買奶昔的顧客,是在早上光顧的開車通勤人士,他們買奶昔當早餐,在開車時可以隨時拿起來喝,也有助於醒腦,為什麼不是咖啡,因為一開始太燙,等開到終點再喝又變得太冷;此外,咖啡是液體,容易潑濺出來。因此,理想的奶昔應該要大杯、營養而且濃稠。原來,奶昔的用途是早餐的替代品,也是開車上班的美味精神糧食。
第二類買奶昔的顧客,是在下午登門的媽媽,通常帶著小孩。這時間小孩總是吵著要吃速食當點心,但媽媽想要買些對孩子健康的食品,所以買了奶昔。因此,奶昔應該要小杯而淡稀,讓小孩可以快速飲用,而且應該要低卡路里,避免孩子吃太飽而吃不下晚餐,或攝取過高的熱量。原則上,任何產品,無論數位或實體,你都可以問:顧客為什麼要買我的產品或服務?
在商業服務的創新上,Adobe Photoshop 和Instagram 等設計的創新,都是用途理論的優良數位典範。他們的目標,都是讓照片看起來像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Photoshop 透過App 提供簡易的專業照片編輯功能;Instagram 則是很早就體認到,照片要能易於編輯並在社群媒體上分享。
現正興起一股設計思考的熱潮,因為它是啟動數位轉型的樞紐工具。我們已經看到,銀行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塑造「去實體化銀行時代」(era of de-banking),也看到新創事業如何憑藉商業生態系統設計,創造新市場。
如今,史丹佛的ME310 課程已經算是一個傳奇;在那門課裡,我很榮幸能經常迎接來自全球各地、各個產業的企業夥伴,與我們在地的國際學生團隊合作,一起破解刺激精采的設計挑戰。
這本書彙整了設計思考的成功因素,我很開心看到它出版。我要特別感謝路里克(Michael Lewrick)和林克(Patrick Link),也要謝謝負責這本書藝術執行的藍珍珊德(Nadia Langensand)。
我們是一支跨領域的科際整合團隊,經過共同激盪、討論的過程,才能寫出如此精采的內容。我也要向所有提供協助的專家致謝,謝謝他們與我們分享知識,以及在我們省思各項題材時所給予的寶貴意見。這不只是一本討論設計思考的書,也是一本刺激人們做出改變與採取行動的實踐攻略。
本書能觸發、協助讀者:
在正確的脈絡下運用與設計思考相關的新工具;
了解設計思考的完整範疇並內化;
透過書裡的三個模型人物(Persona):彼得、莉莉和馬克,更懂得如何以人為本探尋對象真實的需求而非從產品特色出發;
從容地迎接數位化的挑戰,比方說,在人機關係(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領
域如何設計出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及
強化企業以設計思考為主的思考導向,催生激進創新(radical innovation)。
這本書最令我引以為傲之處,是我們同時納入實務與學術界的專家見解。這個想法源自於幾年前的一個念頭,當時我希望設計思考的各個角色,能建立更強的連結。我真心期待,本書及「設計思考完全攻略」(Design Thinking Playbook, DTP)社群裡的討論,能吸引更多人來交流、了解「設計思考」,並促成企業以設計思考為基礎、開展全新的策略路徑。
市場的下一波大好機會,從哪裡冒出來?
市場下一個大好機會的獵尋之旅近在眼前。我們多半是雄心萬丈的企業創辦人、卓越超群的員工、經理人、產品設計師、講師,甚或是教授。我們各個都曾有過絕妙的商業構想,例如創設某種革命性的社群網路3.0,當場就把臉書(Facebook)比下去;又如打造一套醫療保健體系,對病患建議可行的最佳治療選項,將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賦歸於大眾;這些不過是眾多構想裡的一部分。
為了開發新構想而嘔心瀝血、堅持不懈的,都是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的腦袋裡裝滿了願景。要成功,通常得先找到需求,也就是顧客真正想要的;一支科際整合團隊;適當的心智模式;盡情實驗、揮灑創意所須的自由空間;還有質疑現狀的勇氣。
在各個部門,如何辨識未來市場機會,如何讓組織內部人員靈活工作、發揮創意過生活,已經變得愈來愈重要。當前的規劃和管理典範,日益顯得難以妥善回應環境的變動。更甚者,
有許多企業禁絕創意,轉而選擇追求營運卓越(Operational Excellence)和目標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 MBO)。
過時的管理模式必須廢止。但是,唯有接納新的協作形式、運用不同的思維,並為研擬、尋找解決方案開拓更多空間,舊典範才會瓦解。為此,我們要掌握哪三個要點?
一、 保持你的獨特性!
「不必突變為時尚大帝老佛爺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可以擁有盡其在我的創意,以及自由揮灑的發展空間!」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我們務必保持自己的樣貌,持續信任我們的經驗和意念,以落實我們目前已孕育成形的構想。若說俄羅斯方塊遊戲能讓我們學到什麼,那就是我們太常為了努力融入,而承受讓自己消失的遺憾後果。
二、 熱愛,改變或放棄!
「運用你喜歡的觀念和訣竅,依你的需要調整它們。」
哪種心智模式適合我們的組織?本書有哪些「專家錦囊」看起來還不錯?又有哪些看起來不可靠,需要改造一下,以適用於我們自身的情況?這些問題都由我們決定。要是所有組織都變成谷歌(Google)、斯波蒂菲(Spotify)或優步(Uber)的複本,那就太可惜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和價值。即使是在俄羅斯方塊遊戲裡,直到最後一秒,我們都還可以改變積木的方向,爭取最後的成功。
三、不要一個人埋頭苦幹!
「在你的團隊裡培養成功所須的技能、科技和態度,並從商業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
過去的心智模式、設計準則和需求,無法用於開發今天的產品。無論是使用者的需求或人們共事的方式,都已經改變。在數位化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擁有開發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系統時必要的自由和技巧、靈活行事。如果不改造我們的組織,失敗的成長方案將會堆屍如山。
這本書能為你做什麼?
在過渡到新管理典範的轉型設計上,本書能助你一臂之力。我們都曾在顧客的需求裡看過這類轉型歷程。以類比式電話到智慧型手機、再到「心智型手機」(Mindphone)的轉型過程為例。1980 年代,人們偶爾才需要在家接聽工作上的電話;現在,我們必須隨時隨地與別人保持聯繫;未來,我們或許希望能透過念力,直接控制簡單的溝通,減少由手動操作智慧型手機介面,追求更高的效率。成功的企業也會創造新的商業生態系統,緊密整合顧客、供應商、開發商和硬體製造商,不斷進化。
最重要的挑戰是什麼?
「你們寫作本書時心目中的讀者群,你們真的知道他們的需求嗎?」這句話來自本書第一次編輯與作者會議中的發言。
雖然我們大可設想,自己是這本教戰守策的潛在讀者,但還是秉持設計思考的作風。首先定義顧客需求,再針對使用者建構各種模型人物,並參考同事、親友等各行各業的人,去設想讀者可能遇到的真實問題與情境,提出最貼近個人的設計思考模型。
由於市面上的設計思考書籍已經多不勝數,我們覺得有需要演示,設計思考的最適運用方式。我們也想要幫助更多人,把設計思考能力化為事業。世界並非靜止不動,因此我們省思數位典範(Paradigm),並在設計思考裡揉合其他心智模式,以期在數位化世界裡更進步、更創新。
導論說得夠多了。現在我們要聚焦於最基本的重要層面,也就是設計思考和專家訣竅的具體應用。在「專家錦囊單元」,我們嘗試把專家訣竅,規劃成明瞭易懂的活動和工作方法。至於在「HMW 單元」,即「實踐!設計思考」裡的指引,則是提出明確的可行方法,但這也僅僅是實踐過程中,眾多可能的一種。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共識:設計思考不是一板一眼的結構化流程,要視個別狀況,隨時調整思維和做法。
如何為使用者建構模型人物?
建構模型人物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法。重點在於在想像典型的使用者時,要回歸「真實的人」:有經驗、有人生職涯、有個人偏好、在私人領域和專業層面也各有其擅長之處。
建構模型人物的主要目標,是找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在疊代式開發裡,通常會在第一輪中,根據參與者取得的資訊,去描繪潛在使用者。經過訪談與觀察,會讓我們更準確地掌握潛在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
許多工作坊會採用所謂的「畫布模型」(Canvas Models),作為策略工作的架構,並用於建構與策略相關的商業模式,以及商業生態系統。有別於此,我們開發了「使用者剖繪畫布」(User Profile Canvas),協助研擬關鍵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迅速建構模型人物。
為了激發參與者的創意,鼓勵跳出框架的思考,最實用的做法就是裁切畫布,把各單元拆分出來,並貼在一張大海報上。在海報上,我們可以按真人尺寸大小畫出模型人物。這樣就足以讓我們往復不斷改良模型人物,步步深入挖掘。
在描繪使用者時,問「為什麼」向來能明智地切中實際的問題。我們要不斷去發現真實情況、真實事件,藉此挖掘完整的故事,並把它們記錄下來。舉凡照片、圖像、引言、故事等,都有助於建構出鮮活的模型人物。
運用模型人物經常會讓人想起美國懸疑推理劇裡,所謂的犯罪心理側寫師所運用的程序。側寫師的工作是重建事件的發生過程,協助辦案人員逮捕罪犯。在模擬犯罪過程及側寫犯人時,他們會描述案件中相關人士的人格和特質,從行為推理出結論。
我們建議你投注時間,自己動手建構模型人物。要培養對潛在使用者的換位思考,模型人物的豐富度和近似度是重要關鍵。如果時間緊迫,也可以先使用標準的模型人物,再慢慢修改。
要特別注意描述過於簡短、特質幾乎一致的模型人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重像人物」(Persona Twins)的謬誤。「重像人物」雖然有相同的核心要素,但各自所代表的潛在使用者,實際上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就是為什麼要深入挖掘需求、理解更多細節的原因。
如何換位思考,畫出潛在使用者素描?
模型人物絕對有必要以真人、觀察和訪談為基礎。第一步必須先定義並找到使用者。理想上,一開始就要往外尋求,找到一個潛在使用者,盡快與對方見面。我們觀察他、傾聽他,就像個側寫師一樣,把對方的特徵、生活方式、需求等都記錄下來。
在蒐集資料時,建議用照片和影片保留資訊。當然,如果你需要拍照,務必事先徵求對方同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拍照或錄影。所謂的「換位思考卡片」(Empathy Card)可以用於記錄以下內容:聽聞、思考和感覺、觀看、言與行、挫折和欲望。建議與熟悉這個模型人物的專家談一談,當然,你也可以採取行動,親自做一遍使用者會做的事。我們的信條就是:「穿上潛在使用者的鞋子去冒險!」
尤其是在我們認為自己了解產品或情況時,更要努力維持初學者般的好奇心,並放下先前所累積的經驗與認知。這樣才能保持心智清明,打開所有感官,體驗使用者經歷的所有冒險。歷經「冒險」後,再由團隊定義假設,然後以潛在使用者或現成資料測試假設,再一一確認、摒除或修改假設,這樣才會有用。模型人物會隨著每一輪疊代,變得愈來愈清晰而接近真實。
如何利用使用者的習慣達成行銷目的?
史丹佛大學工業工程學教授科文(Alex Cowan)所提出的鉤癮架構理論(Hook Framework),能幫助我們發想出讓使用者上癮的數位服務或產品鉤癮畫布(The Hook Canvas)是以四個要素為基礎:觸發(Trigger)、行動(Action)、獎勵(Reward)和投入(Investment)。
對於潛在使用者來說,觸發行動的因子可分為兩種:來自外部環境的外在觸發因子,例如Tinder 給你的「超級讚」通知;或是內在觸發因子,例如在你感到寂寞時上Facebook。
「行動」指的是服務或產品與潛在使用者的最低程度互動。優秀的設計師所設計的介面,往往可以讓使用者簡單、快速地採取行動。對使用者來說,「獎勵」是關鍵的情感要素。因行動的組成不同而異,這使得使用者所得到的滿足,可能遠高於初始需求。以一則評論或一篇文章,所引發的正面評價和反饋為例,你原本只是想要分享資訊,但是社群的讚譽,卻讓你得到遠高於此的報償。
剩下的問題就是,使用者要付出什麼,才能回到迴圈裡,啟動內在或外在觸發因子?例如主動追蹤推文,或是發布某項產品或服務再次供應的通知。
產品的實際功用是什麼?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架構(Jobs-to-be-done framework)中,有個廣為人知的案例:如何讓奶昔的銷量增加15%?從傳統思維出發,你會去檢視產品的性質,然後思考如果換個配料、口味或杯子尺寸,是否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透過顧客調查,你可能發現新產品很受歡迎。然而,這麼做只實現了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無法大幅提升營收。
反觀用途理論架構,它的著眼點是改變行為與顧客的需求。以奶昔而言,他們透過用途理論架構發現,到速食店買奶昔的顧客有兩種。他們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是:顧客為什麼會買某項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買這杯奶昔,他們會買什麼?
結果:第一類買奶昔的顧客,是在早上光顧的開車通勤人士,他們買奶昔當早餐,在開車時可以隨時拿起來喝,也有助於醒腦,為什麼不是咖啡,因為一開始太燙,等開到終點再喝又變得太冷;此外,咖啡是液體,容易潑濺出來。因此,理想的奶昔應該要大杯、營養而且濃稠。原來,奶昔的用途是早餐的替代品,也是開車上班的美味精神糧食。
第二類買奶昔的顧客,是在下午登門的媽媽,通常帶著小孩。這時間小孩總是吵著要吃速食當點心,但媽媽想要買些對孩子健康的食品,所以買了奶昔。因此,奶昔應該要小杯而淡稀,讓小孩可以快速飲用,而且應該要低卡路里,避免孩子吃太飽而吃不下晚餐,或攝取過高的熱量。原則上,任何產品,無論數位或實體,你都可以問:顧客為什麼要買我的產品或服務?
在商業服務的創新上,Adobe Photoshop 和Instagram 等設計的創新,都是用途理論的優良數位典範。他們的目標,都是讓照片看起來像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Photoshop 透過App 提供簡易的專業照片編輯功能;Instagram 則是很早就體認到,照片要能易於編輯並在社群媒體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