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論:「跳一跳,搆得著」才是好激勵
年會上,老闆激動地宣布當年公司收入首次突破一億元。該表揚的表揚,該發獎的發獎,大家歡欣鼓舞。接著,老闆宣布下一年的業績目標是三億元。他心裡明白這個目標定得很激進,所以同時公布了誘人的激勵方案:發放巨額獎金,送房、送車、送環遊世界。沒想到,熱烈的會場頓時安靜下來。
是因為激勵方案不夠誘人嗎?不是。方案再誘人,可能都不會有激勵的效果。因為老闆只注重了激勵的「渴望度」,卻沒有考慮目標的「可能性」。
北美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佛洛姆( Victor H. Vroom)認為,賞的渴望度並不構成激勵。渴望度乘以拿到重賞的可能性,才真正構成激勵。把一億元人民幣掛在月亮上,人們再渴望,也知道拿到這一億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不會動心。
佛洛姆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論」:
激勵水準=期望值×效價
期望值,就是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效價,就是對激勵的渴望度。因此,激勵水準就等於「可能性 × 渴望度」。
其中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打籃球時,籃球架是場上所有運動員投球的目標。如果籃球架還沒有打球的人高,大家會覺得不好玩,沒意思;但如果籃球架有幾層樓高,大家會覺得被耍了,也沒意思。籃球架,一定要是看著覺得高,但跳一跳就能搆得著的。對於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這就是所謂的「籃球架原理」,又叫「洛克定律」( Locke’s Law)。
所以,佛洛姆說,管理者不能僅僅關注激勵的內容,也要關注員工被激勵的整個心理過程。這個心理過程有三步:第一步,員工認為憑藉個人努力,可能達成個人績效;第二步,員工相信達成個人績效,可以獲得組織激勵;第三步,員工渴望獲得組織激勵,用以滿足個人需求。
那麼,應該如何利用期望理論來激勵員工呢?管理者要在過程上下功夫。
第一步,解決努力和績效的關係,也就是可能性。
著名心理學家亞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總結過:容易實現的目標不足以引起人的興趣和努力;困難程度適當的目標反而能夠讓人持續努力,並在目標達成後獲得滿足感;超出個人能力太多的目標,只會使人因為失望而降低行動的動機。
回到開篇的例子。為達到一億二千萬元的業績,老闆設定一億三千萬元,甚至一億四千萬元的目標,也許是員工「跳一跳,搆得著」的目標。但如果設成「怎麼跳都搆不著」的目標,比如三億元,在「激勵水準=可能性 × 渴望度」的公式中,相當於可能性為零,不管渴望度多大,激勵水準都是零。
如何判斷一個指標是不是員工「跳一跳,搆得著」的呢?有些公司在確定指標時,會確保百分之八十的員工能完成最低銷售指標。如果大部分員工都完不成,不是這些員工有問題,而是指標有問題。
第二步,解決績效與獎勵的關係,被稱為關聯性。
績效是公司的目標,獎勵是員工的目標。獎金、晉升、升級、表揚,必須緊密、清晰地和績效關聯起來,才有激勵的效果。老闆光動嘴皮子,鼓勵員工好好幹,允諾今後不會虧待⋯⋯這種模糊的關聯性,很難有激勵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有意義、有難度但可以「跳一跳,搆得著」的績效,本身自帶激勵作用。換句話說,講明白做這件事的意義,可以省很多錢。
第三步,解決獎勵和需求的關係,被稱作渴望度。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長項了。
利潤抽成制:業務只願意「低價多銷」怎麽辦
因為設置了合理的「激勵係數」,你的團隊如狼似虎,銷售額猛增。但有一天你發現,公司虧錢的速度也在猛增。原來,業務為了銷量和抽成,在用極低的折扣賣產品,導致公司失血。你應該怎麼辦?
從業務團隊收回折扣權嗎?不行。需要業務的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還沒有足夠知名度,不打折會增加銷售難度,給競爭對手可乘之機。那不發抽成?更不行,會影響業務團隊的積極性。你又打電話請教朋友,他聽完後說:「試一試把『收入抽成制』改為『利潤抽成制』。」
什麼是利潤抽成制?
利潤=收入−成本。這套人工智慧系統,攝影鏡頭、運輸費、安裝費硬剛性成本是六千元,市場售價一萬元,利潤是四千元。
把抽成的計算方法改為利潤的百分之五十的話,業務不打折把產品賣出去,利潤是四千元,他的抽成是兩千元;業務給了一千元的折扣,利潤就變成三千元,而他的抽成就變為一千五百元了。折扣多了,抽成就少了,業務自然會肉痛。利潤抽成制既保證折扣具有靈活性,又能激勵業務盡可能不用折扣換訂單。
而用收入抽成制時,業務團隊在評估「高價少量」和「低價大量」兩種銷售模式時,容易因為畏懼銷售難度,選擇「低價大量」的模式,按最低折扣銷售。這樣,他們依然能拿到抽成,但公司就虧了。
於是,你立刻把收入抽成制改為利潤抽成制。經過一兩個月的磨合,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都回到了正軌,這套人臉辨識系統也獲得了愈來愈多客戶的認可。
為什麼利潤抽成制能解決收入抽成製造成的大出血?因為,利潤抽成制是一套更符合「誘因相容」原則的制度。
什麼是誘因相容?簡單來說,誘因相容就是承認人性的自私,用正確的機制,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公司營運的基本邏輯是:收入-成本=利潤。業務想要收入,公司想要利潤,雙方就會在成本上鬥智鬥勇,來回博弈。所以,收入抽成制幾乎必然會導致業務對成本的忽視。
而利潤抽成制把業務和公司的目標調整為同一個——利潤。這樣一來,業務不僅關注收入,也會關注成本,會盡可能少用折扣,因為這些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
基於誘因相容的利潤抽成制,怎麼應用到更多場景中呢?
如果你想買一套房子,而仲介的獎金是收入抽成制,他會希望房價愈高愈好。你可以跟仲介約定,與房東討價還價「還」下來的錢,你和仲介一人一半——「還下來的錢」就是你的利潤。這樣一來,你就把仲介的激勵方式從收入抽成制改為了利潤抽成制,你和仲介就誘因相容了。因此省下來的錢,可能非常可觀。
如果你想把節能燈賣給燈火通明的購物中心,但是你們誘因不相容:你希望購物中心多花錢,購物中心希望你少收錢,怎麼辦?你可以把收費模型改為利潤抽成制。購物中心因為使用節能燈而在未來三年省下來的電費,是你們共同的利潤。你只要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其餘都是購物中心的,你們就誘因相容了。因此多賺的錢,可能非常可觀。
人才與企業:為何連騰訊都說缺人才
D最近特別痛苦,一個他手把手培養了三年、本來打算委以重任的員工提出了辭職。員工打算去騰訊,薪資翻三倍,他將負責一個比現在整個公司還大的團隊。 D本來很想挽留他,但得知他的計畫後實在說不出口。挽留他就是毀他前程,但放他走公司又缺人。怎麼辦?
其實缺人的又何止是 D?
二○○○年,微軟像神一樣存在於食物鏈頂端。一位記者問比爾.蓋茲:「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比爾.蓋茲答:「高盛。」記者很驚訝:「為什麼?高盛是金融機構,微軟是科技公司,這是兩個行業吧?」比爾.蓋茲說:「因為高盛和我們搶人才。」
搶客戶的是競爭對手,搶人才的也是競爭對手。連微軟都缺人才,可想而知,幾乎沒有公司不缺人才。其實,騰訊也缺人才。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就是「創業」,因為創業這件事會從騰訊手裡搶人才。
連微軟、騰訊都缺人才,那 D到底應該怎麼辦?要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 D可能需要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社會人才論。
什麼叫社會人才論?
社會人才論認為,人才從來不屬於任何企業,人才屬於整個社會。當一個公司懂得如何使用人才這種資源創造出最大價值時,社會就把人才「租」給這個公司,租金就是這個人才的收入。
回到開篇的例子,那位辭職員工的「租金」是二十萬。以 D的商業效率,他能用二十萬的員工創造出三十萬的價值。 D覺得很值,於是把員工租了下來。
可是,騰訊公司的商業效率更高,它能用同樣的員工創造出一百萬的價值。 D的公司三十萬,騰訊一百萬,這意味著從「社會人才論」的角度看,如果那位員工留在的公司,就少為社會創造七十萬的價值。D挽留他,不僅是對員工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社會不負責任。
假設後來有一天,那位員工創業了,每年能創造一億的價值。騰訊一百萬,創業一億,這意味著如果騰訊挽留他,不僅是對他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社會不負責任。
這就是企業總缺人才的原因。真正的人才從不停止成長,一旦人才的價值超出某個商業效率的邊界,就必須還給社會,然後被另一個商業效率更高的機構租走。
理解了社會人才論後, D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讓企業配得上人才。
獲得優秀人才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們。
怎樣才能配得上?提升自身格局。創始人心中裝著多大的事業,就能遇到多優秀的人才。
在阿里巴巴剛成立時,馬雲心中就裝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馬雲的大格局居然吸引了年薪五百八十萬的蔡崇信,他裸辭加入阿里巴巴,心甘情願拿五百元月薪。
很多人都感嘆為什麼自己遇不到蔡崇信,其實有更多蔡崇信在感嘆,為什麼自己遇不到馬雲。
第二,從僱用轉變為聯盟。
沒有哪個人才應該為你工作一輩子。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在《聯盟世代》這本書裡提出了「任期制」的概念。「任期制」就是一份聯盟的契約:在未來幾年裡,我為你做些什麼,你為我做些什麼。
聯盟到期後,如果大家決定繼續一路同行,就再度聯盟。否則,誰跑得快誰先走,走之前記得拍拍對方的肩膀,說聲感謝。
第三,明確對能力的需求。
很多企業找不到優秀的人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大家都知道要招能力強的員工,但究竟怎樣才叫能力強,很多企業就不知道了。
企業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的能力。當一家企業能清晰地列出對任何一個職位的十點具體能力要求時,才算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生意。
用能力去找人才,會簡單很多。
年會上,老闆激動地宣布當年公司收入首次突破一億元。該表揚的表揚,該發獎的發獎,大家歡欣鼓舞。接著,老闆宣布下一年的業績目標是三億元。他心裡明白這個目標定得很激進,所以同時公布了誘人的激勵方案:發放巨額獎金,送房、送車、送環遊世界。沒想到,熱烈的會場頓時安靜下來。
是因為激勵方案不夠誘人嗎?不是。方案再誘人,可能都不會有激勵的效果。因為老闆只注重了激勵的「渴望度」,卻沒有考慮目標的「可能性」。
北美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佛洛姆( Victor H. Vroom)認為,賞的渴望度並不構成激勵。渴望度乘以拿到重賞的可能性,才真正構成激勵。把一億元人民幣掛在月亮上,人們再渴望,也知道拿到這一億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不會動心。
佛洛姆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論」:
激勵水準=期望值×效價
期望值,就是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效價,就是對激勵的渴望度。因此,激勵水準就等於「可能性 × 渴望度」。
其中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打籃球時,籃球架是場上所有運動員投球的目標。如果籃球架還沒有打球的人高,大家會覺得不好玩,沒意思;但如果籃球架有幾層樓高,大家會覺得被耍了,也沒意思。籃球架,一定要是看著覺得高,但跳一跳就能搆得著的。對於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這就是所謂的「籃球架原理」,又叫「洛克定律」( Locke’s Law)。
所以,佛洛姆說,管理者不能僅僅關注激勵的內容,也要關注員工被激勵的整個心理過程。這個心理過程有三步:第一步,員工認為憑藉個人努力,可能達成個人績效;第二步,員工相信達成個人績效,可以獲得組織激勵;第三步,員工渴望獲得組織激勵,用以滿足個人需求。
那麼,應該如何利用期望理論來激勵員工呢?管理者要在過程上下功夫。
第一步,解決努力和績效的關係,也就是可能性。
著名心理學家亞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總結過:容易實現的目標不足以引起人的興趣和努力;困難程度適當的目標反而能夠讓人持續努力,並在目標達成後獲得滿足感;超出個人能力太多的目標,只會使人因為失望而降低行動的動機。
回到開篇的例子。為達到一億二千萬元的業績,老闆設定一億三千萬元,甚至一億四千萬元的目標,也許是員工「跳一跳,搆得著」的目標。但如果設成「怎麼跳都搆不著」的目標,比如三億元,在「激勵水準=可能性 × 渴望度」的公式中,相當於可能性為零,不管渴望度多大,激勵水準都是零。
如何判斷一個指標是不是員工「跳一跳,搆得著」的呢?有些公司在確定指標時,會確保百分之八十的員工能完成最低銷售指標。如果大部分員工都完不成,不是這些員工有問題,而是指標有問題。
第二步,解決績效與獎勵的關係,被稱為關聯性。
績效是公司的目標,獎勵是員工的目標。獎金、晉升、升級、表揚,必須緊密、清晰地和績效關聯起來,才有激勵的效果。老闆光動嘴皮子,鼓勵員工好好幹,允諾今後不會虧待⋯⋯這種模糊的關聯性,很難有激勵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有意義、有難度但可以「跳一跳,搆得著」的績效,本身自帶激勵作用。換句話說,講明白做這件事的意義,可以省很多錢。
第三步,解決獎勵和需求的關係,被稱作渴望度。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長項了。
利潤抽成制:業務只願意「低價多銷」怎麽辦
因為設置了合理的「激勵係數」,你的團隊如狼似虎,銷售額猛增。但有一天你發現,公司虧錢的速度也在猛增。原來,業務為了銷量和抽成,在用極低的折扣賣產品,導致公司失血。你應該怎麼辦?
從業務團隊收回折扣權嗎?不行。需要業務的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還沒有足夠知名度,不打折會增加銷售難度,給競爭對手可乘之機。那不發抽成?更不行,會影響業務團隊的積極性。你又打電話請教朋友,他聽完後說:「試一試把『收入抽成制』改為『利潤抽成制』。」
什麼是利潤抽成制?
利潤=收入−成本。這套人工智慧系統,攝影鏡頭、運輸費、安裝費硬剛性成本是六千元,市場售價一萬元,利潤是四千元。
把抽成的計算方法改為利潤的百分之五十的話,業務不打折把產品賣出去,利潤是四千元,他的抽成是兩千元;業務給了一千元的折扣,利潤就變成三千元,而他的抽成就變為一千五百元了。折扣多了,抽成就少了,業務自然會肉痛。利潤抽成制既保證折扣具有靈活性,又能激勵業務盡可能不用折扣換訂單。
而用收入抽成制時,業務團隊在評估「高價少量」和「低價大量」兩種銷售模式時,容易因為畏懼銷售難度,選擇「低價大量」的模式,按最低折扣銷售。這樣,他們依然能拿到抽成,但公司就虧了。
於是,你立刻把收入抽成制改為利潤抽成制。經過一兩個月的磨合,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都回到了正軌,這套人臉辨識系統也獲得了愈來愈多客戶的認可。
為什麼利潤抽成制能解決收入抽成製造成的大出血?因為,利潤抽成制是一套更符合「誘因相容」原則的制度。
什麼是誘因相容?簡單來說,誘因相容就是承認人性的自私,用正確的機制,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公司營運的基本邏輯是:收入-成本=利潤。業務想要收入,公司想要利潤,雙方就會在成本上鬥智鬥勇,來回博弈。所以,收入抽成制幾乎必然會導致業務對成本的忽視。
而利潤抽成制把業務和公司的目標調整為同一個——利潤。這樣一來,業務不僅關注收入,也會關注成本,會盡可能少用折扣,因為這些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
基於誘因相容的利潤抽成制,怎麼應用到更多場景中呢?
如果你想買一套房子,而仲介的獎金是收入抽成制,他會希望房價愈高愈好。你可以跟仲介約定,與房東討價還價「還」下來的錢,你和仲介一人一半——「還下來的錢」就是你的利潤。這樣一來,你就把仲介的激勵方式從收入抽成制改為了利潤抽成制,你和仲介就誘因相容了。因此省下來的錢,可能非常可觀。
如果你想把節能燈賣給燈火通明的購物中心,但是你們誘因不相容:你希望購物中心多花錢,購物中心希望你少收錢,怎麼辦?你可以把收費模型改為利潤抽成制。購物中心因為使用節能燈而在未來三年省下來的電費,是你們共同的利潤。你只要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其餘都是購物中心的,你們就誘因相容了。因此多賺的錢,可能非常可觀。
人才與企業:為何連騰訊都說缺人才
D最近特別痛苦,一個他手把手培養了三年、本來打算委以重任的員工提出了辭職。員工打算去騰訊,薪資翻三倍,他將負責一個比現在整個公司還大的團隊。 D本來很想挽留他,但得知他的計畫後實在說不出口。挽留他就是毀他前程,但放他走公司又缺人。怎麼辦?
其實缺人的又何止是 D?
二○○○年,微軟像神一樣存在於食物鏈頂端。一位記者問比爾.蓋茲:「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比爾.蓋茲答:「高盛。」記者很驚訝:「為什麼?高盛是金融機構,微軟是科技公司,這是兩個行業吧?」比爾.蓋茲說:「因為高盛和我們搶人才。」
搶客戶的是競爭對手,搶人才的也是競爭對手。連微軟都缺人才,可想而知,幾乎沒有公司不缺人才。其實,騰訊也缺人才。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就是「創業」,因為創業這件事會從騰訊手裡搶人才。
連微軟、騰訊都缺人才,那 D到底應該怎麼辦?要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 D可能需要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社會人才論。
什麼叫社會人才論?
社會人才論認為,人才從來不屬於任何企業,人才屬於整個社會。當一個公司懂得如何使用人才這種資源創造出最大價值時,社會就把人才「租」給這個公司,租金就是這個人才的收入。
回到開篇的例子,那位辭職員工的「租金」是二十萬。以 D的商業效率,他能用二十萬的員工創造出三十萬的價值。 D覺得很值,於是把員工租了下來。
可是,騰訊公司的商業效率更高,它能用同樣的員工創造出一百萬的價值。 D的公司三十萬,騰訊一百萬,這意味著從「社會人才論」的角度看,如果那位員工留在的公司,就少為社會創造七十萬的價值。D挽留他,不僅是對員工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社會不負責任。
假設後來有一天,那位員工創業了,每年能創造一億的價值。騰訊一百萬,創業一億,這意味著如果騰訊挽留他,不僅是對他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社會不負責任。
這就是企業總缺人才的原因。真正的人才從不停止成長,一旦人才的價值超出某個商業效率的邊界,就必須還給社會,然後被另一個商業效率更高的機構租走。
理解了社會人才論後, D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讓企業配得上人才。
獲得優秀人才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們。
怎樣才能配得上?提升自身格局。創始人心中裝著多大的事業,就能遇到多優秀的人才。
在阿里巴巴剛成立時,馬雲心中就裝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馬雲的大格局居然吸引了年薪五百八十萬的蔡崇信,他裸辭加入阿里巴巴,心甘情願拿五百元月薪。
很多人都感嘆為什麼自己遇不到蔡崇信,其實有更多蔡崇信在感嘆,為什麼自己遇不到馬雲。
第二,從僱用轉變為聯盟。
沒有哪個人才應該為你工作一輩子。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在《聯盟世代》這本書裡提出了「任期制」的概念。「任期制」就是一份聯盟的契約:在未來幾年裡,我為你做些什麼,你為我做些什麼。
聯盟到期後,如果大家決定繼續一路同行,就再度聯盟。否則,誰跑得快誰先走,走之前記得拍拍對方的肩膀,說聲感謝。
第三,明確對能力的需求。
很多企業找不到優秀的人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大家都知道要招能力強的員工,但究竟怎樣才叫能力強,很多企業就不知道了。
企業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的能力。當一家企業能清晰地列出對任何一個職位的十點具體能力要求時,才算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生意。
用能力去找人才,會簡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