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 認知科學中的成功之路

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你接受的正式教育有幾種功能——你學到專業技能,替特定的職涯鋪好路,有機會培養既深且廣的思辨能力,可能還趁機訓練了溝通能力。然而,你接受的正式教育可能並未幫你做好準備面對職業生涯——至少並不全面,因為你在工作上會有多成功,受太多因素影響。

我是大學教授,身邊有很多人正處於思考職涯的階段。大學生擔心畢業後要怎麼找第一份工作,研究生也經常猶豫不決——到底是要繼續走學術這條路,還是要到業界、政府單位或非營利組織工作?我協助任教的大學成立了「組織人」(Human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s)碩士班課程,輔導在職人士了解人。學生把這個課程,當成讓職涯更上一層樓的助力——有的人成功轉換跑道,有的人則是讓已經在做的工作愈變愈好。

漸漸的,我發現許多心理學的研究,其實可以協助大家思考職涯,但很少人接觸到這方面的訊息。這樣的念頭,出現在我某次和大兒子通電話時。我的大兒子當時23歲,聊到在辦公室碰上麻煩,同事氣他讓客戶知道某件事,對著他大吼大叫,罵他大嘴巴。

我的兒子在那樣的情況下該怎麼處理?跑去報告主管?試著在客戶那邊補救?還是該和不爽的同事談一談?究竟該怎麼做,他才能釐清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加以彌補?如果是你碰上這種事,你會如何解決?花幾分鐘想一下。

想好之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要上什麼課,才有辦法學到如何妥善處理這種情形?你大概想不出有哪種課會教這種事。

就算已經不是剛出社會的菜鳥,依舊會碰上有必要上這種課的時刻。如果你是主管,你的年輕部屬被同事吼,你要如何處理這種事?你該為了新人洩露資訊而處罰他嗎?你該不高興同仁當場咆哮嗎?你要如何讓當事人自行解決這件摩擦?還是你有別的辦法?

從找第一份工作開始,你在一生的工作中會碰上許多事,超出你在人生的頭二十幾年努力學習的事。大學生或許聽過與主修相關的職業概況,但一直到實際從事第一份工作前,不會曉得太多細節。學校的寫作課重點是教你寫出文意完整的段落,不會教你如何與發脾氣的同事溝通,也不會教你如何鼓勵同事,一起為專案努力。
在學校為了考試讀書,你有辦法釐清教材中你搞錯了哪些地方,但碰上要交給客戶的專案,你有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修正問題。在教育體制下,你因為升上一個又一個年級,上了一堂又一堂的課,知道自己有所進展。然而,你怎麼知道該換工作的時間到了?甚至是要採取什麼步驟,才能把好幾份工作串成一個完整的職涯?

許多人跌跌撞撞,也就應付過去了,犯下一些錯,從錯誤中學習——這是最好的情況。有的同事欣賞他們,有的則是結下了梁子。多年後,他們回顧工作歲月,說出故事,講出是哪些因素帶來成功——他們自認的原因。

有些人甚至出書,談如何在工作上致勝,怎樣在職場上當個有效的領導人。他們把自己做出某個生涯選擇的個人哲學,當成人人都該遵守的建議;然而,到底為什麼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會那樣,很難區分真正的關鍵選擇,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因——有時稱為「運氣」或「偶然」。比較好的方法,其實是從非常多人的經驗中,找出共通的建議。

此時,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可以派上用場,也就是研究心智與大腦的跨領域學科,範圍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電腦科學與哲學。這個研究領域欣欣向榮,談人們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我們因此獲得如何過生活的啟示,尤其是在工作上。

認知科學的研究討論很多事,例如:如何激勵自己完成工作,如何有效學習工作需要的新技能,也討論如何與同事、客戶和顧客應對。認知科學可以解釋為什麼你會那樣做,並且建議你可以採取的策略,避開工作上的死胡同,更快從犯錯後重新站起來。

本書的任務是協助你了解,如何善用認知科學來發展你的職涯。有效達成這個目標的前提包括:一、了解生涯道路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得到一份工作、做好工作、前進。二、好好認識協助你達成目標的三個大腦系統:動機腦(motivational brain)、社會腦(social brain)與認知腦(cognitive brain)。
職涯循環

到底什麼是「職涯」(career)?到處問人後,你會聽到一些共識。「職涯」的概念比「工作」(job)大,包含打造技能組合,有辦法替組織、產業或領域做出貢獻。不是每個人的每一份工作,一定都是職涯的一部分。例如:一邊念預科,準備以後當醫師,一邊在快餐店當廚師的人,廚師這份工作就不是在打造職涯。一個已經當了三年二廚、努力成為主廚的人,都是在做類似的工作,的確是在累積職涯層級的經驗。

雖然人們通常能夠說明,自己的職涯一路上是怎麼走過來的,但其實很難明確定義什麼是職涯。事實上,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只追蹤一個人一生中做過多少份工作,而不是有多少職涯。

職涯很難定義的部分原因是,唯有回顧這一生時,整個職涯才會清楚起來。當你還在前進、還在努力活出精彩人生時,職涯轉換有時並不明顯。

由於職涯難以定義,本書主要談「工作」與「職務」(position)。不過,在第10章,我將不只教大家考量特定工作,會回頭談論經營職涯的諸多觀念。

「工作」比較好定義,美國勞工統計局認定的工作是「在未中斷的一段期間,替特定雇主工作。」「職務」則是指某個人替雇主完成的職責,你有可能在幾年間,在同一組織擔任過多種職務,但你為相同雇主工作的那段期間,一共算是一份工作。

美國勞工統計局2015年公布過一項調查,研究1957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嬰兒潮子群組,發現這群人在18歲至48歲間,平均做過11.7份工作。也就是說,受訪對象自從進入職場後,前三十年平均每兩、三年就換一次工作,可算是相當頻繁,此一趨勢甚至還在加速中。

工作循環有三個階段:找工作、做工作與往前走。這三個階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你可能還在做某份工作,就已經在應徵其他職缺——不管是同一間公司或跳槽。你可能為了打造某種職涯,在職進修,沒離開目前的工作,但讀書和上班的領域差很多,可視為分開的活動。

多數人知道工作循環中有三個階段,但不熟悉每個階段的細節。問問自己下列這幾件事,看看你是否已經清楚:

•招募者評估應徵者的流程。
•面試時,說「不知道」的最佳方式。
•可以趁著面試的機會,了解潛在雇主的哪些事?
•為什麼你的職場環境壓力大,又該如何解決?
•你是否該和同事比較工作表現?
•升成你朋友的主管,該怎麼辦?
•工作令人不滿的原因。
•何時該考慮再拿一個學位?

這些問題的其中一個,來自我和某專題研討課學生的聊天。那位學生在中型科技公司工作過幾年,公司努力提供氣氛融洽的工作環境。我學生進公司時,其他八位同事和她年紀差不多,由於工時長,大家建立起革命情感,下班後,都會一起去喝酒。我教到那位學生時,她比同事更快升上主管。

我學生升官後,有幾個朋友,將會變成她的直屬部屬,她感到不知所措。她的朋友通常會一邊喝酒,一邊抱怨主管,這下子她從「我們」的一員,變成「他們那些主管」。我學生因為升職而壓力大,有些原因很清楚,例如:她擔心有一天得給朋友打工作績效負評。然而,有些原因沒那麼明顯,例如:她不知道是否該繼續和同期的人喝酒。

這個例子說明了你在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特殊情況,將會帶來各種你先前沒想過的問題。你很難事先設想到會發生哪些事,預作準備。不過,有許許多多的研究,都能協助你做好職務與工作,兼顧整體的職涯循環。

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的大腦。你的各種腦

本書主要談論三種重要的心智系統:動機腦、社會腦與認知腦,這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架構。我在這裡採取寬鬆的定義,你不是真的擁有三種不同的大腦;事實上,負責動機、社會與認知功能的大腦區塊,在生理上相互交錯,但心智/大腦的運作方式,通常是分開來研究的,以不同理論各自解釋,所以我認為可以分開命名,分別討論。我會幫助你了解,如何將本書提供的建議應用於工作上。

你的「動機腦」,是一套讓你「有辦法做」某件事的機制——有時是「避免做」某件事。動機腦牽涉的核心大腦區域,在演化上歷史悠久,鼠和鹿的腦部也有這些區域;不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些動物和人類的演化,就已經走向不同的道路。知道哪些因素能夠激勵自己、同事和主管,對於你管理工作來說很重要,你將明白工作壓力與滿足感的源頭。

你的「社會腦」,是協助你面對其他人的系統。你在大學接受的教育,許多是「個人運動」,但工作通常主要是「團隊運動」。你必須了解他人將如何評估你,還得努力讓眾人齊心協力,達成共同的目標,並且準確預測他人可能會有的反應,以求達成自己的目標,也幫助其他人達成目標。人腦演化成協助你與他人合作,畢竟人類能夠稱霸地球,靠的是集體行動,而不是擁有非凡的體能優勢。我那位晉升主管的專題研究學生,將得靠社會腦面對升職帶來的挑戰,後文將在第8章回頭談她的例子。

你的「認知腦」是錯綜複雜的結構,讓你有辦法溝通,還能依據過往的經驗,快速做出理想的決定,進行複雜推理。你大概聽過那句老話:出來江湖走跳,重點不是你懂哪些事,而是你認識誰,人脈十分重要。然而,如果你不夠有真材實料,人們八成不會服你。所以,更合理一點的說法大概是,想成功的話,知識和人脈同樣重要。

我將在本書的各章節,介紹各種腦的眾多細節,有時會特別指明每個主題屬於哪種腦的範疇,有時不會。最重要的是,你得好好運用大腦的動機、社會與認知因素,才能在職涯中成功。你愈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就愈能自然而然配合大腦想要的運作方式。

回到本章開頭的小故事:我的大兒子回到座位上後,想了想自己做了哪些事,導致同事吼他,然後向主管解釋。我兒子致歉他告訴客戶那些事,提出當時若是怎麼做會更好,然後請主管提供建議,讓他知道萬一再發生相同情況,該如何處理才好。

他那樣解決對嗎?

讀下去就知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