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任務執行時,麥肯錫習慣先做最重要的事

【80/20法則】用80%的精力,處理最重要20%的事
雖然按照優先原則應該優先處理緊急任務,但一定要妥善控制在這類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千萬不要時常讓自己被綁在緊急任務中。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雷托(Vilfredo Federico Damaso Pareto)提出的80/20法則(也稱作帕雷托法則、二八法則)告訴我們:想高效利用時間,應該將最多的精力花在重要事情上。
帕雷托從英國人整體財富佔有模式中,發現大部分的財富實際上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比例約為80:20。這種不平衡的比例存在於各類社會現象中,甚至會不斷重複。比方說,80%的公司效益是由20%的客戶帶來,而80%的同類產品則是由20%的公司生產。
由此可知,人生中80%的成功也是由20%的重要事件所構成。因此,我們只要在最重要事情上集中最大精力,就已勝券在握。

◎掌握80/20法則,從列清單開始
許多人忙了一整天才發現,自己做的都是不值得一提的瑣碎事情,卻一直沒有時間處理真正重要的事,這就是缺乏工作效能。導致這種狀況發生,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80/20法則──用80%的精力處理最重要20%的事務。
這不是要求我們花最多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而是利用最高效的時間專注完成每日規劃。因此,我們可以按照重要程度將隔天要做的五件事排序,並列出一份清單。
想運用這個方法,首先得確認以下兩個問題:

1. 對自己來說,哪些事情最重要?
2. 對自己來說,哪些時段做事最高效?

◎找出最重要的事,並專注於此
確定哪些事對自己來說最重要,才能有效制定每日計畫、中長期目標,甚至是人生規劃。因此,我們不妨依照以下五個關鍵,初步確定自己的人生要事:

1. 確認人生目標,規劃生活方向:想做出合理規劃,首先得根據人生目標來確定方向。唯有站在整體角度上思考,才不會被一時現象蒙蔽,做出短淺規劃,浪費寶貴時光。
2. 根據人生規劃,找出重要的事:找出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在確立長遠的人生目標後,中期與短期的目標就會變得更清晰。例如:當我們意識到後半生想轉行投入自己喜歡的行業,就能得出結論──當前必須積極學習進入新行業所需的技能、取得證書、累積經驗等。於是,我們會積極爭取時間,並付諸行動。
3. 掌控時間,把握人生要事:越瞭解自己的人生規劃,越能合理安排各項任務,也越有動力和能力掌控自己的時間。我們必須打從一開始就掌握任務管理的主導權,並積極進行規劃與安排,以確保每項任務都符合進度,而不是一味拖延,最終只能被各種緊急事件追殺,導致人生要事被遙遙無期地擱置。
4. 排除干擾,專注於重要的事:還需要隨時排除干擾,過濾無用資訊,確保自己能專注在最重要事情上。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許多資訊干擾,例如:隨時跳出來的新聞、社群軟體的訊息、鋪天蓋地的電子郵件,以及各類突發事件等。當我們想專注於某項重要工作時,往往會被打斷,因此必須杜絕它們,集中注意力在重要事情上,而且必要時可以關閉網路、電子通訊設備。
5. 時刻記得要事第一:很多時候,你關注什麼,你就將成為什麼,因此在工作中要隨時提醒自己:將要事安排在大腦最專注的時段。以下將說明,如何找出自己最專注且高效的工作時段。

◎找出高效時間,在此時處理要事
生理系統的運行具有規律性週期,有時速度會加快,有時則會減慢,這通常被稱為「生理節奏」。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理節奏,假如能瞭解體內生物鐘的運行規律,就能透過主動調節,讓工作與生理節奏相互配合。具體來說,在生理狀態的低谷期,可以放鬆、休息,以便儲存能量、養精蓄銳,或者安排簡單的瑣事或有趣的工作,避免處理需要高度專注、難度較高的任務。相對地,在生理狀態的高峰期,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進行較棘手的工作。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順應自身節奏,有效提高個人時間的使用效率。
醫學及生物學實驗結果顯示,生理節奏並非依個人習慣或癖好而有所不同。透過測試可以發現,人體的血球數量不會固定不變,即使在同一天內,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
幸運的是,這種變化有規律可循,每隔十二小時,這些血球數量會完成一次循環,也就是說,假如在早上八點,某人的血球數量達到最高峰,十二小時後,他的血球數量會達到較低值。不僅是血球數量的變化,包括體溫、新陳代謝率的變化也同樣遵循這個規律(見圖7)。
因此,當我們的血球數量達到最高峰時,新陳代謝率會隨之升高,體溫也處於最高峰,整個生理節奏會達到最佳狀態。一般情況下,這個高峰期會持續三至四個小時。我們將需要消耗體力的工作,安排在體溫最高的時段進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腦力運作的時間則相對複雜,但總體而言,將最重要的腦力運作安排在體溫上升的時段進行,是最恰當的安排。
大部分的人在早上八點至九點間,體溫會開始上升,在下午兩點至四點間,體溫開始下降。為了找出自己的體溫高峰期,我們可以連續幾天,在每天起床後的一小時、白天每隔四小時、睡前這五個時間點,分別測量並記錄每個時間點的體溫,看看何時達到最高點、何時降到最低點。
  找到自己的生理節奏後,我們可以在提高工作效能的同時,調節健康狀況。必須注意之處是「作息規律」,唯有規律的作息,特別是早睡早起,才能讓生理節奏穩定。

◎一次處理一件事,反而更省時
另外,麥肯錫總是強調:在做重要的事情時,一定要確保一次只做一件事。麥肯錫顧問在實踐前述要點時發現,真正的高效人士一次只做一件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確保專心致志地工作,而這正是省時的最大訣竅。
試著回想一下,當我們一邊回覆郵件、一邊和別人通話時,呈現怎樣的狀態?我們可以保持平靜和專注嗎?能保證不會出錯嗎?實際上,這麼做完全無法節省時間。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兩個方法使自己專注:

1. 降低干擾:把干擾降到最低,以便繼續專注地完成手邊工作。例如:講電話時不要回覆郵件;開視訊會議時不要瀏覽其他網站。
2. 制定時段:制定一個合理時段,強迫自己在此時段專注。舉例來說,像番茄工作法一樣,規定一個二十五分鐘的時段,在此時段只做一件事,二十五分鐘後才能休息或是切換另一個任務。

麥肯錫提倡,用最多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並確保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誰,只要能在合適的時間內,專注地處理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保證事情完成得又快又有品質。



第三章 任務太多時,麥肯錫習慣採取的拒絕模式

怎麼拒絕額外的工作,還不會「變黑」?
當我們正在處理重要工作,計畫已排得很緊湊,卻突然被交辦額外工作時,該如何應對?
多數人都不希望既定計畫被打亂,但基於種種因素難以拒絕,最終答應承擔這份額外工作。於是,拚命加班、硬擠時間,想要同時完成手中所有工作。可是,時間和精力有限,最後連一件事情也沒做好。
麥肯錫建議:對於不是分內且不合理的額外工作,該拒絕時一定要果斷說「不」。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永遠無法滿足所有要求,因此必須適度抉擇與拒絕。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重要程度,或是拒絕這份工作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來決定是否拒絕。

◎如何拒絕額外工作?
時間寶貴,不能任由他人隨意干擾和支配。很多時候,人們面對額外工作時,都能分清是否應該拒絕,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對此,麥肯錫提供五個重點,幫助我們適當地拒絕(見圖13):

1. 思考是否拒絕:判斷額外工作對自己的影響
當同事或主管向我們提出額外的工作請求時,可以先問自己:「如果不做會對我有什麼影響?」「我想處理嗎?」「做這件事會花費我多少時間和精力?」「這件事對我現有的工作會產生什麼影響?」回答這四個問題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是否該拒絕。
如果我們認為這份額外工作會影響目前工作進度,而且拒絕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就應該果斷拒絕。畢竟,真正有原則的人懂得勇敢說「不」,反而可以獲得人們的尊重,也令人有安全感。

2. 先過心理關卡:做一個勇敢拒絕的人
有時候,我們不敢拒絕是因為擔心對方會不高興。這種來自別人的負面情緒,會讓自己產生極大的壓力。但我們應該瞭解,無論怎麼選擇或取悅,總會有人對我們的做法感到不高興。時間總是有限,但別人的期望永無止境,因此你身旁每個人都可能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向你求助並希望佔用一些時間。
任何時候,人都會面臨各種選擇。我們必須知道,只要有選擇就意味著要取捨,被捨棄的人肯定不會高興,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舉例來說,當我們選擇承擔公司的臨時任務,而取消陪兒子去夏令營,他一定非常失望;當我們為了提升團隊整體能力,而辭退總是把工作搞得一團糟的員工時,他可能會心存怨恨;當我們處理突發任務而耽擱某位客戶時,他可能會覺得被冷落,從此不再合作。
而且,我們必須積極做出正確選擇,不要被動等待順其自然。所以,不要管別人的情緒,那是他們的事。如果他們夠用心,就能從被拒絕中學會待人處世的道理。

3. 該如何拒絕:需要一些必要的策略
以下提供七種拒絕分外工作的對策:
‧即使已決定要拒絕對方,也應該先專注、耐心地聽完對方的請求。
‧如果對方講完後,希望我們當下表態,但我們還無法回答,可以告知對方需要時間考慮,並給予明確的回覆時間。
‧如果當場拒絕,也要表現出不是不瞭解事情的重要性,而是慎重思考並權衡後才做出決定。
‧拒絕時的態度應溫和且堅定,最好能看著對方的眼睛。
‧為了不讓對方過分難堪,我們應該說出拒絕的理由,讓對方明白這不是在拒絕他個人,只是就事論事。
‧表明拒絕後,可以為對方提供意見和建議供他參考。
‧拒絕別人時,最好不要請他人轉達,而是由自己說,才會顯得有誠意。

4. 不輕易許諾:有時會吃力不討好
不要輕易承諾,特別是面對他人的額外請求時。如果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就一股腦兒答應,會讓自己忙得像顆陀螺,而且成果未必盡如人意,於是對方反而心生不滿。因此,謹慎承諾比較好,即使拒絕對方,也應該相信他可以想到其他辦法,或許會比我們處理得更好。

5. 讓拒絕聽起來更溫和
使我們感到壓力的不是說「不」,而是對方被拒絕後的不愉快情緒。因此,如果能找到溫和的拒絕方式,既可以表明態度,又不會讓對方難以接受,於是壓力變小很多,拒絕也變得更容易。按照以下兩個步驟拒絕,可以避免使對方受傷:

‧先做正面回應:比方說,「我認真聽完你的請求,瞭解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我很榮幸,你在需要幫助時想到我……」、「謝謝你告訴我這些,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在需要時尋求他人幫助……」、「我知道你現在陷入困境,也真的很想幫助你……」。
‧接下來,不要說「但是」:如果對方夠聰明,或許已經預期我們接著會說「但是」。這個經常表示轉折語氣的詞會讓他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們應該選用其他詞彙和句子,例如:「然而」或「我不得不跟你說實際的情況」等。

有些人認為,既然打算拒絕別人,就不應該繞圈子,而要果斷地跟對方說「沒辦法幫忙」,因為先給予正面回應,再讓對方失望,會被視為「虛偽」。但坦白講,這些人的情商有待提升。
很多時候,透過語言表達實際內容是基本禮貌,而同時傳遞態度是更高的層次。運用上述兩步驟拒絕,是為了將我們的理解、想幫忙的善意、無法給予幫助的歉意,傳遞給對方。這麼做會比簡單的一句拒絕讓對方心情舒服很多。
為了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誠意,還可以在最後加上一句:「希望你的事情能儘快得到解決」,但不要說:「你可以過一陣子再來找我」,這很可能給自己和對方留下後患。

以下是麥肯錫顧問史密斯巧妙拒絕對方請求時採用的說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這樣的拒絕方式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史密斯和客戶公司的部門經理約翰曾有一次密切合作,所以彼此熟悉。合作結束後,兩家公司一直保持長期合作,他們也時常碰面。某天,約翰致電史密斯。
「嗨,史密斯,最近如何?」約翰用輕快的語氣問道。
「約翰你好,我最近還不錯,多謝你的關心。你呢?」史密斯說。
「我也不錯,今天找你是因為有一個有趣的活動想推薦給你。這個活動是……,它要求主持人具備……。我立刻想到你,希望你能幫忙主持。你會發現它真的很棒。」約翰問。
「這聽起來確實是不錯的活動。而且我很榮幸你給我這麼高的評價,不過應該沒機會參與。我最近要同時處理好幾件工作,每一件都很花時間和心思。要是我再去接其他工作,肯定無法完成這些事。若我勉強答應你,肯定會因為無法充分準備,而耽誤你的事,所以我決定不去了。不過,有好消息要及時通知我喔。」史密斯語氣溫和地拒絕。

然而,對於額外的工作,並非一概以拒絕來應對。假如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就不應該拒絕。即使這件事會打亂我們的計畫,需要平衡各項工作進度,而且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處理好,但這也是值得的。
另一種情況是這件事對我們來說不重要,但對於對方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勇於接受,畢竟「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若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帶給別人重大意義,可以藉此累積人生中最重要的存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