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不接轉包案,也不僱業務員。
但是客戶仍會自動上門,箇中的祕密是什麼?

非常感謝你拿起這本書!
我是一位中小企業老闆,經營的是廣告製作公司,承包小冊子與網頁等宣傳物的製作,擁有10幾名員工,客戶為公司行號,營業額約2億日圓。近來受到「出版業不景氣」與「無紙化」的影響,印刷製作物的需求持續減少,陸續有公司因而倒閉。另外,全日本的網頁製作公司據說多達1萬家(包括自營業主在內),競爭非常激烈,無疑是典型的「紅海」市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本公司的營收與利潤依舊幾乎年年成長,這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第1個原因就是「不接轉包案」。本公司的客戶以上市企業及非上市的中堅企業為主,我們與客戶都是100%直接交易。不僅利潤率高,而且因為客戶能以合理價格取得高品質的製作物,最終也能增加回購訂單,獲得穩定的業績。
至於第2個原因則是「不僱業務員」。本公司擁有讓新客戶自動上門的機制,所以並未設置業務部門。如此一來就能削減銷售管理費,而多出來的預算就可以投資在廣告宣傳等行銷上。

「但是,不接轉包案的話工作會減少吧?」
「不僱業務員,有辦法開發新客戶嗎?」

有些讀者或許會萌生這樣的疑慮。不過請放心!這是因為,就連缺乏人脈,也沒做過業務員的我都辦到了。

因二次轉包商倒閉,
決定「不接轉包案」並且自行創業。

我從東京某私立大學畢業後,便到印刷公司工作。不過,我的職業並非業務員。當時我分發到印刷工廠,在第一線從事製版工作,也就是製作印刷用的底片。我在那裡認識了平面設計師這項職業,並且下定決心要成為設計師。在印刷公司待了整整2年後決定辭職,一邊當飛特族一邊念設計專門學校。由於自己沒經驗,轉換跑道非常辛苦,所幸認識的自由設計師正好成立公司,開出月薪12萬日圓的待遇僱用了我。這是我26歲時的事。
我在這家公司任職約10年,真的學到了許多東西。
公司接到的工作幾乎都是轉包案。如果只是一次轉包還算好的,有時還會接到二次轉包、三次轉包的案子。當時正值平成通貨緊縮時代,每年預算都會遭到刪減。有時還會碰上強人所難的要求,例如傍晚才要人在隔天早上之前將案子修正好。不消說,即便成品很棒,轉包的設計師也得不到原始業主的肯定。

「就算繼續接轉包案,也看不到未來吧……」

我抱著這樣的想法,度過忙碌的每一天。
後來某天,某家將案子二次轉包給我們的編輯製作公司,突然付不出款項了。
我猜這家公司也是資金周轉有困難。受到這件事的影響,我任職的三次轉包公司眼看就要倒閉了……。雪上加霜的是,大概是勞心焦思的緣故,老闆在這個時候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住院。之後,那家二次轉包商終於倒閉了。身為第二把交椅的我為了籌錢東奔西走,並且不斷拜訪總承包商接洽工作,公司才勉強恢復正常營運。

這段經驗,致使我對未來下了重大決定。
「絕對不接轉包案,也不需要只是把工作從A轉給B的業務員!」

我跟自己約定好,後來就自行創業,成立現在經營的公司。

每年投資約40萬日圓的廣告費,
7年內達成銷售額超過3億日圓的成績!

創業之前,有件事令我非常擔心。

「不接轉包案,有辦法找到客戶嗎?」

再能幹的人,若是找不到客戶,依然生不出業績來。我對工作品質很有自信,但實在沒信心找到輕易發案給創業菜鳥的公司。
此外,我也沒做過業務員,口才又不好,不擅長說話……。不過,我知道有個方法正適合這種類型的人。那個方法就是直接回應行銷(Direct Response Marketing)。

所謂的直接回應行銷,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透過廣告宣傳,讓顧客主動上門」的技術,而且用不著強迫推銷。以我們最熟悉的媒體來說,電視購物便是採用這種做法。
這個方法通常都是用於一般消費者,也就是以B2C為主,而我嘗試將它應用在B2B上。2005年創業當時,已有部分B2B企業開始採用這個方法,但仍只是少數派。B2B銷售以電話行銷或展示會、講座等方式為主,特別投注心力在網路行銷上的B2B企業並不多。

本公司雖然是中小企業,但投資在行銷上的預算,相當於僱用業務員的人事費用。花費的金額應該超過1億日圓了。不消說,我當然也有過許多失敗經驗。例如:聽從廣告公司業務員的建議,花了60萬日圓刊登報紙廣告,結果卻完全沒獲得反應……。嘗試傳真DM,結果挨罵:「這樣很浪費紙,別再傳了!」此外也試過電話行銷,但抗壓性很差的我做不來,很快就放棄了。不過,當中還是有大獲成功的好點子。

我想透過本書,毫無保留地公開其中最有效果的「6種手法」,以及運用的訣竅。
舉例來說,當中有個手法是「關鍵字廣告」(參考Chapter 5)。本公司的某項商品,每年花了約40萬日圓的廣告費,7年下來總銷售額超過3億日圓。由於這項商品的持續性很高,每當公司與新客戶開始交易,年營業額便會增加。講得誇張一點,只要能夠維持並提升品質,業績就會永遠成長下去。

不過,確實也有許多企業運用「關鍵字廣告」卻毫無成果。即使支付高額費用給經驗豐富的網路顧問公司,業績也完全沒有提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成果之所以不同,原因只有1個:因為我有「販促設計圖」。不光是集客而已,我還根據潛在客戶的心理與行為徹底進行追蹤,努力創造銷售機會才有這樣的成果。

「老闆,要是同業把我們的祕訣學走了,那該怎麼辦!」

準備出版這本書時,曾有幾名幹部員工提出嚴厲的反對意見。
至今我見過許多提供出色的商品,卻因為銷售方式不佳而得不到成果的公司。支援這種「讓人想要珍惜的企業」成長茁壯,是本公司的使命。希望你讀完這本書後,能夠畫出自己的「販促設計圖」,建構出自動開發潛在客戶,穩健地提升業績的機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