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內向者在社交場合也能有魅力嗎?
社交場合對於個性外向的人而言,是游刃有餘的表演舞台,但是對於個性內向的人來說卻常常是壓力,甚至是如坐針氈的折磨。
許多內向者不喜歡社交場合,是因為認為在社交場合,非得像花蝴蝶般地四處飛舞,到處跟不認識的人攀談,才算是有在「社交」。然而,這樣的舉動實在違背了內向者的本性,看到別人談笑風生的樣子,儘管心中欣羨,卻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而產生畏懼或排斥的心理。
以下,我想與內向的朋友們分享兩個心態。只要心態對了,你的「社交恐懼症」往往就能不藥而癒:
.社交不一定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交際,更可以是經驗的交流、文化的交換、想法的交融,甚至靈魂的交會。社交不一定得頻頻交談、喋喋不休,有時「共同享受美好的時光」,就是最好的社交。
.社交不一定得是主動出擊。如果主動和陌生人開啟談話對你是一個挑戰,那麼不妨反向思考:讓別人主動來找你談話,而「穿著」就是社交話題上最好的「引子」!
不擅主動社交?讓穿著成為廣告
說到讓穿著成為社交場合中的話題,我就一定得與你分享Maggie的故事。
Maggie經營紅酒進口已有一段時間,不善表達的她有著豐厚的文化涵養,靦腆溫和的個性就如美酒般愈陳愈香,只要跟她相處一陣子,就能感受到她的迷人魅力。
然而,她卻向我求救:「品酒會上總是人滿為患,能交談的人數與時間都不多,而我又不擅長主動和陌生人聊天……」在深入了解她手上的產品線後,我的團隊與她一起訂出了特別計劃:將穿著,當成是「廣告看板」來經營。
我們為她設計了一系列的造型策略,例如,在波爾多主題品酒會上,她會在胸前別上一只從法國鄉間市集尋來的古董別針,當有人讚美她的別針時,便娓娓道來一段與小酒莊老闆搏感情的故事;一襲義大利針織名家Missoni的設計洋裝,則為她贏得注目與一筆筆義大利酒的訂單;至於要推薦以蜂蜜香氣著稱的格烏茲塔米那白酒時,花朵與蜜蜂的印花襯衫則是她的招牌戰袍。
她告訴我,開始這麼做之後,不但更自在、更有自信,並且在品酒會上,許多人都因為對她的服裝好奇,而主動過來找她聊天。「沒想到穿著的改變,竟然讓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有些人甚至成為我的大客戶……這是過去的我無法想像的!」她笑盈盈地說。
Maggie的成功關鍵,在於善用穿著的故事性與獨特性,引發他人的注意力與好奇心,並觸發開始談話的契機。而「開始」正是與陌生人建立關係最難的部分,只要起了頭,要聊下去就沒那麼難了。如果你也像Maggie一樣是個內向者,可以善用服飾本身的故事性與獨特性,引起他人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你。
引人入勝的「故事性」
如同Maggie讓穿著的元素帶出自身的個性、背景、經歷……,你也可以讓穿著成為你生命的展示板,透過不同的穿著來強化或平衡自己的個性、文化、行事作風、喜好品味等。而當你找到一項適合的元素,不妨讓它重複出現在穿著中,就能成為別人忘也忘不了的個人標誌。
我的學員Linda是一位很有女人味的企業家,光看外表,你大概會猜測她的公司不是與「美」,就是與「女性」相關,而萬萬想不到她經營的是陽剛到不行的「國防科技」相關產業!
在她參加我的形象整合實做課程時,向我吐露自己的煩惱:因為商務上來往的幾乎都是偏粗獷陽剛的男人,總覺得不知道該穿什麼才好。特別是社交場合,客戶們幾乎都會帶著伴侶出席,要是穿得太女性化,總感覺四周射來一道道犀利的眼光,但要她完完全全打扮得像男人一樣嘛,實在也與她的個人風格背道而馳。
後來,綜合考量她的個人特質(女人味)、社會期待(國防產業老闆)與傳遞訊息(親切俐落、沉穩專業)後,我建議她採取這樣的穿著策略:經典簡單的穿著,加上「飛行員墨鏡」做為註冊商標。
在接下來的採購過程中,我們精心挑選了好幾副很有設計感的飛行員墨鏡,成為她服裝的搭配重點。除了戴在臉上,更能當作髮箍戴在頭頂,自然垂下幾綹髮絲;有時則隨興地掛在衣領上,傳遞出率性瀟灑的味道。
為什麼選飛行員墨鏡?不只是因為她本人對於墨鏡情有獨鍾,或是為了和「軍人」做出連結,更是因為我們需要藉由飛行員墨鏡陽光灑脫的特質,來中和她身上濃濃的女人味,進而調和出直率帥氣的味道。這個選擇,無形中成了她在社交場合中的助力──畢竟看到丈夫平日往來的女企業家,原來是一個如此帥氣中性、直來直往、沒有攻擊性的女人,任誰都會瞬間卸下防備、而能自然的交流了。
引發好奇的「獨特性」
獨特性,可以是一件獨特的單品,一項一般人不太常用的配件(如女士的胸針、男士的袋巾),或者將平常的單品用得很獨特(如把絲巾繫在腰上當腰帶,或當髮圈)。之所以要獨特,是因為人都喜歡新奇的事物,當你的穿著有「獨特性」,不僅讓人難以忘懷,還會挑動人的好奇心,忍不住想了解你,進而上前搭話。
例如學員Michael是一位新竹科學園區的CFO,這幾年來他逐漸心寬體胖,過去慣用的皮帶常勒得肚子不舒服,因此在我的建議下,開始用「吊帶」取代皮帶。而因為他的氣質溫文儒雅,用起吊帶活脫脫就是個古典紳士,他隨即訂做了各種優雅花色的吊帶,天天繫上它去上班。重複這麼做一陣子之後,全公司上下都知道他以擅用吊帶聞名,聚會時常有人特地過來請益,諸如用法、推薦訂做的店家等,儼然成為了同事(特別是有點肚子的男士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領導者Notes】反向操作:讓別人的穿著開啟話題
有些人樂意讓穿著成為話題,有些人則不希望別人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穿著上。但無論你是哪一種人,都可以學習反向操作:由對方的穿著來開啟話題。
特別是當你平日不太習慣社交場合,經常搜索枯腸而找不到話題時,不妨練習把眼睛睜亮,觀察對方身上是否有能引起話題的元素?例如,每次與你碰面都是穿料好質佳的套裝、剛換了一只新手錶、修得整齊有品味的鬍型、健康有光澤的髮質等。
總之,透過觀察對方身上的「故事性」與「獨特性」,精準問出對方「樂於發揮」的問題,接下來只要專注傾聽,就能順利了解對方,並提升對話的溫度。如果你是內向者,這個方法對你而言不僅不費力,且能大幅發揮你善於傾聽的特質,達到良好的社交目的。
開放式肢體語言,釋放歡迎訊息
此外,即使穿了讓別人好奇心滿點的服裝,如果肢體語言不對,別人還是很難與你攀談!將人拒於千里之外的「封閉式」肢體語言,可能是站時雙手抱胸或交握垂放在身前;可能是坐時翹腳,並將手肘往前靠在膝蓋上,讓身體看起來像蜷縮著一樣;可能是閃爍躲避的眼神、百無聊賴的表情……這樣的封閉式肢體語言會讓你渾身散發「生人勿近」的氣息,即使別人對你有興趣,也不敢靠近。
你需要改採「開放式肢體語言」:例如站時雙手自然下垂在身體兩側,坐時身體自然挺立、不往前蜷縮;或是與人直接善意的眼神接觸,露出輕鬆的微笑等。當你的肢體語言對了,即使不主動開啟對話,卻能釋放出「歡迎與我聊天」的訊息,讓別人可以很輕鬆地接近你。
會聽比會說更有魅力
別忘了「善於傾聽」是內向者最迷人的特質之一!人們常誤以為在社交場合一定要侃侃而談、風趣機智,才能顯現出一個人的魅力,然而木訥不善言談的人,若是善於傾聽,可能比口若懸河的魅力更吸引人,因為人都喜歡被傾聽,特別是被一個專注且真心感興趣的人傾聽。
在Q14中,我們已經談過讓傾聽更有效的方法,除了運用這些方法,若能預先想好幾個簡單的「發球話題」,就更能牽起彼此之間的連結。好的發球,需要是與雙方都有關係,並且讓對方「很好打」、有充分發揮空間的開放式問句。例如:
「你是怎麼認識主辦人的?」
「你的專業是什麼?」
「你的耳環很適合你,在哪邊買的?」
而當對方把球打回來,也別忘了繼續把「很好打的球」擊回去。例如:
發球:「你是怎麼認識主辦人的?」
回擊:「我們都是某某大學畢業的,他是我學長。」
再回擊:「喔~所以你們現在都在同一個領域嗎?」
當對方話匣子一打開,你的階段性任務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只要好好傾聽即可。
以上的心態與方法幫助許多學員不再害怕社交場合,他們告訴我:這樣的自處之道讓他們放下緊張不安,漸漸能夠自在從容,最重要的是:終於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享受其中了!
社交場合對於個性外向的人而言,是游刃有餘的表演舞台,但是對於個性內向的人來說卻常常是壓力,甚至是如坐針氈的折磨。
許多內向者不喜歡社交場合,是因為認為在社交場合,非得像花蝴蝶般地四處飛舞,到處跟不認識的人攀談,才算是有在「社交」。然而,這樣的舉動實在違背了內向者的本性,看到別人談笑風生的樣子,儘管心中欣羨,卻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而產生畏懼或排斥的心理。
以下,我想與內向的朋友們分享兩個心態。只要心態對了,你的「社交恐懼症」往往就能不藥而癒:
.社交不一定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交際,更可以是經驗的交流、文化的交換、想法的交融,甚至靈魂的交會。社交不一定得頻頻交談、喋喋不休,有時「共同享受美好的時光」,就是最好的社交。
.社交不一定得是主動出擊。如果主動和陌生人開啟談話對你是一個挑戰,那麼不妨反向思考:讓別人主動來找你談話,而「穿著」就是社交話題上最好的「引子」!
不擅主動社交?讓穿著成為廣告
說到讓穿著成為社交場合中的話題,我就一定得與你分享Maggie的故事。
Maggie經營紅酒進口已有一段時間,不善表達的她有著豐厚的文化涵養,靦腆溫和的個性就如美酒般愈陳愈香,只要跟她相處一陣子,就能感受到她的迷人魅力。
然而,她卻向我求救:「品酒會上總是人滿為患,能交談的人數與時間都不多,而我又不擅長主動和陌生人聊天……」在深入了解她手上的產品線後,我的團隊與她一起訂出了特別計劃:將穿著,當成是「廣告看板」來經營。
我們為她設計了一系列的造型策略,例如,在波爾多主題品酒會上,她會在胸前別上一只從法國鄉間市集尋來的古董別針,當有人讚美她的別針時,便娓娓道來一段與小酒莊老闆搏感情的故事;一襲義大利針織名家Missoni的設計洋裝,則為她贏得注目與一筆筆義大利酒的訂單;至於要推薦以蜂蜜香氣著稱的格烏茲塔米那白酒時,花朵與蜜蜂的印花襯衫則是她的招牌戰袍。
她告訴我,開始這麼做之後,不但更自在、更有自信,並且在品酒會上,許多人都因為對她的服裝好奇,而主動過來找她聊天。「沒想到穿著的改變,竟然讓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有些人甚至成為我的大客戶……這是過去的我無法想像的!」她笑盈盈地說。
Maggie的成功關鍵,在於善用穿著的故事性與獨特性,引發他人的注意力與好奇心,並觸發開始談話的契機。而「開始」正是與陌生人建立關係最難的部分,只要起了頭,要聊下去就沒那麼難了。如果你也像Maggie一樣是個內向者,可以善用服飾本身的故事性與獨特性,引起他人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你。
引人入勝的「故事性」
如同Maggie讓穿著的元素帶出自身的個性、背景、經歷……,你也可以讓穿著成為你生命的展示板,透過不同的穿著來強化或平衡自己的個性、文化、行事作風、喜好品味等。而當你找到一項適合的元素,不妨讓它重複出現在穿著中,就能成為別人忘也忘不了的個人標誌。
我的學員Linda是一位很有女人味的企業家,光看外表,你大概會猜測她的公司不是與「美」,就是與「女性」相關,而萬萬想不到她經營的是陽剛到不行的「國防科技」相關產業!
在她參加我的形象整合實做課程時,向我吐露自己的煩惱:因為商務上來往的幾乎都是偏粗獷陽剛的男人,總覺得不知道該穿什麼才好。特別是社交場合,客戶們幾乎都會帶著伴侶出席,要是穿得太女性化,總感覺四周射來一道道犀利的眼光,但要她完完全全打扮得像男人一樣嘛,實在也與她的個人風格背道而馳。
後來,綜合考量她的個人特質(女人味)、社會期待(國防產業老闆)與傳遞訊息(親切俐落、沉穩專業)後,我建議她採取這樣的穿著策略:經典簡單的穿著,加上「飛行員墨鏡」做為註冊商標。
在接下來的採購過程中,我們精心挑選了好幾副很有設計感的飛行員墨鏡,成為她服裝的搭配重點。除了戴在臉上,更能當作髮箍戴在頭頂,自然垂下幾綹髮絲;有時則隨興地掛在衣領上,傳遞出率性瀟灑的味道。
為什麼選飛行員墨鏡?不只是因為她本人對於墨鏡情有獨鍾,或是為了和「軍人」做出連結,更是因為我們需要藉由飛行員墨鏡陽光灑脫的特質,來中和她身上濃濃的女人味,進而調和出直率帥氣的味道。這個選擇,無形中成了她在社交場合中的助力──畢竟看到丈夫平日往來的女企業家,原來是一個如此帥氣中性、直來直往、沒有攻擊性的女人,任誰都會瞬間卸下防備、而能自然的交流了。
引發好奇的「獨特性」
獨特性,可以是一件獨特的單品,一項一般人不太常用的配件(如女士的胸針、男士的袋巾),或者將平常的單品用得很獨特(如把絲巾繫在腰上當腰帶,或當髮圈)。之所以要獨特,是因為人都喜歡新奇的事物,當你的穿著有「獨特性」,不僅讓人難以忘懷,還會挑動人的好奇心,忍不住想了解你,進而上前搭話。
例如學員Michael是一位新竹科學園區的CFO,這幾年來他逐漸心寬體胖,過去慣用的皮帶常勒得肚子不舒服,因此在我的建議下,開始用「吊帶」取代皮帶。而因為他的氣質溫文儒雅,用起吊帶活脫脫就是個古典紳士,他隨即訂做了各種優雅花色的吊帶,天天繫上它去上班。重複這麼做一陣子之後,全公司上下都知道他以擅用吊帶聞名,聚會時常有人特地過來請益,諸如用法、推薦訂做的店家等,儼然成為了同事(特別是有點肚子的男士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領導者Notes】反向操作:讓別人的穿著開啟話題
有些人樂意讓穿著成為話題,有些人則不希望別人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穿著上。但無論你是哪一種人,都可以學習反向操作:由對方的穿著來開啟話題。
特別是當你平日不太習慣社交場合,經常搜索枯腸而找不到話題時,不妨練習把眼睛睜亮,觀察對方身上是否有能引起話題的元素?例如,每次與你碰面都是穿料好質佳的套裝、剛換了一只新手錶、修得整齊有品味的鬍型、健康有光澤的髮質等。
總之,透過觀察對方身上的「故事性」與「獨特性」,精準問出對方「樂於發揮」的問題,接下來只要專注傾聽,就能順利了解對方,並提升對話的溫度。如果你是內向者,這個方法對你而言不僅不費力,且能大幅發揮你善於傾聽的特質,達到良好的社交目的。
開放式肢體語言,釋放歡迎訊息
此外,即使穿了讓別人好奇心滿點的服裝,如果肢體語言不對,別人還是很難與你攀談!將人拒於千里之外的「封閉式」肢體語言,可能是站時雙手抱胸或交握垂放在身前;可能是坐時翹腳,並將手肘往前靠在膝蓋上,讓身體看起來像蜷縮著一樣;可能是閃爍躲避的眼神、百無聊賴的表情……這樣的封閉式肢體語言會讓你渾身散發「生人勿近」的氣息,即使別人對你有興趣,也不敢靠近。
你需要改採「開放式肢體語言」:例如站時雙手自然下垂在身體兩側,坐時身體自然挺立、不往前蜷縮;或是與人直接善意的眼神接觸,露出輕鬆的微笑等。當你的肢體語言對了,即使不主動開啟對話,卻能釋放出「歡迎與我聊天」的訊息,讓別人可以很輕鬆地接近你。
會聽比會說更有魅力
別忘了「善於傾聽」是內向者最迷人的特質之一!人們常誤以為在社交場合一定要侃侃而談、風趣機智,才能顯現出一個人的魅力,然而木訥不善言談的人,若是善於傾聽,可能比口若懸河的魅力更吸引人,因為人都喜歡被傾聽,特別是被一個專注且真心感興趣的人傾聽。
在Q14中,我們已經談過讓傾聽更有效的方法,除了運用這些方法,若能預先想好幾個簡單的「發球話題」,就更能牽起彼此之間的連結。好的發球,需要是與雙方都有關係,並且讓對方「很好打」、有充分發揮空間的開放式問句。例如:
「你是怎麼認識主辦人的?」
「你的專業是什麼?」
「你的耳環很適合你,在哪邊買的?」
而當對方把球打回來,也別忘了繼續把「很好打的球」擊回去。例如:
發球:「你是怎麼認識主辦人的?」
回擊:「我們都是某某大學畢業的,他是我學長。」
再回擊:「喔~所以你們現在都在同一個領域嗎?」
當對方話匣子一打開,你的階段性任務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只要好好傾聽即可。
以上的心態與方法幫助許多學員不再害怕社交場合,他們告訴我:這樣的自處之道讓他們放下緊張不安,漸漸能夠自在從容,最重要的是:終於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享受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