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摘,全文約十三萬八千字,以下摘錄部分

要想像一個工作不快樂的人並不難……
以凱蒂為例,她念完歷史系、從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一間大型廣告公司受訓。受訓期間她展現出行銷方面的特長,實習結束前就拿到了全職合約。凱蒂對這個職位得心應手。當時社群媒體行銷正在崛起,凱蒂很快地掌握要領,她的客戶以大型食品公司為主。接下來她幾次出馬都大獲成功,不是活動得獎就是爭取到新客戶,一路升遷。
二十多歲的青春飛逝而過,事業也看似飛黃騰達。現在三十五歲的她已經是一個全球團隊的負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幾間食品生產公司提供網路行銷解決方案。她深受同事喜愛,薪水優渥,人人稱羨。
但凱蒂討厭她的工作,和許多人一樣,她一開始並無意踏入這一行。面對目前的成就,凱蒂表面上覺得自己應該要享受人生的黃金時光,但內心卻總是苦不堪言。她需要改變,但要改變什麼呢?
凱蒂代表那些表面上看似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卻渴求不同可能性的人。她想要中斷工作生活,把自己的格局放大。
凱蒂不是唯一需要把格局放大的人……
以雷揚希為例,他沒有把大學念完。雖然他一直想要回去讀書,但從來沒有實行,而是在服務業換了好幾個工作。他當過酒保和服務生,發現自己最上手的是當咖啡師。過去這幾年他都在一間咖啡店工作,自從他加入以來,死忠顧客群一直穩定成長。
雷揚希很會煮咖啡,但這不是咖啡店生意這麼好的原因。顧客願意再度光顧是因為雷揚希本人。他風趣迷人,有時還會免費請你喝咖啡──也許是因為今天天氣很好,或單純因為他喜歡你的外套──即使老闆總是笑嘻嘻地斥責他。雷揚希不是店裡手腳最快的咖啡師,他常常忙著跟人聊天,也時常無視集點卡送贈品的規矩。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雷揚希為這家店帶來了莫大價值。他是優秀的值班主管,教導實習生也很有一套,就連最難搞的客人都能滿臉笑容地離開。
不過,雷揚希並不滿足。當個咖啡師不錯,但並非長久之計。首先,薪水不是太高;再來,雖然煮咖啡、與人互動很好玩,可是他想從工作中獲得更深層的意義。
雷揚希象徵著那些,沒能在社會期望的特定時間內開創事業的人。要是起步得比同儕晚,又不確定熱情在哪裡,可能會相當氣餒。他需要放大格局,把自己帶向未來,找出一條更有成就感的職涯道路。
雷揚希也不是唯一需要重新想像事業走向的人……
以胡安為例,他在投資銀行任職,如魚得水。他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即使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個小時也不以為意。胡安現在管理一個十人團隊,付出極大心力帶領他們。他是公司裡的中階主管,過去這五年來,他看著自己帶領的團隊成員,在組織裡快速往上晉升,其中兩人的職位甚至已經遠遠超越了他。胡安雖然衷心祝福,但他不明白相比之下,為何自己卻停滯不前。他逐漸心灰意冷,卻還是強顏歡笑。
胡安是一個維持穩定水準但渴求進步的好例子,他需要重新思索自己接下來幾年該如何突破事業高原期。
凱蒂苦不堪言、雷揚希無力開創、胡安停滯不前。或許你翻開這本書,是因為你也正面對相似的難題。
或許你已經知道你想要在事業上達到什麼程度,但不確定從何做起。或許你根本還沒搞清楚,只知道現狀不該如此。又或許你覺得自己知道該往哪裡去,理論上也握有方法,但某個人卻從中阻撓──可能是壞老闆,也可能是扯後腿的同事。
別害怕。
本書將幫助你從小地方做起,利用行為科學成就你心目中的事業。
結合多種學科的行為科學,旨在了解人為何做出某種選擇,並找出微調環境的簡單方法來得到不同的結果。行為科學有助於解釋人為何在職涯中跌跌撞撞,也有助於了解為何有些人從一開始就進不了比賽或是一遭遇失敗就退出。行為科學教導我們要放大格局,設定未來目標;也教導我們每天用以一小步來支持大格局,最終便能抵達想要去的地方。
身為倫敦政經學院的行為科學教授,不管是指導碩士和主管級學生,還是對業界人士演講,我一定都會闡明一個道理:我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何他們想要的結果沒有實現。
我也會在本書中做同樣的事,我將解釋為何你正在努力的目標尚未實現,並告訴你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我將結合自己的獨到見解以及行為科學新領域的研究,再加上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課題來推動你建立理想職涯。我雖然幫本書故事中的人物換了名字以及可識別的個人資料,但他們的經驗在本質上是真實的。你甚至可能看到自己身處其中。
或許你正在創業或停業中,或許你剛上大學或考慮退學,或許你想爭取升遷機會,或希望調到其他部門。你可能跟許多人一樣,工作得無精打采,需要改變。
不管你身處於哪個職位、產業或職涯階段,我保證你一定可以從本書中找到寶貴的教訓,幫助你思考未來大格局並設定大目標。為了幫助你達成這個目標,本書也將聚焦於你能採取的規律小步驟以實現理想。同樣重要的還有行為科學見解,使你能持之以恆地採行規律的小步驟,並閃避會阻礙你邁向大格局的偏見及其他障礙。

■為何我們裹足不前?

擁有偉大的夢想很簡單,但實踐卻很不容易。今時今日要想在工作生涯中不迷失方向很困難,無論是科技日新月異,還是因應全球化趨勢,都導致我們所需要的技能隨時都在改變;如今尚且炙手可熱的工作,轉瞬就成了明日黃花。更多人發現自己在身處於「贏者全拿」的工作,因為從傳統職場到現代新創公司,被視為頂尖的人,才能得到極優渥的報酬,但只是稍微差他們一點,卻只能得到極其普通或更微薄的待遇。
如果你現在正全力衝向明確的終點線,難免會覺得筋疲力盡。如果你現在正勤奮不懈地工作,但是心中沒有方向或最終目標,那可能會感覺更糟。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為了追求成功而犧牲了自我照顧,我們錯過家庭聚會、健康檢查、忘了特別節日等。如果我們承擔了失去幸福快樂的風險,那更應該憑著影響力、技術、能力和天賦,來獲得相應的報酬才對!否則承擔這些風險就不值得了。
所以我們付出努力,提升自我技能。某些人確實開創出驚人的成果──突破性的研究、創新策略,或是讓每個人都能過得更好的產品。照理來說,這樣總該獲得相應的報酬了,對吧?
但很遺憾地,足以決定誰能得到何種報酬的理由和過程,一點也不明確,而且通常不太公平。每天都有優秀的新產品失敗、真正的天賦被埋沒、寶貴的創新被摒棄。認知偏誤通常是我們想法動搖、事業卡關的原因。這些偏見可能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影響你和你的職涯,當你注意到時,甚至露骨到讓你忍不住落淚。能夠影響你職涯發展的人若是顯露盲點,讓你的路途變得更遙遠,任誰都會感到挫敗,更難以樂在其中。如果你的創新點子被──「我們一直以來都這樣做」一句話否決,或不得不在官僚體系、繁文縟節和遊說關說之間,不斷浪費時間鬼打牆,你可能會沮喪不已。如果你在職場上看見天資聰穎的人才,只是因為學歷不夠好、人脈不夠廣或長相不夠出色而無法往上爬,你或許會忿忿不平。
但不是只有其他人──認知偏誤的影響不僅限於別人的行動(或不行動)。我們自身的認知偏誤也會讓我們裹足不前。
你可能認為自己是個好的決策者,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做決定,不會受情緒左右且條理分明,對吧?
但你錯了!
行為科學無疑證明了大多數時間,我們的決策會嚴重受到認知偏誤和盲點的阻礙,不論我們自認思考有多周全;並堅信自己是有目的地在行動,然而實際上我們卻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理性。
自身的認知偏誤會如何讓我們在工作上裹足不前?如果你是大公司的員工,請試想一下,為什麼你不爭取明年升遷的機會。是因為自身還沒符合條件?還是(如同多數情況)公司內的升遷標準不清不楚?
我們先退一步回來討論,什麼是理性決策?
「如果我很理性,想盡快得到升遷的好處,獲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卸下身上的重擔。既然升遷的標準不清不楚,那何不早點為自己爭取,就當碰碰運氣也好?
又或許是,我太過重視被拒絕的代價。」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是認知偏誤困住你,使你裹足不前。你不僅高估了被拒絕的代價(感到受挫、痛苦、丟臉等等),也低估了萬一成功所帶來的好處。
對多數人而言,預期被拒絕的心理,往往會強烈到讓我們不願意積極把握機會。我們預期被拒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會使我們連想都不敢想。不過,實際上這樣的經驗並不如我們預期得那麼糟,還是有光明面。我被拒絕時會以一杯好的紅酒和一些巧克力來為自己打氣,然後準備下一次的嘗試。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從嘗試和失敗中獲益匪淺,並汲取人生經驗。
我再舉一個例子,你是否厭倦目前的工作,一心懷抱創業夢?你可能有一個很酷的產品點子,但一想到要失去穩定收入就冒出一身冷汗。所以你繼續長途通勤,卻又隱約地擔心自己與人生志業擦身而過。
這樣理性嗎?你是否認為決策不是全贏就是全輸,而低估了後悔的代價?你有沒有考慮到,當你到了八十歲還沒有追尋夢想,產生「要是當初……就好了」的遺憾?
我們自身的認知偏誤讓我們裹足不前。事實上,對多數人而言,這就是最主要的問題。如果我能夠確實地自我反省,就會知道認知偏誤的比例有八成來自於自己、兩成來自於他人。我被早該放棄的案子卡了太久,陷入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因為之前投入了資源,所以儘管前景不佳我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我還因為嚴重低估了完成基本任務所需的時間,而陷入規畫謬誤(planning fallacy),它在你相信一切都會在「最理想的狀態下」進行時出來搗亂。在事業的不同階段,我曾覺得自己在力求表現時像個冒牌貨,儘管資歷經驗都站得住腳。這顯示出,就算我們意識到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存在,還是很難不落入其陷阱。我也曾拖延拖到天荒地老(包括寫這本書時),只為了逃避失敗或被拒絕的痛苦。
能了解到在漫長的職涯中跌跌撞撞、原地踏步、走回頭路甚至逼近懸崖邊緣的原因有一部分來自自己,反而讓人感到釋懷。承認自身的偏見可能成為阻礙,將促使我們變得積極。如同先前提到的比例,我可以掌控百分之八十的認知偏誤。這麼做能大大影響我的職涯發展。對你來說也是如此──雖然你的比例不一定相同。
我希望你從今天開始掌控自己的職涯,利用行為科學見解幫助你訂立並追求新的大格局目標,或衝過終點線去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

■如何閱讀本書?

踏上旅程時,我們需要地圖。對於你即將開啟的旅程,這本書就是你的地圖。它將幫助你規畫和定位中期目標。由於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抱負,旅程的長短也因此不同。然而,經歷的過程大同小異。你將立定志向解鎖新技能,並獲取新機會。
你將花時間認清擋在面前的障礙,我們常常拿障礙把自己的路擋住,而這個障礙也可能是他人有意或無意間造成的。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又或者是三者加起來,你會需要新的能力才能通行無阻。
大部分的人都會遇到這兩種障礙,被自己困住,也被他人困住。本書將利用最新的行為科學研究,來幫助你繞過這些障礙。
我自己也花了點時間練習把自己的格局放大。這才發現有好幾個明顯的問題需要處理,而且有系統性的做法可以運用。大格局目標的創造和維護有六個步驟,只要按部就班便可望達成。
第一,一定要有明確定義的願景。你需要一個大格局目標、浮現在腦海中的想像。你的目標是什麼?未來的自己(future self)會是什麼模樣?決定目標時,你也需要找出能夠讓你達成目標的活動。這些活動就像橫越一座湖(或池塘,端看企圖心有多大)的踏腳石,助你一步步邁向大格局目標。
第二,你必須找時間執行這些小步驟。不僅如此,你要了解到人類很容易沒耐心──我們喜歡把時間花在能夠立竿見影的活動。相比之下,帶你往前進的活動要等到未來才會收到成效。行為科學工具能幫助你排定旅程的優先順序,確保你走在想要的路上,讓你更有機會早一點實現大格局目標。
第三,你本身的認知偏誤可能妨礙你將格局放大。往內在探索並認識這些偏見是必要的。要想不偏離軌道,首要任務就是避免被自己的偏見所困。
第四,他人的認知偏誤可能阻擋和拖垮你前進的步伐。看看外在世界,釐清這些偏見,並學著避開它們,確保你的理想計畫不被他人扼殺。
第五,了解你所處的現實環境如何影響你實現大格局目標的機會,能做到這一點才有辦法繼續往前走。不管你現在的工作環境如何,行為科學見解都能幫助你將它微調成新計畫的支持力量。
最後也很重要的一點,為了堅持到底並實現大格局,你必須培養和磨練韌性。簡單來說,韌性就是不放棄大格局目標。聽起來可行,但要如何實踐呢?你必須先了解自己對互動和形勢的反應會如何影響你的韌性,才能在行為上做出微小改變,並在未來幾年獲得大量回報。
以上便是翻轉人生的重要關鍵。再複習一遍:

 目標
 時間
 內在
 外在
 環境
 韌性

這六大主題構成了本書六個核心章節的內容。每一章都涵蓋了一系列行為科學見解。每一個見解都能增加你成功實現大格局目標的機率,帶你從今天開始執行規律的小步驟。不過,同一套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你將從練習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使用最符合自身經驗的工具。雖然你可能選擇只做某幾個練習,但每一章列出的所有行為科學見解都值得思考。了解它們並謹記在心有助於你在大格局的歷程中更輕鬆地探路。
把格局放大時,你可能會發現二、三或四個你想要立定的雄心壯志。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達成,我建議你挑出最優先的事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僅為這個目標發展出一套計畫。接下來再針對第二、第三個大目標重新做一遍。雖然本書主要把重點放在職場,但你可以運用同樣的技巧,讓大格局思維在人生各個層面開花結果。或許你想要學語言,寫小說或跑馬拉松,甚至三者皆具!接下來每一章詳述的過程,將幫助你在任何領域都能步上軌道。
一旦做法對了,便可以一用再用,成為重複的流程以避開過去總是讓你停下腳步的偏見和盲點。
你準備好採取小步驟、邁向大格局,建立你想要的職涯了嗎?那就開始吧……
祝你規畫順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