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敗的關鍵能力
這本書為當代的「經營者」而寫。
誰是經營者?無論在大型企業集團或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裡,只要是扮演領導或輔佐企業前行角色者,都與企業的成敗直接相關,都屬於我們在書中所稱的經營者。
這兒,我們所啟動的討論,聚焦於經營者如何帶領企業在迎接當下各種挑戰之際,同時落實未來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續經營理想。
如果把時間的尺度拉到十年後、五十年後,乃至百年後,這麼大段時間去看,企業的成敗關鍵為何?本書將指出,企業欲長期「不敗」與「能勝」,關鍵在於韌性(resilience)。
韌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抽象地總結了企業長期間應對環境變遷的歷史(而成為企業當下的「被動韌性」),同時也是企業面向未來前瞻開創的驅動力(即企業當下的「能動韌性」)。因此,韌性既是企業在經營環境裡長期調適的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間企業的成敗,也可說是決定於企業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遷。準此,我們將聚焦於兩大方向來探討企業的韌性。
首先,「由外而內」來看,有一項總體環境因素在市場競爭上日益重要,相較於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也略有性質上的差異,那就是科技。對於企業來說,被動地看,科技同樣可以被理解成跟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一樣,代表外部生成的機會或威脅。但如果企業採取主動、認識清楚且具備足夠的耐心,那麼科技是唯一可以被企業在發展中透過長期選擇、應用與累積,而加以逐漸「內化」的總體環境因素。科技的涵蓋甚廣,但從現在到可預見的未來,絕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調適數位科技,以進行數位轉型,建構數據能耐—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一個方向。
其次,「由內而外」思考,企業經營者作為自然人,必然面對生理意義上的生命週期,尤其是這生命週期所帶來的各種限制。經營者對其他股東與/或其他企業成員負責。如果不想讓企業在自己的手上結束,就需要試著跳脫個人生理上生命週期及心理認知框架的局限,才有辦法讓鑲嵌於總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中的企業,在涵蓋更長久的時間軸線上,適應環境的發展與改變。這樣的思考,自然會觸及手上的棒子如何交接下去的這類問題,亦即企業的傳承—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二個方向。
誠然,坊間已有大量針對數位轉型、企業傳承等課題的報導、指引與論述。從我們所見,它們所關照處理者,普遍傾向操作層面的問題。然而當經營者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思考、規劃這些課題時,其實還需要更為「全覽」、「綜觀」的視野,以便釐清大方向。為與市場上現有的相關討論做出互補,本書企圖提供這樣的視野,以期為經營者帶來若干撥雲去霧的幫助。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經營者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理解與支持。而這樣的理解與支持,應該能在經營者驅動企業邁向百年發展時,長期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參考。根據這樣的脈絡,本書的架構如下:
首先,從個別企業的經營到整個市場中工商各業的發展,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面臨到不同「事」與「人」的挑戰。本書第一章將從較大的時間尺度,「瞻前」且「顧後」地勾勒長期而言,企業如何透過各面向的不斷再合理化,打造讓企業「不敗」且「能勝」的韌性,並簡介前述「被動韌性」與「能動韌性」這兩個面向。
接下來,本書將以兩章的篇幅,對焦至關當代企業韌性打造的數位轉型課題。
企業數位轉型,是全組織的、長時間的挑戰;而在實踐上,面向顧客端的數位與面向生產端的數位轉型,各自的重點多有交集,但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數的經營者,近年來應已多所涉獵各種數位轉型議題;但我們認為,如果能深入掌握顧客端與生產端各自的「虛實雙生架構」概念,在轉型的實踐過程中將可少走許多冤枉路。因此在本書第二章,我們首先聚焦討論如何從顧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理解,見樹且見林地驅動顧客端的數位轉型。接續的第三章,則從生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出發,探討過去半個世紀發展出的生產端精進概念,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而被進一步落實、深化。就著這兩種虛實雙生架構,與市場上已有的各種數位轉型詮釋互補的這兩章,提醒經營者在長期經營的框架下,技術應用以外應該特別注意,卻經常在各種數位轉型討論中被忽略的、但其實相當根本的相關理解。
而企業一旦開啟數位轉型,經營者必然意識到(無論面向顧客端或是生產端)轉型的基礎在於數據。而在為數位轉型打底奠基的過程中,真要能夠「役數據,而不為數據所役」,關鍵就在經營者的認知、眼界與企圖。這方面在實踐上,經常見到經營者存在著明顯的世代差異。因此,本書把數據相關的討論,視為是由「事」的「不斷再合理化」銜接到「人」的「不斷再合理化」,也就是本書焦點所在的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間的關鍵樞紐。這部分將在第四章中討論。
談完了數據這關鍵樞紐之後,本書第五章接著對焦討論企業傳承。我們將把企業傳承,看做是經營者試圖打破自身生理年壽限制,而把自己所要「照護」企業的這段期間,放在企業生命的尺度上去思考。如果在「人」的方面,經營者能維持在長期間不斷「理出頭緒」的準備與實踐,那麼長久下來做對各種「事」的機率,相對便會大些。我們將從這個角度,討論企業傳承的內容與形式。
依序探討完上述這些不斷再合理化的關鍵課題後,我們將在終章,提醒經營者去關照、護持、培養企業的韌性。企業的韌性,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所需的動態能耐。我們將從被動與主動的兩種面向來做討論,最後並提出與數位轉型及企業傳承都有直接關係的「韌性六力」,作為全書的結論。
在這樣的安排下,本書將以企業韌性的打造為主旨,探討數位轉型、數據能耐、企業傳承這幾個彼此緊密關聯,乃至互為因果的經營課題。我們無意再做導覽式或指南式的討論——經營者應該已熟悉各種相關的內容與說法。對於經營者來說,系統性的「除霧」與「提醒」,應該較稀缺且重要。
至於貫穿本書種種除霧與提醒的,則是在「看長」的眼界下,「不斷再合理化」的心志。
這本書為當代的「經營者」而寫。
誰是經營者?無論在大型企業集團或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裡,只要是扮演領導或輔佐企業前行角色者,都與企業的成敗直接相關,都屬於我們在書中所稱的經營者。
這兒,我們所啟動的討論,聚焦於經營者如何帶領企業在迎接當下各種挑戰之際,同時落實未來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續經營理想。
如果把時間的尺度拉到十年後、五十年後,乃至百年後,這麼大段時間去看,企業的成敗關鍵為何?本書將指出,企業欲長期「不敗」與「能勝」,關鍵在於韌性(resilience)。
韌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抽象地總結了企業長期間應對環境變遷的歷史(而成為企業當下的「被動韌性」),同時也是企業面向未來前瞻開創的驅動力(即企業當下的「能動韌性」)。因此,韌性既是企業在經營環境裡長期調適的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間企業的成敗,也可說是決定於企業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遷。準此,我們將聚焦於兩大方向來探討企業的韌性。
首先,「由外而內」來看,有一項總體環境因素在市場競爭上日益重要,相較於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也略有性質上的差異,那就是科技。對於企業來說,被動地看,科技同樣可以被理解成跟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一樣,代表外部生成的機會或威脅。但如果企業採取主動、認識清楚且具備足夠的耐心,那麼科技是唯一可以被企業在發展中透過長期選擇、應用與累積,而加以逐漸「內化」的總體環境因素。科技的涵蓋甚廣,但從現在到可預見的未來,絕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調適數位科技,以進行數位轉型,建構數據能耐—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一個方向。
其次,「由內而外」思考,企業經營者作為自然人,必然面對生理意義上的生命週期,尤其是這生命週期所帶來的各種限制。經營者對其他股東與/或其他企業成員負責。如果不想讓企業在自己的手上結束,就需要試著跳脫個人生理上生命週期及心理認知框架的局限,才有辦法讓鑲嵌於總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中的企業,在涵蓋更長久的時間軸線上,適應環境的發展與改變。這樣的思考,自然會觸及手上的棒子如何交接下去的這類問題,亦即企業的傳承—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二個方向。
誠然,坊間已有大量針對數位轉型、企業傳承等課題的報導、指引與論述。從我們所見,它們所關照處理者,普遍傾向操作層面的問題。然而當經營者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思考、規劃這些課題時,其實還需要更為「全覽」、「綜觀」的視野,以便釐清大方向。為與市場上現有的相關討論做出互補,本書企圖提供這樣的視野,以期為經營者帶來若干撥雲去霧的幫助。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經營者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理解與支持。而這樣的理解與支持,應該能在經營者驅動企業邁向百年發展時,長期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參考。根據這樣的脈絡,本書的架構如下:
首先,從個別企業的經營到整個市場中工商各業的發展,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面臨到不同「事」與「人」的挑戰。本書第一章將從較大的時間尺度,「瞻前」且「顧後」地勾勒長期而言,企業如何透過各面向的不斷再合理化,打造讓企業「不敗」且「能勝」的韌性,並簡介前述「被動韌性」與「能動韌性」這兩個面向。
接下來,本書將以兩章的篇幅,對焦至關當代企業韌性打造的數位轉型課題。
企業數位轉型,是全組織的、長時間的挑戰;而在實踐上,面向顧客端的數位與面向生產端的數位轉型,各自的重點多有交集,但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數的經營者,近年來應已多所涉獵各種數位轉型議題;但我們認為,如果能深入掌握顧客端與生產端各自的「虛實雙生架構」概念,在轉型的實踐過程中將可少走許多冤枉路。因此在本書第二章,我們首先聚焦討論如何從顧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理解,見樹且見林地驅動顧客端的數位轉型。接續的第三章,則從生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出發,探討過去半個世紀發展出的生產端精進概念,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而被進一步落實、深化。就著這兩種虛實雙生架構,與市場上已有的各種數位轉型詮釋互補的這兩章,提醒經營者在長期經營的框架下,技術應用以外應該特別注意,卻經常在各種數位轉型討論中被忽略的、但其實相當根本的相關理解。
而企業一旦開啟數位轉型,經營者必然意識到(無論面向顧客端或是生產端)轉型的基礎在於數據。而在為數位轉型打底奠基的過程中,真要能夠「役數據,而不為數據所役」,關鍵就在經營者的認知、眼界與企圖。這方面在實踐上,經常見到經營者存在著明顯的世代差異。因此,本書把數據相關的討論,視為是由「事」的「不斷再合理化」銜接到「人」的「不斷再合理化」,也就是本書焦點所在的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間的關鍵樞紐。這部分將在第四章中討論。
談完了數據這關鍵樞紐之後,本書第五章接著對焦討論企業傳承。我們將把企業傳承,看做是經營者試圖打破自身生理年壽限制,而把自己所要「照護」企業的這段期間,放在企業生命的尺度上去思考。如果在「人」的方面,經營者能維持在長期間不斷「理出頭緒」的準備與實踐,那麼長久下來做對各種「事」的機率,相對便會大些。我們將從這個角度,討論企業傳承的內容與形式。
依序探討完上述這些不斷再合理化的關鍵課題後,我們將在終章,提醒經營者去關照、護持、培養企業的韌性。企業的韌性,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所需的動態能耐。我們將從被動與主動的兩種面向來做討論,最後並提出與數位轉型及企業傳承都有直接關係的「韌性六力」,作為全書的結論。
在這樣的安排下,本書將以企業韌性的打造為主旨,探討數位轉型、數據能耐、企業傳承這幾個彼此緊密關聯,乃至互為因果的經營課題。我們無意再做導覽式或指南式的討論——經營者應該已熟悉各種相關的內容與說法。對於經營者來說,系統性的「除霧」與「提醒」,應該較稀缺且重要。
至於貫穿本書種種除霧與提醒的,則是在「看長」的眼界下,「不斷再合理化」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