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學思考力將影響五年後、十年後的商業競爭
「我想做出熱銷商品,但是不知道第一步該如何構思?」
「我丟出很多新企劃的點子,但每一種都隨處可見,我已經無法分辨『什麼才叫好』了。」
「我很懷疑,使用既有的方法,真能得知消費者的想法和價值觀嗎?」
「『勞動型態改革』是日本近幾年的熱搜單字,實際上到底該如何做到?」
以上全是來自企業人士的提問,管理階層和專案經理常認真找我商討這些問題。
國際情勢日漸複雜,我們無法預測五年後、十年後的未來動向,企業和員工如陷迷霧中,開始認真摸索自己應該往哪裡前進。
而年輕人也有類似的迷惘。
「馬上就要開始求職面試,但我完全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
「眼看身邊的朋友迅速成長,我該怎麼做才能像他們一樣,累積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呢?」
「這兩、三年我在職場待得還算愉快,但我應該一直做下去嗎?」
以上是來自大學生和畢業生的提問。
我也在大學教書,有次在二百五十人的大型課堂上提議:「歡迎各位同學把煩惱寫在課後回收的問卷上。」結果隔週便收到數十件煩惱諮詢。
從那以後,每堂課的開頭,就是我跟學生的「人生煩惱諮詢室」。
平時大家雖然沒有特別提起,原來都暗自為煩惱傷神啊……。
我想說的是,即使年齡、性別、職業有所不同,企業人士和大學生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沒有解答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說穿了,就是不懂得「思考方法」。
■哲學為何「實用」?
取得博士學位之前,我一直都在鑽研學術領域研究;取得學位之後,我突然起心動念,把堪稱「世界上最不實用」代名詞的 「哲學」當作經營項目,成立了顧問公司。
想必許多人會質疑:「真的假的?哲學也能賣錢?」
「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在大學爭論艱澀的理論」,恐怕是大眾對哲學家的普遍印象。
實情是,我們現在參與了人資公司瑞可利(Recruit)、獅王(LION)、巴而可百貨集團(PARCO)、人資公司Persol Career(doda)等足以代表日本的大型企業的專案計畫,定期舉辦體驗講座,提供專業諮詢,將哲學「出貨」給需要的客戶。
我們究竟在做什麼?
為什麼日本現在的企業「需要哲學」呢?
我們時常在職場聽見以下對話:
「這種事不要問人,自己思考!」
「不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自己動動腦!」
問題是,「自己思考」具體上到底該怎麼做呢?
例如這個問題:「人生意義何在?」
許多人遇到這類「哲學大哉問」,常會突然間不知所措。
即使嘗試思考也看不見方向,千頭萬緒,不知道結論在哪。
如果連第一步該思考什麼都不曉得,當然無法站上起點。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思考也沒用」、「有時間胡思亂想,不如先把工作做好」,想必有不少人思考到一半就惱羞成怒,放棄思考。
那麼,請看看下列問題:
「消費者最看重什麼價值?」
「什麼樣的嶄新企劃能收服每一個人?」
「什麼叫做人人平等工作的職場環境?」
這些全是職場相關的核心問題,各位要如何思考,找出答案呢?
裡面恐怕沒有「唯一正解」。
但也不能將問題貼上「無解」的標籤,放入抽屜,放棄思考。
我們在工作現場實際遇到的問題,可能更加嚴肅複雜。
「套出消費者的真實心聲!」上級如此命令時,我們只能仰賴心裡知道沒什麼效的「既定方法」去調查。
「提出可以說服所有人的嶄新企劃!」老闆下達命令時,我們只能「做做表面」,不清楚該怎麼樣觸及核心。
「把職場打造成社會性別平等的友善環境!」也許你有很好的出發點,但自以為不錯的提案卻適得其反,給人「這項制度是為了提升業績、維持工作效率」的錯誤印象。
這些要求,做也錯,不做也錯,簡直是刁難,各位是否多少在生活中遇到過呢?
「無法立刻提出解決對策」、「這件事涉及過多層面,不知如何建立大方向」等諸多問題,是現代職場常遇到的困境。
因此,「找出課題、建立課題」並相信執行之後可以解決問題,跟「解決問題」本身一樣重要。
本書介紹的「哲學THINKING ®」(哲學思考),可以幫助各位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卡住時,藉由有效的思考方式抽絲剝繭,找出前進的方向。
人生、工作、人際關係……無論在任何情境下,當你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是想壯大自己的小點子,這套思考法都能派上用場。
例如:
「我連自己在煩惱什麼都不知道。」
「我想挑戰新事物,卻連該從哪裡著手都不知道。」
上述情形,哲學思考皆能發揮莫大功效。
學會本書傳授的哲學思考,能幫助您理清思路,建立說話的順序,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制定出合適的課題。
人類面對捉摸不清的事物,特別容易感到不安。
但是不用擔心,因為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日常的煩惱,多數都能透過提前制定合適的課題卸下重擔,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
可是,想必也有不少人抱持懷疑態度:「哲學很難吧?」、「哲學沒有正確答案吧?」這些人一半說對了,一半說錯了。
哲學是「思考方式和動腦」的綜合學問。
實際上,哲學可以無限延伸思考;思考延伸得越深越廣,難度也會提高。
由於思考的本質沒有止盡,才會給人「哲學很難」的印象。
相對的,若將「使用各種方法發掘世界萬物的課題」視為哲學,哲學跨越了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與眾多人士攜手同心,創造出包羅萬象的「思考方法」。
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藉由發現新的思考方式,得以用與至今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視野拓寬了,看似無解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哲學就是人類歷經漫長歷史,開發出來的萬能工具箱。
■只要改變「提問方式」,就能看見新世界
哲學最重要的一項技藝,就是改變「提問方式」。絕大部分人遇到煩惱或問題時,都會尋求「答案」以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有人懷抱這樣的煩惱:「真正的我,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有時我們這也想做,那也想做,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迷失方向。
有時則相反,意興闌珊,這也不想,那也不想,因為找不到具體目標而迷失方向。
無論哪一種,人都會試圖尋求「答案」。
可是,倘若「真正的我」根本不存在呢?
如此一來,無論再怎麼努力分析「真正的我想要做什麼」,必定得不出答案。因為……
A「想這麼做的我」。
B「想那麼做的我」。
C「不想這麼做,也不想那麼做的我」。
上述ABC,都是「我」。
都是能夠真實感受到的「我」。
那麼,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真正的我」呢?嗯……到底在哪裡啊?
如果是這種情形,你一開始就搞錯問題方向了。或者說,搞錯建立問題的方法(問法)了。
與其問:「真正的我想要做什麼?」
不如問:「真正的我真的存在嗎?」
如此一來,心裡也會感到輕鬆一些,得以用最自然的態度變換思考。
因為,既然「真正的我」並不存在,即使想破了頭也是白忙一場。
在商場開發新產品也一樣。
假設眼前有一件「新型自行車開發案」。
老闆要你交出「前所未見的嶄新靈感」,想必會是一項艱難任務。
因為,如果只是把現有自行車款改良得帥氣一點,實在稱不上「嶄新發明」。
那麼,假設老闆說「什麼問題都好,只要是跟『自行車』有關,通通交出來」,這樣是不是容易多了?
「追根究柢,自行車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自行車要用踏板前進呢?」、「非得使用腹部和背部的力量嗎?」、「自行車算移動用的交通工具嗎?」諸如此類,一下子就能想到很多問題吧。
絞盡腦汁思考自行車的定義之後,你可能突然發現:我們也可以來做一輛需要用全身最大力氣的自行車啊!
或是乾脆拿掉「移動目的」,開發專為運動、休閒娛樂打造的自行車。
事實上,真有自行車因為這樣而誕生。
左側照片是一種叫做「FAZOM」的自行車,操作時如同划船,利用全身的屈伸運動來前進。這是和我一同創辦哲學公司的吉辰櫻男自行研發的商品。
對現有的「使用旋轉踏板前進」方式提出「質疑」,基於「想要發揮人體最大極限的力量,就要用車架限制人體動作」的概念,構思出全新的自行車種。
除此之外,還拿掉了「方便省力」的目的,強調「將全身的能量變換為速度」的體驗和理念,藉以創造出核心賣點,更打造出特殊市場需求,成功在洛杉磯等特定區域販售。
想要研發能打開新市場的新產品,獲得特殊市場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現有產品提出質疑,在仔細觀察分析之後,建立新的核心賣點。
共通做法是在「尋求答案」之前,重新審視問題的前提及問法,找出意想不到的視角,使原地打轉的思緒得以前進。
換句話說,質問事物的「本質」除了可以轉換心情,有時還能不小心找到答案。
■丟開困難的知識
想要實踐哲學思考,不需要用到最新的商業技巧,也不需要學習特別的哲學知識。
有時哲學知識能帶來許多靈感,但是站在「哲學式思考」的角度,現階段不需要去死背那些東西。
舉個實際例子,以「追求智慧必須先熱愛智慧本身」理念聞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思考方式就很值得參考。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追求的命題是「好好活著」,他的弟子柏拉圖是影響後世甚鉅的重要人物。
蘇格拉底經由友人之口得知這樣的神諭:「世界上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但他本身完全沒有身為智者的自覺。
為了尋求神諭的真正意義,他和政治家、作家等世間普遍認為的智者,展開了一連串的答辯,結果這些人一一被蘇格拉底駁倒,顯露出無知。
於是,蘇格拉底發現了一件事:
世間普遍認為很有智慧的人,雖然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能言善道,卻不懂何謂真正重要的事物,例如「善與美」。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卻假裝自己很懂。蘇格拉底和他們不同的是,他清楚明白自己的「無知」。
這稱作「無知之知」,即「無知的自覺」。正因蘇格拉底知道自己只是「汲汲營營追求善與美的人」,所以認為自己不是智者。
這是思考萬物事理相當重要的「心理建設」。「懷疑自己知識的人」、「對自己的無知有所自覺,並能尋求真相的人」,這兩種人非常強大。
說來,那些在大學被稱作「哲學專家」的人,一開始也是哲學的門外漢。他們只是接受了老師和前人的指導,慢慢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思考法,才找到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此而已。
如同我在開頭說的,本思考法超乎眾人想像,可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甚至商場上。
本書介紹的「哲學思考」既能單人使用,也適合多人互動講座。
我把自己撰寫哲學論文、思考哲學問題時,自然養成的思考步驟,整理成任誰都能輕鬆仿效的萬用思考術。
我也把這套方法應用在企業講座上,並且發現,每當我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講解課程,企業人士總會訝異地問:「簡直令我大開眼界!太厲害了!你是如何辦到的?」漸漸地,這套方法開始受到關注。
回過神來,我們參與了大型企業的組織開發、市場行銷調查、網站核心理念建構等計畫案,最近也展開了「哲學THINKER®(哲學思考人)培訓、檢定課程」教學事業。
來上課的客戶包括「IBM」、「東芝」、「橫河電機」等大企業的品牌顧問、設計研發員與美術設計師,也有人把設計思考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成功運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
■只需準備「幾張A4紙與一支筆」
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您發掘、擬定當下最合適的課題,解決生活上、職場上遇到的關卡,需要的工具只有三、四張A4紙與一支筆而已。
連便利貼和白板都不需要。
只有在文字無法表達清楚,非得藉由圖像來幫助理解的情況下,可能需要用到白板,但絕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
等方法熟悉後,甚至連紙和筆都用不到,只要動腦就可以了。
當你迷失在人生、工作的道路上,不知該選哪條路時,哲學思考能迅速為你指引出明亮的路。同時,這也是專屬於你的「人生指南針」。
不過,「蘇格拉底不是一天造成」。
簡單來說,哲學必須「鍛鍊思考力」。
先從每天花十分鐘開始,持續鍛鍊思考,久而久之,就能練出強韌的思考力。
各位讀完本書後,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掌握輕鬆跨越人生、職場難題的最強工具。
哲學思考力將影響五年後、十年後的商業競爭
「我想做出熱銷商品,但是不知道第一步該如何構思?」
「我丟出很多新企劃的點子,但每一種都隨處可見,我已經無法分辨『什麼才叫好』了。」
「我很懷疑,使用既有的方法,真能得知消費者的想法和價值觀嗎?」
「『勞動型態改革』是日本近幾年的熱搜單字,實際上到底該如何做到?」
以上全是來自企業人士的提問,管理階層和專案經理常認真找我商討這些問題。
國際情勢日漸複雜,我們無法預測五年後、十年後的未來動向,企業和員工如陷迷霧中,開始認真摸索自己應該往哪裡前進。
而年輕人也有類似的迷惘。
「馬上就要開始求職面試,但我完全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
「眼看身邊的朋友迅速成長,我該怎麼做才能像他們一樣,累積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呢?」
「這兩、三年我在職場待得還算愉快,但我應該一直做下去嗎?」
以上是來自大學生和畢業生的提問。
我也在大學教書,有次在二百五十人的大型課堂上提議:「歡迎各位同學把煩惱寫在課後回收的問卷上。」結果隔週便收到數十件煩惱諮詢。
從那以後,每堂課的開頭,就是我跟學生的「人生煩惱諮詢室」。
平時大家雖然沒有特別提起,原來都暗自為煩惱傷神啊……。
我想說的是,即使年齡、性別、職業有所不同,企業人士和大學生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沒有解答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說穿了,就是不懂得「思考方法」。
■哲學為何「實用」?
取得博士學位之前,我一直都在鑽研學術領域研究;取得學位之後,我突然起心動念,把堪稱「世界上最不實用」代名詞的 「哲學」當作經營項目,成立了顧問公司。
想必許多人會質疑:「真的假的?哲學也能賣錢?」
「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在大學爭論艱澀的理論」,恐怕是大眾對哲學家的普遍印象。
實情是,我們現在參與了人資公司瑞可利(Recruit)、獅王(LION)、巴而可百貨集團(PARCO)、人資公司Persol Career(doda)等足以代表日本的大型企業的專案計畫,定期舉辦體驗講座,提供專業諮詢,將哲學「出貨」給需要的客戶。
我們究竟在做什麼?
為什麼日本現在的企業「需要哲學」呢?
我們時常在職場聽見以下對話:
「這種事不要問人,自己思考!」
「不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自己動動腦!」
問題是,「自己思考」具體上到底該怎麼做呢?
例如這個問題:「人生意義何在?」
許多人遇到這類「哲學大哉問」,常會突然間不知所措。
即使嘗試思考也看不見方向,千頭萬緒,不知道結論在哪。
如果連第一步該思考什麼都不曉得,當然無法站上起點。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思考也沒用」、「有時間胡思亂想,不如先把工作做好」,想必有不少人思考到一半就惱羞成怒,放棄思考。
那麼,請看看下列問題:
「消費者最看重什麼價值?」
「什麼樣的嶄新企劃能收服每一個人?」
「什麼叫做人人平等工作的職場環境?」
這些全是職場相關的核心問題,各位要如何思考,找出答案呢?
裡面恐怕沒有「唯一正解」。
但也不能將問題貼上「無解」的標籤,放入抽屜,放棄思考。
我們在工作現場實際遇到的問題,可能更加嚴肅複雜。
「套出消費者的真實心聲!」上級如此命令時,我們只能仰賴心裡知道沒什麼效的「既定方法」去調查。
「提出可以說服所有人的嶄新企劃!」老闆下達命令時,我們只能「做做表面」,不清楚該怎麼樣觸及核心。
「把職場打造成社會性別平等的友善環境!」也許你有很好的出發點,但自以為不錯的提案卻適得其反,給人「這項制度是為了提升業績、維持工作效率」的錯誤印象。
這些要求,做也錯,不做也錯,簡直是刁難,各位是否多少在生活中遇到過呢?
「無法立刻提出解決對策」、「這件事涉及過多層面,不知如何建立大方向」等諸多問題,是現代職場常遇到的困境。
因此,「找出課題、建立課題」並相信執行之後可以解決問題,跟「解決問題」本身一樣重要。
本書介紹的「哲學THINKING ®」(哲學思考),可以幫助各位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卡住時,藉由有效的思考方式抽絲剝繭,找出前進的方向。
人生、工作、人際關係……無論在任何情境下,當你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是想壯大自己的小點子,這套思考法都能派上用場。
例如:
「我連自己在煩惱什麼都不知道。」
「我想挑戰新事物,卻連該從哪裡著手都不知道。」
上述情形,哲學思考皆能發揮莫大功效。
學會本書傳授的哲學思考,能幫助您理清思路,建立說話的順序,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制定出合適的課題。
人類面對捉摸不清的事物,特別容易感到不安。
但是不用擔心,因為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日常的煩惱,多數都能透過提前制定合適的課題卸下重擔,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
可是,想必也有不少人抱持懷疑態度:「哲學很難吧?」、「哲學沒有正確答案吧?」這些人一半說對了,一半說錯了。
哲學是「思考方式和動腦」的綜合學問。
實際上,哲學可以無限延伸思考;思考延伸得越深越廣,難度也會提高。
由於思考的本質沒有止盡,才會給人「哲學很難」的印象。
相對的,若將「使用各種方法發掘世界萬物的課題」視為哲學,哲學跨越了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與眾多人士攜手同心,創造出包羅萬象的「思考方法」。
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藉由發現新的思考方式,得以用與至今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視野拓寬了,看似無解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哲學就是人類歷經漫長歷史,開發出來的萬能工具箱。
■只要改變「提問方式」,就能看見新世界
哲學最重要的一項技藝,就是改變「提問方式」。絕大部分人遇到煩惱或問題時,都會尋求「答案」以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有人懷抱這樣的煩惱:「真正的我,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有時我們這也想做,那也想做,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迷失方向。
有時則相反,意興闌珊,這也不想,那也不想,因為找不到具體目標而迷失方向。
無論哪一種,人都會試圖尋求「答案」。
可是,倘若「真正的我」根本不存在呢?
如此一來,無論再怎麼努力分析「真正的我想要做什麼」,必定得不出答案。因為……
A「想這麼做的我」。
B「想那麼做的我」。
C「不想這麼做,也不想那麼做的我」。
上述ABC,都是「我」。
都是能夠真實感受到的「我」。
那麼,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真正的我」呢?嗯……到底在哪裡啊?
如果是這種情形,你一開始就搞錯問題方向了。或者說,搞錯建立問題的方法(問法)了。
與其問:「真正的我想要做什麼?」
不如問:「真正的我真的存在嗎?」
如此一來,心裡也會感到輕鬆一些,得以用最自然的態度變換思考。
因為,既然「真正的我」並不存在,即使想破了頭也是白忙一場。
在商場開發新產品也一樣。
假設眼前有一件「新型自行車開發案」。
老闆要你交出「前所未見的嶄新靈感」,想必會是一項艱難任務。
因為,如果只是把現有自行車款改良得帥氣一點,實在稱不上「嶄新發明」。
那麼,假設老闆說「什麼問題都好,只要是跟『自行車』有關,通通交出來」,這樣是不是容易多了?
「追根究柢,自行車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自行車要用踏板前進呢?」、「非得使用腹部和背部的力量嗎?」、「自行車算移動用的交通工具嗎?」諸如此類,一下子就能想到很多問題吧。
絞盡腦汁思考自行車的定義之後,你可能突然發現:我們也可以來做一輛需要用全身最大力氣的自行車啊!
或是乾脆拿掉「移動目的」,開發專為運動、休閒娛樂打造的自行車。
事實上,真有自行車因為這樣而誕生。
左側照片是一種叫做「FAZOM」的自行車,操作時如同划船,利用全身的屈伸運動來前進。這是和我一同創辦哲學公司的吉辰櫻男自行研發的商品。
對現有的「使用旋轉踏板前進」方式提出「質疑」,基於「想要發揮人體最大極限的力量,就要用車架限制人體動作」的概念,構思出全新的自行車種。
除此之外,還拿掉了「方便省力」的目的,強調「將全身的能量變換為速度」的體驗和理念,藉以創造出核心賣點,更打造出特殊市場需求,成功在洛杉磯等特定區域販售。
想要研發能打開新市場的新產品,獲得特殊市場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現有產品提出質疑,在仔細觀察分析之後,建立新的核心賣點。
共通做法是在「尋求答案」之前,重新審視問題的前提及問法,找出意想不到的視角,使原地打轉的思緒得以前進。
換句話說,質問事物的「本質」除了可以轉換心情,有時還能不小心找到答案。
■丟開困難的知識
想要實踐哲學思考,不需要用到最新的商業技巧,也不需要學習特別的哲學知識。
有時哲學知識能帶來許多靈感,但是站在「哲學式思考」的角度,現階段不需要去死背那些東西。
舉個實際例子,以「追求智慧必須先熱愛智慧本身」理念聞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思考方式就很值得參考。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追求的命題是「好好活著」,他的弟子柏拉圖是影響後世甚鉅的重要人物。
蘇格拉底經由友人之口得知這樣的神諭:「世界上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但他本身完全沒有身為智者的自覺。
為了尋求神諭的真正意義,他和政治家、作家等世間普遍認為的智者,展開了一連串的答辯,結果這些人一一被蘇格拉底駁倒,顯露出無知。
於是,蘇格拉底發現了一件事:
世間普遍認為很有智慧的人,雖然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能言善道,卻不懂何謂真正重要的事物,例如「善與美」。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卻假裝自己很懂。蘇格拉底和他們不同的是,他清楚明白自己的「無知」。
這稱作「無知之知」,即「無知的自覺」。正因蘇格拉底知道自己只是「汲汲營營追求善與美的人」,所以認為自己不是智者。
這是思考萬物事理相當重要的「心理建設」。「懷疑自己知識的人」、「對自己的無知有所自覺,並能尋求真相的人」,這兩種人非常強大。
說來,那些在大學被稱作「哲學專家」的人,一開始也是哲學的門外漢。他們只是接受了老師和前人的指導,慢慢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思考法,才找到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此而已。
如同我在開頭說的,本思考法超乎眾人想像,可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甚至商場上。
本書介紹的「哲學思考」既能單人使用,也適合多人互動講座。
我把自己撰寫哲學論文、思考哲學問題時,自然養成的思考步驟,整理成任誰都能輕鬆仿效的萬用思考術。
我也把這套方法應用在企業講座上,並且發現,每當我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講解課程,企業人士總會訝異地問:「簡直令我大開眼界!太厲害了!你是如何辦到的?」漸漸地,這套方法開始受到關注。
回過神來,我們參與了大型企業的組織開發、市場行銷調查、網站核心理念建構等計畫案,最近也展開了「哲學THINKER®(哲學思考人)培訓、檢定課程」教學事業。
來上課的客戶包括「IBM」、「東芝」、「橫河電機」等大企業的品牌顧問、設計研發員與美術設計師,也有人把設計思考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成功運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
■只需準備「幾張A4紙與一支筆」
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您發掘、擬定當下最合適的課題,解決生活上、職場上遇到的關卡,需要的工具只有三、四張A4紙與一支筆而已。
連便利貼和白板都不需要。
只有在文字無法表達清楚,非得藉由圖像來幫助理解的情況下,可能需要用到白板,但絕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
等方法熟悉後,甚至連紙和筆都用不到,只要動腦就可以了。
當你迷失在人生、工作的道路上,不知該選哪條路時,哲學思考能迅速為你指引出明亮的路。同時,這也是專屬於你的「人生指南針」。
不過,「蘇格拉底不是一天造成」。
簡單來說,哲學必須「鍛鍊思考力」。
先從每天花十分鐘開始,持續鍛鍊思考,久而久之,就能練出強韌的思考力。
各位讀完本書後,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掌握輕鬆跨越人生、職場難題的最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