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報告3大步驟:說狀況、提要求、給建議

據說,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常對他的下屬說:「資料再多,也要整理成一張文件,讓我能一目瞭然。」
這句話該有多令他的部屬感到驚慌?我們該從這堆茫茫的資料大海中,撈出什麼重點才好?要在如此大量的內容中掌握核心,是身處資訊化社會的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蒐集這麼多資料,最終其實都是為了做出決策;如果你知道這份報告的目的是什麼,自然就能寫出核心重點。因此,只有在了解「我究竟應該報告什麼」之後,才有辦法刪掉不合適的內容。雖然這世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報告書,但必須對主管報告的臺詞,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

1. 我們目前的狀況是○○。(狀況報告)
2. 請您△△。(要求報告)
3. 我會建議□□。(建議報告)

「這份建議報告的重點是什麼?」先釐清這個問題,才能讓對方接受你的提議。
你必須先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才有辦法傳達明確的建議和行動計畫。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反正就算我提出建議,你還是會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或「如果我提出建議,就變成我的責任了」這樣的情況不斷上演,所以有很多人刻意稱自己為「單純傳達訊息的傳訊者」。
但是,若想累積自己的企劃功力,就得好好訓練建議報告能力才行。
簡單來說,你的目的必須明確,寫出來的內容才能清晰明瞭,也能避免變成長篇大論。
因此,在報告之前,先問問看自己:「究竟該講哪些內容?」回想一下你的目的後,再刪掉那些與談話目的不相關的部分吧!
當對方提出「用一句話簡單說」的要求時,你不能只是單純縮短報告內容,而是在縮減成一句話的同時,思考一下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否與目的相符。

難為情、尷尬的事,怎麼簡單說明?

你一定也有雖然說了一段話,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麼的經驗,也很常遇到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的情況,或是明明已經長話短說了,卻仍找不到任何重點。
而 2What 法(What → So what),是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並擷取出最終重點的提問方式。
金度均(按:曾是韓國重金屬樂團白頭山的吉他手)是我和我先生都很喜歡的一名吉他手。他曾經上過韓國綜藝節目《黃金漁場 Radio Star》,當時我們在電視前看到一半,突然發生了讓我們捧腹大笑的事情。
主持群之一的Super Junior 成員金希澈問他:「你家現在還很有錢嗎?」他聽完後回答:「嗯,也不是那個樣子啦……也就是說不見得是那個樣子,現在就是像那樣、稍微有那麼一點,我們怎麼其他話題聊著聊著,現在就扯到……。」
另一名主持人金九拉(按:韓國搞笑藝人)聽了好一陣子,劈頭就問:「你在說什麼啊?」他被這麼問之後顯得有些慌張,露出尷尬的笑容並表示:「我不是超級有錢人啦。」
我和先生看到這一幕,一直笑個不停,因為我以前的講話風格和他很像。金度均似乎是想要表達「我雖然是有錢人,但可能不是你想的那種有錢人」、「我雖然有錢,但是直接說出來有點難為情」這種複雜的心情,沒想到說明變得越來越長。
只要一陷入「可以那麼說,但好像也不能那麼說」的想法之中,思緒開始變得混亂,就會落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窘境。
所以總是聽我滔滔不絕、說個不停的先生都會問一句:「你在說什麼?」我只要一聽到這句話,就會放聲大笑,心想:「啊,原來我想說的是這個啊!」然後再重新整理一次自己的思緒。
這種情況不斷持續發生,最後讓我養成了先整理好「現在我想說的是這些」的習慣,不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算是受過了「先整理出重點再開口」的訓練。
雖然我和先生都是金度均的歌迷,但假如我是他的主管,恐怕會覺得心很累,因為我必須不斷的問他:「你在說什麼?」
一直聽到這樣的話,報告的人肯定會感到很洩氣,講了那麼一大串,卻被反問自己在說什麼。所以我們在開口之前,最好先利用2What法整理自己要說的話。


可是,我聽不懂主管在問什麼?

說到這裡,每次上課,總會有人提出這種疑問:「可是……我聽不太懂主管在問什麼耶。」
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嗎?其實,就是因為那個人沒在聽,或是其實他根本就不想聽;不過,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完全聽不見。
你可能會想問:「聽不見?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人類只會聆聽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
對於別人的碎碎念,你會照單全收嗎?你會在聽完之後覺得「原來如此!我一定要照著做」嗎?其實,更有可能的是你早就聽到恍神了。為什麼?因為你覺得那些話不重要,所以根本聽不見;如果我認為某件事不重要,那不管別人再怎麼說,我還是聽不見。
這是真的嗎?其實,當我還在第一企劃上班時,有過一有新專案,就被派到不同組的經驗。那3年來,我待過A組,去過B組,也去了C組;所以我曾在梨泰院(按:位於韓國首爾龍山區的著名商圈)上班,又曾去江南(按:首爾漢江以南的重要商業地帶)辦公,一直不斷被調到各種類型的主管下面工作。
當時,讓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每個主管注重和在意的地方都略微不同。舉例來說,有些人最注重在策略上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總會說:「成敗就在於最後找不找得到這個原因。」
有些人則認為想法都差不多,非常重視實務上的執行,他們會說:「工作到最後都是要呈交的,做出來的成果都差不多,差別只在於誰能在期望的時間內乖乖聽話、好好執行而已。」
另外,有些人非常重視「這究竟是什麼」的精準定義,所以習慣說:「好,我們再整理一次,一定要更精準的解釋出這是什麼意思才行。」最後,當然也有些主管會說:「夠了,預算最重要。」
如果是自己重視的部分,他們都會給予非常敏感的反饋,至於其他部分就會大致略過。所以,我曾照著A主管最初教我的做法,來到B主管的小組,卻得到了「這報告根本沒有任何內容」的反饋。
這就是因為,A主管極為重視策略,因此非常注重該如何深入使用各種因素;但是,B主管對策略沒什麼興趣,反而注重細節上的執行。因為他們彼此重視的東西不同,所以常常發生這種情況。
人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所想的部分比較重要,其他部分便容易忽略;正因為我們是這麼想的,所以在整理內容時,也會以自己重視的東西為主軸。
所以,與聽者在工作上多有默契,似乎也和報告的專業度一樣重要。掌握對方的行事風格和注重的面向,也可說是核心實力之一。自己也能報告得很好?獨自練習報告技巧?用超讚的報告書來擊倒一切?這些都是不像話的命題。我必須再次強調,報告的完成度取決於聽者。

建議報告:公司不是用語言,而是以數字運作的

我們來想想看,建議報告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其實,答案就是:「真的需要那個建議嗎?」
為了說服對方,讓對方產生「一定要接受這項建議才行」的想法,你必須讓他認知到問題何在。因為,對公司來說:提案(建議)=執行=費用。
也就是說,所謂的提案,就代表要投入人力和時間,也就等於要花錢,所以,他們會需要根據來判斷是否值得花這筆錢。
因此,在歸納問題時,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而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整理出對方會重視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是人事組的主管,最近公司經常加班、員工接二連三的病倒,沒有人是健康的,導致公司士氣低落,然後,老闆要我提出解決這個狀況的建議報告。
那麼,如果只是單純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我當然會覺得員工生病很令人不捨,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

〔自己立場上的問題〕員工生病令人不捨。
〔問題〕員工生病。
〔建議〕公司幫忙管理健康。

這種建議一點影響力都沒有。站在老闆的立場上,當然會覺得:為什麼公司要為他們花那些錢?
所以,我們一起來想想,為什麼員工生病會是公司的問題吧!
這為什麼是公司的問題?

→ 嗯……如果員工生病,醫藥費方面的補助就會增加。
→ 如果要補足請病假的人力,也需要一筆花費。
→ 如果員工因病辭職,就會浪費掉這段期間培養他的費用與時間。
總而言之,員工如果生病,公司需要花很多錢。

從公司的立場來看,這是個可以接受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必須認知到,由於公司不是用語言,而是以數字運作,因此,我們還要計算出這項建議可以讓公司省下多少醫藥費,至於標題也會因數據而有所改變。

〔修改前〕我的立場:為公司員工的「健康經營」建議。
〔修改後〕公司立場:為減少公司10%醫藥費的「健康經營」建議。

在記錄問題時,也不能從自己的立場寫出「最近有○○%的員工生病」這種句子,而是要站在公司或主管的立場上,寫出他們會在意的事情,像是「最近公司醫藥費增加○○%」。
這麼做,他們才會覺得你提出的問題具有緊急性、必須盡快解決,也會傾向於採納你的建議。
也就是說,建議報告書的核心在於提出對方能夠接受的問題,並提供該問題的解決建議,但你還必須讓對方知道該建議是否為最佳選擇,所以,你要提出比較過後得出的優勢(你看,相較之下這是個不錯的建議吧?)或案例(你看,這個是大家都採用的建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