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快一點?不是過度使用身體,要檢視動作
當我們因能力不足而苦惱時,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工作的架構。豐田生產系統告訴我們,不改變工作的架構,只是一個勁兒的自責,不可能提升效率。
例如,這套系統有一個說法是,把動作變成勞動。我們認為是工作的「動作」中,沒有附加價值的多餘動作出乎意料的多。如果不改善這些部分,就算忙得滿頭大汗,嘴裡唸著忙死了、糟了,也無法提升效率。
放著多餘、浪費的動作不管,只是催促部屬要「快一點」、「只要去做,一定做得到」,這不就是所謂錯誤的精神主義(Spiritualism)嗎?
豐田生產系統排斥這種精神主義,不論說得多有道理,也無法縮短時間。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的減少浪費。
豐田進度管理中還有另一句名言:「時間是動作的影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把時間視為問題來檢討,就要先徹底分析動作,並著眼於造成浪費的多餘動作。也就是說,要改善結果,就得回溯源頭,檢視造成這種結果的一連串流程,然後改善過程。
日本能率協會的技術顧問新鄉重夫,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件事:「時間一點也不重要。只要改善動作,自然可以縮短時間。」
奠定豐田生產系統的人,就是曾經擔任豐田工廠廠長、副總經理的大野耐一。大野耐一在1950年代後期,曾經向一個人尋求建議,這個人就是新鄉重夫,由此可見上述這句話的重要。要減少時間的浪費,不是要看著碼錶倒數計時,而是要仔細審視動作。
不考慮工作的架構與過程,只是無理的要求「快還要更快」,這樣不過是增加勞動強度而已。
工作不是把時間切開來零售以換取金錢,也不是要過度使用身體以達成目標;為了讓工作能更輕鬆一點,就應該要發揮智慧。
這套系統的目標,就是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製造更好的東西,其關鍵在於:在必要時、使用必需數量的必要物品。
聽起來很簡單,卻沒那麼容易實踐。汽車產業複雜且十分龐大,據說所用的零件多達3萬個、相關企業多達20萬家,而且還必須因應時刻都在改變的需求,以維持全球競爭優勢,所以得靠每一個人持續發揮智慧。
不要流於嘴巴講講的精神主義,也不要一味的增加勞動強度,而是要好好想想:「只要消除浪費,時間自然就會縮短。因此應該做些什麼才好?」改變工作的架構,才是關鍵所在。
反覆多問「為什麼」
結果不如預期時,就回溯至源頭找出原因,這是豐田的開山祖師豐田佐吉過去一直使用的方法。
豐田佐吉申請了84件日本專利、13件外國專利,創立豐田紡織(現TOYOTA 紡織)、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現豐田自動織機)等公司,支撐了日本的主要產業――纖維業。
然而豐田佐吉熱衷於發明自動織布機的時代,是日本的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當時資金不足,技術和基礎建設也匱乏,老是無法織出優良的布匹。回溯源頭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在於,在日本取得的絲線,都是品質惡劣的絲線。
豐田佐吉發現,如果沒有品質優良的絲線,研究也不會有進展,而且就算真的打造出優良的自動織布機,還是有其極限,所以決定自行生產絲線。
他叫來左右手,也就是過去曾被派去美國調查產業情況的西川秋次(後來成為豐田紡織董事、豐田自動車工業監察人等),委託他去辦一件事:「我找遍全日本,也找不到需要的絲線。你可以在這裡成立紡紗事業,為我生產品質優良的絲線嗎?」
豐田自動紡織工廠因此誕生。為了取得品質優良的綿線而創立的紡紗事業,和利用高性能自動織布機的織布事業相輔相成,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戰爭景氣,讓豐田紡織的業績扶搖直上。
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反覆多問幾次為什麼、回溯源頭,找出核心的真正原因並加以改善,這就是豐田生產系統的傳統。
一般管理學所提倡的是5W1H,亦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何時、何地、誰、什麼、為什麼、如何),但有人說豐田的這套系統則是「Why、Why、Why、Why、Why、How」,可見這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傳統。
反覆討論通常只得到藉口,要結果就動手
「立刻進行」、「先做看看」,可說是商場上必勝的條件,不過總是有兩件事困擾著我們:
①大事很難輕易的說做就做。
②進行得不順利時,又無法回頭,讓人很困擾。
其實有一個訣竅,可以一次解決這兩種困擾,那就是一開始的行動要從小處著手。
某公司試圖導入豐田生產系統,但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聲浪,導致改善進度不如預期。反對的意見不外乎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至今為止都很順利,所以沒有必要改」、「預算不夠」、「沒有前例」等。
一旦陷入要改還是不改的議論,通常不改的一派都會占優勢。因為每個人對於改變都會覺得不安,最好是一切照舊,這是人之常情。討論怎麼改還比較有建設性,如果只是反覆爭論要改還是不改、陷入膠著,可說是浪費時間。
所以該公司總經理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成立「立刻執行課」。
他將改善分成要花大錢的重大改善,以及不太花錢的小改善,然後分別處理如下,成效十分顯著:
①要花錢的重大改善,就花時間好好討論。
②不太花錢的小改善就立刻執行,之後再討論。
透過「立刻執行課」,也可以讓主張不要改的反對陣營人士,看到現場與實物的實況,藉此讓他們提出更具體的糾正改善意見,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反對。
改善某個地方,然後再將其放上檯面供大家檢視。如果有問題,就再改善;如果沒有問題,照這樣繼續執行即可。
重大改善如果分割成小改善,也可以立刻執行,因為是小改善,就算不順利也可以回頭。雖然豐田生產系統強調萬一不順利,就要再進一步改善,不過隨著時機和場合的不同,就算做出撤退的決定也無妨。
持續累積這項作業後,一開始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會慢慢改變主意,發現到改善也是一件好事,於是該公司在導入豐田的這套系統上,便開始確實的步上軌道了。
行不通才放棄,好過贏得爭論啥也不做
豐田喜一郎表示,先做看看的重要性,是自己和父親豐田佐吉比較之後所體會到的。豐田佐吉因為家境貧困,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是實幹派的人。相對的,豐田喜一郎則是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工學院畢業,之後還進入同大學法學院學習的理論派。
因此,每次只要一起爭論,贏的一定會是喜一郎,他也一直以為先討論、後實踐才對。
可是有一天,喜一郎的想法改變了,他這麼說:「我和父親因為某件事發生爭論,而我贏了――我判斷那件事並沒有立刻實行的價值。那時因為父親說『反正先做再說』,所以我不得不去做。沒想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然得到不錯的成果。從那之後,我就不再以討論為優先了。」
豐田生產系統在進行重要大事時非常謹慎(請參閱第2章)。但只要不是大事,這套系統就倡導「先實行看看再說」,比起討論,更重視實行。
最要不得的是,把時間浪費在「改,還是不改」的無謂爭論中,更糟糕的是,自己什麼都不做,卻說得一口「不做的好藉口」。豐田生產系統認為,這種人什麼事都做不成。
我想,各位小時候都曾練習騎腳踏車。重重的摔車、痛過之後,最好再立刻騎上腳踏車,這樣一來就可以消除恐懼的感覺,學會騎腳踏車的訣竅。
如果在感受到痛的時候,就放棄騎腳踏車,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學會。什麼都不做、只會反對的人,不就像是放棄學騎腳踏車的人嗎?
時間用在讓部屬自己找解答
好的主管不會說教,相對的,他會提供有吸引力的提示,詢問:「你覺得如何?」然後等待部屬的意見。此外,好主管也不會給答案;他會提供建議、數字等,很有耐心的協助部屬自行找出解答。換言之,好主管會在部屬身上花時間。
關於豐田的人才培育,某位豐田人曾這麼說:「要說什麼是必要的,其實就是自己去找出解答。進行改善時,人們會希望盡快得到解答,所以在指導部屬時,要有點耐心,問問他:『你覺得如何?』然後加上『這個解答比豐田生產系統的想法更進一步了』、『這反而是退步了』等評語,讓部屬理解。」
如果只是追求縮短工作時間,下命令指揮部屬那裡要這樣做、這裡這麼做就好,反而比較有效率。
然而,豐田生產系統絕對否定這種做法,認為「別搞得像個虎媽」。先讓部屬自己思考,當他有了主意,就提供建議;有時也放手讓部屬去做,然後視結果再讓他去思考,這就是豐田進度管理的做法。
至於為什麼要用這麼花時間的方法,某位豐田的優秀人才E先生,提供了他年輕時的經驗。
當時主管命令E先生去進行某項改善。他雖然想出了幾個方案,卻無法鎖定一個方案來實施,結果主管什麼都沒說,只是指出每一個方案的優、缺點。E先生因此得以鎖定一個方案,完成改善的任務。
當他去報告工作狀況,結果主管問他:「你看到結果了嗎?」E先生於是再回到現場,又發現還有幾個問題,就再次著手改善。
之後他再向主管報告,這次主管問他:「你可有把這個改善『橫展』?」所謂的橫展,指的是橫向擴散,也就是將成功的改善經驗,推廣到其他產線與部門。據說E先生當時也不禁覺得:「這樣下去,真是沒完沒了啊。」
這樣來回不知幾次之後,有一天,E先生突然對於自己想到的改善方案有了信心,開始認為「就照自己的想法做看看」,而不再事事請教主管的意見,後來E先生終於可以很有自信的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推動改善對策。
同時,主管交辦的課題也越來越困難,不過最後E先生終於可以說:「培育人才時要逐步提高目標,一開始從『去修正這個製程』開始,然後變成『去修正這條產線』,甚至是『修正這個工廠』,最後是『讓那家公司由虧轉盈』,逐步提高門檻。因為我受過大野先生的訓練,現在就算叫我去重整某家虧損的公司,我也不會驚慌失措。」
當我們因能力不足而苦惱時,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工作的架構。豐田生產系統告訴我們,不改變工作的架構,只是一個勁兒的自責,不可能提升效率。
例如,這套系統有一個說法是,把動作變成勞動。我們認為是工作的「動作」中,沒有附加價值的多餘動作出乎意料的多。如果不改善這些部分,就算忙得滿頭大汗,嘴裡唸著忙死了、糟了,也無法提升效率。
放著多餘、浪費的動作不管,只是催促部屬要「快一點」、「只要去做,一定做得到」,這不就是所謂錯誤的精神主義(Spiritualism)嗎?
豐田生產系統排斥這種精神主義,不論說得多有道理,也無法縮短時間。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的減少浪費。
豐田進度管理中還有另一句名言:「時間是動作的影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把時間視為問題來檢討,就要先徹底分析動作,並著眼於造成浪費的多餘動作。也就是說,要改善結果,就得回溯源頭,檢視造成這種結果的一連串流程,然後改善過程。
日本能率協會的技術顧問新鄉重夫,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件事:「時間一點也不重要。只要改善動作,自然可以縮短時間。」
奠定豐田生產系統的人,就是曾經擔任豐田工廠廠長、副總經理的大野耐一。大野耐一在1950年代後期,曾經向一個人尋求建議,這個人就是新鄉重夫,由此可見上述這句話的重要。要減少時間的浪費,不是要看著碼錶倒數計時,而是要仔細審視動作。
不考慮工作的架構與過程,只是無理的要求「快還要更快」,這樣不過是增加勞動強度而已。
工作不是把時間切開來零售以換取金錢,也不是要過度使用身體以達成目標;為了讓工作能更輕鬆一點,就應該要發揮智慧。
這套系統的目標,就是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製造更好的東西,其關鍵在於:在必要時、使用必需數量的必要物品。
聽起來很簡單,卻沒那麼容易實踐。汽車產業複雜且十分龐大,據說所用的零件多達3萬個、相關企業多達20萬家,而且還必須因應時刻都在改變的需求,以維持全球競爭優勢,所以得靠每一個人持續發揮智慧。
不要流於嘴巴講講的精神主義,也不要一味的增加勞動強度,而是要好好想想:「只要消除浪費,時間自然就會縮短。因此應該做些什麼才好?」改變工作的架構,才是關鍵所在。
反覆多問「為什麼」
結果不如預期時,就回溯至源頭找出原因,這是豐田的開山祖師豐田佐吉過去一直使用的方法。
豐田佐吉申請了84件日本專利、13件外國專利,創立豐田紡織(現TOYOTA 紡織)、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現豐田自動織機)等公司,支撐了日本的主要產業――纖維業。
然而豐田佐吉熱衷於發明自動織布機的時代,是日本的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當時資金不足,技術和基礎建設也匱乏,老是無法織出優良的布匹。回溯源頭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在於,在日本取得的絲線,都是品質惡劣的絲線。
豐田佐吉發現,如果沒有品質優良的絲線,研究也不會有進展,而且就算真的打造出優良的自動織布機,還是有其極限,所以決定自行生產絲線。
他叫來左右手,也就是過去曾被派去美國調查產業情況的西川秋次(後來成為豐田紡織董事、豐田自動車工業監察人等),委託他去辦一件事:「我找遍全日本,也找不到需要的絲線。你可以在這裡成立紡紗事業,為我生產品質優良的絲線嗎?」
豐田自動紡織工廠因此誕生。為了取得品質優良的綿線而創立的紡紗事業,和利用高性能自動織布機的織布事業相輔相成,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戰爭景氣,讓豐田紡織的業績扶搖直上。
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反覆多問幾次為什麼、回溯源頭,找出核心的真正原因並加以改善,這就是豐田生產系統的傳統。
一般管理學所提倡的是5W1H,亦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何時、何地、誰、什麼、為什麼、如何),但有人說豐田的這套系統則是「Why、Why、Why、Why、Why、How」,可見這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傳統。
反覆討論通常只得到藉口,要結果就動手
「立刻進行」、「先做看看」,可說是商場上必勝的條件,不過總是有兩件事困擾著我們:
①大事很難輕易的說做就做。
②進行得不順利時,又無法回頭,讓人很困擾。
其實有一個訣竅,可以一次解決這兩種困擾,那就是一開始的行動要從小處著手。
某公司試圖導入豐田生產系統,但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聲浪,導致改善進度不如預期。反對的意見不外乎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至今為止都很順利,所以沒有必要改」、「預算不夠」、「沒有前例」等。
一旦陷入要改還是不改的議論,通常不改的一派都會占優勢。因為每個人對於改變都會覺得不安,最好是一切照舊,這是人之常情。討論怎麼改還比較有建設性,如果只是反覆爭論要改還是不改、陷入膠著,可說是浪費時間。
所以該公司總經理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成立「立刻執行課」。
他將改善分成要花大錢的重大改善,以及不太花錢的小改善,然後分別處理如下,成效十分顯著:
①要花錢的重大改善,就花時間好好討論。
②不太花錢的小改善就立刻執行,之後再討論。
透過「立刻執行課」,也可以讓主張不要改的反對陣營人士,看到現場與實物的實況,藉此讓他們提出更具體的糾正改善意見,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反對。
改善某個地方,然後再將其放上檯面供大家檢視。如果有問題,就再改善;如果沒有問題,照這樣繼續執行即可。
重大改善如果分割成小改善,也可以立刻執行,因為是小改善,就算不順利也可以回頭。雖然豐田生產系統強調萬一不順利,就要再進一步改善,不過隨著時機和場合的不同,就算做出撤退的決定也無妨。
持續累積這項作業後,一開始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會慢慢改變主意,發現到改善也是一件好事,於是該公司在導入豐田的這套系統上,便開始確實的步上軌道了。
行不通才放棄,好過贏得爭論啥也不做
豐田喜一郎表示,先做看看的重要性,是自己和父親豐田佐吉比較之後所體會到的。豐田佐吉因為家境貧困,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是實幹派的人。相對的,豐田喜一郎則是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工學院畢業,之後還進入同大學法學院學習的理論派。
因此,每次只要一起爭論,贏的一定會是喜一郎,他也一直以為先討論、後實踐才對。
可是有一天,喜一郎的想法改變了,他這麼說:「我和父親因為某件事發生爭論,而我贏了――我判斷那件事並沒有立刻實行的價值。那時因為父親說『反正先做再說』,所以我不得不去做。沒想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然得到不錯的成果。從那之後,我就不再以討論為優先了。」
豐田生產系統在進行重要大事時非常謹慎(請參閱第2章)。但只要不是大事,這套系統就倡導「先實行看看再說」,比起討論,更重視實行。
最要不得的是,把時間浪費在「改,還是不改」的無謂爭論中,更糟糕的是,自己什麼都不做,卻說得一口「不做的好藉口」。豐田生產系統認為,這種人什麼事都做不成。
我想,各位小時候都曾練習騎腳踏車。重重的摔車、痛過之後,最好再立刻騎上腳踏車,這樣一來就可以消除恐懼的感覺,學會騎腳踏車的訣竅。
如果在感受到痛的時候,就放棄騎腳踏車,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學會。什麼都不做、只會反對的人,不就像是放棄學騎腳踏車的人嗎?
時間用在讓部屬自己找解答
好的主管不會說教,相對的,他會提供有吸引力的提示,詢問:「你覺得如何?」然後等待部屬的意見。此外,好主管也不會給答案;他會提供建議、數字等,很有耐心的協助部屬自行找出解答。換言之,好主管會在部屬身上花時間。
關於豐田的人才培育,某位豐田人曾這麼說:「要說什麼是必要的,其實就是自己去找出解答。進行改善時,人們會希望盡快得到解答,所以在指導部屬時,要有點耐心,問問他:『你覺得如何?』然後加上『這個解答比豐田生產系統的想法更進一步了』、『這反而是退步了』等評語,讓部屬理解。」
如果只是追求縮短工作時間,下命令指揮部屬那裡要這樣做、這裡這麼做就好,反而比較有效率。
然而,豐田生產系統絕對否定這種做法,認為「別搞得像個虎媽」。先讓部屬自己思考,當他有了主意,就提供建議;有時也放手讓部屬去做,然後視結果再讓他去思考,這就是豐田進度管理的做法。
至於為什麼要用這麼花時間的方法,某位豐田的優秀人才E先生,提供了他年輕時的經驗。
當時主管命令E先生去進行某項改善。他雖然想出了幾個方案,卻無法鎖定一個方案來實施,結果主管什麼都沒說,只是指出每一個方案的優、缺點。E先生因此得以鎖定一個方案,完成改善的任務。
當他去報告工作狀況,結果主管問他:「你看到結果了嗎?」E先生於是再回到現場,又發現還有幾個問題,就再次著手改善。
之後他再向主管報告,這次主管問他:「你可有把這個改善『橫展』?」所謂的橫展,指的是橫向擴散,也就是將成功的改善經驗,推廣到其他產線與部門。據說E先生當時也不禁覺得:「這樣下去,真是沒完沒了啊。」
這樣來回不知幾次之後,有一天,E先生突然對於自己想到的改善方案有了信心,開始認為「就照自己的想法做看看」,而不再事事請教主管的意見,後來E先生終於可以很有自信的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推動改善對策。
同時,主管交辦的課題也越來越困難,不過最後E先生終於可以說:「培育人才時要逐步提高目標,一開始從『去修正這個製程』開始,然後變成『去修正這條產線』,甚至是『修正這個工廠』,最後是『讓那家公司由虧轉盈』,逐步提高門檻。因為我受過大野先生的訓練,現在就算叫我去重整某家虧損的公司,我也不會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