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 專案迷思: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
其實,誰不知道從小到大「朝令夕改」就是一個負面的代名詞,相信在老闆們心中,每次只要改、只要變,而且頻繁度又高,給員工「朝令夕改」的壓力,應該不亞於員工接收到「朝令夕改」的壓力。所以在這裡,主要探討的是兩個關鍵問題:

1.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
2.不論對錯,該如何因應?

1.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
首先,我們來看看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這件事情,我先舉幾個自己在職場、生活或家庭的情境故事給大家分享。
同時,大家也重新回味一下,我在書中一開始對專案管理所下的定義:「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

(1)改變財務預測
記得在半導體工作的那十幾年,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內容,都是「預測」和「規畫」未來公司的發展和計畫,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趨勢來假設未來消費市場可能會有哪些商品,這對於我們 IC 產品會有怎麼樣的需求變動,而這種需求變動需不需要我們擴充產能,增加產能後能帶來多大收益,需要花費多少資金,然後我們現金流和人力資源是否跟得上,等等。
接著這些計畫,最終目的,要不就是和董事會申請預算,要麼就是和合作夥伴報告,甚至需要政府的核准。
前面說了這麼多過程,最主要是凸顯專案牽涉層面非常廣,變動因素非常多,甚至有時候計畫長達五到十年,也就是說預測時間非常的長。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盡可能完整,忙著收集各種不同資訊,幾乎是每天在建立財務模型,或者說,調整數字的時候,可說是天天變、時時變、分分變。
還記得有一次為了跟董事會報告,一週的時間內,針對未來長期的五年計畫,在我電腦裡面,就儲存了將近快 200 多個不同的版本。(那時真的快瘋了。)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到最後呈報的版本,竟還是一開始模擬的版本。
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很機車,又心有戚戚焉,一整個腦袋裡面想的,會不會是: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老闆何苦,為難小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等到回首來時路的時候,我才深刻的體會,就算最後選擇的仍是最初那個模擬版本,但那也是千錘百煉之後認定的最真實反映未來的版本。這些過程是為了選擇,選擇是為了更好。

過程是為了選擇,
選擇是為了更好。

(2)改變研發項目
後來因緣際會,和同事一起參與了流程改善的專案,其中有一個專案是專門幫研發單位「整理」他們服務客戶的專案和流程。
而「整理」的目的,竟然是要從將近 30 多個研發的趨勢產品裡面,砍掉 20 多個產品,要求最後只能留下10個以內的研發項目。
那時候聽到這樣子的消息,心中非常納悶與不解,尤其砍掉的這些專案,都已經投入了非常多資源,甚至有一些,可能都已經接近了可以進入生產或銷售的階段。
這種雖然不是「朝令夕改」,可能只是「春令秋改」或「夏令冬改」,但是對於公司投入資源,還有人力變動,都是非常茲事體大的,為什麼可以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這麼大的變動和決定?
幸運的是,我剛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研發部門大老闆,還有負責整個縮減項目的專案經理,我就請教他們這樣子重大項目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過程還是聊了許多其他細節,但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他們幾乎一致說出的這兩句話:

「情況和當初不一樣了。」
「這樣子對公司比較好。」

他們輕描淡寫地回答,卻給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啟發和新的思維:不一樣就要跟著變;哪裡好就往哪裡去。

不一樣就要跟著變;
哪裡好就往哪裡去。

(3)改變職場賽道
記得當時從台灣半導體公司,被派駐大陸工作的時候,我內心肯定且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會把任期坐滿才回台,甚至還想看看大陸有沒有還不錯的機會,就可以繼續待在那裡發展。
誰知道,大概工作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之後,我突然發生了重大車禍,還好雖然整台車毀了,人卻沒有大礙,也因為如此,突然覺得生命無常,就決定提早回來台灣,結束了外派的日子。
也是在那個時候,心中暗暗下了決定,以後絕對不要再跑這麼遠去工作了,尤其是「父母在,不遠遊」。再加上回台之後的工作內容,還有跟隨的老闆,都讓我滿意到不行,所以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一天還會再踏上中國那片土地,延續職場生涯。更不要說,轉換和半導體產業幾乎不相關的領域,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沒有做不到。

這個轉機是學生時代超級好友的推薦,除了讓我從電子業跨足到金融業,還因為工作職掌的關係,可以跑遍中國大江南北。所以,我做了一個我原來覺得不會再做的決定,「重返中國工作」。(附帶說明一下,薪資條件的提升當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就是這樣,一個工作轉換,相信對我人生接下來的蝴蝶效應,也非常顯著。人算還不如天算,計畫趕不上變化。至少在履歷表上,就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經歷,看似突兀,實則增值。

人算還不如天算,
計畫趕不上變化。

(4)改變選讀科系
另外,像大女兒三年前從台灣前往美國唸書,才念了不到一年多,就碰上新冠疫情,又剛剛好她所在的州,就是第一個發現染疫的地方,在短時間之內,疫情迅速蔓延,所以我們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讓她回台。至少在自己身邊感覺上比較安全。
重點是,誰又能想到,以為只是短暫回台,結果線上網課的這種形式,一上就搞了一年半。這一招讓一堆原來要海外求學的遊子,最後都用連線的方式,「在家裡」感受不一樣的「留洋」體驗。
尤其是,大女兒本來是在美國念醫科先修班,所以很多需要在學校實驗室上的課程,或者是需要一些現場手動的課程,完全沒有辦法進行。
陰差陽錯的情況之下,她除了了解更多美國以外的醫學進修方式,更因為待在台灣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甚至更多實習,接觸到其他各種不同領域的人事物。
後來有一天,她告訴我說,她想要從原來的醫科,轉向心理系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舉雙手雙腳贊成。
其實我心中的 OS 是:「怎麼轉都沒關係,人生本來就該轉來轉去,所有的過程,只不過是階段性的任務,階段性的目標」
誰知道她哪一天,不會從心理系轉到哲學系,從哲學系轉到園藝系,然後再從園藝系又轉回醫學系。看她這麼喜歡看動漫,看韓劇,難保有一天她不會跑去開始演戲。轉來轉去又怎樣,變化無常本這樣。
But,「So What!」我還不是一樣。

轉來轉去又怎樣,
變化無常本這樣。

2.不論對錯,該如何因應?
透過前面這麼多案例,我想大家心裡都應該有個底,就是「朝令夕改」其實是個常態,「朝令夕改」其實是個結果。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在玩一個「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
既然,整個過程是不確定的,而且,就算有確定的目標,也是階段性的。所以,「朝令夕改」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既然知道「變」一個是常態,「改」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因應,這個大家常常會把它看待成一種抱怨,甚至是老闆員工「上下不同心」負面情況的「朝令夕改」?
簡單的來說,可以從「原因」和「對策」一起來「雙管齊下」:
(1)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大家都知道「原因」
很多時候,並不是員工不想改,或者是團隊的成員不想改,最重要關鍵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改」?也就是不知道「朝令夕改」的原因是什麼?
就像有一次我在針對大陸投資案做財務模型,後來老闆叫我調整模型中有關所得稅費用的參數,降低 50%。同時,給了我一份大陸公文,說我們的投資案符合這份文件上的優惠政策,如果到時候我們把文件齊備了,說不定未來公司所得稅費用就可以有 50%的抵減。
所以說,老闆請我把財務模型中的所得稅費用減少一半之後,看看未來資金需求是不是可以大幅減少?如果情況真的是那樣,或許我們就不用向銀行借這麼多的錢,可以省下利息費用。另外,針對本來要延後的投資案,說不定有多餘的資金可以提前執行。
大家想想看,像這樣子的老闆和員工互動場景,你覺得我還會抱怨老闆變動財務模型,和更改財務數字嗎?
就算 10 分鐘之前他叫我做了一版財務預測,接著 10 分鐘之後他突然接到了那份公文,然後叫我迅速模擬另外一版,過程前後雖然只有短短 10 分鐘,甚至不是「朝令夕改」,而是「當下立改」,但是透過他的解說和告知,我心中對這個原因非常的清楚,自然而然會和老闆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共同來處理這樣的「議題」(Issue),而不會因為搞不清楚狀況到底為何而改,在心中和老闆對抗,到最後變成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Problem)。
所以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避免矛盾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2)既然改,大家一起改:讓大家一起想「對策」
還記得,有一次做專案簡報的時候,其中有一塊是預測未來商品價格的漲跌幅度,由於那段期間的市場供需變化非常大,實在很難針對未來是漲、還是跌,估計得非常準確。
這時候,老闆並沒有給我一個確實漲跌幅度的假設,反而是問我,根據過去這段期間的市場變化,我覺得未來的價格趨勢應該是什麼樣的變動比較合理?
哇,我的老闆竟然問「我覺得」耶!
原來只是「被動的」接受指令,現在竟然可以「主動的」參與意見,那一整個「好為人師」的爆棚自信,簡直是瞬間噴發。到最後,我不僅沒有給老闆一個單一的答案,反而自動自發地做了好幾個價格可能變動的模擬。
換句話說,就是老闆沒有叫我改這麼多版,但是我卻求好心切,自己做了好多版本。然後拿著這些不同的可能版本,和老闆一起做討論。
簡單來說,那一次的經驗,重新開啟了我對朝令夕改不同的感覺。突然發現,當我是團隊中的一員,有著參與和建議權的時候,任何的修正,都變成的「必然」,就算老闆指令非常「突然」,整個心態也都非常的「自然而然」。
所以說,簡單覆盤來看:

✔朝令夕改本來就是個常態,因為所有公司、企業或是個人,都是在持續做一個接著一個的專案管理;玩著「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既然過程一直不確定,那麼改來改去的修正,肯定就是個常態。
✔因應朝令夕改這個常態,有兩個建議,可以讓大家上下一心,避免把常態變成變態: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大家都知道「原因」
●既然改,大家一起改:讓大家一起想「對策」

第六章 數位轉型: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
2.數位轉型到底又是什麼?
說到理解「數位轉型到底是什麼」,可說是前面「認真做」的重要關鍵。
自己本身投入創投工作近十年,接觸了很多慢慢進入數位轉型的傳統行業,也接觸了非常多打從出生就是數位靈魂的新生代,這兩種不同世代,各自看待用數位來經營個人或公司的方法,就有極大不同。接下來,我就用一般在經營上的五個過程,以稍微「誇飾性」的問答來比較一下,數位轉型到底是什麼。
現在,我充當主持人來問問題,接著再請「傳統行業」的代表和「新生世代」的代表來做答覆。(提醒一下,這些答覆並非數位轉型的標準答案,只是要呈現數位轉型的「思維」,給大家一個鮮活的概念,好作為未來執行思考的方向。)

問題(1)線上銷售:你們是怎麼樣規畫網路銷售?
傳統代表:「當然是建立自己官網,也會把商品放在各個不同電商平台,還有 FB、IG 社群平台,增加自己曝光度。」
新生代表:「我們會收集各個不同的網路『數據』,了解自家產品的目標客戶長相(特徵),包含性別、年齡、職業、其他關聯的喜好等等『資料』,然後再設計銷售文案、圖稿,選擇匹配的目標客戶平台來上架商品。」數位的目的:分析數據資料,選擇匹配平台。

分析數據資料,
選擇匹配平台。

問題(2)投放廣告:你們是怎麼樣投放網路廣告?
傳統代表:「就是先規畫一筆預算,然後製作廣告文案或影音之後,針對新品或促銷計畫,在不同平台投放廣告。」
新生代表:「會針對我們目標客戶存量或流量比較大的平台投放廣告,也會準備不同的廣告文案腳本進行測試,看看哪一個腳本客戶的反應或下單量大,再繼續追加廣告預算,如果數據顯示交易量持續增加,就再繼續加碼廣告預算。」數位的目的:廣告關注回饋,預算彈性調整。

廣告關注回饋,
預算彈性調整。

問題(3)直播互動:你們會怎麼樣進行直播銷售?
傳統代表:「就有點像電視購物,透過直播銷售商品或者服務,當然也會和觀看群眾互動,並且給予折扣,讓他們產生購買欲望和動力,加速買單完成交易。」
新生代表:「我們會測試各個不同直播時段,看看在什麼時間點上線的客戶比較多,同時也測試一下各個不同的文案腳本,看看什麼樣的文案腳本比較容易吸引客戶注意,進而買單。當然,在直播過程當中,也會關注與檢討那些,觀看人數暴增或者驟降的時間點,作為未來直播節奏和文稿設計的基礎。」數位的目的:測試尋求回饋,持續不斷優化。

測試尋求回饋,
持續不斷優化。

問題(4)會員管理:你們是怎麼樣看待會員管理?
傳統代表:「只要加入會員的客戶,我們都會給他們折扣優惠,而且如果資料填得越完整,又或者買得越頻繁、越多,我們也會給他們更多的優惠和折扣。」
新生代表:「我們會盡量簡化客戶加入會員的程序,但是在後台關注會員是從什麼管道加入。此外,也會定期分析會員的採購習慣,還有關聯的喜好事物,這樣對未來線上平台合作的選擇、直播邀請、還有廣告投放,都可以用比較少的成本,更加精準地鎖定客戶,讓客戶買單,獲取更大銷售效益。」數位的目的:降低客戶麻煩,掌握客戶動態。

降低客戶麻煩,
掌握客戶動態。

問題(5)促銷活動:你們是如何安排促銷活動?
傳統代表:「針對不同的節慶和假日,提供會員優惠折扣,透過郵件,又或者是社群軟體通知。當然,在用戶生日或者結婚紀念日的個人專屬 VIP 時刻,也會給特別的貴賓好禮,或者是獨享優惠。」
新生代表:「我們蠻『頻繁』地規畫促銷方案,不管是節慶或者假日,目的不僅是為了銷售,最關鍵的還是,透過各種不同的促銷文稿、影音還有折扣優惠方案,去『測試』不同客戶,理解在不同時間點,針對不同產品組合,會有什麼樣銷售成果。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持續找到更好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效益。」數位的目的:沒有絕對最好,只有持續更好。

沒有絕對最好,
只有持續更好。

透過這前面五個步驟分享,我的個人心得是,數位轉型這四個字,可以簡單分成「數位」和「轉型」兩個單詞。
其中「數位」這兩個字,主要目的就跟前一章所說的「關注數字」是一樣的,關鍵就是能夠把客觀的數字記錄下來,作為未來經驗或者是決策的參考,而不會流於主觀的喜好判定。
至於「轉型」這兩個字,其實是建立一套「持續改善、不斷測試優化」的思維模式,拋掉「擁抱成功方程式」的這種想法,因為不確定的未來會一變再變,也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數位的目的:數位是為了記錄客觀數字的存在,轉型是為了測試更好方法的執行。

數位是為了記錄客觀數字的存在,
轉型是為了測試更好方法的執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