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0 業務不等人!工程師與業務員訴求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工程師求完美,可能貽誤銷售時機!求專業,反而曲高和寡!

我有一位部屬是工程師,跟我說要在兩個月內設計一項產品,可是時間過了還沒有動靜,我就去關心,問他怎麼回事?
他回答:「我覺得還有一點點問題,別人又出了一個新產品,功能好像比我的更好,所以我想再做一個新的版本。」當時我同意了。
沒想到過了一、兩個月,我又去問他,修正後是不是可以了?他又說:「功能上比業界最厲害的對手還差一點,我想再改。」就這麼一拖再拖,希望做到盡善盡美再端出來。
我立刻提醒他:「就算功能不如別人,我可以降價,可以搭售,買一送一,總有機會變現。但如果遲遲不推出,就算你做到完美,要是錯過銷售時機,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推出了!」
還有一位工程師朋友推出一種紫外線(UVC LED)裝置,裝在冷氣或空氣清淨機的出風口或送風口,補足傳統上雖有濾網阻擋灰塵、細菌,但是缺乏殺菌功能的缺點。這個想法不錯,可惜他的行銷文案太艱深,強調UVA、UVB、UVC有不同的波長範圍、物理特性等,說明文字很長,令消費者抓不到重點。
我建議他聚焦在消費者感興趣、能理解的少數重點,重寫文案,果然反應好多了。

啟發與迷思

工程師的思維是求完美,有時候是好事,但有時也成為迷思。如果為了追求完美,拖延太久,可能貽誤商機。
業務員思維啟發我們的是,不需要無止境地追求完美,只要堪用,有產品就要賣。就算有瑕疵,打折也要賣,或搭配銷售方案來賣。因為若沒有賣出去,公司就沒有收入!業務是不等人的!
工程師思維的另一個問題則出在行銷上,宣傳文案寫得太專業,也讓消費者卻步。其實應該用消費者能理解的行銷語言去銷售。

工程師思維:要求文案很專業,消費者未必看得懂

工程師很注重專業,當他撰寫宣傳產品的DM文案,可能從物理原理寫起,然後談技術細節,最後再談產品效果、對人體的影響等。工程師以為這種完整的論述,洋洋灑灑舉出很多理論與證據,可以增加說服力,不料正好相反,只能吸引少數人,大多數消費者會為之卻步。
以紫外線產品為例,業務思維告訴我們,消費者只關心兩個重點:

一、UVC LED裝在出風口或送風口,殺菌效果良好。
二、不接觸人體,無副作用,不會灼傷或致癌。

把這兩點寫清楚,就夠了。因為消費者只注重結果,並不管工程師在意的物理特性、技術細節與規格。要從業務思維,寫消費者看得懂的話,以及他們在意的重點,才是有效的行銷。

工程師思維:要求最佳品質,但未必賣得好

工程師的思維導向,往往是追求最高品質,但這種產品未必賣得好。當你用的材料愈好,品質愈精,售價可能愈貴,但這種產品往往只能滿足少數客層。
因此設計產品時,必須考慮目標客群的需求。從業務導向的思維,有時用不著那麼好的品質,但價錢低廉,可賣給更多客戶,反而獲利較大。
不同品質的產品,本來就是鎖定不同市場來行銷。甚至某些產品,工程師覺得品質很差、看不上眼,但賣到第三世界國家,卻大為暢銷,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便宜堪用,這樣的產品就夠了!

工程師思維:要求功能很多,但未必用得上

工程師的思維導向,往往是替產品添加許多功能,但功能太多、太複雜,也賣得貴。你要賣給誰?請留意,對你而言最新、最好的功能,客戶未必用得上,也未必會操作。
舉個誇張的案例,以前我曾經遇到一位工程師,懂得很多,既懂電器,也懂水電,還懂得音響。於是他開發一項產品,把浴缸底部挖空安裝喇叭,低音效果很棒,讓人可以邊泡澡邊聽音樂,做得很完美。他卻沒想到,這種音樂浴缸根本不實用。
他還發明一種LED檯燈,可以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適合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這座檯燈底下種花,會長得很好。檯燈上還有一個記憶體插槽,可以儲存一些資料,可是用到的機會有多少?
許多工程師開發智慧家庭系統(smart home),同樣也是太理想化。例如你回到家之前,室溫幾度時,冷氣會自動開啟;室外光線如何,窗簾會自動拉上,或是燈光自動開啟;讓你一回到家,環境是最舒服的,做得非常完美,卻賣不好。

業務員思維:功能夠用就好

業務員思維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價格要合理,功能夠用就好。
剛剛提到音樂浴缸,其實很多人泡澡只要五到十分鐘,不需要聽音樂。就算要聽,拿一支手機放在浴室架子上播音樂就行了。因此浴缸的功能愈單純愈好,泡得舒服是重點。
要做LED檯燈,做好照明功能即可。智慧家庭系統也不用那麼貴,只要幾項最常用的功能,便宜一點,反而好賣。
在某些市場環境,甚至應該銷售單一功能產品,價格便宜、品質穩定,才會符合大量用戶的需求。

低價品的毛利率未必低,量大獲利就高

相對於高價品,低價品的毛利率未必比較低,因為低價品的成本低。比方高價品可能賣客戶十塊美元,成本七塊美元,毛利率三○%;低價品賣五塊美元,成本三塊美元,毛利率卻有四○%。為何會如此?因為低價品是以便宜的材料製作,開模也可能不需要那麼精緻,且以銷量大來攤平成本等,成本較低廉。
此外,就算低價品的毛利率比高價品來得低,銷量大獲利就高。除特殊案例外,一般來說,比較便宜的產品會有更多人買得起,銷量大,總利潤就大。

黃昏產品也可能獲利,競爭者相對少

步入黃昏的技術或產品,也有可能獲利,因為競爭者少。
以半導體製程為例,現在主流是十二吋廠,其次是八吋廠,六吋、四吋廠走進黃昏,漸漸沒人用,快要淘汰。或是其他一些低端技術,例如線寬比較粗的IC製程,也漸漸式微。但它有沒有市場?或許還有,可能存在一些低端用戶,不需要那麼小體積的IC,會願意使用。
此時,如果有一家公司還在做這些黃昏產品,過去有一百家在競爭,未必好賺。但現在做的人少,競爭者少,雖然市場小了許多,但可能只有兩家在做,結果分配到的市占率還是很大。

有想法就先提出,先求有再改進,樣品給內部人先測試¬

工程師的思維,往往把產品或技術做到完美才要推出;或有一個提案,要想周全了才敢提,不知等到何時?
業務思維不一樣,主張有想法就先提出。有了七、八成,甚至三、四成的不成熟想法,都可以先提出來討論。如果有個提案,也可先提出草案,若遲遲不敢提出,就無法進行驗證或修正,耽誤了時間,也可能永遠做不成。
若產品在樣品階段,還不完整,工程師可以請內部員工先試用。使用時發現問題,可以邊做邊改,先求有、再修改,開發速度會比較快。
往往工程師花了很多時間,全部完成,自以為完美才推出。沒想到,當產品拿給別人用,才發現許多問題,又要修改,整體開發時間反而會拖長。

結論:注重業務思維,順應客戶需求

•工程師vs.業務思維(一):最專業的文案,消費者未必看得懂。簡明易懂,寫出消費者在意的重點,才是有效的行銷。
•工程師vs.業務思維(二):最佳品質,未必賣得好。品質稍遜,價錢低廉,可賣給更多客戶,反而獲利較大。
•工程師vs.業務思維(三):功能很多,未必用得上。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價格要合理,功能夠用就好,這種產品才好賣。
•低價品的毛利率未必低,因為低價品的成本低;而且銷量大,獲利更高。
•步入黃昏的技術或產品,也可能獲利,因為競爭者少。
•想法或提案可以先求有、再改進,不追求一開始就完美。
•樣品可以先給內部員工試用,邊做邊改,開發速度較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