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貴人
我改過名字。小學二年級以前,我叫做「招末」。對,手部的招,我多麼希望是王昭君的昭,或墨水的墨,可以賦予我的人生一點文創或詩意,但沒有,就是字面上那個意思。重男輕女的父親,希望我是最後一個女娃兒,我的名字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乘載著父母期待與失望的印記。
幸好,小學二年級時,不知道為何父母茅塞頓開,決定讓我改名字,而且還讓我自己選名字。小學二年級,是個寫作文時注音符號占了三分之二的年紀,我哪認識幾個字呢?我想到班上有個女同學,頭髮總是梳理得整整齊齊,衣服永遠乾乾淨淨,看到老師會說早,看到同學會微笑,她叫「婉婷」。但我總不能被人發現我羨慕她的名字與人生吧,所以我就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為自己選了「婷婷」,希望活得跟她一樣文靜、乖巧、惹人愛。我的父母平時也不是特別尊重孩子的那種父母,在這種時候卻全然開放,竟然也不算一下筆畫就爽快去登記了,從此,我決定了我是誰。說也奇怪,或許是因為這件特殊的「資歷」,讓我成為了一個相信自己能主導自己人生的人。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在困難時刻,我常常會在心中冒出一句:「我是誰?我是個可以決定自己名字的人耶!還有什麼是我辦不到的?」
還有,小時候母親帶我算過命。其實母親是想帶我姊姊去算命,但我年紀太小,無法被留在家裡,所以母親只好把我也帶出門。到了命理師傅那兒,我以為會看到一個穿著長袍馬褂、手持編織扇葉的人。但沒有,算命先生不在廟裡,也不在偏僻的山裡,就在一間路邊的大樓裡,屋裡幾乎什麼東西都沒有,白白的牆、黃黃的燈、老老的他。我想不起他的臉,但我記得屋子裡有種拜拜的香的味道。
我自顧自地玩著,不知道過了多久,聽到算命先生指著我姊,對我媽說:「別擔心,妳這個孩子一生貴人無數,遇到困難就會有人幫助她。」我雖然不是特別會看眼色,倒也覺得大人嘛,總是會說些好聽的話,讓人覺得舒服安心點。
但說時遲那時快,算命先生突然指著我,對我媽說:「跟她不一樣,妳這個囝仔一輩子一個貴人都沒有!」需要這樣讓一個母親一下子放下心來、一下子又操起心來嗎?我不記得算命先生後面的收尾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看著我的擔憂眼神,以及她一路上緊緊握著我的手。
或許母親的擔憂透過眼神與手心猝不及防地植入了我的腦袋裡,小時候的我在心裡暗暗發誓:「我才不需要靠別人,我可以靠自己,不讓母親擔心。」這個看似簡單的誓言,就這樣開始與我的血液一塊兒在我身體裡流動。
/我就是自己的貴人
這份信念為我帶來的好處是:我能夠很快得到信任。任何任務一出現,我會跳過「他們為什麼不去做」的想法,直接進入「我可以怎麼做」的階段。我認為沒資源是應該的,有人幫才是賺到。很苦、很苦的時候,我依然不敢放棄或敷衍了事,因為「不會有貴人幫妳的,妳只能自己搞定」,這句話如影隨形地跟著我,扎扎實實地安住在我的DNA裡。
沒想到,這種目標導向、甘願吃苦、不抱怨的態度,反而很容易立下戰功,快速為我打下信譽的基礎。他人看我是衝勁十足、不畏挑戰的拚命三娘,其實不過是我認命的呈現。身為一個被「認證」沒貴人的人,我大可選擇活在受害者心態裡,很憤世嫉俗,往死胡同裡去,但何必呢?
在一路以來不求人、靠自己想方設法的過程裡,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失敗經驗,但因為我手腳快,在試錯好幾回合後,也還是來得及交出成果,甚至還有餘力幫別人的忙。一步一腳印打造出來的實戰成果,會逐漸堆疊出自己的自信與氣場。不須唯唯諾諾,不走旁門左道,正面迎擊。久而久之,微妙的化學反應發生了,職場上一對一的時候、聚會裡意料之外的朋友轉述,甚至在某些公開場合,開始有人說我是他們的貴人。原來,我提供過的小小建議或舉手之勞,已經能在某些時刻,為某些人提供某些力量。
然後,彷彿「食好鬥相報」,他們還會熱心地將我介紹給他們的朋友,說:「你們有困難,找她就對了,有病治病,沒病養身。」我雖然有點哭笑不得,覺得自己看起來有這麼閒嗎?但經年累月下來,在這裡聊聊、那裡看看的日子裡,我得到巨大的樂趣與滿足感,這種被信任、被肯定的感覺,讓我越來越喜歡與肯定自己。原來,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別人的貴人了嗎?原來,沒有背景的人也可以成為典範嗎?
有一天,我受邀參加一場演講,跟小時候一樣的猝不及防,我突然想起那位算命先生的預言,也赫然發現,他其實是我的貴人。一個我連名字和長相都記不得的人,影響了我幾十年。因為他,我成了自己的貴人。
/你就是自己最該感謝與最值得依賴的那個人
你被賦予的天生設計,你所經歷的事,你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都使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沒有人會比你更懂得如何為你的人生解套,或是創造精彩。不需得到任何人的同意,不必經過任何流程,你擁有完全的自由與完整的權利去成為自己的貴人。
▌別讓你的過去,綁架你的未來
/你的信念會決定你的人生
看過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嗎?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率領團隊進入別人的潛意識裡,偷取或植入某個想法。電影最後那幕旋轉的陀螺,勾引所有人去思考:「這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
過去的家庭教育、重大事件、人生經驗,形塑了我們的信念體系,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想法與行動。我們自己可能沒有覺察到,現在緊抓著不放的某些觀點,可能只是源自小時候的一個極小動作、畫面、字詞、眼神、表情、物件。
舉例來說,一個小孩拿了不認識的人給的一顆糖,回家後被罵了一頓,母親說:「怎麼可以隨便拿陌生人的東西?!」這個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陌生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此觀點則會影響這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容易信任他人的程度。
抑或是母親隨口說一句:「你又沒做什麼,怎麼可以拿別人的糖?」一怒之下甚至嚴重打罵,孩子可能會因此發展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信念。往健康的地方發展的話,他會很勤奮,一步一腳印地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過猶不及,如果往不健康的方向發展,他可能就不敢休息,因為他認為一旦停下來,就無法得到想要的。抑或是他永遠不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好事不可能落在自己頭上,久而久之,在職場或人生中,他甚至可能會呈現一種怨天尤人的悻悻然態度。
這是很小、很淺的例子,但在面臨某些重大的傷痛事件時,大部分的人很難做到正向解讀。有些人在自己的努力或他人的陪伴下,能夠逐步看開、想通,理解「有時候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但也有些人不知不覺間抱持著受害者心態度過人生。我相信每個人的苦悶都其來有自,我沒意圖也沒資格去質疑每起負面事件的傷痛程度,但我想說的是,過去的事件已經不會改變,我們只能決定這件事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人生。
/有些信念是資源,有些信念是干擾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覺得自己醜,不會假設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不會認為每個人都得有車有房才能過日子。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很多的對話與事件,然後長出一個又一個的信念,在顯意識或潛意識層級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與決策。
知名心理學家維吉尼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將人的內外在分為水面上與水面下兩部分,水面上的冰山代表我們看得見的行為,只占了10%,而位於水面下、占了90%的冰山,則是我們的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
我們往往都過於糾結於眼前看見的行為,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和精神去探討自己或他人水面下的狀態。若想達到轉變,只處理表層行為是沒有用的,我們得深入海面下掌握深層信念,並引發深層意圖。
我們是透過感受來與冰山下的自我連結的。由潛意識主導的情緒,比我們的顯意識負責的邏輯,更加理解我們真實與深層的需求,因此,感受通常會比想法先跑出來,這時就是啟動我們去看見與面對真實自我的絕佳機會。
你得花點時間去看看自己冰山下的信念體系,有些信念在過去支持著你,使你走到目前的人生與工作狀態,但這些信念不見得在你實現未來目標時,是最有效或最適合支持你的資源,有時候可能反而成了干擾。你要先揪出哪些信念能支持你、成為你的資源,哪些信念又會扯你後腿、變成你的阻力。
有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資源信念」會使你的整體能量提升,精力旺盛地想要積極進行某件事;「干擾信念」則會使你的整體動能下降,覺得沉重或無奈,對必須進行的事提不起勁。
資源信念比較容易想像,例如:「我相信只要我想要,沒有什麼辦不到的」、「我知道我是被愛的」、「我是幸運的」。這些信念能帶給你美好的感受與強大的能量,多多與這樣的觀點連結,你的心理素質會越來越強大,心裡會越來越踏實。
然而,干擾信念有時有點隱晦,你不見得知道自己被嚴重影響著,像是「我不應該使父母失望」,這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逼迫人產生某種看起來正向的結果,例如拿到好成績或服從父母對職業的要求;但在你的心底深處,其實可能會有種不夠甘願或不夠滿足的感受。
有一個很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將干擾信念轉化為資源信念,句型是這樣的,把「我必須……」改為「我可以……」。例如,把「我必須符合他人的期待」,改為「我可以符合他人的期待」,當你這樣說的時候,是你選擇你想要符合他人的期待,「被迫」與「不得不」的感覺會減少,主導與有力量的感覺會取而代之。
你可以試著把你從小到大奉為圭臬的幾個信念寫出來,試著以「我可以……」的句型套用看看,直到你想起這些信念時,都會很自然地感覺到彈性與力量,那你就成功扭轉了干擾信念對你的干擾。
我改過名字。小學二年級以前,我叫做「招末」。對,手部的招,我多麼希望是王昭君的昭,或墨水的墨,可以賦予我的人生一點文創或詩意,但沒有,就是字面上那個意思。重男輕女的父親,希望我是最後一個女娃兒,我的名字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乘載著父母期待與失望的印記。
幸好,小學二年級時,不知道為何父母茅塞頓開,決定讓我改名字,而且還讓我自己選名字。小學二年級,是個寫作文時注音符號占了三分之二的年紀,我哪認識幾個字呢?我想到班上有個女同學,頭髮總是梳理得整整齊齊,衣服永遠乾乾淨淨,看到老師會說早,看到同學會微笑,她叫「婉婷」。但我總不能被人發現我羨慕她的名字與人生吧,所以我就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為自己選了「婷婷」,希望活得跟她一樣文靜、乖巧、惹人愛。我的父母平時也不是特別尊重孩子的那種父母,在這種時候卻全然開放,竟然也不算一下筆畫就爽快去登記了,從此,我決定了我是誰。說也奇怪,或許是因為這件特殊的「資歷」,讓我成為了一個相信自己能主導自己人生的人。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在困難時刻,我常常會在心中冒出一句:「我是誰?我是個可以決定自己名字的人耶!還有什麼是我辦不到的?」
還有,小時候母親帶我算過命。其實母親是想帶我姊姊去算命,但我年紀太小,無法被留在家裡,所以母親只好把我也帶出門。到了命理師傅那兒,我以為會看到一個穿著長袍馬褂、手持編織扇葉的人。但沒有,算命先生不在廟裡,也不在偏僻的山裡,就在一間路邊的大樓裡,屋裡幾乎什麼東西都沒有,白白的牆、黃黃的燈、老老的他。我想不起他的臉,但我記得屋子裡有種拜拜的香的味道。
我自顧自地玩著,不知道過了多久,聽到算命先生指著我姊,對我媽說:「別擔心,妳這個孩子一生貴人無數,遇到困難就會有人幫助她。」我雖然不是特別會看眼色,倒也覺得大人嘛,總是會說些好聽的話,讓人覺得舒服安心點。
但說時遲那時快,算命先生突然指著我,對我媽說:「跟她不一樣,妳這個囝仔一輩子一個貴人都沒有!」需要這樣讓一個母親一下子放下心來、一下子又操起心來嗎?我不記得算命先生後面的收尾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看著我的擔憂眼神,以及她一路上緊緊握著我的手。
或許母親的擔憂透過眼神與手心猝不及防地植入了我的腦袋裡,小時候的我在心裡暗暗發誓:「我才不需要靠別人,我可以靠自己,不讓母親擔心。」這個看似簡單的誓言,就這樣開始與我的血液一塊兒在我身體裡流動。
/我就是自己的貴人
這份信念為我帶來的好處是:我能夠很快得到信任。任何任務一出現,我會跳過「他們為什麼不去做」的想法,直接進入「我可以怎麼做」的階段。我認為沒資源是應該的,有人幫才是賺到。很苦、很苦的時候,我依然不敢放棄或敷衍了事,因為「不會有貴人幫妳的,妳只能自己搞定」,這句話如影隨形地跟著我,扎扎實實地安住在我的DNA裡。
沒想到,這種目標導向、甘願吃苦、不抱怨的態度,反而很容易立下戰功,快速為我打下信譽的基礎。他人看我是衝勁十足、不畏挑戰的拚命三娘,其實不過是我認命的呈現。身為一個被「認證」沒貴人的人,我大可選擇活在受害者心態裡,很憤世嫉俗,往死胡同裡去,但何必呢?
在一路以來不求人、靠自己想方設法的過程裡,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失敗經驗,但因為我手腳快,在試錯好幾回合後,也還是來得及交出成果,甚至還有餘力幫別人的忙。一步一腳印打造出來的實戰成果,會逐漸堆疊出自己的自信與氣場。不須唯唯諾諾,不走旁門左道,正面迎擊。久而久之,微妙的化學反應發生了,職場上一對一的時候、聚會裡意料之外的朋友轉述,甚至在某些公開場合,開始有人說我是他們的貴人。原來,我提供過的小小建議或舉手之勞,已經能在某些時刻,為某些人提供某些力量。
然後,彷彿「食好鬥相報」,他們還會熱心地將我介紹給他們的朋友,說:「你們有困難,找她就對了,有病治病,沒病養身。」我雖然有點哭笑不得,覺得自己看起來有這麼閒嗎?但經年累月下來,在這裡聊聊、那裡看看的日子裡,我得到巨大的樂趣與滿足感,這種被信任、被肯定的感覺,讓我越來越喜歡與肯定自己。原來,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別人的貴人了嗎?原來,沒有背景的人也可以成為典範嗎?
有一天,我受邀參加一場演講,跟小時候一樣的猝不及防,我突然想起那位算命先生的預言,也赫然發現,他其實是我的貴人。一個我連名字和長相都記不得的人,影響了我幾十年。因為他,我成了自己的貴人。
/你就是自己最該感謝與最值得依賴的那個人
你被賦予的天生設計,你所經歷的事,你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都使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沒有人會比你更懂得如何為你的人生解套,或是創造精彩。不需得到任何人的同意,不必經過任何流程,你擁有完全的自由與完整的權利去成為自己的貴人。
▌別讓你的過去,綁架你的未來
/你的信念會決定你的人生
看過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嗎?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率領團隊進入別人的潛意識裡,偷取或植入某個想法。電影最後那幕旋轉的陀螺,勾引所有人去思考:「這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
過去的家庭教育、重大事件、人生經驗,形塑了我們的信念體系,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想法與行動。我們自己可能沒有覺察到,現在緊抓著不放的某些觀點,可能只是源自小時候的一個極小動作、畫面、字詞、眼神、表情、物件。
舉例來說,一個小孩拿了不認識的人給的一顆糖,回家後被罵了一頓,母親說:「怎麼可以隨便拿陌生人的東西?!」這個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陌生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此觀點則會影響這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容易信任他人的程度。
抑或是母親隨口說一句:「你又沒做什麼,怎麼可以拿別人的糖?」一怒之下甚至嚴重打罵,孩子可能會因此發展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信念。往健康的地方發展的話,他會很勤奮,一步一腳印地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過猶不及,如果往不健康的方向發展,他可能就不敢休息,因為他認為一旦停下來,就無法得到想要的。抑或是他永遠不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好事不可能落在自己頭上,久而久之,在職場或人生中,他甚至可能會呈現一種怨天尤人的悻悻然態度。
這是很小、很淺的例子,但在面臨某些重大的傷痛事件時,大部分的人很難做到正向解讀。有些人在自己的努力或他人的陪伴下,能夠逐步看開、想通,理解「有時候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但也有些人不知不覺間抱持著受害者心態度過人生。我相信每個人的苦悶都其來有自,我沒意圖也沒資格去質疑每起負面事件的傷痛程度,但我想說的是,過去的事件已經不會改變,我們只能決定這件事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人生。
/有些信念是資源,有些信念是干擾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覺得自己醜,不會假設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不會認為每個人都得有車有房才能過日子。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很多的對話與事件,然後長出一個又一個的信念,在顯意識或潛意識層級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與決策。
知名心理學家維吉尼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將人的內外在分為水面上與水面下兩部分,水面上的冰山代表我們看得見的行為,只占了10%,而位於水面下、占了90%的冰山,則是我們的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
我們往往都過於糾結於眼前看見的行為,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和精神去探討自己或他人水面下的狀態。若想達到轉變,只處理表層行為是沒有用的,我們得深入海面下掌握深層信念,並引發深層意圖。
我們是透過感受來與冰山下的自我連結的。由潛意識主導的情緒,比我們的顯意識負責的邏輯,更加理解我們真實與深層的需求,因此,感受通常會比想法先跑出來,這時就是啟動我們去看見與面對真實自我的絕佳機會。
你得花點時間去看看自己冰山下的信念體系,有些信念在過去支持著你,使你走到目前的人生與工作狀態,但這些信念不見得在你實現未來目標時,是最有效或最適合支持你的資源,有時候可能反而成了干擾。你要先揪出哪些信念能支持你、成為你的資源,哪些信念又會扯你後腿、變成你的阻力。
有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資源信念」會使你的整體能量提升,精力旺盛地想要積極進行某件事;「干擾信念」則會使你的整體動能下降,覺得沉重或無奈,對必須進行的事提不起勁。
資源信念比較容易想像,例如:「我相信只要我想要,沒有什麼辦不到的」、「我知道我是被愛的」、「我是幸運的」。這些信念能帶給你美好的感受與強大的能量,多多與這樣的觀點連結,你的心理素質會越來越強大,心裡會越來越踏實。
然而,干擾信念有時有點隱晦,你不見得知道自己被嚴重影響著,像是「我不應該使父母失望」,這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逼迫人產生某種看起來正向的結果,例如拿到好成績或服從父母對職業的要求;但在你的心底深處,其實可能會有種不夠甘願或不夠滿足的感受。
有一個很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將干擾信念轉化為資源信念,句型是這樣的,把「我必須……」改為「我可以……」。例如,把「我必須符合他人的期待」,改為「我可以符合他人的期待」,當你這樣說的時候,是你選擇你想要符合他人的期待,「被迫」與「不得不」的感覺會減少,主導與有力量的感覺會取而代之。
你可以試著把你從小到大奉為圭臬的幾個信念寫出來,試著以「我可以……」的句型套用看看,直到你想起這些信念時,都會很自然地感覺到彈性與力量,那你就成功扭轉了干擾信念對你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