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 提高後設認知力與了解自己

雖然內省具有將各種經驗轉換成學習成效,幫助自己不斷升級的效果,但如果只是盲目地內省,就無法得到實現理想所需的智慧與靈感。此時我們該重視的是內省的品質。
在實踐內省之前,讓我們先了解「認知四種組合」。「認知」是一切的基礎,而這個組合則是整理「認知」的框架。
這個框架的目的在於提升後設認知力(認知已認知的事情)。我們對任何的事實或經驗都有屬於自己的判斷與意見,而當我們將這些判斷或意見拆解成「意見」、「經驗」、「感受」和「價值觀」,讓這些判斷或意見變得更具體,就能從不同的面向深入探討自己的內在,思想也將變得更加靈活。
認知是心理學的用語,意思是「感知外界的對象,判斷這個對象是什麼」的過程。或許大家還不熟悉「認知」這個詞彙,但其實這跟呼吸一樣,是我們一出生就不斷實踐的行為。

認知(感知與判斷)的例子
(感知)眺望早晨的天空↓(判斷)今天是晴天啊。
(感知)根據上司的表情↓(判斷)今天上司的心情似乎不錯。
(感知)看過資料之後↓(判斷)在有價值的部分畫線。

舉例來說,我們在檢視過去的經驗時,之所以會決定要回顧哪些經驗,以及賦予這些經驗某些意義,全是由我們的認知決定,所以當我們的認知產生偏誤,那麼不管花多少時間實踐內省,也無法得到真正重要的收穫。

認知(感知與判斷)有「透過經驗形成的『價值觀』進行」的法則。美國教育學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曾以「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圖1–2】)說明這個認知的機制。
認知是從事實與經驗之中,感知某項特定事實的時候開始的,而我們會根據過去的經驗或知識所形成的觀點判斷在此時感知的事實。
當我們對感知到的新事實進行判斷,就會透過這些經驗重新形塑與豐富原有的觀點。
後設認知的「認知四種組合」
組織學習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其提倡「學習型組織」組織論之中,將透過推論階梯形成的觀點稱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前面介紹的「意見」、「經驗」、「感受」和「價值觀」的「認知四種組合」,就是讓這個心智模式具體成型的工具。
接著透過簡單的事例,介紹「認知四種組合」是如何打造心智模式的吧。

比方說,讓我們思考對狗的「好惡」,也就是對狗的認知。
喜歡狗的人有可能會養狗,也可能很疼愛狗,而這些正面的經驗會形成「狗很可愛、很療癒」的觀點,也讓這些愛狗人士一看到狗狗就想接近牠們。反觀那些討厭狗的人,可能曾經被狗咬過,被狗追過,所以覺得「狗很危險」,一旦看到狗就避之唯恐不及。

此外,就算經驗相同,對這些經驗的印象也是因人而異。
比方說,一起去夏威夷旅行的A與B對這趟旅行的回憶可能就有所不同。
最讓A印象深刻的回憶是「在海邊散步」,但B則覺得「水肺潛水」是最深刻的回憶。
讓我們試著以「推論階梯」與「認知四種組合」解釋這兩個人的認知。

A在海邊散步時,覺得夏威夷的濕度與東京不同,也覺得這樣很舒服。照理說,在夏威夷的海邊散步時,應該會有許多在東京沒有的體驗,例如夏威夷特有的海色或是沙子的觸感。
當A以認知四種組合思考自己為什麼在這麼多的體驗之中,特別在意濕度,就會發現自己特別重視「舒適感」與「清爽感」這類價值觀。

反觀B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水肺潛水的時候,遇到在水中倘佯的海龜。在夏威夷潛水的時候,可以看到在日本海看不到的魚,而且這些魚的顏色都非常鮮豔,說不定還有機會遇到魟魚,清澈通透的藍色大海也讓人印象深刻。
為什麼B會在無數個事實之中,特別挑出海龜呢?若以「認知四種組合」思考,就會發現這與B在小學時代學游泳的經驗有關。B在學游泳的時候,感受到「速度感與美麗的泳姿」,而這個體驗成為他非常重要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在看到海龜游泳的樣子時甦醒。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能夠想像,利用「認知四種組合」進行內省,是提升後設認知的方法。
從無數的經驗之中,認知哪個經驗,對哪個經驗做出判斷與意見呢?在這些意見背後,又有哪些經驗?這些經驗又與哪些感受連結?而這些意見的前提之中,又有哪些價值觀與看待事物的方法?客觀審視這一切就有機會提升後設認知的能力。

內省的困難之處在於很難擺脫自己的認知。每個人都只會看自己想看的東西,而在這種狀態下內省,不會得到太多收穫。
當我們知道自己察覺了什麼,又做出了哪些判斷(意見),而這些判斷又與哪些經驗、感受或價值觀有關時,我們才有可能從更高的層次俯瞰自己的內省。
試著了解自己的認知框架,才能讓自己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利用「認知四種組合」分享內省的結果,就會更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也會因為人類認知的多元而大吃一驚。所以請不要獨自一人內省,要試著與擁有相同經驗的團體成員或其他人一起內省。
了解別人對各種經驗的解釋,也能學到不同於自己的觀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