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樂暈(2014)
2014年某天,詹姆斯帶著重大消息走進辦公室。「這個,」他說,手裡拿著一個很像隨身碟的東西,「將會是我們新的產品Juul。」
他拿在手裡的,正是他和亞當指望一舉消滅香菸的產品雛型,他們已經開發好幾個月,希望能達成Ploom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個裝置很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長條形的菸身(將會採用石灰色、黑色等低調顏色)真的就像隨身碟,甚至也能插進電腦的USB槽充電。它的頂端有個開口,是把裝滿尼古丁鹽液體的菸彈扣進去的地方——這家公司會將尼古丁鹽取名為JuulSalts,打算推出「薄荷」、「水果」等口味。菸身和菸嘴中間有個菱形的透明視窗,可以看到菸油剩多少;整個裝置沒有任何按鈕和開關,要啟動的話,只要張嘴吸就可以;正面有個小燈,發綠光代表滿電,發紅光代表電池快耗盡,還有一個好玩但沒什麼意義的花樣,只要把裝置拿起來揮舞就會發出七彩顏色。整個裝置唯一的品牌識別是Juul四個字母,用小寫字母刻在底部。
「有些同事當場嫌惡地發出『噁』,」保羅・莫賴斯(Paul Moraes)回憶,他在2014年加入團隊,負責供應鏈。這個大約1公分寬、9公分長的小東西,會是公司甚至整個菸草業的未來?「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莫賴斯補充說,「看起來只是個小盒子,在某些人看來完全引不起興趣。」
莫賴斯的擔憂既是美學方面也是功能方面。他覺得設計太單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覺得他的團隊有辦法讓這個東西做到詹姆斯和亞當想要的。當時市面上的電子菸產品大多比這個Juul原型機大很多,莫賴斯想不出哪裡有小到可以塞進這個原型機的電池、材料,更別說要用讓公司賺到錢的價格買進。另外,為了避免菸彈裡的尼古丁菸油過熱(這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因為溫度過高會產生過量有害副產品,譬如甲醛),公司工程師也忙著做一個控溫系統,這個系統有沒有弄好是關鍵,而要在這麼小的裝置裡弄好似乎很困難。
公司還有人質疑,電子菸迷大多追求大煙霧的高功率大裝置,這時候推出小裝置是明智的嗎?這種產生一縷輕煙的優雅小裝置或許根本沒人想要,就算刺激感不輸香菸也一樣,外型俗氣、可吐出大煙霧的裝置或許才是市場想要的。
儘管有種種顧慮,「詹姆斯還是堅持不改尺寸、不改菸彈,」莫賴斯回憶。詹姆斯對這個產品有他自己的想像,他希望小巧細微到塞進口袋或包包也不會被發現,可以隨時偷溜到外頭享受尼古丁衝擊的快感。亞當和詹姆斯這兩位創辦人意見不合的地方不少,但是亞當在這件事情上倒是力挺詹姆斯,也就是說,莫賴斯有兩個選擇,一是想辦法搞定,一是走人。
做那個發出理性聲音的人,對莫賴斯並不陌生。2014年一進入Ploom,莫賴斯馬上就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沒錯,他是去打理供應鏈的,但他也是去「扮演監督的大人⋯⋯帶進一點條理,」莫賴斯說。這家公司感覺還很年輕,製造這種責任義務很多的產品所該有的流程和步驟,幾乎都沒有。
Ploom當時一位顧問記得,他告訴詹姆斯和亞當必須做個整頓,他費了好大工夫才讓兩人把這話聽進去。他力勸兩人建立一套正式的系統,讓使用者可在裝置故障或對產品有不良反應時通報健康問題,他還建議兩人思考聘請護理師的可能性,由護理師負責將使用者的投訴分類,並在必要時引導就醫。「這些事情他們沒有一件做到」,一直到後來才開始做,那位顧問回憶,「亞當和詹姆斯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是在創造驚天動地的產品,只要跟他們的世界觀不一樣,他們一律不採信。」
詹姆斯心意已決,就是這個小小、優雅的Juul原型機了——這個原型機被暱稱為史林特(Splinter),取自《忍者龜:變種世代》裡面教武術的老鼠師父——甚至堅決到給人理智漸失的感覺。莫賴斯的團隊花了幾萬個小時才讓詹姆斯的設計真的能用,但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方法把所有元件塞進裝置,還是有問題,最頭痛的是:菸彈會滲漏。如果太用力拉扯菸嘴,「果汁」(e-juice,菸油的暱稱)有時會溢出沾到舌頭,也就是公司內部所稱的JIM(juice in mouth,果汁流到嘴裡),員工們見怪不怪。公司的內部測試並沒有止步於頭暈測試,工程師和科學家拍拍同事肩膀請他們試試正在研究的東西並不罕見,換句話說,有很多同事親身嚐過JIM的滋味。
「(果汁)沾到嘴巴和舌頭很不舒服,」一個常被召募為非正式測試員的前員工表示。而且很掃興,讓人驚覺這家公司百無禁忌的氛圍或許並不適合講究安全。「我還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我是不是在當白老鼠?』」那位員工若有所思地說,「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我這樣過日子是明智的嗎?」
撇開滲漏不談,亞當團隊的JuulSalts確實有進展。到了2014年年中,他們已經準備從頭暈測試進展到實際研究,測試尼古丁鹽配方的強度——他們的配方包含尼古丁、酸、調味、丙二醇(丙二醇常添加於食品中,用於增進口感、延長陳列壽命)。
亞當的團隊選擇到紐西蘭做測試,在菸草公司常配合的一家研究中心進行。他們召募到24個願意測試各種尼古丁鹽的抽菸者,對照組是寶馬香菸(Pall Mall)。但是在正式研究開始之前,亞當、科學主管蓋爾・柯恩、研發工程師阿里・阿特金斯再次自願先試抽,也就是「零期」研究。
抽了各種尼古丁鹽、深吸了幾口寶馬之後,他們測量自己體內產生的尼古丁含量。結果顯示,每隔30秒抽一口,抽了幾分鐘後,有幾種尼古丁鹽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接近寶馬香菸。樣本這麼小的研究很難斷言什麼,更何況尼古丁的濃度和反應會因人而異,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古丁鹽的感覺和效果確實不輸一般香菸。甚至,對某些人來說,用某些電子菸裝置抽一種含有苯甲酸的尼古丁鹽(其中尼古丁佔總重量的4%),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還高於寶馬。
這正是亞當想要的結果。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創造一種近似香菸的電子菸,如果從這款新的、號稱比較安全的裝置就能取得想要的尼古丁分量,當然就不會有人回頭去抽傳統香菸。可是,等到這家公司開始做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測試消費者對這個裝置與尼古丁鹽的反應,卻得到意外的結果。
2014年9月底,Ploom市場研究小組一個成員寫電郵給品牌經理雀兒喜・卡妮雅(Chelsea Kania),那個成員從焦點小組訪談取得幾個好消息和壞消息。「比較年輕的小組比較樂於嘗試新事物,很喜歡(Juul),因為瀟灑、新穎、有科技感等等,」她在電郵寫道,這封電郵後來出現於跨區集體訴訟的訴狀中,控告Juul用欺騙手法行銷產品,導致民眾對尼古丁成癮,危害公眾健康(Juul基本上否認這些指控,主張對電子菸的行銷和銷售有司法管轄權的是FDA,法院系統無權審判。聯邦法官不認同Juul的主張,但也駁回集體訴訟所提的詐騙指控。到2021年1月為止,訴訟仍在進行)。根據訴狀內容,焦點小組訪談有個受試者說Juul「應該能讓抽菸再次變成很酷的事」,這話聽在公關團隊耳裡鐵定很悅耳。
Chapter 4 樂暈(2014)
2014年某天,詹姆斯帶著重大消息走進辦公室。「這個,」他說,手裡拿著一個很像隨身碟的東西,「將會是我們新的產品Juul。」
他拿在手裡的,正是他和亞當指望一舉消滅香菸的產品雛型,他們已經開發好幾個月,希望能達成Ploom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個裝置很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長條形的菸身(將會採用石灰色、黑色等低調顏色)真的就像隨身碟,甚至也能插進電腦的USB槽充電。它的頂端有個開口,是把裝滿尼古丁鹽液體的菸彈扣進去的地方——這家公司會將尼古丁鹽取名為JuulSalts,打算推出「薄荷」、「水果」等口味。菸身和菸嘴中間有個菱形的透明視窗,可以看到菸油剩多少;整個裝置沒有任何按鈕和開關,要啟動的話,只要張嘴吸就可以;正面有個小燈,發綠光代表滿電,發紅光代表電池快耗盡,還有一個好玩但沒什麼意義的花樣,只要把裝置拿起來揮舞就會發出七彩顏色。整個裝置唯一的品牌識別是Juul四個字母,用小寫字母刻在底部。
「有些同事當場嫌惡地發出『噁』,」保羅・莫賴斯(Paul Moraes)回憶,他在2014年加入團隊,負責供應鏈。這個大約1公分寬、9公分長的小東西,會是公司甚至整個菸草業的未來?「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莫賴斯補充說,「看起來只是個小盒子,在某些人看來完全引不起興趣。」
莫賴斯的擔憂既是美學方面也是功能方面。他覺得設計太單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覺得他的團隊有辦法讓這個東西做到詹姆斯和亞當想要的。當時市面上的電子菸產品大多比這個Juul原型機大很多,莫賴斯想不出哪裡有小到可以塞進這個原型機的電池、材料,更別說要用讓公司賺到錢的價格買進。另外,為了避免菸彈裡的尼古丁菸油過熱(這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因為溫度過高會產生過量有害副產品,譬如甲醛),公司工程師也忙著做一個控溫系統,這個系統有沒有弄好是關鍵,而要在這麼小的裝置裡弄好似乎很困難。
公司還有人質疑,電子菸迷大多追求大煙霧的高功率大裝置,這時候推出小裝置是明智的嗎?這種產生一縷輕煙的優雅小裝置或許根本沒人想要,就算刺激感不輸香菸也一樣,外型俗氣、可吐出大煙霧的裝置或許才是市場想要的。
儘管有種種顧慮,「詹姆斯還是堅持不改尺寸、不改菸彈,」莫賴斯回憶。詹姆斯對這個產品有他自己的想像,他希望小巧細微到塞進口袋或包包也不會被發現,可以隨時偷溜到外頭享受尼古丁衝擊的快感。亞當和詹姆斯這兩位創辦人意見不合的地方不少,但是亞當在這件事情上倒是力挺詹姆斯,也就是說,莫賴斯有兩個選擇,一是想辦法搞定,一是走人。
做那個發出理性聲音的人,對莫賴斯並不陌生。2014年一進入Ploom,莫賴斯馬上就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沒錯,他是去打理供應鏈的,但他也是去「扮演監督的大人⋯⋯帶進一點條理,」莫賴斯說。這家公司感覺還很年輕,製造這種責任義務很多的產品所該有的流程和步驟,幾乎都沒有。
Ploom當時一位顧問記得,他告訴詹姆斯和亞當必須做個整頓,他費了好大工夫才讓兩人把這話聽進去。他力勸兩人建立一套正式的系統,讓使用者可在裝置故障或對產品有不良反應時通報健康問題,他還建議兩人思考聘請護理師的可能性,由護理師負責將使用者的投訴分類,並在必要時引導就醫。「這些事情他們沒有一件做到」,一直到後來才開始做,那位顧問回憶,「亞當和詹姆斯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是在創造驚天動地的產品,只要跟他們的世界觀不一樣,他們一律不採信。」
詹姆斯心意已決,就是這個小小、優雅的Juul原型機了——這個原型機被暱稱為史林特(Splinter),取自《忍者龜:變種世代》裡面教武術的老鼠師父——甚至堅決到給人理智漸失的感覺。莫賴斯的團隊花了幾萬個小時才讓詹姆斯的設計真的能用,但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方法把所有元件塞進裝置,還是有問題,最頭痛的是:菸彈會滲漏。如果太用力拉扯菸嘴,「果汁」(e-juice,菸油的暱稱)有時會溢出沾到舌頭,也就是公司內部所稱的JIM(juice in mouth,果汁流到嘴裡),員工們見怪不怪。公司的內部測試並沒有止步於頭暈測試,工程師和科學家拍拍同事肩膀請他們試試正在研究的東西並不罕見,換句話說,有很多同事親身嚐過JIM的滋味。
「(果汁)沾到嘴巴和舌頭很不舒服,」一個常被召募為非正式測試員的前員工表示。而且很掃興,讓人驚覺這家公司百無禁忌的氛圍或許並不適合講究安全。「我還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我是不是在當白老鼠?』」那位員工若有所思地說,「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我這樣過日子是明智的嗎?」
撇開滲漏不談,亞當團隊的JuulSalts確實有進展。到了2014年年中,他們已經準備從頭暈測試進展到實際研究,測試尼古丁鹽配方的強度——他們的配方包含尼古丁、酸、調味、丙二醇(丙二醇常添加於食品中,用於增進口感、延長陳列壽命)。
亞當的團隊選擇到紐西蘭做測試,在菸草公司常配合的一家研究中心進行。他們召募到24個願意測試各種尼古丁鹽的抽菸者,對照組是寶馬香菸(Pall Mall)。但是在正式研究開始之前,亞當、科學主管蓋爾・柯恩、研發工程師阿里・阿特金斯再次自願先試抽,也就是「零期」研究。
抽了各種尼古丁鹽、深吸了幾口寶馬之後,他們測量自己體內產生的尼古丁含量。結果顯示,每隔30秒抽一口,抽了幾分鐘後,有幾種尼古丁鹽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接近寶馬香菸。樣本這麼小的研究很難斷言什麼,更何況尼古丁的濃度和反應會因人而異,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古丁鹽的感覺和效果確實不輸一般香菸。甚至,對某些人來說,用某些電子菸裝置抽一種含有苯甲酸的尼古丁鹽(其中尼古丁佔總重量的4%),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還高於寶馬。
這正是亞當想要的結果。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創造一種近似香菸的電子菸,如果從這款新的、號稱比較安全的裝置就能取得想要的尼古丁分量,當然就不會有人回頭去抽傳統香菸。可是,等到這家公司開始做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測試消費者對這個裝置與尼古丁鹽的反應,卻得到意外的結果。
2014年9月底,Ploom市場研究小組一個成員寫電郵給品牌經理雀兒喜・卡妮雅(Chelsea Kania),那個成員從焦點小組訪談取得幾個好消息和壞消息。「比較年輕的小組比較樂於嘗試新事物,很喜歡(Juul),因為瀟灑、新穎、有科技感等等,」她在電郵寫道,這封電郵後來出現於跨區集體訴訟的訴狀中,控告Juul用欺騙手法行銷產品,導致民眾對尼古丁成癮,危害公眾健康(Juul基本上否認這些指控,主張對電子菸的行銷和銷售有司法管轄權的是FDA,法院系統無權審判。聯邦法官不認同Juul的主張,但也駁回集體訴訟所提的詐騙指控。到2021年1月為止,訴訟仍在進行)。根據訴狀內容,焦點小組訪談有個受試者說Juul「應該能讓抽菸再次變成很酷的事」,這話聽在公關團隊耳裡鐵定很悅耳。
但是那封電郵也給了亞當一記重拳。根據訴狀內容,那位市場研究人員在電郵寫道:「質性研究發現,這個產品不是很適合想減少香菸攝取量的人。」隔天她又寄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因:「對某些抽菸者來說,尼古丁太多了,尤其是已經習慣一般電子菸的人,他們把它當成Blu或其他平價電子菸來抽,結果馬上就被襲來的尼古丁嚇到,不知道如何控制。」雖然確實有部分受試者表示喜歡這個配方,但是也有好幾位說「對我來說太多」或「太強」,至少一開始那幾口是如此。也許吸久了就能掌握訣竅,但第一口是頭暈腦脹的。
這樣的評論令邢晨悅(亞當的化學家搭檔)感到不安,她後來這麼告訴《路透社》。亞當之所以想製作強烈的尼古丁鹽,是為了提供跟紙菸相當的體驗,習慣紙菸強度的人才戒得了菸,這樣的思考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焦點小組的反應看來,用沒那麼強的配方也行,這看來是好事。
高含量尼古丁不僅從成癮的角度來看令人擔憂,還會讓人生病(至少會發抖)。傳統香菸自帶一個關閉鍵,那就是會燒完,你得有意識地決定掏出另一根並點燃才能繼續抽,這小小的動作已經足以逼人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還要抽,而電子菸把這個「退出便道」縮短了。Juul的菸彈能持續抽兩百口,傳輸的尼古丁相當於一整包香菸的量,只要一顆小小的菸彈就可以,很方便。沒錯,電池會沒電、菸油會抽完,但是邢晨悅不難想像,一定會有人不小心就一口氣把一整顆菸彈抽完,完全沒意識到已經給自己灌進一整包香菸的尼古丁分量(更糟的是對這種分量的尼古丁產生依賴性),尤其她和亞當還把配方做得很順口,不會刺激喉嚨或造成不舒服。當你什麽都不必做只要張嘴吸就好,這樣的裝置已經不只是「好用」足以形容了。
「我們希望他們獲得想要的分量就停止,」她告訴《路透社》,「我們並不想做一個更容易讓人上癮的新產品。」Ploom有想過多加一個分量控制功能,但是從未落實。
雖然焦點小組的反應有好有壞,但是2014年10月提出的JuulSalts專利申請卻只吹噓這個配方的強效:「在這過程中意外發現,某些尼古丁液體配方所提供的滿足感優於游離尼古丁,更接近傳統香菸帶來的滿足感。」申請書還寫說,Ploom團隊偶然獲得「意外驚喜的」發現:他們有些尼古丁配方會導致使用者心率飆升,比抽完傳統香菸後的心跳更高、更快,申請書援引紐西蘭的研究數據來佐證:經過五分鐘斷斷續續地抽,某些尼古丁鹽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會高於傳統香菸。
從智慧財產的觀點來看,的確應該大肆證明Juul的配方高於香菸尼古丁濃度的最大值,因為這是其他菸油製造商難以企及的結果。當時的電子菸油大多很弱,尤其是使用游離尼古丁者,能夠做出尼古丁傳輸不輸香菸甚至超過的菸油,對一心想從一個不斷成長的產業中脫穎而出的創辦人來說,無疑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顯然也容易落人口實,傳統香菸都已經被公認是地表最容易上癮的物質之一,結果你還推出一個可傳輸「更多」尼古丁的產品,當然會惹來質疑。
Juul最終上市的版本並不是專利申請書裡面的版本,只是近似,公司代表也說他們的尼古丁傳輸並沒有超過香菸,但是接下來的新聞報導和官司訴訟中,Juul已經無法完全擺脫外界的印象:Juul在自己舉辦的上癮比賽中技壓香菸。
*****
FDA在2009年取得監管菸草品的權力,沒多久就決定它所頒布的認定條例要一併涵蓋雪茄、水煙、電子菸,打算一次通通解決,結果卻發現窒礙難行,因為雪茄產業大力遊說歐巴馬政府,主張高價的雪茄應該免受FDA監管,那些對話往返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政治考量,造成進度一延再延。FDA是可以單獨為電子菸擬定認定條例,但是領導階層選擇等待,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決定讓林布路很緊張。「這有點可怕,」他說,他還記得他當時心想,「要是歐巴馬選輸,我們就不用玩了。」
當然,歐巴馬並沒有輸掉2012年大選,FDA也終於在2014年4月公布電子菸等菸草產品的法規草案。雖然只是草案,仍舊激起雪茄公司展開新一輪遊說,只是這回電子菸公司也參戰。電子菸產業和消費者看到FDA打算全面禁止加味的尼古丁菸油,一整個炸鍋,FDA則是搬出研究說調味劑吸進人體可能有害,並且舉出調查數據證明,未成年之所以抽電子菸就是因為菸油調味誘人,為了扭轉這股已經成形於年輕人之間堪慮的新趨勢,最萬無一失的方法是全面掃除市場上的調味菸油,所以FDA提議只准許販售薄荷和菸草口味的菸油,也就是燃燒式香菸現有的口味。
按照規定,草案公布後有120天廣納各方意見期,FDA收到13萬5000則回應,有些是公衛界拍手叫好,但更多是電子菸擁護者的訕笑。電子菸商店和菸油製造商認為,如果市場上幾千種加味產品都不准販賣生產,他們會倒閉關門。電子菸擁護者也強調,對很多成年菸民來說,美味的調味產品會大大決定他們是繼續抽紙菸還是轉向傷害較小的電子菸,擁護者舉出調查數據證明,不只是青少年,成人也偏好加味菸油,而且常常以自身經驗為例,一個靠電子菸戒掉幾十年抽菸習慣的42歲民眾就說:「不開玩笑,我現在一聞到香菸味道就覺得噁心反胃,菸草口味的菸油更糟。但是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嗎?鳳梨起司蛋糕菸油。」
這些反對聲浪讓FDA進退兩難,林布路說。菸草產品中心必須一條一條討論各界提出的意見,評估草案的利弊。更麻煩的是,歐巴馬政府很怕惹毛財大勢大的菸草業以及支持菸草業的議員,尤其如果禁止加味真的會造成電子菸商店倒閉的話。「不要傷害到經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為歐巴馬第一任剛就任就接下陷入大衰退的經濟,」林布路說。這些顧慮造成FDA很難推動這項法規。菸草產品中心主任米奇・澤樂(Mitch Zeller)說:「有個審批的流程要跑。我們制定法規的時候,首先必須出得了FDA,再來必須出得了部會(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最後必須經過跨部會審查之後由白宮批准。」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和政治折衝。
有些民選官員對那些挑戰並不同情,伊利諾州的迪克・德賓(Dick Durbin)就是。十幾歲就看到父親死於肺癌的德賓,以對抗菸草大廠闖出名號,事實上,1982年拿下眾議院席次之後,他就開始致力於反菸立法,第一項立法就是短於2小時的商用航班禁止抽菸。他是最早支持立法給FDA監管香菸權力的議員之一,為2009年通過的法案立下基礎;他也是當年最大聲要求調查菸草高層在國會做偽證的人之一(1994年幾個菸草高層在聽證會宣誓之下竟公然說謊,宣稱尼古丁不會上癮)。2010年,CTFK頒給他「鬥士獎章」。
看到政府監管遠遠落後於電子菸產業成長的速度,德賓憂心忡忡。現在幾乎每家便利商店都買得到電子菸,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名人大庭廣眾抽起電子菸,NJOY有錢到買得起超級盃的電視廣告,《牛津英文詞典》甚至把vape(吸電子菸)選為2014年度代表字,電子菸顯然不會消失了。「當我看了看這種吸電子菸和販賣電子菸的情況,心裡想『(跟菸草大廠)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德賓說,「(菸草大廠)眼看年輕人不抽菸草香菸了,需要有個替代品,就是電子菸。」就在2014年FDA的認定條例草案出爐之前,德賓和一群參議員開始陸續上書白宮,表明對年輕人電子菸成癮的擔憂,敦促歐巴馬政府快點立法落實監管。德賓說:電子菸公司「其實長時間都是大喇喇在露天舞臺上面,FDA和聯邦政府有大把機會介入,我不知道是輕忽還是什麼,但就是沒有介入,就這樣放任他們開始在市場蠶食鯨吞。」
德賓當時還不知道,像Juul這樣的公司才剛要冒出頭來。
但是那封電郵也給了亞當一記重拳。根據訴狀內容,那位市場研究人員在電郵寫道:「質性研究發現,這個產品不是很適合想減少香菸攝取量的人。」隔天她又寄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因:「對某些抽菸者來說,尼古丁太多了,尤其是已經習慣一般電子菸的人,他們把它當成Blu或其他平價電子菸來抽,結果馬上就被襲來的尼古丁嚇到,不知道如何控制。」雖然確實有部分受試者表示喜歡這個配方,但是也有好幾位說「對我來說太多」或「太強」,至少一開始那幾口是如此。也許吸久了就能掌握訣竅,但第一口是頭暈腦脹的。
這樣的評論令邢晨悅(亞當的化學家搭檔)感到不安,她後來這麼告訴《路透社》。亞當之所以想製作強烈的尼古丁鹽,是為了提供跟紙菸相當的體驗,習慣紙菸強度的人才戒得了菸,這樣的思考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焦點小組的反應看來,用沒那麼強的配方也行,這看來是好事。
高含量尼古丁不僅從成癮的角度來看令人擔憂,還會讓人生病(至少會發抖)。傳統香菸自帶一個關閉鍵,那就是會燒完,你得有意識地決定掏出另一根並點燃才能繼續抽,這小小的動作已經足以逼人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還要抽,而電子菸把這個「退出便道」縮短了。Juul的菸彈能持續抽兩百口,傳輸的尼古丁相當於一整包香菸的量,只要一顆小小的菸彈就可以,很方便。沒錯,電池會沒電、菸油會抽完,但是邢晨悅不難想像,一定會有人不小心就一口氣把一整顆菸彈抽完,完全沒意識到已經給自己灌進一整包香菸的尼古丁分量(更糟的是對這種分量的尼古丁產生依賴性),尤其她和亞當還把配方做得很順口,不會刺激喉嚨或造成不舒服。當你什麽都不必做只要張嘴吸就好,這樣的裝置已經不只是「好用」足以形容了。
「我們希望他們獲得想要的分量就停止,」她告訴《路透社》,「我們並不想做一個更容易讓人上癮的新產品。」Ploom有想過多加一個分量控制功能,但是從未落實。
雖然焦點小組的反應有好有壞,但是2014年10月提出的JuulSalts專利申請卻只吹噓這個配方的強效:「在這過程中意外發現,某些尼古丁液體配方所提供的滿足感優於游離尼古丁,更接近傳統香菸帶來的滿足感。」申請書還寫說,Ploom團隊偶然獲得「意外驚喜的」發現:他們有些尼古丁配方會導致使用者心率飆升,比抽完傳統香菸後的心跳更高、更快,申請書援引紐西蘭的研究數據來佐證:經過五分鐘斷斷續續地抽,某些尼古丁鹽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會高於傳統香菸。
從智慧財產的觀點來看,的確應該大肆證明Juul的配方高於香菸尼古丁濃度的最大值,因為這是其他菸油製造商難以企及的結果。當時的電子菸油大多很弱,尤其是使用游離尼古丁者,能夠做出尼古丁傳輸不輸香菸甚至超過的菸油,對一心想從一個不斷成長的產業中脫穎而出的創辦人來說,無疑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顯然也容易落人口實,傳統香菸都已經被公認是地表最容易上癮的物質之一,結果你還推出一個可傳輸「更多」尼古丁的產品,當然會惹來質疑。
Juul最終上市的版本並不是專利申請書裡面的版本,只是近似,公司代表也說他們的尼古丁傳輸並沒有超過香菸,但是接下來的新聞報導和官司訴訟中,Juul已經無法完全擺脫外界的印象:Juul在自己舉辦的上癮比賽中技壓香菸。
*****
FDA在2009年取得監管菸草品的權力,沒多久就決定它所頒布的認定條例要一併涵蓋雪茄、水煙、電子菸,打算一次通通解決,結果卻發現窒礙難行,因為雪茄產業大力遊說歐巴馬政府,主張高價的雪茄應該免受FDA監管,那些對話往返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政治考量,造成進度一延再延。FDA是可以單獨為電子菸擬定認定條例,但是領導階層選擇等待,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決定讓林布路很緊張。「這有點可怕,」他說,他還記得他當時心想,「要是歐巴馬選輸,我們就不用玩了。」
當然,歐巴馬並沒有輸掉2012年大選,FDA也終於在2014年4月公布電子菸等菸草產品的法規草案。雖然只是草案,仍舊激起雪茄公司展開新一輪遊說,只是這回電子菸公司也參戰。電子菸產業和消費者看到FDA打算全面禁止加味的尼古丁菸油,一整個炸鍋,FDA則是搬出研究說調味劑吸進人體可能有害,並且舉出調查數據證明,未成年之所以抽電子菸就是因為菸油調味誘人,為了扭轉這股已經成形於年輕人之間堪慮的新趨勢,最萬無一失的方法是全面掃除市場上的調味菸油,所以FDA提議只准許販售薄荷和菸草口味的菸油,也就是燃燒式香菸現有的口味。
按照規定,草案公布後有120天廣納各方意見期,FDA收到13萬5000則回應,有些是公衛界拍手叫好,但更多是電子菸擁護者的訕笑。電子菸商店和菸油製造商認為,如果市場上幾千種加味產品都不准販賣生產,他們會倒閉關門。電子菸擁護者也強調,對很多成年菸民來說,美味的調味產品會大大決定他們是繼續抽紙菸還是轉向傷害較小的電子菸,擁護者舉出調查數據證明,不只是青少年,成人也偏好加味菸油,而且常常以自身經驗為例,一個靠電子菸戒掉幾十年抽菸習慣的42歲民眾就說:「不開玩笑,我現在一聞到香菸味道就覺得噁心反胃,菸草口味的菸油更糟。但是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嗎?鳳梨起司蛋糕菸油。」
這些反對聲浪讓FDA進退兩難,林布路說。菸草產品中心必須一條一條討論各界提出的意見,評估草案的利弊。更麻煩的是,歐巴馬政府很怕惹毛財大勢大的菸草業以及支持菸草業的議員,尤其如果禁止加味真的會造成電子菸商店倒閉的話。「不要傷害到經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為歐巴馬第一任剛就任就接下陷入大衰退的經濟,」林布路說。這些顧慮造成FDA很難推動這項法規。菸草產品中心主任米奇・澤樂(Mitch Zeller)說:「有個審批的流程要跑。我們制定法規的時候,首先必須出得了FDA,再來必須出得了部會(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最後必須經過跨部會審查之後由白宮批准。」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和政治折衝。
有些民選官員對那些挑戰並不同情,伊利諾州的迪克・德賓(Dick Durbin)就是。十幾歲就看到父親死於肺癌的德賓,以對抗菸草大廠闖出名號,事實上,1982年拿下眾議院席次之後,他就開始致力於反菸立法,第一項立法就是短於2小時的商用航班禁止抽菸。他是最早支持立法給FDA監管香菸權力的議員之一,為2009年通過的法案立下基礎;他也是當年最大聲要求調查菸草高層在國會做偽證的人之一(1994年幾個菸草高層在聽證會宣誓之下竟公然說謊,宣稱尼古丁不會上癮)。2010年,CTFK頒給他「鬥士獎章」。
看到政府監管遠遠落後於電子菸產業成長的速度,德賓憂心忡忡。現在幾乎每家便利商店都買得到電子菸,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名人大庭廣眾抽起電子菸,NJOY有錢到買得起超級盃的電視廣告,《牛津英文詞典》甚至把vape(吸電子菸)選為2014年度代表字,電子菸顯然不會消失了。「當我看了看這種吸電子菸和販賣電子菸的情況,心裡想『(跟菸草大廠)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德賓說,「(菸草大廠)眼看年輕人不抽菸草香菸了,需要有個替代品,就是電子菸。」就在2014年FDA的認定條例草案出爐之前,德賓和一群參議員開始陸續上書白宮,表明對年輕人電子菸成癮的擔憂,敦促歐巴馬政府快點立法落實監管。德賓說:電子菸公司「其實長時間都是大喇喇在露天舞臺上面,FDA和聯邦政府有大把機會介入,我不知道是輕忽還是什麼,但就是沒有介入,就這樣放任他們開始在市場蠶食鯨吞。」
德賓當時還不知道,像Juul這樣的公司才剛要冒出頭來。
										2014年某天,詹姆斯帶著重大消息走進辦公室。「這個,」他說,手裡拿著一個很像隨身碟的東西,「將會是我們新的產品Juul。」
他拿在手裡的,正是他和亞當指望一舉消滅香菸的產品雛型,他們已經開發好幾個月,希望能達成Ploom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個裝置很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長條形的菸身(將會採用石灰色、黑色等低調顏色)真的就像隨身碟,甚至也能插進電腦的USB槽充電。它的頂端有個開口,是把裝滿尼古丁鹽液體的菸彈扣進去的地方——這家公司會將尼古丁鹽取名為JuulSalts,打算推出「薄荷」、「水果」等口味。菸身和菸嘴中間有個菱形的透明視窗,可以看到菸油剩多少;整個裝置沒有任何按鈕和開關,要啟動的話,只要張嘴吸就可以;正面有個小燈,發綠光代表滿電,發紅光代表電池快耗盡,還有一個好玩但沒什麼意義的花樣,只要把裝置拿起來揮舞就會發出七彩顏色。整個裝置唯一的品牌識別是Juul四個字母,用小寫字母刻在底部。
「有些同事當場嫌惡地發出『噁』,」保羅・莫賴斯(Paul Moraes)回憶,他在2014年加入團隊,負責供應鏈。這個大約1公分寬、9公分長的小東西,會是公司甚至整個菸草業的未來?「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莫賴斯補充說,「看起來只是個小盒子,在某些人看來完全引不起興趣。」
莫賴斯的擔憂既是美學方面也是功能方面。他覺得設計太單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覺得他的團隊有辦法讓這個東西做到詹姆斯和亞當想要的。當時市面上的電子菸產品大多比這個Juul原型機大很多,莫賴斯想不出哪裡有小到可以塞進這個原型機的電池、材料,更別說要用讓公司賺到錢的價格買進。另外,為了避免菸彈裡的尼古丁菸油過熱(這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因為溫度過高會產生過量有害副產品,譬如甲醛),公司工程師也忙著做一個控溫系統,這個系統有沒有弄好是關鍵,而要在這麼小的裝置裡弄好似乎很困難。
公司還有人質疑,電子菸迷大多追求大煙霧的高功率大裝置,這時候推出小裝置是明智的嗎?這種產生一縷輕煙的優雅小裝置或許根本沒人想要,就算刺激感不輸香菸也一樣,外型俗氣、可吐出大煙霧的裝置或許才是市場想要的。
儘管有種種顧慮,「詹姆斯還是堅持不改尺寸、不改菸彈,」莫賴斯回憶。詹姆斯對這個產品有他自己的想像,他希望小巧細微到塞進口袋或包包也不會被發現,可以隨時偷溜到外頭享受尼古丁衝擊的快感。亞當和詹姆斯這兩位創辦人意見不合的地方不少,但是亞當在這件事情上倒是力挺詹姆斯,也就是說,莫賴斯有兩個選擇,一是想辦法搞定,一是走人。
做那個發出理性聲音的人,對莫賴斯並不陌生。2014年一進入Ploom,莫賴斯馬上就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沒錯,他是去打理供應鏈的,但他也是去「扮演監督的大人⋯⋯帶進一點條理,」莫賴斯說。這家公司感覺還很年輕,製造這種責任義務很多的產品所該有的流程和步驟,幾乎都沒有。
Ploom當時一位顧問記得,他告訴詹姆斯和亞當必須做個整頓,他費了好大工夫才讓兩人把這話聽進去。他力勸兩人建立一套正式的系統,讓使用者可在裝置故障或對產品有不良反應時通報健康問題,他還建議兩人思考聘請護理師的可能性,由護理師負責將使用者的投訴分類,並在必要時引導就醫。「這些事情他們沒有一件做到」,一直到後來才開始做,那位顧問回憶,「亞當和詹姆斯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是在創造驚天動地的產品,只要跟他們的世界觀不一樣,他們一律不採信。」
詹姆斯心意已決,就是這個小小、優雅的Juul原型機了——這個原型機被暱稱為史林特(Splinter),取自《忍者龜:變種世代》裡面教武術的老鼠師父——甚至堅決到給人理智漸失的感覺。莫賴斯的團隊花了幾萬個小時才讓詹姆斯的設計真的能用,但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方法把所有元件塞進裝置,還是有問題,最頭痛的是:菸彈會滲漏。如果太用力拉扯菸嘴,「果汁」(e-juice,菸油的暱稱)有時會溢出沾到舌頭,也就是公司內部所稱的JIM(juice in mouth,果汁流到嘴裡),員工們見怪不怪。公司的內部測試並沒有止步於頭暈測試,工程師和科學家拍拍同事肩膀請他們試試正在研究的東西並不罕見,換句話說,有很多同事親身嚐過JIM的滋味。
「(果汁)沾到嘴巴和舌頭很不舒服,」一個常被召募為非正式測試員的前員工表示。而且很掃興,讓人驚覺這家公司百無禁忌的氛圍或許並不適合講究安全。「我還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我是不是在當白老鼠?』」那位員工若有所思地說,「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我這樣過日子是明智的嗎?」
撇開滲漏不談,亞當團隊的JuulSalts確實有進展。到了2014年年中,他們已經準備從頭暈測試進展到實際研究,測試尼古丁鹽配方的強度——他們的配方包含尼古丁、酸、調味、丙二醇(丙二醇常添加於食品中,用於增進口感、延長陳列壽命)。
亞當的團隊選擇到紐西蘭做測試,在菸草公司常配合的一家研究中心進行。他們召募到24個願意測試各種尼古丁鹽的抽菸者,對照組是寶馬香菸(Pall Mall)。但是在正式研究開始之前,亞當、科學主管蓋爾・柯恩、研發工程師阿里・阿特金斯再次自願先試抽,也就是「零期」研究。
抽了各種尼古丁鹽、深吸了幾口寶馬之後,他們測量自己體內產生的尼古丁含量。結果顯示,每隔30秒抽一口,抽了幾分鐘後,有幾種尼古丁鹽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接近寶馬香菸。樣本這麼小的研究很難斷言什麼,更何況尼古丁的濃度和反應會因人而異,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古丁鹽的感覺和效果確實不輸一般香菸。甚至,對某些人來說,用某些電子菸裝置抽一種含有苯甲酸的尼古丁鹽(其中尼古丁佔總重量的4%),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還高於寶馬。
這正是亞當想要的結果。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創造一種近似香菸的電子菸,如果從這款新的、號稱比較安全的裝置就能取得想要的尼古丁分量,當然就不會有人回頭去抽傳統香菸。可是,等到這家公司開始做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測試消費者對這個裝置與尼古丁鹽的反應,卻得到意外的結果。
2014年9月底,Ploom市場研究小組一個成員寫電郵給品牌經理雀兒喜・卡妮雅(Chelsea Kania),那個成員從焦點小組訪談取得幾個好消息和壞消息。「比較年輕的小組比較樂於嘗試新事物,很喜歡(Juul),因為瀟灑、新穎、有科技感等等,」她在電郵寫道,這封電郵後來出現於跨區集體訴訟的訴狀中,控告Juul用欺騙手法行銷產品,導致民眾對尼古丁成癮,危害公眾健康(Juul基本上否認這些指控,主張對電子菸的行銷和銷售有司法管轄權的是FDA,法院系統無權審判。聯邦法官不認同Juul的主張,但也駁回集體訴訟所提的詐騙指控。到2021年1月為止,訴訟仍在進行)。根據訴狀內容,焦點小組訪談有個受試者說Juul「應該能讓抽菸再次變成很酷的事」,這話聽在公關團隊耳裡鐵定很悅耳。
Chapter 4 樂暈(2014)
2014年某天,詹姆斯帶著重大消息走進辦公室。「這個,」他說,手裡拿著一個很像隨身碟的東西,「將會是我們新的產品Juul。」
他拿在手裡的,正是他和亞當指望一舉消滅香菸的產品雛型,他們已經開發好幾個月,希望能達成Ploom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個裝置很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長條形的菸身(將會採用石灰色、黑色等低調顏色)真的就像隨身碟,甚至也能插進電腦的USB槽充電。它的頂端有個開口,是把裝滿尼古丁鹽液體的菸彈扣進去的地方——這家公司會將尼古丁鹽取名為JuulSalts,打算推出「薄荷」、「水果」等口味。菸身和菸嘴中間有個菱形的透明視窗,可以看到菸油剩多少;整個裝置沒有任何按鈕和開關,要啟動的話,只要張嘴吸就可以;正面有個小燈,發綠光代表滿電,發紅光代表電池快耗盡,還有一個好玩但沒什麼意義的花樣,只要把裝置拿起來揮舞就會發出七彩顏色。整個裝置唯一的品牌識別是Juul四個字母,用小寫字母刻在底部。
「有些同事當場嫌惡地發出『噁』,」保羅・莫賴斯(Paul Moraes)回憶,他在2014年加入團隊,負責供應鏈。這個大約1公分寬、9公分長的小東西,會是公司甚至整個菸草業的未來?「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莫賴斯補充說,「看起來只是個小盒子,在某些人看來完全引不起興趣。」
莫賴斯的擔憂既是美學方面也是功能方面。他覺得設計太單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覺得他的團隊有辦法讓這個東西做到詹姆斯和亞當想要的。當時市面上的電子菸產品大多比這個Juul原型機大很多,莫賴斯想不出哪裡有小到可以塞進這個原型機的電池、材料,更別說要用讓公司賺到錢的價格買進。另外,為了避免菸彈裡的尼古丁菸油過熱(這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因為溫度過高會產生過量有害副產品,譬如甲醛),公司工程師也忙著做一個控溫系統,這個系統有沒有弄好是關鍵,而要在這麼小的裝置裡弄好似乎很困難。
公司還有人質疑,電子菸迷大多追求大煙霧的高功率大裝置,這時候推出小裝置是明智的嗎?這種產生一縷輕煙的優雅小裝置或許根本沒人想要,就算刺激感不輸香菸也一樣,外型俗氣、可吐出大煙霧的裝置或許才是市場想要的。
儘管有種種顧慮,「詹姆斯還是堅持不改尺寸、不改菸彈,」莫賴斯回憶。詹姆斯對這個產品有他自己的想像,他希望小巧細微到塞進口袋或包包也不會被發現,可以隨時偷溜到外頭享受尼古丁衝擊的快感。亞當和詹姆斯這兩位創辦人意見不合的地方不少,但是亞當在這件事情上倒是力挺詹姆斯,也就是說,莫賴斯有兩個選擇,一是想辦法搞定,一是走人。
做那個發出理性聲音的人,對莫賴斯並不陌生。2014年一進入Ploom,莫賴斯馬上就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沒錯,他是去打理供應鏈的,但他也是去「扮演監督的大人⋯⋯帶進一點條理,」莫賴斯說。這家公司感覺還很年輕,製造這種責任義務很多的產品所該有的流程和步驟,幾乎都沒有。
Ploom當時一位顧問記得,他告訴詹姆斯和亞當必須做個整頓,他費了好大工夫才讓兩人把這話聽進去。他力勸兩人建立一套正式的系統,讓使用者可在裝置故障或對產品有不良反應時通報健康問題,他還建議兩人思考聘請護理師的可能性,由護理師負責將使用者的投訴分類,並在必要時引導就醫。「這些事情他們沒有一件做到」,一直到後來才開始做,那位顧問回憶,「亞當和詹姆斯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是在創造驚天動地的產品,只要跟他們的世界觀不一樣,他們一律不採信。」
詹姆斯心意已決,就是這個小小、優雅的Juul原型機了——這個原型機被暱稱為史林特(Splinter),取自《忍者龜:變種世代》裡面教武術的老鼠師父——甚至堅決到給人理智漸失的感覺。莫賴斯的團隊花了幾萬個小時才讓詹姆斯的設計真的能用,但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方法把所有元件塞進裝置,還是有問題,最頭痛的是:菸彈會滲漏。如果太用力拉扯菸嘴,「果汁」(e-juice,菸油的暱稱)有時會溢出沾到舌頭,也就是公司內部所稱的JIM(juice in mouth,果汁流到嘴裡),員工們見怪不怪。公司的內部測試並沒有止步於頭暈測試,工程師和科學家拍拍同事肩膀請他們試試正在研究的東西並不罕見,換句話說,有很多同事親身嚐過JIM的滋味。
「(果汁)沾到嘴巴和舌頭很不舒服,」一個常被召募為非正式測試員的前員工表示。而且很掃興,讓人驚覺這家公司百無禁忌的氛圍或許並不適合講究安全。「我還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我是不是在當白老鼠?』」那位員工若有所思地說,「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我這樣過日子是明智的嗎?」
撇開滲漏不談,亞當團隊的JuulSalts確實有進展。到了2014年年中,他們已經準備從頭暈測試進展到實際研究,測試尼古丁鹽配方的強度——他們的配方包含尼古丁、酸、調味、丙二醇(丙二醇常添加於食品中,用於增進口感、延長陳列壽命)。
亞當的團隊選擇到紐西蘭做測試,在菸草公司常配合的一家研究中心進行。他們召募到24個願意測試各種尼古丁鹽的抽菸者,對照組是寶馬香菸(Pall Mall)。但是在正式研究開始之前,亞當、科學主管蓋爾・柯恩、研發工程師阿里・阿特金斯再次自願先試抽,也就是「零期」研究。
抽了各種尼古丁鹽、深吸了幾口寶馬之後,他們測量自己體內產生的尼古丁含量。結果顯示,每隔30秒抽一口,抽了幾分鐘後,有幾種尼古丁鹽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接近寶馬香菸。樣本這麼小的研究很難斷言什麼,更何況尼古丁的濃度和反應會因人而異,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古丁鹽的感覺和效果確實不輸一般香菸。甚至,對某些人來說,用某些電子菸裝置抽一種含有苯甲酸的尼古丁鹽(其中尼古丁佔總重量的4%),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最大值還高於寶馬。
這正是亞當想要的結果。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創造一種近似香菸的電子菸,如果從這款新的、號稱比較安全的裝置就能取得想要的尼古丁分量,當然就不會有人回頭去抽傳統香菸。可是,等到這家公司開始做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測試消費者對這個裝置與尼古丁鹽的反應,卻得到意外的結果。
2014年9月底,Ploom市場研究小組一個成員寫電郵給品牌經理雀兒喜・卡妮雅(Chelsea Kania),那個成員從焦點小組訪談取得幾個好消息和壞消息。「比較年輕的小組比較樂於嘗試新事物,很喜歡(Juul),因為瀟灑、新穎、有科技感等等,」她在電郵寫道,這封電郵後來出現於跨區集體訴訟的訴狀中,控告Juul用欺騙手法行銷產品,導致民眾對尼古丁成癮,危害公眾健康(Juul基本上否認這些指控,主張對電子菸的行銷和銷售有司法管轄權的是FDA,法院系統無權審判。聯邦法官不認同Juul的主張,但也駁回集體訴訟所提的詐騙指控。到2021年1月為止,訴訟仍在進行)。根據訴狀內容,焦點小組訪談有個受試者說Juul「應該能讓抽菸再次變成很酷的事」,這話聽在公關團隊耳裡鐵定很悅耳。
但是那封電郵也給了亞當一記重拳。根據訴狀內容,那位市場研究人員在電郵寫道:「質性研究發現,這個產品不是很適合想減少香菸攝取量的人。」隔天她又寄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因:「對某些抽菸者來說,尼古丁太多了,尤其是已經習慣一般電子菸的人,他們把它當成Blu或其他平價電子菸來抽,結果馬上就被襲來的尼古丁嚇到,不知道如何控制。」雖然確實有部分受試者表示喜歡這個配方,但是也有好幾位說「對我來說太多」或「太強」,至少一開始那幾口是如此。也許吸久了就能掌握訣竅,但第一口是頭暈腦脹的。
這樣的評論令邢晨悅(亞當的化學家搭檔)感到不安,她後來這麼告訴《路透社》。亞當之所以想製作強烈的尼古丁鹽,是為了提供跟紙菸相當的體驗,習慣紙菸強度的人才戒得了菸,這樣的思考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焦點小組的反應看來,用沒那麼強的配方也行,這看來是好事。
高含量尼古丁不僅從成癮的角度來看令人擔憂,還會讓人生病(至少會發抖)。傳統香菸自帶一個關閉鍵,那就是會燒完,你得有意識地決定掏出另一根並點燃才能繼續抽,這小小的動作已經足以逼人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還要抽,而電子菸把這個「退出便道」縮短了。Juul的菸彈能持續抽兩百口,傳輸的尼古丁相當於一整包香菸的量,只要一顆小小的菸彈就可以,很方便。沒錯,電池會沒電、菸油會抽完,但是邢晨悅不難想像,一定會有人不小心就一口氣把一整顆菸彈抽完,完全沒意識到已經給自己灌進一整包香菸的尼古丁分量(更糟的是對這種分量的尼古丁產生依賴性),尤其她和亞當還把配方做得很順口,不會刺激喉嚨或造成不舒服。當你什麽都不必做只要張嘴吸就好,這樣的裝置已經不只是「好用」足以形容了。
「我們希望他們獲得想要的分量就停止,」她告訴《路透社》,「我們並不想做一個更容易讓人上癮的新產品。」Ploom有想過多加一個分量控制功能,但是從未落實。
雖然焦點小組的反應有好有壞,但是2014年10月提出的JuulSalts專利申請卻只吹噓這個配方的強效:「在這過程中意外發現,某些尼古丁液體配方所提供的滿足感優於游離尼古丁,更接近傳統香菸帶來的滿足感。」申請書還寫說,Ploom團隊偶然獲得「意外驚喜的」發現:他們有些尼古丁配方會導致使用者心率飆升,比抽完傳統香菸後的心跳更高、更快,申請書援引紐西蘭的研究數據來佐證:經過五分鐘斷斷續續地抽,某些尼古丁鹽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會高於傳統香菸。
從智慧財產的觀點來看,的確應該大肆證明Juul的配方高於香菸尼古丁濃度的最大值,因為這是其他菸油製造商難以企及的結果。當時的電子菸油大多很弱,尤其是使用游離尼古丁者,能夠做出尼古丁傳輸不輸香菸甚至超過的菸油,對一心想從一個不斷成長的產業中脫穎而出的創辦人來說,無疑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顯然也容易落人口實,傳統香菸都已經被公認是地表最容易上癮的物質之一,結果你還推出一個可傳輸「更多」尼古丁的產品,當然會惹來質疑。
Juul最終上市的版本並不是專利申請書裡面的版本,只是近似,公司代表也說他們的尼古丁傳輸並沒有超過香菸,但是接下來的新聞報導和官司訴訟中,Juul已經無法完全擺脫外界的印象:Juul在自己舉辦的上癮比賽中技壓香菸。
*****
FDA在2009年取得監管菸草品的權力,沒多久就決定它所頒布的認定條例要一併涵蓋雪茄、水煙、電子菸,打算一次通通解決,結果卻發現窒礙難行,因為雪茄產業大力遊說歐巴馬政府,主張高價的雪茄應該免受FDA監管,那些對話往返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政治考量,造成進度一延再延。FDA是可以單獨為電子菸擬定認定條例,但是領導階層選擇等待,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決定讓林布路很緊張。「這有點可怕,」他說,他還記得他當時心想,「要是歐巴馬選輸,我們就不用玩了。」
當然,歐巴馬並沒有輸掉2012年大選,FDA也終於在2014年4月公布電子菸等菸草產品的法規草案。雖然只是草案,仍舊激起雪茄公司展開新一輪遊說,只是這回電子菸公司也參戰。電子菸產業和消費者看到FDA打算全面禁止加味的尼古丁菸油,一整個炸鍋,FDA則是搬出研究說調味劑吸進人體可能有害,並且舉出調查數據證明,未成年之所以抽電子菸就是因為菸油調味誘人,為了扭轉這股已經成形於年輕人之間堪慮的新趨勢,最萬無一失的方法是全面掃除市場上的調味菸油,所以FDA提議只准許販售薄荷和菸草口味的菸油,也就是燃燒式香菸現有的口味。
按照規定,草案公布後有120天廣納各方意見期,FDA收到13萬5000則回應,有些是公衛界拍手叫好,但更多是電子菸擁護者的訕笑。電子菸商店和菸油製造商認為,如果市場上幾千種加味產品都不准販賣生產,他們會倒閉關門。電子菸擁護者也強調,對很多成年菸民來說,美味的調味產品會大大決定他們是繼續抽紙菸還是轉向傷害較小的電子菸,擁護者舉出調查數據證明,不只是青少年,成人也偏好加味菸油,而且常常以自身經驗為例,一個靠電子菸戒掉幾十年抽菸習慣的42歲民眾就說:「不開玩笑,我現在一聞到香菸味道就覺得噁心反胃,菸草口味的菸油更糟。但是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嗎?鳳梨起司蛋糕菸油。」
這些反對聲浪讓FDA進退兩難,林布路說。菸草產品中心必須一條一條討論各界提出的意見,評估草案的利弊。更麻煩的是,歐巴馬政府很怕惹毛財大勢大的菸草業以及支持菸草業的議員,尤其如果禁止加味真的會造成電子菸商店倒閉的話。「不要傷害到經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為歐巴馬第一任剛就任就接下陷入大衰退的經濟,」林布路說。這些顧慮造成FDA很難推動這項法規。菸草產品中心主任米奇・澤樂(Mitch Zeller)說:「有個審批的流程要跑。我們制定法規的時候,首先必須出得了FDA,再來必須出得了部會(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最後必須經過跨部會審查之後由白宮批准。」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和政治折衝。
有些民選官員對那些挑戰並不同情,伊利諾州的迪克・德賓(Dick Durbin)就是。十幾歲就看到父親死於肺癌的德賓,以對抗菸草大廠闖出名號,事實上,1982年拿下眾議院席次之後,他就開始致力於反菸立法,第一項立法就是短於2小時的商用航班禁止抽菸。他是最早支持立法給FDA監管香菸權力的議員之一,為2009年通過的法案立下基礎;他也是當年最大聲要求調查菸草高層在國會做偽證的人之一(1994年幾個菸草高層在聽證會宣誓之下竟公然說謊,宣稱尼古丁不會上癮)。2010年,CTFK頒給他「鬥士獎章」。
看到政府監管遠遠落後於電子菸產業成長的速度,德賓憂心忡忡。現在幾乎每家便利商店都買得到電子菸,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名人大庭廣眾抽起電子菸,NJOY有錢到買得起超級盃的電視廣告,《牛津英文詞典》甚至把vape(吸電子菸)選為2014年度代表字,電子菸顯然不會消失了。「當我看了看這種吸電子菸和販賣電子菸的情況,心裡想『(跟菸草大廠)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德賓說,「(菸草大廠)眼看年輕人不抽菸草香菸了,需要有個替代品,就是電子菸。」就在2014年FDA的認定條例草案出爐之前,德賓和一群參議員開始陸續上書白宮,表明對年輕人電子菸成癮的擔憂,敦促歐巴馬政府快點立法落實監管。德賓說:電子菸公司「其實長時間都是大喇喇在露天舞臺上面,FDA和聯邦政府有大把機會介入,我不知道是輕忽還是什麼,但就是沒有介入,就這樣放任他們開始在市場蠶食鯨吞。」
德賓當時還不知道,像Juul這樣的公司才剛要冒出頭來。
但是那封電郵也給了亞當一記重拳。根據訴狀內容,那位市場研究人員在電郵寫道:「質性研究發現,這個產品不是很適合想減少香菸攝取量的人。」隔天她又寄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因:「對某些抽菸者來說,尼古丁太多了,尤其是已經習慣一般電子菸的人,他們把它當成Blu或其他平價電子菸來抽,結果馬上就被襲來的尼古丁嚇到,不知道如何控制。」雖然確實有部分受試者表示喜歡這個配方,但是也有好幾位說「對我來說太多」或「太強」,至少一開始那幾口是如此。也許吸久了就能掌握訣竅,但第一口是頭暈腦脹的。
這樣的評論令邢晨悅(亞當的化學家搭檔)感到不安,她後來這麼告訴《路透社》。亞當之所以想製作強烈的尼古丁鹽,是為了提供跟紙菸相當的體驗,習慣紙菸強度的人才戒得了菸,這樣的思考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焦點小組的反應看來,用沒那麼強的配方也行,這看來是好事。
高含量尼古丁不僅從成癮的角度來看令人擔憂,還會讓人生病(至少會發抖)。傳統香菸自帶一個關閉鍵,那就是會燒完,你得有意識地決定掏出另一根並點燃才能繼續抽,這小小的動作已經足以逼人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還要抽,而電子菸把這個「退出便道」縮短了。Juul的菸彈能持續抽兩百口,傳輸的尼古丁相當於一整包香菸的量,只要一顆小小的菸彈就可以,很方便。沒錯,電池會沒電、菸油會抽完,但是邢晨悅不難想像,一定會有人不小心就一口氣把一整顆菸彈抽完,完全沒意識到已經給自己灌進一整包香菸的尼古丁分量(更糟的是對這種分量的尼古丁產生依賴性),尤其她和亞當還把配方做得很順口,不會刺激喉嚨或造成不舒服。當你什麽都不必做只要張嘴吸就好,這樣的裝置已經不只是「好用」足以形容了。
「我們希望他們獲得想要的分量就停止,」她告訴《路透社》,「我們並不想做一個更容易讓人上癮的新產品。」Ploom有想過多加一個分量控制功能,但是從未落實。
雖然焦點小組的反應有好有壞,但是2014年10月提出的JuulSalts專利申請卻只吹噓這個配方的強效:「在這過程中意外發現,某些尼古丁液體配方所提供的滿足感優於游離尼古丁,更接近傳統香菸帶來的滿足感。」申請書還寫說,Ploom團隊偶然獲得「意外驚喜的」發現:他們有些尼古丁配方會導致使用者心率飆升,比抽完傳統香菸後的心跳更高、更快,申請書援引紐西蘭的研究數據來佐證:經過五分鐘斷斷續續地抽,某些尼古丁鹽所產生的尼古丁濃度會高於傳統香菸。
從智慧財產的觀點來看,的確應該大肆證明Juul的配方高於香菸尼古丁濃度的最大值,因為這是其他菸油製造商難以企及的結果。當時的電子菸油大多很弱,尤其是使用游離尼古丁者,能夠做出尼古丁傳輸不輸香菸甚至超過的菸油,對一心想從一個不斷成長的產業中脫穎而出的創辦人來說,無疑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顯然也容易落人口實,傳統香菸都已經被公認是地表最容易上癮的物質之一,結果你還推出一個可傳輸「更多」尼古丁的產品,當然會惹來質疑。
Juul最終上市的版本並不是專利申請書裡面的版本,只是近似,公司代表也說他們的尼古丁傳輸並沒有超過香菸,但是接下來的新聞報導和官司訴訟中,Juul已經無法完全擺脫外界的印象:Juul在自己舉辦的上癮比賽中技壓香菸。
*****
FDA在2009年取得監管菸草品的權力,沒多久就決定它所頒布的認定條例要一併涵蓋雪茄、水煙、電子菸,打算一次通通解決,結果卻發現窒礙難行,因為雪茄產業大力遊說歐巴馬政府,主張高價的雪茄應該免受FDA監管,那些對話往返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政治考量,造成進度一延再延。FDA是可以單獨為電子菸擬定認定條例,但是領導階層選擇等待,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決定讓林布路很緊張。「這有點可怕,」他說,他還記得他當時心想,「要是歐巴馬選輸,我們就不用玩了。」
當然,歐巴馬並沒有輸掉2012年大選,FDA也終於在2014年4月公布電子菸等菸草產品的法規草案。雖然只是草案,仍舊激起雪茄公司展開新一輪遊說,只是這回電子菸公司也參戰。電子菸產業和消費者看到FDA打算全面禁止加味的尼古丁菸油,一整個炸鍋,FDA則是搬出研究說調味劑吸進人體可能有害,並且舉出調查數據證明,未成年之所以抽電子菸就是因為菸油調味誘人,為了扭轉這股已經成形於年輕人之間堪慮的新趨勢,最萬無一失的方法是全面掃除市場上的調味菸油,所以FDA提議只准許販售薄荷和菸草口味的菸油,也就是燃燒式香菸現有的口味。
按照規定,草案公布後有120天廣納各方意見期,FDA收到13萬5000則回應,有些是公衛界拍手叫好,但更多是電子菸擁護者的訕笑。電子菸商店和菸油製造商認為,如果市場上幾千種加味產品都不准販賣生產,他們會倒閉關門。電子菸擁護者也強調,對很多成年菸民來說,美味的調味產品會大大決定他們是繼續抽紙菸還是轉向傷害較小的電子菸,擁護者舉出調查數據證明,不只是青少年,成人也偏好加味菸油,而且常常以自身經驗為例,一個靠電子菸戒掉幾十年抽菸習慣的42歲民眾就說:「不開玩笑,我現在一聞到香菸味道就覺得噁心反胃,菸草口味的菸油更糟。但是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嗎?鳳梨起司蛋糕菸油。」
這些反對聲浪讓FDA進退兩難,林布路說。菸草產品中心必須一條一條討論各界提出的意見,評估草案的利弊。更麻煩的是,歐巴馬政府很怕惹毛財大勢大的菸草業以及支持菸草業的議員,尤其如果禁止加味真的會造成電子菸商店倒閉的話。「不要傷害到經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為歐巴馬第一任剛就任就接下陷入大衰退的經濟,」林布路說。這些顧慮造成FDA很難推動這項法規。菸草產品中心主任米奇・澤樂(Mitch Zeller)說:「有個審批的流程要跑。我們制定法規的時候,首先必須出得了FDA,再來必須出得了部會(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最後必須經過跨部會審查之後由白宮批准。」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和政治折衝。
有些民選官員對那些挑戰並不同情,伊利諾州的迪克・德賓(Dick Durbin)就是。十幾歲就看到父親死於肺癌的德賓,以對抗菸草大廠闖出名號,事實上,1982年拿下眾議院席次之後,他就開始致力於反菸立法,第一項立法就是短於2小時的商用航班禁止抽菸。他是最早支持立法給FDA監管香菸權力的議員之一,為2009年通過的法案立下基礎;他也是當年最大聲要求調查菸草高層在國會做偽證的人之一(1994年幾個菸草高層在聽證會宣誓之下竟公然說謊,宣稱尼古丁不會上癮)。2010年,CTFK頒給他「鬥士獎章」。
看到政府監管遠遠落後於電子菸產業成長的速度,德賓憂心忡忡。現在幾乎每家便利商店都買得到電子菸,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名人大庭廣眾抽起電子菸,NJOY有錢到買得起超級盃的電視廣告,《牛津英文詞典》甚至把vape(吸電子菸)選為2014年度代表字,電子菸顯然不會消失了。「當我看了看這種吸電子菸和販賣電子菸的情況,心裡想『(跟菸草大廠)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德賓說,「(菸草大廠)眼看年輕人不抽菸草香菸了,需要有個替代品,就是電子菸。」就在2014年FDA的認定條例草案出爐之前,德賓和一群參議員開始陸續上書白宮,表明對年輕人電子菸成癮的擔憂,敦促歐巴馬政府快點立法落實監管。德賓說:電子菸公司「其實長時間都是大喇喇在露天舞臺上面,FDA和聯邦政府有大把機會介入,我不知道是輕忽還是什麼,但就是沒有介入,就這樣放任他們開始在市場蠶食鯨吞。」
德賓當時還不知道,像Juul這樣的公司才剛要冒出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