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節錄自本書【序—改變命運的結構洞】

每次穿越結構洞,就會改變你的能力與機會,進而改變你的命運,你相信嗎?在這本書中,我也提到了一項研究,美國華人第二代社經地位顯著提高的原因在於,華人都會鼓勵孩子去讀大學,讀完大學的孩子就會搬出中國城。
如果華人永遠住在中國城,200 年後華人的社經地位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華人第二代透過了大學這個結構洞,接觸到了美國人的社群,就此改變了華人的命運。這也是我的親身經歷,如果當初沒有勇敢地去參加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軟體工程師。但是到了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接觸了不同的社群之後,培養了新的能力,也創造了我個人的第二曲線。
台灣的代工產業已經超過40 年,就像美國華人永遠住在中國城裡。我們該如何升級轉型?若要轉型成網路時代的新物種,我們產業的結構洞又在哪裡呢?
什麼是結構洞呢?在我的定義中,結構洞就是在超連結複雜世界中,那些該連結而沒有連結的節點,這就如同在網路結構中,出現了一個空洞。
舉例來說, 許多銀行想接觸會寫區塊鏈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高手,但是找不到;許多電子設備製造商,想接觸原廠的研發部門;賣房子的人,想要找到很多買房子的人⋯⋯如果找不到,就代表在這個社會的網路結構中,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節點,這些都稱之為「結構洞」。
填補結構洞,打破了社會不流動(social immobility),就是商機,將會為企業帶來資訊與控制的優勢。
市場,就是一個結構洞。只是你所面對的客戶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群連結的市場。舉例來說,真正要處理好一項搬家相關事宜,首先房屋仲介公司要賣房子給你,然後你必須還要找到裝潢公司、搬家公司、生活機能相關公司⋯⋯這一連串需求都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結構洞。
許多人懷才不遇,這個「不遇」也是一個結構洞;或是商品叫好不叫座,也是因為市場上有結構洞沒有被填補。職場,也充滿了結構洞,組織階級之間、組織部門之間,都存在著許多結構洞。如果佔據結構洞的人存有私心,可能就會造成資訊與社會的不流動,形成組織效率不敏捷。

從數位化轉為網路型企業

企業界喊著要數位轉型已久,那麼這一波數位轉型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我認為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一波創新轉型使用的都是網路科技,也就是要把數位化企業轉型成為網路型企業。
什麼是網路型企業?就是打破組織疆界,依靠社會資本獲利的企業。舉例來說,當一個企業有了社會資本(如Uber、Apple、momo、或有大量穩定客戶的傳統產業),就容易找到合作的夥伴(人力資本),容易在市場上獲利(財務資本),同時也容易與新創團隊合作(智慧資本)。那麼,什麼是社會資本?就是企業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位置。
結構洞就是企業獲取社會資本的主要途徑。自組織的複雜調適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愈複雜,管理的方法就要愈簡單。用複雜方法管理複雜系統,很容易出錯。超連結的網路組織是非常複雜的,所以管理網路世界,需要簡單規則。「穿越結構洞」,就是我發現在超連結複雜世界中的簡單規則,而我相信這將改變你個人與企業的命運。

節錄自本書【序—改變命運的結構洞】

每次穿越結構洞,就會改變你的能力與機會,進而改變你的命運,你相信嗎?在這本書中,我也提到了一項研究,美國華人第二代社經地位顯著提高的原因在於,華人都會鼓勵孩子去讀大學,讀完大學的孩子就會搬出中國城。
如果華人永遠住在中國城,200 年後華人的社經地位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華人第二代透過了大學這個結構洞,接觸到了美國人的社群,就此改變了華人的命運。這也是我的親身經歷,如果當初沒有勇敢地去參加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軟體工程師。但是到了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接觸了不同的社群之後,培養了新的能力,也創造了我個人的第二曲線。
台灣的代工產業已經超過40 年,就像美國華人永遠住在中國城裡。我們該如何升級轉型?若要轉型成網路時代的新物種,我們產業的結構洞又在哪裡呢?
什麼是結構洞呢?在我的定義中,結構洞就是在超連結複雜世界中,那些該連結而沒有連結的節點,這就如同在網路結構中,出現了一個空洞。
舉例來說, 許多銀行想接觸會寫區塊鏈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高手,但是找不到;許多電子設備製造商,想接觸原廠的研發部門;賣房子的人,想要找到很多買房子的人⋯⋯如果找不到,就代表在這個社會的網路結構中,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節點,這些都稱之為「結構洞」。
填補結構洞,打破了社會不流動(social immobility),就是商機,將會為企業帶來資訊與控制的優勢。
市場,就是一個結構洞。只是你所面對的客戶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群連結的市場。舉例來說,真正要處理好一項搬家相關事宜,首先房屋仲介公司要賣房子給你,然後你必須還要找到裝潢公司、搬家公司、生活機能相關公司⋯⋯這一連串需求都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結構洞。
許多人懷才不遇,這個「不遇」也是一個結構洞;或是商品叫好不叫座,也是因為市場上有結構洞沒有被填補。職場,也充滿了結構洞,組織階級之間、組織部門之間,都存在著許多結構洞。如果佔據結構洞的人存有私心,可能就會造成資訊與社會的不流動,形成組織效率不敏捷。

從數位化轉為網路型企業

企業界喊著要數位轉型已久,那麼這一波數位轉型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我認為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一波創新轉型使用的都是網路科技,也就是要把數位化企業轉型成為網路型企業。
什麼是網路型企業?就是打破組織疆界,依靠社會資本獲利的企業。舉例來說,當一個企業有了社會資本(如Uber、Apple、momo、或有大量穩定客戶的傳統產業),就容易找到合作的夥伴(人力資本),容易在市場上獲利(財務資本),同時也容易與新創團隊合作(智慧資本)。那麼,什麼是社會資本?就是企業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位置。
結構洞就是企業獲取社會資本的主要途徑。自組織的複雜調適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愈複雜,管理的方法就要愈簡單。用複雜方法管理複雜系統,很容易出錯。超連結的網路組織是非常複雜的,所以管理網路世界,需要簡單規則。「穿越結構洞」,就是我發現在超連結複雜世界中的簡單規則,而我相信這將改變你個人與企業的命運。

節錄自本書【第七章】新物種NO.1-5

Web 3.0 是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價值交換」為核心,大數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也都是重要的構成技術。目前去中心化價值交換應用最成熟的在加密貨幣,如比特幣的交易上。
我們提到過,電子錢包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人們進入元宇宙的主要入口。接下來,我們就提「錢」來說吧。
有一個關於「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村莊,住著三個人,他們的專長分別是理髮、廚藝與按摩。不過他們三人都只顧自己,不想做白工,從來不曾心甘情願地替彼此服務。
有一天,一位神仙發明 一個叫做「錢」的東西。他變出300 塊錢,先各借100 元給三人,告訴這三人,可以用錢來「買賣」彼此的服務,不過明天就要將錢還給神仙。
果然,理髮師與按摩師先各用100 元向廚師買了一頓飯,吃飽後,理髮師與按摩師想到明天要還錢給神仙,就主動爭取幫廚師理髮和按摩,把100 元賺回來。第二天一到,三個人如約將手中的100 元還給仙人,仙人把錢拿走後,錢又從世界中消失 。
「錢」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東西,貨幣是交換服務或商品的價值衡量標準。譬如一隻牛可換10 隻羊,10 隻羊一次吃不完,就把一隻牛換成一萬元貨幣,需要時再用一千元貨幣買下一隻羊。
這種價值衡量標準是有地域性的,像是在台灣用台幣、大陸用人民幣、美國用美金、英國用英鎊等。套句網路術語,出國旅行要兌換當地貨幣,就是一種各國價值標準協定的轉換。
在真實世界中,那位變出錢的神仙就是中央銀行。
神仙只變出了300 元,就只有300 元會在這個村莊流通。如果神仙變出了3,000 萬元呢?除了增加村莊內的經濟活動與物價水準之外,可能就有人想到辦旅行社或建立外銷工廠,於是經濟活動增加、經濟成長,村莊裡的人可能都會更富有。
如果在這村莊中,神仙印製3 億元的鈔票呢? 當村莊中的鈔票數量(貨幣供給),大過人們生活上的貨幣需求,多餘的錢就會拿出來投資資產,像是買房地產或股票,當房地產與股票價格暴增,就有可能導致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對於手中沒有資產只有現金的人,就會相對變得比較窮。
例如非洲辛巴威政府發行過一張1,000 億面額的鈔票,他們的國民人人都是億萬富翁,但是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貨幣的經濟價值

那如果在Web 3.0 的世界中,那位變出錢的神仙,不是央行,而是各種加密貨幣鑄造的演算法,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在去中心化的Web 3.0 世界裡,大家都可以發行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但是和辛巴威政府胡亂印鈔票不同的是,數位資產的價值符合經濟學中所說的稀缺性與流通性。
舉例來說,比特幣就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加密貨幣。它的稀缺性來自於,在演算法的控制下只有2,100 萬枚,所以許多人搶著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挖礦,挖礦就是礦工(電腦)不斷用試誤法解一道花時間的數學題目,每一次的試誤就像在礦坑中挖起一籃沙子,看看是否有金礦?運氣好的或動作快的礦工,一但在試誤中解了題,就取得了記帳的權力,並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
「挖礦」的方式也不只是解數學題目,還有其他形式。
譬如,遊戲公司提供邊玩邊賺的挖礦形式,遊戲過關了,就可以獲得治理代幣作為獎勵。也有公司STEPN 推出邊動邊賺(move to earn)的挖礦形式,玩家可以用加密貨幣購買一雙NFT 虛擬運動鞋後,開始在戶外跑步來賺錢。此外,借貸平台Compound 每天分配代幣給價值貢獻者,如果借貸金額愈高,獲得的代幣也愈多,未來可依照代幣數量比例來分潤。
一旦這些加密貨幣在市場上具流通性,可以在像是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與數位資產NFT 交易所OpenSea 中進行交易,就有了經濟價值。
這種人人自己「印鈔票」的概念,其實已經在發生。臉書宣布要創造自己的加密貨幣Libra 時,就受到全世界矚目。道理很簡單,一旦把美金轉換成 Libra( 與美元維持 1:1 的穩定幣形式的儲值點數)之後,臉書內所有境內與跨境交易都可以用Libra 支付,而這些交易可能包含跨境電商、
跨境投資、跨境B2B 採購⋯⋯如果有一天,可以使用Libra在實體商店支付,那以後環遊世界只要帶Libra 幣就好。
臉書在全世界有30 億個帳戶,如果這些帳戶未來都可以用Libra 儲值並投資,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
試想一下,假設蘋果在手機上發行蘋果幣(與美元維持1:1 的穩定幣),全球10 億果粉無論去大陸、到美國,到全世界各地的星巴克與餐廳都能以蘋果幣交易,那麼,蘋果幣是不是可能會成為橫跨全球的標準價值衡量標準?因為我的新台幣一旦換成蘋果幣就能行遍天下,幾本上就不會再換回新台幣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