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失衡的公司
敏捷(Agile)這種企業經營理念,已正式進入企業管理手法的主流之林,它標榜的是交給移動迅速又能自我管理的一或多個團隊,來推動創新。走進這年頭的大公司去看一看,你會發現,幾乎每家公司都有多支敏捷團隊,在幫忙改善顧客體驗與企業流程。德國的農業機械製造商強鹿(John Deere)公司,已經在用敏捷手法開發新款機器;聯合服務汽車協會(USAA, United Services Automobile Association)用敏捷手法推動顧客服務的轉型;3M則用敏捷來推動大型併購案的整合工程。在全球有四十多萬名員工的技術暨服務供應商博世(Bosch)公司,已採用敏捷原則,一步一步重新形塑自己。至於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以及Spotify等數位原生企業,也已經在範圍廣泛的創新活動中,引進敏捷手法。與此同時,敏捷實際上已經接管了資訊部門,它自己就是創新的無窮來源。根據最新統計,有八成五的軟體開發商,都會在工作中運用敏捷的技巧!
敏捷的手法之所以迅速擴張,原因很明顯,也沒什麼好訝異的——大多數的大企業,都覺得創新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官僚體制的結構與流程,成了大企業沉重的負荷。敏捷可以讓慘遭許多組織壓抑的創新精神重獲自由。它可以幫助企業重塑提供給顧客的產品與服務,以及內部的營運方式。敏捷可以轉變工作環境,讓大家的工作創造更多價值。
聽起來敏捷好像很厲害似的,但確實有資料可以佐證。一個個的研究發現,敏捷團隊在創新上,會比以傳統方式運作的團隊來得成功許多,這毫無疑問。敏捷手法可以更快看到改善的成果,而且成本更低。員工的滿意度與參與度會提升。更棒的是,企業在實施敏捷的同時,並不需要把一些獨立的業務單位拆分出來,也不必把臭鼬工廠(skunkworks)帶離官僚體制。企業可以在預計會因為敏捷獲益的任何事業或任何部門實施敏捷,包括企業總部也是。一旦學會了敏捷的基本手法,企業可以將之擴大實施,建立數以百計的獨立敏捷團隊,或是敏捷團隊的敏捷團隊,處理大型專案。瑞典紳寶集團(Saab)的航太事業,就為獅鷲(Gripen)噴射戰鬥機,建立了橫跨軟體、硬體與機身的一百多個敏捷團隊。該款戰鬥機要價四千三百萬美元,肯定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產品之一。軍事專業雜誌詹氏(IHS Jane’s)視之為全球成本效益最佳的軍用飛機。
是的,敏捷手法正在廣為擴散,敏捷團隊大多數都達成了其目標。看起來敏捷能夠促使企業朝著令人心嚮往之的願景邁進。這麼去想,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沒什麼不對。我們幾個都是企管顧問,也都在全球數百家企業身上,見識過敏捷的威力與潛力。我們已協助過其中的許多企業實施敏捷,我們自己就是敏捷最大的粉絲之一。
但如同許多好想法一樣,實際做起來的結果,有時候會和期望的不一樣。敏捷手法實在擴散得太快,以致於瀕臨失控的邊緣。有些企業把敏捷運用得很有效,但也有一些企業誤解或錯誤使用了敏捷。有可能是敏捷的某些熱情支持者,畫了大餅慫恿他們這麼做的。他們可能在還沒有全盤了解敏捷式的轉型會帶來什麼結果之前,就一頭栽了進去。他們可能是用敏捷手法的術語,來掩蓋一點也不敏捷的一些目標。
很多公司這樣錯誤地使用敏捷,只帶來了混亂,而非建設性的改變。以錯誤方式實施的敏捷,可以說絕大多數都帶來了糟糕的後果。而糟糕的後果又會讓顧客侷促不安,讓員工不滿,促使維權投資人出現,還會出現一股希望撤換管理團隊的聲音。接替上台的管理團隊,可以想見對於前朝的任何策略,都會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可能會清理門戶,解散那些敏捷團隊,(也可能會)來一輪裁員。這是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即「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狀況:劣質的敏捷把優秀的人趕走了。如果這種狀況太常發生,敏捷會讓人信心全失,商業世界將回到開始有敏捷之前的日子,你會看到那些重心不穩的官僚體制企業,絕望地在那裡掙扎著要跟上活力十足的新興企業,與迅速變遷的市場。
因此,在這本書裡,我們希望能回顧現實,把敏捷分成做得對與做得不對這兩種。在前言這裡,我們會聚焦於錯誤的部分,坑洞與陷阱的部分,也就是企業對於敏捷已經如何有所誤解或誤用的部分。我們希望能透過書裡的教訓與示警性的故事,先幫各位打好預防針,不要以為敏捷能夠神奇地迅速搞定問題。但我們在前言裡也會介紹一些想法,讓各位知道接下來的幾章要談些什麼——談如何才能正確導入敏捷。我們會提供一份後續章節的路線圖,也會摘要介紹構成本書骨幹的研究。要想正確實施敏捷,需要的時間與嘗試,可能會比錯誤使用敏捷時要來得多。
做對了,才能真敏捷:本書的路線圖
時序回到2001年,當軟體開發商們在實務中運用了所謂的輕量級(lightweight)開發手法大約十年後,有十七位實務工作者聚在一起,彼此分享自己所學到的更好的軟體開發方式。他們把輕量級手法重新命名為「敏捷」,還建立了一套簡單的原則來定義這種流程。這套名為「敏捷軟體開發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的東西,幫助了數十萬的軟體開發團隊,導入和運用敏捷開發手法。如今,隨著企業一直以來與「擴大實施敏捷」搏鬥了約莫十年的時間,我們正處於類似的境地中:現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分析成功與失敗的新型態。因此,我們必須在劣質的敏捷驅逐優質的敏捷之前,就先把和擴大實施敏捷有關的有害誤解與誤用,先去除掉,以免敏捷這套強大的管理哲學,步上企業流程再造與品管圈的後塵,成為一度流行但遭捨棄的管理手法。是時候了,該為敏捷活動多加入一些理智、務實性,以及均衡。而這正是本書要做的事。我們希望,敏捷能成為一款有價值而實用的工具,而非只是大家一時追求,教人失望的管理風潮。我們相信,敏捷的思維與方法,可以讓組織裡的成員遠比過去快樂與成功。我們希望讀者們未來在回顧自己過去五到十年所推動的敏捷轉型,能感到十分自傲與滿足,不覺得失望與悔恨。
誰可以透過閱讀本書而獲益?我們想到了幾種讀者。我們希望能幫助大企業的高階主管們,尤其是來自那些深陷官僚體制的大企業,讓他們能夠跨越官僚體制的萎靡不振,與他們想要讓敏捷成功的抱負之間,所存在的那道鴻溝。我們也希望能幫助那些剛展開敏捷旅程的人,能夠避開前述的那些錯誤,並協助他們發展出敏捷的態度與行為習慣,以創造出長長久久的成果,而非混亂。要是一家公司已經在展開敏捷的旅程時踏錯了步伐,我們希望能夠在一切變得太遲之前,幫他們找出陷阱,避開陷阱。當然,我們的假定是,敏捷團隊的成員,以及與他們合作的其他員工,都會運用這本書來提升敏捷手法的成效(然後或許還會再分享給反對敏捷的主管知道)。我們也預期那些已經全面採用敏捷手法的新創公司,在敏捷有初步成果後擴大實施時,也會用這本書來打造敏捷企業。對於以上這些對象,我們都希望能幫助他們建立敏捷習慣,讓他們創造更好的成果,過著更幸福的日子。
針對這些讀者,我們努力寫出一本能夠讓時間很不夠用的商業人士,真的有辦法拿起來閱讀的精簡導覽書。在我們的設計裡,每一章就像是在通往敏捷企業的旅程上踏出一步一樣,而且是合乎邏輯而能夠接續下去的一步。
第一章:敏捷的實際運作情形。真正看過敏捷團隊運作過程的企業高階人士並不多。主動參與過的人就更少了,然後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曾經帶領過一個敏捷團隊。在缺乏這類實務經驗的狀況下,領導者們想要了解敏捷在談些什麼,並不容易。我們在第一章詳細介紹一個案例,展現出敏捷是怎麼運作的。我們會解釋敏捷的原理從何而來,並大概說明是哪些元素,讓敏捷得以成為這麼與眾不同,成果又豐碩的創新手法。
第二章:擴大實施敏捷。擴大實施會讓困難度增加好幾倍,但是也能帶來超凡的成果。有些組織只是用增加敏捷團隊的方式推動,有些則是力求成為真正的敏捷企業,也就是一方面大量運用敏捷,一方面也保留某些官僚體制的部門,並且讓雙方和諧運作。我們會在這一章介紹博世公司卓越的敏捷轉型,並說明打造敏捷企業時應當遵循的步驟。
第三章:你想要多敏捷?更多的敏捷未必就比較好。每家公司以及每項事業的每個活動,都有最佳的敏捷範圍。但這範圍又該如何決定呢?企業必須找出靜止與混亂間的最佳均衡,也必須做出必要的取捨。企業會需要一套新指標,以衡量自己目前的敏捷程度,自己想要變得多敏捷,自己是否往正確的方向推進,以及有什麼因素阻擋自己在敏捷的路上走得更遠。我們會在這一章向各位展示,如何用敏捷手法處理這些議題。
第四章:領導敏捷轉型。正如博世的電動工具全球總部管理董事會主席漢可‧貝克(Henk Becker)所發現的,帶領敏捷企業和帶領傳統公司並不相同。敏捷的領導者會花比較少的時間查核部屬的工作狀況,他們為組織增加價值之處在於調整公司策略、領導關鍵的敏捷團隊、花時間與顧客往來、給予員工個別指導,以及當各個團隊的教練等等。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重新安排每天的例行公事,以及發展新技能,都遠比告訴別人該怎麼做要來得有挑戰性,但也更值得去做。我們會在這一章告訴你如何著手。
第五章:敏捷的規劃、預算編製,以及評核。企業的規劃、預算編製與評核系統,是命令與控制體系的核心元素。戴爾電腦及一些敏捷企業並未廢除這些流程,而是把敏捷建置到這些功能中。這些公司會以比較頻繁而有彈性的方式執行這三種流程,而且大量仰賴由下而上式的輸入。針對策略重點優先執行,但也歡迎原先規劃之外的新活動。這些公司會經常比較實際績效與預期績效,以決定計畫與預算是否需要調整。
第六章:敏捷的組織、結構,以及人才管理。企業往往會很想直接照抄敏捷企業的組織架構圖,以為只要有新的組織架構,就能讓一切變得不同。但這麼做是不管用的,要想打破封閉的穀倉與階層,光靠改變架構是不夠的。敏捷企業常會發現,自己營運模式中的每一個元素,差不多都是重新再設計過的。包括每個人的角色與決策權、雇用與人力管理系統等等。組織架構圖或許也必須變更,但企業必須決定要使用何種工具,要以何種順序使用,以及要用到什麼程度,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測試、學習、維持平衡,以及量身訂做——而非原封不動照抄。
第七章:敏捷的程序與技術。敏捷企業會培養出一股對於內部與外部顧客的執著。它們會力求提升顧客解決方案的質與量,但顧客解決方案的好壞,取決於背後的事業流程,這些流程又往往受限於背後運用的技術。有些公司遲遲不願展開敏捷轉型,說要等到手邊的技術做好支援敏捷的準備再說。但那可能得花上幾年的時間。慢慢等技術到位,會比較睿智嗎?還是那只是在延後著手去做而已?
第八章:把敏捷做對。最後一章會把所有東西都彙整在一起,提出一些避免只是趕流行的執行規則,並向各位描述,如果想要成功地擴大實施敏捷,有哪些能力已經被證實是格外重要的。我們會提供亞馬遜的內部故事,該公司打造了自己的敏捷體系、工具,以及工作方式,而成果就是該公司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在全書的最後,我們也會列出一些對打造敏捷企業,以及對成為一個敏捷領導者來說,所不可或缺的指導原則。
這本書從頭到尾,希望呈現的是敏捷企業如何提升成果,而且是可衡量的——不光是更亮眼的財務績效,也包括更高的顧客忠誠度、員工參與度,乃至於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效益。當然,這正是敏捷轉型時唯一應該秉持的目標:提升績效,讓企業的宗旨得到更好的實現。敏捷本身並非目標,而是讓目的得以達成的手段。儘管如此,敏捷和人與數字都有關。敏捷是要創造一個讓人才樂於工作的組織,讓官僚體制的牢籠上的鐵條,最後能夠彎折,好讓原本關在裡頭的人們能夠逃脫。
要是你和你的團隊並不覺得敏捷有什麼樂趣可言,那你們一定是沒把它做對。
失衡的公司
敏捷(Agile)這種企業經營理念,已正式進入企業管理手法的主流之林,它標榜的是交給移動迅速又能自我管理的一或多個團隊,來推動創新。走進這年頭的大公司去看一看,你會發現,幾乎每家公司都有多支敏捷團隊,在幫忙改善顧客體驗與企業流程。德國的農業機械製造商強鹿(John Deere)公司,已經在用敏捷手法開發新款機器;聯合服務汽車協會(USAA, United Services Automobile Association)用敏捷手法推動顧客服務的轉型;3M則用敏捷來推動大型併購案的整合工程。在全球有四十多萬名員工的技術暨服務供應商博世(Bosch)公司,已採用敏捷原則,一步一步重新形塑自己。至於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以及Spotify等數位原生企業,也已經在範圍廣泛的創新活動中,引進敏捷手法。與此同時,敏捷實際上已經接管了資訊部門,它自己就是創新的無窮來源。根據最新統計,有八成五的軟體開發商,都會在工作中運用敏捷的技巧!
敏捷的手法之所以迅速擴張,原因很明顯,也沒什麼好訝異的——大多數的大企業,都覺得創新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官僚體制的結構與流程,成了大企業沉重的負荷。敏捷可以讓慘遭許多組織壓抑的創新精神重獲自由。它可以幫助企業重塑提供給顧客的產品與服務,以及內部的營運方式。敏捷可以轉變工作環境,讓大家的工作創造更多價值。
聽起來敏捷好像很厲害似的,但確實有資料可以佐證。一個個的研究發現,敏捷團隊在創新上,會比以傳統方式運作的團隊來得成功許多,這毫無疑問。敏捷手法可以更快看到改善的成果,而且成本更低。員工的滿意度與參與度會提升。更棒的是,企業在實施敏捷的同時,並不需要把一些獨立的業務單位拆分出來,也不必把臭鼬工廠(skunkworks)帶離官僚體制。企業可以在預計會因為敏捷獲益的任何事業或任何部門實施敏捷,包括企業總部也是。一旦學會了敏捷的基本手法,企業可以將之擴大實施,建立數以百計的獨立敏捷團隊,或是敏捷團隊的敏捷團隊,處理大型專案。瑞典紳寶集團(Saab)的航太事業,就為獅鷲(Gripen)噴射戰鬥機,建立了橫跨軟體、硬體與機身的一百多個敏捷團隊。該款戰鬥機要價四千三百萬美元,肯定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產品之一。軍事專業雜誌詹氏(IHS Jane’s)視之為全球成本效益最佳的軍用飛機。
是的,敏捷手法正在廣為擴散,敏捷團隊大多數都達成了其目標。看起來敏捷能夠促使企業朝著令人心嚮往之的願景邁進。這麼去想,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沒什麼不對。我們幾個都是企管顧問,也都在全球數百家企業身上,見識過敏捷的威力與潛力。我們已協助過其中的許多企業實施敏捷,我們自己就是敏捷最大的粉絲之一。
但如同許多好想法一樣,實際做起來的結果,有時候會和期望的不一樣。敏捷手法實在擴散得太快,以致於瀕臨失控的邊緣。有些企業把敏捷運用得很有效,但也有一些企業誤解或錯誤使用了敏捷。有可能是敏捷的某些熱情支持者,畫了大餅慫恿他們這麼做的。他們可能在還沒有全盤了解敏捷式的轉型會帶來什麼結果之前,就一頭栽了進去。他們可能是用敏捷手法的術語,來掩蓋一點也不敏捷的一些目標。
很多公司這樣錯誤地使用敏捷,只帶來了混亂,而非建設性的改變。以錯誤方式實施的敏捷,可以說絕大多數都帶來了糟糕的後果。而糟糕的後果又會讓顧客侷促不安,讓員工不滿,促使維權投資人出現,還會出現一股希望撤換管理團隊的聲音。接替上台的管理團隊,可以想見對於前朝的任何策略,都會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可能會清理門戶,解散那些敏捷團隊,(也可能會)來一輪裁員。這是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即「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狀況:劣質的敏捷把優秀的人趕走了。如果這種狀況太常發生,敏捷會讓人信心全失,商業世界將回到開始有敏捷之前的日子,你會看到那些重心不穩的官僚體制企業,絕望地在那裡掙扎著要跟上活力十足的新興企業,與迅速變遷的市場。
因此,在這本書裡,我們希望能回顧現實,把敏捷分成做得對與做得不對這兩種。在前言這裡,我們會聚焦於錯誤的部分,坑洞與陷阱的部分,也就是企業對於敏捷已經如何有所誤解或誤用的部分。我們希望能透過書裡的教訓與示警性的故事,先幫各位打好預防針,不要以為敏捷能夠神奇地迅速搞定問題。但我們在前言裡也會介紹一些想法,讓各位知道接下來的幾章要談些什麼——談如何才能正確導入敏捷。我們會提供一份後續章節的路線圖,也會摘要介紹構成本書骨幹的研究。要想正確實施敏捷,需要的時間與嘗試,可能會比錯誤使用敏捷時要來得多。
做對了,才能真敏捷:本書的路線圖
時序回到2001年,當軟體開發商們在實務中運用了所謂的輕量級(lightweight)開發手法大約十年後,有十七位實務工作者聚在一起,彼此分享自己所學到的更好的軟體開發方式。他們把輕量級手法重新命名為「敏捷」,還建立了一套簡單的原則來定義這種流程。這套名為「敏捷軟體開發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的東西,幫助了數十萬的軟體開發團隊,導入和運用敏捷開發手法。如今,隨著企業一直以來與「擴大實施敏捷」搏鬥了約莫十年的時間,我們正處於類似的境地中:現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分析成功與失敗的新型態。因此,我們必須在劣質的敏捷驅逐優質的敏捷之前,就先把和擴大實施敏捷有關的有害誤解與誤用,先去除掉,以免敏捷這套強大的管理哲學,步上企業流程再造與品管圈的後塵,成為一度流行但遭捨棄的管理手法。是時候了,該為敏捷活動多加入一些理智、務實性,以及均衡。而這正是本書要做的事。我們希望,敏捷能成為一款有價值而實用的工具,而非只是大家一時追求,教人失望的管理風潮。我們相信,敏捷的思維與方法,可以讓組織裡的成員遠比過去快樂與成功。我們希望讀者們未來在回顧自己過去五到十年所推動的敏捷轉型,能感到十分自傲與滿足,不覺得失望與悔恨。
誰可以透過閱讀本書而獲益?我們想到了幾種讀者。我們希望能幫助大企業的高階主管們,尤其是來自那些深陷官僚體制的大企業,讓他們能夠跨越官僚體制的萎靡不振,與他們想要讓敏捷成功的抱負之間,所存在的那道鴻溝。我們也希望能幫助那些剛展開敏捷旅程的人,能夠避開前述的那些錯誤,並協助他們發展出敏捷的態度與行為習慣,以創造出長長久久的成果,而非混亂。要是一家公司已經在展開敏捷的旅程時踏錯了步伐,我們希望能夠在一切變得太遲之前,幫他們找出陷阱,避開陷阱。當然,我們的假定是,敏捷團隊的成員,以及與他們合作的其他員工,都會運用這本書來提升敏捷手法的成效(然後或許還會再分享給反對敏捷的主管知道)。我們也預期那些已經全面採用敏捷手法的新創公司,在敏捷有初步成果後擴大實施時,也會用這本書來打造敏捷企業。對於以上這些對象,我們都希望能幫助他們建立敏捷習慣,讓他們創造更好的成果,過著更幸福的日子。
針對這些讀者,我們努力寫出一本能夠讓時間很不夠用的商業人士,真的有辦法拿起來閱讀的精簡導覽書。在我們的設計裡,每一章就像是在通往敏捷企業的旅程上踏出一步一樣,而且是合乎邏輯而能夠接續下去的一步。
第一章:敏捷的實際運作情形。真正看過敏捷團隊運作過程的企業高階人士並不多。主動參與過的人就更少了,然後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曾經帶領過一個敏捷團隊。在缺乏這類實務經驗的狀況下,領導者們想要了解敏捷在談些什麼,並不容易。我們在第一章詳細介紹一個案例,展現出敏捷是怎麼運作的。我們會解釋敏捷的原理從何而來,並大概說明是哪些元素,讓敏捷得以成為這麼與眾不同,成果又豐碩的創新手法。
第二章:擴大實施敏捷。擴大實施會讓困難度增加好幾倍,但是也能帶來超凡的成果。有些組織只是用增加敏捷團隊的方式推動,有些則是力求成為真正的敏捷企業,也就是一方面大量運用敏捷,一方面也保留某些官僚體制的部門,並且讓雙方和諧運作。我們會在這一章介紹博世公司卓越的敏捷轉型,並說明打造敏捷企業時應當遵循的步驟。
第三章:你想要多敏捷?更多的敏捷未必就比較好。每家公司以及每項事業的每個活動,都有最佳的敏捷範圍。但這範圍又該如何決定呢?企業必須找出靜止與混亂間的最佳均衡,也必須做出必要的取捨。企業會需要一套新指標,以衡量自己目前的敏捷程度,自己想要變得多敏捷,自己是否往正確的方向推進,以及有什麼因素阻擋自己在敏捷的路上走得更遠。我們會在這一章向各位展示,如何用敏捷手法處理這些議題。
第四章:領導敏捷轉型。正如博世的電動工具全球總部管理董事會主席漢可‧貝克(Henk Becker)所發現的,帶領敏捷企業和帶領傳統公司並不相同。敏捷的領導者會花比較少的時間查核部屬的工作狀況,他們為組織增加價值之處在於調整公司策略、領導關鍵的敏捷團隊、花時間與顧客往來、給予員工個別指導,以及當各個團隊的教練等等。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重新安排每天的例行公事,以及發展新技能,都遠比告訴別人該怎麼做要來得有挑戰性,但也更值得去做。我們會在這一章告訴你如何著手。
第五章:敏捷的規劃、預算編製,以及評核。企業的規劃、預算編製與評核系統,是命令與控制體系的核心元素。戴爾電腦及一些敏捷企業並未廢除這些流程,而是把敏捷建置到這些功能中。這些公司會以比較頻繁而有彈性的方式執行這三種流程,而且大量仰賴由下而上式的輸入。針對策略重點優先執行,但也歡迎原先規劃之外的新活動。這些公司會經常比較實際績效與預期績效,以決定計畫與預算是否需要調整。
第六章:敏捷的組織、結構,以及人才管理。企業往往會很想直接照抄敏捷企業的組織架構圖,以為只要有新的組織架構,就能讓一切變得不同。但這麼做是不管用的,要想打破封閉的穀倉與階層,光靠改變架構是不夠的。敏捷企業常會發現,自己營運模式中的每一個元素,差不多都是重新再設計過的。包括每個人的角色與決策權、雇用與人力管理系統等等。組織架構圖或許也必須變更,但企業必須決定要使用何種工具,要以何種順序使用,以及要用到什麼程度,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測試、學習、維持平衡,以及量身訂做——而非原封不動照抄。
第七章:敏捷的程序與技術。敏捷企業會培養出一股對於內部與外部顧客的執著。它們會力求提升顧客解決方案的質與量,但顧客解決方案的好壞,取決於背後的事業流程,這些流程又往往受限於背後運用的技術。有些公司遲遲不願展開敏捷轉型,說要等到手邊的技術做好支援敏捷的準備再說。但那可能得花上幾年的時間。慢慢等技術到位,會比較睿智嗎?還是那只是在延後著手去做而已?
第八章:把敏捷做對。最後一章會把所有東西都彙整在一起,提出一些避免只是趕流行的執行規則,並向各位描述,如果想要成功地擴大實施敏捷,有哪些能力已經被證實是格外重要的。我們會提供亞馬遜的內部故事,該公司打造了自己的敏捷體系、工具,以及工作方式,而成果就是該公司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在全書的最後,我們也會列出一些對打造敏捷企業,以及對成為一個敏捷領導者來說,所不可或缺的指導原則。
這本書從頭到尾,希望呈現的是敏捷企業如何提升成果,而且是可衡量的——不光是更亮眼的財務績效,也包括更高的顧客忠誠度、員工參與度,乃至於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效益。當然,這正是敏捷轉型時唯一應該秉持的目標:提升績效,讓企業的宗旨得到更好的實現。敏捷本身並非目標,而是讓目的得以達成的手段。儘管如此,敏捷和人與數字都有關。敏捷是要創造一個讓人才樂於工作的組織,讓官僚體制的牢籠上的鐵條,最後能夠彎折,好讓原本關在裡頭的人們能夠逃脫。
要是你和你的團隊並不覺得敏捷有什麼樂趣可言,那你們一定是沒把它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