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做,才能打造暢銷商品?
「如今已進入東西賣不出去的時代。」
這句話已經流傳多久了呢?
當消費者接觸到的資訊增加,可選擇的商品與服務也越來越多元。花大錢買廣告就可以讓消費者購買相同商品的時代早已經落幕。
但是,即便是東西很難賣出去的時代,每天都會出現暢銷的商品。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打造暢銷商品?」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而已,不過大部分的人或許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
所謂「目標對象」就是購買商品與服務的顧客,而「賣點」則有不同的定義,本書定義的「賣點」是消費者會在對商品產生哪些認知之後,決定購買商品的關鍵。簡單來說,就是能刺激消費者(=目標對象)購買欲望的商品特色。請大家將此想像成廣告從業人員口中的「訴求重點」, 或是行銷人員常說的
「USP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即使是同一件商品,只要能正確設定「目標對象」與「賣點」,銷路向上翻升好幾倍也不足為奇。
接著為大家介紹一個案例。
♁只調整「目標對象」與「賣點」就讓商品大賣的WORKMAN
專門生產工作服的「WORKMAN」在保留「工作服」這項商品的前提下,將「目標對象」與「賣點」往「戶外服飾」的方向調整而大獲成功。
2018 年,「WORKMAN」決定將客群從購買工作服的工匠師傅擴大至一般客人。那麼該對一般客人打出哪些「賣點」,才能讓商品熱賣呢?「WORKMAN」先以昂貴、便宜這兩個價格軸,以及機能性這個軸,將一般客人的服飾市場分成 4 個象限(參考下頁圖)。如此分類之後,便發現兼顧「平價」與「高機能性」的象限是沒有競爭品牌,未經開發的處女地。
長期以來,「WORKMAN」很擅長製作耐穿、防水、防潑的工作服,所以將這類「高度機能性」的特徵設定為「賣點」,就能與 UNIQLO 這類流行的大眾服飾做出市場區隔,而且進一步將工作服最具優勢的「便宜」設定為「賣點」之後,也就不需要與體育用品製造商、戶外服飾製造商競爭。從這個特徵出發,後續則是擬定銷售策略。
♁WORKMAN 找到的未開發市場
一開始,「WORKMAN」公司曾想過一般客人會覺得「WORKMAN」這個名字太過老氣而難以接受,所以想將商品名稱改成「WM Plus」,也把「勞務」、「工作」這類關鍵字從網站拿掉。
但後來才發現,「WORKMAN」具有「專家愛用的職人品質」這個品牌形象,而這個形象在一般顧客心中正是一大「賣點」,所以才刻意冠上「WORKMAN」這個名稱,選擇「營造形象落差」的策略。
結果,新業態「WORKMAN Plus」在服飾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讓業績成長至既有店面的平均兩倍,如今也成長至足以威脅 UNIQLO 的品牌,成功吸引眾人的目光。
♁懂得調查就懂得做生意
「WORKMAN」在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之後,就打造成暢銷商品。
暢銷商品都正確地設定了「目標對象」與「賣點」,滯銷的商品不是缺少其中一個,就是兩個都設定錯誤。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增加商品的銷路,首先得先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
暢銷商品就像是中樂透一樣,所以要想中獎,就要先調查哪裡比較容易中獎。
話說回來,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隨便就能找到,就不會有人那麼辛苦了,所以才需要先掌握「調查」的祕訣。
因此本書才將「調查」納入銷售商品的流程,介紹早一步找出理想的「目標對象」與「賣點」的技術。
本書所說的「調查」或「市場研究」,就是打造暢銷商品的「調查方式」,換言之,是讓生意成功的調查技術。
♁容我重申一次,為什麼調查這麼重要?
我大學畢業便進入廣告公司「電通」,在行銷部門擔任策略規劃師,才有機會學習正統的「調查方法」。
「行銷」是讓目標對象覺得自家商品更有價值的活動。若問廣告公司的行銷部門都在做什麼,其實就是「擬定行銷策略,賣出客戶的商品」,也就是根據這項策略擬定打動人心的傳播或是廣告活動。
一如行銷部門常被誤認為「負責調查的部門」,更證明行銷少不了調查這個步驟,因為沒有先調查,就無法擬定確實可行的策略。
許多人以為生意跟調查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成功的調查意味著生意的成功。
被譽為「廣告教父」以及傳說文案寫手的大衛.奧格威其實曾在調查研究所擔任副所長,是道道地地的「調查員」,卻很少人知道這件事。
一如奧格威曾說「不關心調查的廣告人,就像是無視敵方暗號的將軍一樣危險」(節錄自《奧格威談廣告(簡中版)》(機械工業出版社)。可見要打造賣出商品的「廣告」,調查有多麼重要,也足以證明奧格威是多麼重視調查的人。
在直覺敏銳、充滿感性的創意人員的世界裡,「調查」被如此重視或許會讓人覺得意外,就連奧格威也曾指出,許多創意部門的人「對調查這件事很感冒」,也曾說「連偉大的威廉.伯恩巴克,也與其他眾多廣告人一樣,覺得調查會妨礙創意發展」。
「但就我的經驗而言,事實恰恰相反」,奧格威曾說。
此外,還留下以下這段話。其實電通的客戶也都會徹底進行調查,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
♁為什麼不能只憑「第六感」或「直覺」?
每次提到這點,總會有人跟我這麼說:「就算不特別調查,靠直覺也沒什麼問題啊,而且透過經驗磨練的直覺通常很準,這麼做的效率也比較好對吧?」
「調查是很老套的方法吧?明明現在做生意都講究設計或藝術這類右腦的直覺或思考模式,現在還在強調調查,豈不是走回頭路嗎?」
「每次都調查的話,不會跟不上變化嗎?現在是依賴直覺速戰速決的時代,沒有時間慢吞吞地擬定策略吧?」
透過經驗琢磨的第六感或直覺的確如上述所說的那麼重要,但就我在第一線的經驗來看,只靠「第六感」或「直覺」不一定能找得到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
更危險的是,老手若沒發現「目標對象」與「賣點」會隨著時代改變這件事,就有可能鑄下大錯。
若是跳過「調查」這個步驟,只憑「第六感或直覺」貿然前進,就像是在漆黑的大海划船般危險,明明不知道該往哪裡航行,卻只是低著頭,有勇無謀地向前划行。白費力氣、繞遠路、走錯路,都會害那些本該可以暢銷的東西賣不出去。
除了活用「第六感與直覺」之外,若能透過調查找到可靠的判斷標準,決策的準確度就會提升。
其實讓商品的賣家(=廣告公司的客戶)重新認識自己,提出正確的判斷標準,也是廣告公司行銷人員的重要工作之一。
比方說,賣家有時「會想針對這種目標對象銷售」,或是覺得「這商品就是如此使用」,但廣告公司的行銷人員有可能會覺得「我設定的目標對象比較正確」、「我設定的賣點比較有機會讓商品暢銷」。
由此可知,行銷人員找到的「目標對象」或是「賣點」,常常與賣家不同。若問為什麼行銷人員能知道哪邊的觀點才是正確的,那當然是因為行銷人員懂得透過調查找答案。
♁調查會妨礙創意發展嗎?
話說回來,我也很常聽到下列這類意見。
「不是很多人說,再怎麼調查也無法生出『想要智慧型手機』這種需求不是嗎?」
「再怎麼調查也無法催生出創新不是嗎?」
美國的汽車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留下了:「如果你問顧客要什麼,他們應該會回答『想要一匹跑更快的馬』吧?」
美國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曾說:「大多數的人在看到具體的成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過,就這樣斷言「調查無用」也太過武斷了,因為我們該從上面這兩句名言學到的是「問題只出在漫無目的地問顧客『你想要什麼?』」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也提出「創新之所以失敗,通常在於問錯問題,而不是答錯答案」。
創新有創新所需的調查。
這部分會在第 3 章進一步說明,但一開始應以「要解決誰的煩惱?」「要滿足誰的哪些需求」為出發點,提出「這麼做就會大賣」的創意做為假設,接著根據這個假設做出初步的樣品,再讓不同的人試用與提出意見,然後根據這些人的反應找出「目標對象」與「賣點」,而這也是調查方式的一種。
在分析這些反應時,可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喜好分明的創意,而不是所有人都覺得還可以的創意,這樣才更容易創新」。
♁引爆世界級創新的企業也重視調查
越是常創新的企業,越理所當然地大量調查。
例如 YouTube一開始只是個透過影片的交友配對網站,預設每個人會上傳自己的個人影片,服務內容大致是「使用者選擇自己的性別以及『理想的』性別與年齡之後,YouTube就會幫使用者隨機選擇影片」的形式,使用者無法自行選擇要瀏覽的影片。在那時候,YouTube 的使用者人數一直難以成長。
於是,YouTube開始調查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根據手上的資料開始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會在這個網站分享朋友、寵物、塗鴉、網路流行事物以及各式各樣的影片。
YouTube便根據該調查結果將「賣點」設定為「影音分享網站」,而不是「配對網站」。於是YouTube拿掉有關戀愛配對的所有元素,也為了提升點閱數而追加了「相關影片」功能,同時改善了分享功能,更新增了讓使用者將 YouTube 影片播放器嵌入自家網站的功能。想必大家都知道,YouTube 最終成為世界級的服務了。
其實照片分享應用程式「Instagram」一開始也只是定位在資訊型的社群網路服務。經過調查之後,Instagram 發現大部分的使用者只使用照片的功能,所以便將「賣點」重新設定為「照片分享應用程式」。
此外,「Pinterest」一開始也只是一個名為「Tote」的網路商店App,但銷售一直不如預期,所以當 Pinterest 調查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之後,發現「欲望清單」比想像中來得更多使用者使用,所以便將「賣點」改成「快速分享使用者嚴選精品的網站」,而且這個賣點也沿用至今時今日。
由此可知,在將未經琢磨,從 0 到 1 的創意,培養成 1 到 100的無敵創意之際,「調查」絕對能派上用場。正確來說,忽略調查就無法適當地修正路線、也無法創新的例子相當常見。
YouTube這類數位服務的確比較容易透過資料分析使用者的動向,但不管是在類比的世界,亦或在數位的世界,都必須徹底調查現狀,才能找出正確的「目標對象」與「賣點」,也只有具備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的能力,才能打造暢銷商品。
♁為什麼調查這麼困難?
「我知道調查有一定的效果,但調查很難⋯⋯」
「能接觸到的資訊太多,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調查,而且每次調查都不順利⋯⋯」
或許有不少人都有這類煩惱。
「我知道因數、數據這些東西,但不是專家或是理工科畢業的人,就很難收集與分析資料⋯⋯」
「拖到不能再拖之後,只好回到憑直覺做事的模式⋯⋯」
這些都是我從客戶聽到的意見。
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挑出「讓商品大賣的重要資訊」。當我拿著沒有消化過的原始資料去找前輩時,常常被前輩念「So What?(所以咧?)」也常常犯了「花錢做調查,卻什麼都沒得到⋯⋯」,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為什麼調查這麼棘手?那是因為調查的「用途」與「手法」實在太過多元,可調查的對象也有無限多種。如果真要鉅細遺靡地整理成一套體系,肯定沒兩下就整理出一本有如字典般厚重的書籍。「貪多嚼不爛」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不是每次都要使用所有的調查技巧,但要憑感覺判斷「這個工作需要這種調查技巧,不需要那種調查技巧」,可能需要長年的經驗。
所以說,得長年累積經驗才有辦法使用調查技巧囉?其實不然。一如「前言」所述,在電通服務的我用來打造暢銷商品的調查技巧也只有幾種而已。只要根據打造暢銷商品的「調查方法」縮減目的的範圍,誰都能立刻學會調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