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替代方案
The Green Alternative
一邊是資源有限、社會需求日益難以滿足的地球,另一邊是財團利益掛帥、自由貿易橫行與國際競爭變本加厲的經濟體制,底線非常清楚,前者是經不起後者消耗的。現行的體制必須、也能夠用一個替代方案來取代。現行體制所堅持的是,所有的經濟體系都必須竭盡所能,追求國際競爭力,強調以鄰為壑的貿易與投資鬆綁。替代方案則對此提出挑戰,揭櫫的是經濟在地化。經濟在地化所懷抱的,是與鄰為善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金錢與貨物的流通,其最終目的是要在全世界重建真正永續的國家經濟與在地經濟,其核心則是,不為追求最廉價的而競爭,而是為追求最優質的而合作。
經濟在地化
Economic Localisation
凡事都依賴外在的市場,而不是彼此互助,人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也將因此而喪失。
──海倫娜.諾伯—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
一九九九年,西雅圖的街頭抗議,將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震得戛然而止,對那些自由貿易的世界領袖,可說前所未有地來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很明顯地,他們總算瞭解到,他們所面對的反對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令他們大驚失色的是,反對他們的人,遠遠超過那些在街頭吶喊的群眾;千千萬萬走上街頭的人之外,世界上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雖然從未想過跳上催淚瓦斯的火線,但卻靜靜地在一旁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喝采。
反應倒是有的,而且頗有低聲下氣的意思,想要安撫的對象,或許不是那些示威者,但至少是那些坐在搖椅中的同情者。對於反全球化運動所關切的問題,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了聲明,也多少做出了比較清楚的回應。杜哈(Duha)部長級會議的貿易談判,號稱是「發展的回合」,就反映世貿組織的不安,顯示貿易自由化確實對開發中國家有所虧待。到了二○○二年,約翰尼斯堡永續發展高峰會議,歐盟領袖並不諱言,在協助最貧窮國家達成基本發展目標上,若未能取得清楚的協議,恐將不利於未來的貿易談判。歐盟發展委員會委員保羅.尼爾森(Poul Nielson)的看法是:「約翰尼斯堡如果失敗,全球貿易的問題可能變得更為棘手。老實說,當年如果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下,杜哈早就玩不下去了。」
發現問題不難,難在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那些令人忍無可忍的縮寫字,好比說MAI、GATS或TRIPs之類的,光是加以譴責是不夠的。對全球化的批判,如今正面臨迫切而嚴厲的挑戰;抓住抗議動能,化反對為主張,提出無懈可擊的政治方案,現在該是時候了。如果無法應付這項挑戰,抗議的動能也將散去,並消失在全球化擁護者虛有其表的改革之中。
夸言改革的人還不少,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前國際開發大臣蕭特正是其中之一,在她的任內,該部發表白皮書《消除世界貧窮:讓全球化為窮人造福》(Eliminating World Poverty: Making Globalisation Work for the Poor),其主要的政策承諾就是:「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促使貿易壁壘持續降低,協助開發中國家改善自身能力,並善加利用新的貿易機會。」
她所謂的「人性的全球化」,對綠黨而言,無異披著羊皮的狼,只是「換湯不換藥,略施小惠」的作為,對於現行全球貿易與投資體系所造成的不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絲毫動搖不了他們根深柢固具有毀滅性的基礎。放眼看去,在親全球化的陣營中,所謂的改革者,大多不過如此而已。
這裡加入一條環境條款,那裡添上一款社會規定,絕對改變不了野獸的本質。唯一的底線非常清楚,一邊是資源有限、社會需求日益難以滿足的地球,另一邊是財團利益掛帥、自由貿易橫行與國際競爭變本加厲的經濟體制,前者是經不起後者消耗的。的確,就我們所知道的,要成就更高的社會與環境標準,實現追求永續發展的政策,最大的障礙就是國際競爭。我們的方案越早提出,財團或能及時踩下煞車,不再唯競爭是求,也不再動輒威脅轉移投資。
因此,我們相信,與其讓損人利己的經濟自由化多一點善心,少一點無情,不如拿出另一套方案取而代之,直接挑戰國際競爭,以及以鄰為壑的貿易與投資鬆綁。
經濟在地化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對立面,是懷抱與鄰為善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金錢與貨物的流通,最終的目的是要在全世界重建真正永續的國家經濟與在地經濟,其核心是:不為追求最廉價的而競爭,而是為追求最優質的而合作。
在反全球化的理論家與倡導者中,提倡經濟在地化的大有人在,但是,說到最基本的原理原則,首推二十世紀初的一位經濟學泰斗。一九三三年,彷彿預見了當前這一場論戰,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一次題為《國家的自給自足》(National Self-Sufficiency)的著名演講中就說:「因此,國際間的經濟糾纏,我站在簡化派的一邊,而不支持那些擴張派的人。觀念、藝術、知識、熱情、交流,所有這些,本質上就是無國界的,是國際性的,至於財貨,但求其合理與儘可能的方便,不妨訴諸於己,尤其是金融,基本上是一國之事。」
經濟在地化,正如凱因斯所說,「但求其合理與儘可能的方便」,特別著重於在地生產與投資。但是,正如凱因斯所指出的,「在地」並不一定就是「國家」。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為「在地」所下的定義是:
……是一個相對的詞。意思是,不同的事情對不同的人應視其脈絡關係而定。例如,地方電視台顯然比街角小店離你較遠。對我們某些人來說,在地指的是街坊;對其他人而言,在地是我們的村莊、鄉鎮、城市或一個大區域。不論我們怎麼看待它,「在地」通常把一群人與一切他們所依賴的東西連接在一塊,無論是商店、醫療設施、學校或公園。說到在地,不外就是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福祉息息相關的周遭環境與設施網絡。
因此,說起在地化,「在地」的構成要件因地而異,也因產品而異,這一點將在本章稍後再加以說明。總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可說都是因地制宜。有些國家夠大,目標就可放在加強本身的自給自足,較小的國家,首要之務則是與鄰近國家結合起來。有時候,「在地」甚至是一個大國之內的一個區域或一個生活圈。
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經過了一段時間,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導致社會與環境標準的惡化,現在該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國家所提供的財貨與服務,在分配上應該盡量做到更合理、更公平。如此一來,遠距貿易將可回歸到最原始的目的,亦即供應一國或地理上一群國家本身無法取得的資源。
華盛頓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的麥可.蘇曼(Michael Shuman),在他那本開創性的《前進在地》(Going Local)中,談到在地化時說:「並非築一道牆擋住外面的世界,而是扶植在地自有企業,永續利用在地資源,僱用在地勞工,給予合理的待遇,並以在地消費者為服務的對象。也就是說,更為自給自足,而比較少依賴進口。控制權從遠地財團的董事會回歸原來所屬的社會。」
經濟在地化提供一個政治與經濟的架構,使人民、在地政府與企業能夠重新為自己的經濟進行再多元化。其目的並不是要回到國家獨大的控制,政府只是提供政策架構,促成再多元化的實現。尤其關鍵的是,如此一來,將增加社會的凝聚力,減少貧窮與不均,改善生活品質,加強社會福利與環境保護,以及最重要的,提供整體的安全感。
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在地化的優點是,貧窮國家能夠保護本身的初級產業,免於廉價進口商品無情競爭的蹂躪,因此能夠發展自己多元而具有彈性的經濟,以回應在地的需求。對環境方面來說,其優點是不再需要千里迢迢運送大量商品,減少能源的消耗與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民主政治方面,其優點則是,國家與在地對經濟的控制權不再旁落,使人民能夠決定自己想要的經濟發展方向,並增加經濟利得公平共享的可能。
經濟在地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正如經濟全球化一樣,從地方到國際,在每個層面都需要時間與政治意志去貫徹。也如同經濟全球化,在地化也需要一系列相互關聯而又各自完備的政策,劍及履及地去予以落實。下面,讓我們更詳細地檢視這些政策。
The Green Alternative
一邊是資源有限、社會需求日益難以滿足的地球,另一邊是財團利益掛帥、自由貿易橫行與國際競爭變本加厲的經濟體制,底線非常清楚,前者是經不起後者消耗的。現行的體制必須、也能夠用一個替代方案來取代。現行體制所堅持的是,所有的經濟體系都必須竭盡所能,追求國際競爭力,強調以鄰為壑的貿易與投資鬆綁。替代方案則對此提出挑戰,揭櫫的是經濟在地化。經濟在地化所懷抱的,是與鄰為善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金錢與貨物的流通,其最終目的是要在全世界重建真正永續的國家經濟與在地經濟,其核心則是,不為追求最廉價的而競爭,而是為追求最優質的而合作。
經濟在地化
Economic Localisation
凡事都依賴外在的市場,而不是彼此互助,人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也將因此而喪失。
──海倫娜.諾伯—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
一九九九年,西雅圖的街頭抗議,將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震得戛然而止,對那些自由貿易的世界領袖,可說前所未有地來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很明顯地,他們總算瞭解到,他們所面對的反對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令他們大驚失色的是,反對他們的人,遠遠超過那些在街頭吶喊的群眾;千千萬萬走上街頭的人之外,世界上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雖然從未想過跳上催淚瓦斯的火線,但卻靜靜地在一旁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喝采。
反應倒是有的,而且頗有低聲下氣的意思,想要安撫的對象,或許不是那些示威者,但至少是那些坐在搖椅中的同情者。對於反全球化運動所關切的問題,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了聲明,也多少做出了比較清楚的回應。杜哈(Duha)部長級會議的貿易談判,號稱是「發展的回合」,就反映世貿組織的不安,顯示貿易自由化確實對開發中國家有所虧待。到了二○○二年,約翰尼斯堡永續發展高峰會議,歐盟領袖並不諱言,在協助最貧窮國家達成基本發展目標上,若未能取得清楚的協議,恐將不利於未來的貿易談判。歐盟發展委員會委員保羅.尼爾森(Poul Nielson)的看法是:「約翰尼斯堡如果失敗,全球貿易的問題可能變得更為棘手。老實說,當年如果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下,杜哈早就玩不下去了。」
發現問題不難,難在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那些令人忍無可忍的縮寫字,好比說MAI、GATS或TRIPs之類的,光是加以譴責是不夠的。對全球化的批判,如今正面臨迫切而嚴厲的挑戰;抓住抗議動能,化反對為主張,提出無懈可擊的政治方案,現在該是時候了。如果無法應付這項挑戰,抗議的動能也將散去,並消失在全球化擁護者虛有其表的改革之中。
夸言改革的人還不少,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前國際開發大臣蕭特正是其中之一,在她的任內,該部發表白皮書《消除世界貧窮:讓全球化為窮人造福》(Eliminating World Poverty: Making Globalisation Work for the Poor),其主要的政策承諾就是:「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促使貿易壁壘持續降低,協助開發中國家改善自身能力,並善加利用新的貿易機會。」
她所謂的「人性的全球化」,對綠黨而言,無異披著羊皮的狼,只是「換湯不換藥,略施小惠」的作為,對於現行全球貿易與投資體系所造成的不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絲毫動搖不了他們根深柢固具有毀滅性的基礎。放眼看去,在親全球化的陣營中,所謂的改革者,大多不過如此而已。
這裡加入一條環境條款,那裡添上一款社會規定,絕對改變不了野獸的本質。唯一的底線非常清楚,一邊是資源有限、社會需求日益難以滿足的地球,另一邊是財團利益掛帥、自由貿易橫行與國際競爭變本加厲的經濟體制,前者是經不起後者消耗的。的確,就我們所知道的,要成就更高的社會與環境標準,實現追求永續發展的政策,最大的障礙就是國際競爭。我們的方案越早提出,財團或能及時踩下煞車,不再唯競爭是求,也不再動輒威脅轉移投資。
因此,我們相信,與其讓損人利己的經濟自由化多一點善心,少一點無情,不如拿出另一套方案取而代之,直接挑戰國際競爭,以及以鄰為壑的貿易與投資鬆綁。
經濟在地化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對立面,是懷抱與鄰為善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金錢與貨物的流通,最終的目的是要在全世界重建真正永續的國家經濟與在地經濟,其核心是:不為追求最廉價的而競爭,而是為追求最優質的而合作。
在反全球化的理論家與倡導者中,提倡經濟在地化的大有人在,但是,說到最基本的原理原則,首推二十世紀初的一位經濟學泰斗。一九三三年,彷彿預見了當前這一場論戰,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一次題為《國家的自給自足》(National Self-Sufficiency)的著名演講中就說:「因此,國際間的經濟糾纏,我站在簡化派的一邊,而不支持那些擴張派的人。觀念、藝術、知識、熱情、交流,所有這些,本質上就是無國界的,是國際性的,至於財貨,但求其合理與儘可能的方便,不妨訴諸於己,尤其是金融,基本上是一國之事。」
經濟在地化,正如凱因斯所說,「但求其合理與儘可能的方便」,特別著重於在地生產與投資。但是,正如凱因斯所指出的,「在地」並不一定就是「國家」。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為「在地」所下的定義是:
……是一個相對的詞。意思是,不同的事情對不同的人應視其脈絡關係而定。例如,地方電視台顯然比街角小店離你較遠。對我們某些人來說,在地指的是街坊;對其他人而言,在地是我們的村莊、鄉鎮、城市或一個大區域。不論我們怎麼看待它,「在地」通常把一群人與一切他們所依賴的東西連接在一塊,無論是商店、醫療設施、學校或公園。說到在地,不外就是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福祉息息相關的周遭環境與設施網絡。
因此,說起在地化,「在地」的構成要件因地而異,也因產品而異,這一點將在本章稍後再加以說明。總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可說都是因地制宜。有些國家夠大,目標就可放在加強本身的自給自足,較小的國家,首要之務則是與鄰近國家結合起來。有時候,「在地」甚至是一個大國之內的一個區域或一個生活圈。
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經過了一段時間,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導致社會與環境標準的惡化,現在該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國家所提供的財貨與服務,在分配上應該盡量做到更合理、更公平。如此一來,遠距貿易將可回歸到最原始的目的,亦即供應一國或地理上一群國家本身無法取得的資源。
華盛頓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的麥可.蘇曼(Michael Shuman),在他那本開創性的《前進在地》(Going Local)中,談到在地化時說:「並非築一道牆擋住外面的世界,而是扶植在地自有企業,永續利用在地資源,僱用在地勞工,給予合理的待遇,並以在地消費者為服務的對象。也就是說,更為自給自足,而比較少依賴進口。控制權從遠地財團的董事會回歸原來所屬的社會。」
經濟在地化提供一個政治與經濟的架構,使人民、在地政府與企業能夠重新為自己的經濟進行再多元化。其目的並不是要回到國家獨大的控制,政府只是提供政策架構,促成再多元化的實現。尤其關鍵的是,如此一來,將增加社會的凝聚力,減少貧窮與不均,改善生活品質,加強社會福利與環境保護,以及最重要的,提供整體的安全感。
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在地化的優點是,貧窮國家能夠保護本身的初級產業,免於廉價進口商品無情競爭的蹂躪,因此能夠發展自己多元而具有彈性的經濟,以回應在地的需求。對環境方面來說,其優點是不再需要千里迢迢運送大量商品,減少能源的消耗與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民主政治方面,其優點則是,國家與在地對經濟的控制權不再旁落,使人民能夠決定自己想要的經濟發展方向,並增加經濟利得公平共享的可能。
經濟在地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正如經濟全球化一樣,從地方到國際,在每個層面都需要時間與政治意志去貫徹。也如同經濟全球化,在地化也需要一系列相互關聯而又各自完備的政策,劍及履及地去予以落實。下面,讓我們更詳細地檢視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