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業攻略》
1-2用老闆的格局思維做銷售
頂尖超業將銷售當事業,而不只是一份工作
我輔導超過五千個業務團隊,各團隊有著不同的文化圍,有個非常優秀的保險業務通訊處令我印象深刻,成員們對彼此的寒暄起手式是:「各位老闆好。」
「為什麼您的團隊夥伴會稱呼彼此老闆?」我好奇地問通訊處的副總。
副總娓娓道來自己的經歷,他曾經是銷售業的逃兵,剛入行時也犯了大多數銷售人會犯的錯,常抱怨公司資源不到位、主管每天開業績檢討會,久而久之累積一堆牢騷藉口。半年過後,他心想何必搞得這麼累,拚自己的事業總比幫別人打工好,於是成立了一間印刷公司,自己當起了老闆。
然而沒創業過,不會知道創業有多辛苦。
光是要開始接單做生意,機具設備的成本就燒了新台幣一百多萬元,每個月還有辦公室、內外勤員工的薪資開銷,合計起來將近二、三十萬元。創業不是投入資金就能等待獲利,副總自言,他每天都在煩惱如何爭取業務訂單,如何與競爭對手比價廝殺,好不容易拿到一個案子,接著要再煩惱這個月的營業額有多少?能不能打平管銷?每天都是員工下班了,只剩他一個人在印刷行裡獨自發愁。
一連串惡夢持續了一年半,副總才驚覺,創業以來就只有「老闆」這頭銜變好聽,但論收入、自由、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程度,比當初在保險公司裡做得好的業務同事還不如。於是幾經掙扎後,他認賠新台幣七百萬元,結束自己創業的公司,回到之前離開的保險業重新開始。
「銷售提供的是一個最好的創業機會─只要用創業家的思維來經營銷售事業,成功勝率自然提升。」再次回到銷售崗位上,副總對銷售這份工作有了完全不同的體認:「希望夥伴們不要犯我以前的錯,於是用互稱老闆的方式,讓夥伴們能彼此提醒: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闆,每個人都在經營銷售事業。」
銷售維他命
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你在銷售的成就表現。
猶記年輕時,不管在學還是打工,聽到必須補課、補班就覺得很嘔,總是掛著一張臭臉,彷彿全世界都虧欠我。有一次,打工時的主管就開我玩笑:「我看你乾脆別來,請假去放風好了。」會有這樣的心態,正因為我只是將它當成一份工作,難怪常心不甘、情不願。
反倒是從事銷售的這些年,完全變了個人,常常忙到忘了哪一天放假,還樂此不疲。為什麼會這樣?我和開場故事中的副總一樣,經歷了銷售人、創業者的階段,現在仍是自己公司的第一號銷售人,副總的心路歷程我感同身受。我的體悟是:「如果把銷售當成工作,保證那會是天底下最糟的工作;而如果把銷售當事業,它會是最棒的創業機會。」
這兩者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是怎麼看待銷售這份工作?只是當工作,還是將它當事業,成就結果肯定差很大。
老闆的格局:贏在自我規劃
適逢梅雨季節,一位主管煩惱地說:「這連續大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停?」
「為什麼要擔心?我最喜歡下雨天去拜訪客戶了。」我好奇地問對方:「下雨天,不正是拜訪客戶的好時機嗎?平常說沒空的客戶,下雨天同樣不想出門,這時就很可能有空,不是嗎?」
員工心態的銷售夥伴常抱著能早收工就別加班,能少辦活動就省點精力的想法;而老闆格局的銷售人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習慣規劃思考「還能做些什麼?」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善於管理時間、規劃活動行程以及調整自身的業務節奏。當你將銷售當事業,用老闆的格局思維看待,應該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才是。
老闆的視野:不吝自我投資
我常聽到銷售夥伴說:「等我賺到錢,收入穩定了,我再去學這個、進修那個、參加什麼研習營……」
「賺到錢再談自我投資」的思考模式有陷阱,畢竟投資不會立竿見影,需要花心力持續、累積時間慢慢發酵。就好比不是今天報名了健身房,就會立刻長出六塊肌;今天加入了社團發展人脈,也要和社員真心交流搏感情,才能走到簽單成交。
老闆視野看的不只今天,而是明天、明年甚至十幾年後,所以他們不會將今天賺到的利潤全放進口袋,而會拿出一部分的錢投資未來。
老闆格局的銷售人,會將每個月賺的錢提撥一部分作為投資,投資在人脈經營,包含各式商會社團;投資在自我成長,培養專業以外的興趣;投資在專業技能,各式對銷售、專業有幫助的課程。老闆在想的不是「有錢再去做」,而是「值得就該去做」。
老闆的思維:不斷自我檢視
到了一間公司,怎麼分辨誰是老闆、誰是員工?有個玩笑話:「看哪個人提議要開會,那個人肯定就是老闆。」
雖說是玩笑話,但確實點出老闆與員工之間最大的差別──老闆開會的心態是為了盤點檢討,才能找對策、做修正,態度十分積極;而員工聽到開會,就聯想到又要被檢討、鐵定沒有好事,通常是消極以對。
我常聽到銷售夥伴抱怨:「每次開會就是檢討業績進度,檢討拜訪活動量,還要申報業績目標……煩不煩啊!」
「換個角度想,開會的目的,不就是要確保大家都賺得到錢嗎?身邊有個教練叮嚀,要感謝才是!」而我所見過的頂尖超業或是優秀團隊,不用等到開會,隨時在自我檢視,盤點自身進度,檢討還有哪些不足。
老闆與員工之間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若是問企業老闆,景氣不好、競爭又大、生意好做嗎?事業有成的老闆會說:「機會其實還是有的,只要我們提升實力,自然能增加競爭力……」相同的問題,員工心態則會說:「對啊,景氣不如以往、市場競爭又更大,老闆還要求做更多……」老闆尋求突破精益求精,而員工往往是牢騷抱怨加藉口。
因此,我常鼓勵銷售夥伴們:「想要業績亮眼,應該擁有自己就是老闆的思維,隨時多一點自我檢視,畢竟這是為自己在拚。」
「劍法易學,心法難學。」你是將銷售當餬口的差事?還是當事業?這正是頂尖超業與一般業務員的關鍵差別。
餬口的差事可以得過且過,但請捫心自問,這是你夢想中的生活方式嗎?
用工作的格局做銷售,通常都是被動等待客戶上門,不免愛比較,比獎金福利、比哪一項產品更好賣,難怪看不見熱情。
用創業的格局做銷售,自然表現出主動積極,還想盡辦法追求成長、深化市場經營,銷售熱力油然而生。所以想成為頂尖銷售,先將格局高度拉上來,把自己當老闆!
《增員攻略》
1-1丨發展組織,銷售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本節重點
․為什麼鼓勵你,一定要發展組織?
․發展組織,能為你帶來四種助力。
․銷售,你把它當工作,還是想讓它成為一份事業?
都是超業了,何不自己拚就好?
當初剛成為銷售業務員,歷經了四個月的跌跌撞撞,終於算是站穩腳步,還贏得了人生第一次上台表揚。同事們都覺得,照我這樣的用心努力,業績要再創新高,或成為銷售常勝軍,絕對是指日可待。但在那個時候,我卻下了決心,要花時間投入在增員上,引進新夥伴加入團隊,為我日後的組織做準備。有些同事看在眼裡並不理解。
同梯的兄弟問我:「做業務員,不就是為了趕快賺到錢嗎?幹嘛不自己衝,將業績衝更高?先賺到錢再來做增員不是比較好嗎?畢竟做業績賺錢比較快啊!」
我回答:「兄弟,我在想的是更長遠的事,我們現在年輕力壯還可以衝,也沒有家累、無後顧之憂,但是以後結婚有家庭、小孩要照顧了呢?難道你要做一輩子的業務員嗎?我可不想!經理不是也說,可以辛苦一陣子,不要辛苦一輩子。」
每當有人好奇,為什麼一個業務新人就有增員、發展組織的想法,甚至懷疑將時間心力用在增員上,回報是否值得,我都是這樣跟大家說出我的想法。不過,再怎麼真心分享,也不是每個人都理解,做單兵、衝超業還是多數人的選擇。
短期不明顯的增員效益,長期就見差異
剛開始只是微小的差異,沒多久差別就越來越明顯。才兩年的時間,我的同梯兄弟還是單兵業務,而我持續投入增員、發展組織,已經是八個人團隊的業務主管了。看到這樣的差異,不少同梯都回過神來,覺得我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不但收入勝過他們,我也比他們得到更多的成長,掌握更自主的業務節奏。
我相信,許多人踏入銷售業,都是嚮往高自主性以及更好的收入。
這兩個目標當然可以透過銷售達到,但是,單兵業務看似自由瀟灑,其中也有許多的孤獨與無助,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容易對習慣妥協,自主反而成了一個毒藥。
至於銷售所帶來的高收入,別忘了其中還伴隨著高服務成本,一來一回,如果以企業的淨利概念來看,實質有限。而且你必須確保銷售能夠持續常勝。
到今天,我曾是超業,也輔導過各行各業的超業,我知道超業確實是光彩的稱號,但是真正能從中獲得財富自由與時間自主的,都是透過「組織經營」得到的成果;發展組織、做增員絕對是銷售生涯的延續,才能確保非凡成就與持續巔峰。
發展組織、做增員,至少可以為你帶來四種助力。
助力一:團隊互相支持,一群人走得遠
我還是新人的時候就決定做增員,那時業績比我好的也大有人在,而就是因為我引進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打拚,有人陪伴,逼著我向前。有一句廣為流傳的非洲諺語:「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當時,我就深刻體認到。
在銷售業,真的看過太多單打獨鬥的獨行俠,雖然衝得很快,但在個人英雄主義下,遇到挑戰時沒人能夠討論,遇到挫折時也沒人能夠取暖。剛好姊妹約了就跟著去喝下午茶,兄弟吆喝了就跟著跑去玩,知道客戶無聊就主動相約逛百貨公司。銷售工作本來就充滿大小雜事,獨行俠要自律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還好我有發展團隊,雖然要處理的大小雜事也不少,但因為我們是團隊夥伴,互相有期待與信任,能夠不斷成長,不會停下腳步。在這樣的良性牽絆下,我們都不約而同想對彼此說,「還好有你的督促,要不然我早就鬆懈了。」
優秀可以靠個人,成功一定要有伴。發展組織做增員,絕對是讓你走得更長、更遠的助力。
助力二:每月歸零之下,團隊帶給你穩定與安全感
銷售業務有千百個好,但坦白說,其中也充滿許多不安全感,更何況,今天的得獎不等於明天的輝煌。
很多人的業績好,是因為這個月遇到一個好客戶,做一張單就可以喘口氣了;但是,下個月呢?做業務的都知道,每個月的業績歸零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不小心運氣差一點,雨天多一點,那家裡的帳單還是要付、房貸還是要繳,這些肯定會讓你感到焦慮不安。
我很早決心做增員,就是因為我親身體會過業務員的收入彷彿雲霄飛車,忽高忽低,藉由發展組織能讓我的收入層面增加安全感。
個人業績有可能時好時壞,但發展組織就是加權平均,讓團隊的效能每個月都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表現。團隊與單兵,各有各的壓力,但我敢肯定,團隊的底氣絕對遠遠強過單兵。
關於業務的工時有多長?有句話說得妙,「從雞叫做到鬼叫」,我還見過二十四小時待命的業務員。坦白說我很佩服,但這樣的業務員哪裡有時間經營人生呢?我做組織之後,兩成時間去銷售與維繫客戶,八成時間都用在團隊經營。這樣確實讓我更加從容:收入不但沒有打折,生活更踏實更有安全感;保有自己的生活,不再追著業績跑。
助力三:環境變化的風險下,團隊帶來信心與底氣
在疫情期間團隊尤其可貴。以保險業為例,根據壽險公會的資料顯示,疫情期間總保費收入衰退超過40%。
看到這個數字,我只要有機會,就會主動關心保險業學員。有八九成的團隊主管說,疫情之下多少有影響,不過還好,傷不重,因為我們有團隊;而那些單兵業務員,在疫情時臉都綠了,因為業績毫無著落。
從中我還發現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單兵收入只剩下兩三成,發展組織只減少兩三成。你要選哪一個?
就有這樣的真實例子,一個原本年薪300萬的超業單兵,因為疫情無法開發、拜訪客戶,年薪一下子縮水到50萬,手足無措,家中經濟也會大受影響。
相比之下,一個年薪300萬的團隊主管,遇到疫情收入確實有縮水,但還有管理津貼、輔導津貼、組織效益……,零零星星加起來仍有200多萬。幸好今天疫情已經趨緩,但在這個多變的後疫情年代,發展組織做增員,才是最穩當的基石。
助力四:追求財富自由,發展組織才擁有商業模式
許多業務夥伴都在追求收入增長,卻忘了我們該追求的是財富自由。(總不可能每天鼓吹客戶要財富自由,自己卻只是收入增長而已吧!)收入增長,可靠一己之力單打獨鬥;但財富自由,要靠發展組織。我常說,上班族是「批發」自己的時間,業務員是「零售」自己的時間,這些都是一份工作,但無法成為商業模式。透過增員發展組織,收入面向更多元,年所得才會大幅成長。
我就認識一位傳直銷領導人,每年年薪超過四千萬,他只聚焦在團隊經營與發展,很少去做產品推廣銷售,就有如此可觀的年所得,這不就比單純銷售更商業模式化?難怪令人稱羨。
同樣是賺錢,格局、眼界卻不同,太多這樣的例子點出一個事實——想達到財富自由,就得發展組織做團隊。
追求更高的收入,過著更精采的生活,有更卓越的工作成就……,這些,是你的職涯目標嗎?如果是,你一定要發展組織。只有發展組織,藉著組織的力量,以商業模式賺錢,才能擁有時間及財富的主導權,不止體會到銷售樂趣,更能享受到銷售事業的豐盛。
【行動作業】
你知道目標與夢想之間的差別嗎?目標是短期的,而夢想遠大的。
回想一下,你當初踏入銷售業務的夢想有哪些?
單靠銷售距離實現夢想肯定有落差,如果現在開始增員做組織,除了本節提到的,你覺得還能帶來哪些助力,加速完成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