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在職進修教我的18堂課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堂課】放下與捨得的減量哲學

 

俗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然而,從「有」變成「無」,在現實之中並不容易,或許正如《資治通鑑》所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而也正是「難」,更是能夠磨練出我們的生活態度與意志。回頭想起來,擁有太多,有時候反而是一種負擔,例如朋友太多,紅包、白包也就跟著多,最終還是傷了自己的荷包;又例如收藏品多了,成天煩惱這一組少了一個、那一組擔心被被偷或摔壞,日子越過越痛苦。

到頭來才發現,這些煩惱都是自尋的。人生過了五十歲之後,才開始慢慢體會出這些道理,像是選擇「吃到飽」的餐飮方式,對身體的負擔,根本就是花錢在摧殘自己的身體等等;像是工作也是,有人日以繼夜全年無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然後身體無法負擔,到頭來全身都是病。我從在職進修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因此,在職進修就是一種很好的修練場。

 

學習「放下」的生活智慧

人生在世,到頭來才會發現,什麼也帶不走。人生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而這一些往往都是「選擇」的問題,每個人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也是自己的選擇,有人選擇自暴自棄向下沉淪;卻也有人發奮圖強力爭上游,所以說一個人對於自己,肯定有絕對的選擇權,只是選擇的問題。

過去,我一直認為想要某一樣東西,一定要靠自己去爭取,東西不會憑空而降,所以我要認眞、要努力。然而,最後事與願違的時候,心情往往會跌落谷底,然後緊接而來的,就是開始批評體制與憤世忌俗。例如職場上的升遷,明明你的績效與表現就比別人好,主管們也都看好你,對你的表現讚譽有加,結果獲得晉升者,卻是大家公認的爛人。試想,如果今天是您獲得升遷,別人是不是也這麼看您呢?那麼究竟誰才是這家公司裡的爛人?能夠如此想,相信您就會通了。

現在,我認為這是一種磨練自己的機會,我想要跟社會新鮮人,或是也遭遇到相同處境的在職進修者分享。由於長年在職進修的緣故,讓我體會到「放下」這件事,在職進修的好處,就是能夠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當你閱讀的習慣養成之後,閱讀的深度就會增加,再來就是可以促進思考的能力。還記得我在擔任銀行分行經理的時候,有一次,送了一個放款的案子到總行去審查,審查人員百般刁難,一再質疑這個客戶的財務報表,在經過多次溝通無效後,我終於爆出火氣,與在電話另一端的審查員對罵。那一天下班後,我的腦海中一直想著,明天要怎麼對付他!

這個傢伙肯定是故意要找我麻煩!總行的這些幕僚,根本就不管分行的死活!等等這些負面的情緒與思維緊緊地纏住我。這一股執著的念頭,一直如影隨形地在我的腦海中,不但對自己是種桎梏,我相信同時也不斷地折磨著對方。

於是我到學校的圖書館,靜下心來,開始閱讀「勵志書籍」與「佛經」,透過閱讀來「轉念」,藉由對於書籍內容的思考,來對照此時此刻心境的方式。經過一本又一本的閱讀,我終於體會出「紅塵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道理。一個禮拜後,最後我選擇「放下」自己的執著,邁開步伐繼續往前走。我打了一通電話向那位審查員道歉,對方也在電話裡向我道歉,雖然這個案子終究還是被緩議(沒過關的意思)。經過這件事讓我領悟到:「吵架沒好話!」的道理。從那次開始,我不再將審查員的意見當作刁難,而是感謝;謝謝他們幫我們在第一線看緊風險,以確保我們的戰功(不會被倒帳)。演變成現在,只要有同仁向我反映,哪個案子又是因為審查員,亂加條件而做不成的時候,我就會告訴他說:「那再找新案子吧!我們單位的業務能力那麼好,沒有差那一件啦!」

另外,我想要舉一個選擇「放不下」的案例。當時我還只是一個銀行的襄理,有一年我被人寫了黑函投訴,這封黑函被寄到總行的稽核處,內容大概是說我收了客戶的好處,讓客戶的貸款順利過關之類的。於是,台北總行派了一名稽核人員來分行,指定查核我過去一年承辦的所有授信案。一周後,我收到總稽核親自寄給我的一封信,告知我查核結果,是有人惡意中傷我,而且神奇的是,這位稽核竟然還查出這封黑函是誰寫的。原來這位稽核從黑函內容中的措辭、錯字甚至段落等習慣,竟然比對出一名可疑的同事,經過總稽核親自約談後,當事人承認這封黑函是他寫的,原因就是看不慣我比他更早升上襄理的職務,最後這位同事就自請辭職了。我想這位同事就是放不下心中那股怒氣,又無處宣洩,才會想要用這種方式,殊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

 

學習「捨得」的生活智慧

在職進修的人通常財務自主性較高,主要還是因為有收入來源,也因此,通常比較不會小氣。我覺得「金錢」上的捨得是最廉價的,有時候面子上的「捨」,反而是裡子上的「得」。在我還是銀行房屋貸款業務員的時候,我發現「請客」是有學問的,尤其是拿到獎金時候,我喜歡把這種行為稱為「分享」,感謝大家的幫忙我才能拿到這筆獎金。而請客的學問就在這裡,在職場上的工作性質中,通常有「前勤」與「後勤」的區別,前勤通常是負責招攬業務的外務工作,因此,達成業務目標就會有業務獎金的發放;後勤則是負責各項行政與文書性質,屬於固定底薪的內勤工作。在職場上,一般人都認為這兩種人井水不犯河水,其實不然。我的經驗是,當業務人員將領到的獎金,拿出一部分給後勤人員吃下午茶或聚餐,通常我的客戶後續都會被「侍候」的服服貼貼,也就是說當客戶需要售後服務的時候,我都不必分心去處理,銀行裡面的內勤同事自然會幫我處理,我只要專心去衝我的業務即可,如此一來,獎金自然是越來越多。其他的業務人員,可就沒有我那麼幸運了,有道是:「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値一文錢」,道理雖簡單,能做的人卻不多。

記得我在元大銀行金門分行擔任分行經理的時候,經常都要購買一些金門的地方名產,餽贈台灣的親朋好友。每當店家主動要幫我打折時,我都會當場拒絕,並且補上一句:「打折是給客人的,我們是自己人不必啦,不然下次我就不來了!」結果這些店家都成為我們銀行的忠實客戶。試想,買一包貢糖打折下來能省多少錢?店家多放一點活期存款在我們銀行(存款是銀行的成本,對銀行而言,活期存款要付給存款人的利息比定期存款來得低),我再借給總行去放款,那個利差才可觀呢!只要想通這個邏輯,相信我,你就不會想要客戶給你打折。

最難的還是金錢以外的「捨」,如何學習這種智慧,我覺得在職進修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種「捨」的訓練:「捨去玩樂的時間,換來充實的時間;捨去無謂的應酬,換來健康的身體;捨去無知的體悟;換來清澈的思維」。或許讀者們會認為我過度美化在職進修,而我只能說,這一些都只是我的經驗分享,我無法保證每個選擇在職進修的人,都能夠產生這些體會。我的經驗是,透過這些學習捨棄的過程,你會開始學會眞正的思考,並且從中領悟並懂得選擇,究竟什麼才是眞正對自己有利的。透過一連串的捨去雜質而去蕪存菁,相信最後您一定會發現,留在我們心中的喜悅,絕對不會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與「享受」。

其實,在職進修橫跨「產業」與「學校」的兩端,是最能縮短學用落差的模式,當然也可以從中體會出,「閱讀」與「人生」的道理。我經常喜歡跟我的學生們分享,我最近又讀了哪一本書?我的心得是什麼?很高興的是,我的學生們也經常喜歡問我:「鐘老師,您還有沒有推薦的書?」這代表他們聽進去了。

對我而言,「捨」了休息時間,到大學兼任教職,所獲得的金錢對價雖遠不及職場,然而,我從學生身上獲得的互動,卻是一種無法衡量的價値。尤其是對於橫跨產學兩端的我而言,這樣的場域剛好可以用來證明,我一直以來的信念,那就是:「透過學,真的可以致用!」也就是讀書有用論,這就是我的「得」。

 

「減量」的生活哲學

我覺得「放下」與「捨得」都是一種「減量」的思維。大家應該都有過東西太多的經驗,例如衣服越買越多、鞋子越買越多等等。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衣櫥滿了,鞋櫃也滿了,於是開始丟棄過季的、老氣的、不能穿的等等。經過這一連串的「減量」後,回頭反思,才驚覺其實這些都是自作自受。若能藉此修正原本的習性,在購物或是為人處事,行動前多一份思考,相信就不會重蹈覆轍,生活也就可以過得更加輕鬆自在。如同《東萊博議》所云:「縱其欲,而放使之;養其惡,而使成之。」這一切的誘惑與陷阱,端看我們能否察覺。

以中年男人如何控制腰圍來說。美國有一個電視影集叫「沉重人生」,內容是講述體重超重者的減肥過程,甚至是醫生進行手術時,割除脂肪的實際鏡頭,畫面相當的震撼。爾後每每美食當前時,總會聯想起該影集的內容,此時莫不在腦海中提醒自己,必須節制口腹之慾,就是一例,有一句廣告詞是這麼說的:「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簡單很幸福。」

我覺得,透過「減量」的思維,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並且從中體會出人生的另一種意涵,那就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以上內容節錄自《在職進修教我的18堂課》鐘志明◎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327.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