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ESG杜拉克

79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01
生態成本與永續發展


2015 年我到貴州參加「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 年會」,場面一如在中國大陸舉辦各種論壇的盛大。各國政要出席踴躍,一方面因為中國是個重要的經濟強權,另方面也因為
生態永續,已躍居本世紀比經濟發展更艱鉅的人類社會挑戰。說來弔詭,貴州在中國大陸沿海經濟快速發展期間,沒搭上高速列車,但在快速增長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反思中,卻因為「落後」,反而一躍成為中國大陸各省中「超前」的生態經濟典範。
此前,我曾撰文討論「人權成本」的問題。生態成本對人生態成本與永續發展類永續發展至關重要,自是不言可諭!過往工業化對生態與環境的理所當然,超過地球的承載時,反撲的力道已在高溫紀錄頻頻刷新、天災人禍頻傳中,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其實就像解連環一樣,因工業化發展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又引發了另一波的產業創新。
強調永續性的產銷模式,如新材料、新製程、新營運模式的展開,對台灣產業創新都是有所貢獻的。以回收寶特瓶研發成功的機能性紡織品為例,打下的漂亮成績便是,台灣攻占了全球機能性紡織品70%市占率(若為高階機能性紡織則占有80%)。不算新的名詞「包容式增長」,便是企業在追求成長時,思考的面向涵蓋了兼顧生態不繼續惡化,甚至適度修復的層面。
近年來在管理理論中更有一個新概念叫: 雙融(Ambidexterity)。產業實務各有強項和弱點,所以我們要找到一些能夠選擇運用兩種相異的思維和作法,從雙融中獲益,這種概念頗有生生不息的味道。
過去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但互斥的兩難抉擇,總能因著窮則變、變則通的人類創新,而得到化解。在早年的企業經營中,「量」與「樣」呈反比,「效率」與「彈性」是互斥的命題,
結果生產技術的創新,促成了少樣多量。過去低價必須在量大的狀況下實現,現在,即便量不大、甚至以積層製造實現只有一件產品的製造,也依舊可以坐享低廉的消費價格,同時完成了降低成本與滿足多元需求的偉大任務。

人類的欲望與剝奪衍生出各種隱含成本

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外包與離岸所構築的全球製造網絡,就在湯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成為推平世界的工具。不斷深化全球布局與產業分工,讓顧客享受價廉物美的
消費,原本是一件美事,卻又因欲望之無窮,而造成許多隱含的成本一一浮現,而那些成本都源自於欲望與剝奪。
在上一波的工業進展中,造就了價格低廉的美物,加上廠商間的競爭壓力與廠商內的績效壓力,大規模促銷刺激消費,由過度消費引發資源過度開發與運用的問題,為21 世紀的發展
埋下沉重的負擔。早年去中國大陸出差,宴請點菜都是超量、且超許多的量,這種心態也反映中國大陸十二五之前,各種大宗物資與財貨的生產上。
分析單位從個人、組織、社會國家、到整個地球,成本的矛盾隨處可見,這是競爭的本質。在溫飽與環保看似互斥的命題中,有沒有一種模式能反映全部的真實成本,又能達到永續發展?有沒有一種創新的可能,關了血汗工廠、又還我青山綠水與白雲晴空?老話一句:全球的能見度都不高!引用彼得.杜拉克說的: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目前最大的問題或許在於,沒有人願意針對解決環境危機擬定優先順序。沒有人願意出來說,有五千萬件工作需要有人來做,但沒有人能夠一次做好幾件事,因為一次做好一件事通常已經很困難了。

新舊產業融合出「生產服務業」的新模式

在此行兩天時間和貴州各級領導的對話中,隱約嗅到中國的主旋律仍是「發展」,生態不過是用來修飾過去後發的劣勢、又堂皇地包裝未來的議程與行動。一如社會企業、生態文明這
些互斥的命題,被雙融成一個專有名詞時,依然存在著內在的張力;尤其當字意不清時,各自表述的策略模糊,正消耗著所有企業的執行力與績效。
人們若是真正關心環境,而非只是關心環境議題引發的慷慨激昂情緒,便應該站出來告訴所有人「我們做了甚麼」而非「我們說了甚麼」。新聞頭條上搶眼的「人類正面臨迫在眉睫
的環境劫難」幾個大字,或許言過其實,但不可否認的,我們起步已晚。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具體可衡量的目標,與棄而不捨的過程。雙融不是想像,在新產業形成與舊產業融合之際,
浮現了更高價值的生產服務業,將是致勝的關鍵。除了勞斯萊斯和奇異,台積電也自稱是服務業,他們這種專業垂直分工的模式,堪稱是另一種型態的生產服務業;其他的生產服務業如物流,最近發展出來的第三方物流,是將物流外包給專業的物流公司,而未來結合了積層製造的第四方物流(在倉庫中進行生產組裝),則會是嶄新的模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