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牛津大學的畢業生,為什麼能在短短數年中,就學會實踐「知識」的訣竅?

 

「牛津」──各位聽到這個詞彙時,腦中會浮現什麼印象呢?

英國悠久的歷史與傳統、世界頂尖的學術、貴族與皇室上的大學……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超乎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彷彿是另一個世界。

牛津大學(簡稱OXON)創校至今已經歷好幾個世紀,不僅傳授頂尖的知識與技能,開發了無數學生的創造性,更培養出許多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卓越人才,是一所聞名世界,廣受推崇的學校。

本書以我在牛津大學學習的經驗為基礎,為讀者介紹「如何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與表達」,並教大家如何學會這門技術。

跨世代傳承的牛津人思考術與表達技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花一點小心思,其實是人人都能輕易學會的技術。撰寫本書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推廣這個概念。

 

牛津大學位於倫敦西北方,搭電車約一個小時車程,至今仍瀰漫著中世紀氛圍的美麗城區。牛津大學的學制與日本的大學完全不同,是一所採「學院制」(寄宿式)的獨特大學。根據英國教育專門雜誌《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每年發表的世界大學排名,牛津大學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齊名,無論研究等級、教育品質、學習環境的充實度、留學生與外籍教師人數等國際化指標,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學校。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胸懷遠大抱負,日日勤學不倦。

一如書中所介紹,牛津大學的學生在學期間,每天在校內接受來自各領域的教授及頂尖學者嚴格的知識訓練,師生雙方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反覆辯證,並從彼此討論、對話的過程中激盪出新的創意點子及全新的技術。這樣的成果背後,有著牛津大學在漫長傳統中所建立的對「知識」追求的熱情、獨特的教育方法,以及支持熱情與方法的堅定哲學。牛津大學始終在世界大學排名保持名列前茅的原因也就在這裡。

「牛津」(Oxford)地名的由來,始於昔日人們牽引公牛(ox)橫渡泰晤士河的渡口(ford)所在。現在牛津市的市徽上仍繪有公牛與河川的圖樣。知道了由來之後,聽到「牛津」這個地名時是不是覺得親切感倍增呢!

因此,為了讓本書的讀者對「牛津」的形象產生更多親切感,也為了以更清楚易懂的方式說明何謂「獨立思考與表達的技術」,在此請到吉祥物角色「阿牛」出場。

 

●引領世界「知識」的牛津人

牛津大學人才輩出,至今培養出不少領袖級的政治家與財經界人士。包括柴契爾夫人(Baroness Thatcher)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在內,共有二十六位英國首相畢業於牛津大學。還有以「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聞名於世的「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有《利維坦》(Leviathan)一書的哲學家湯瑪士.霍布斯(Thomas Hobbes)等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及創作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數學家兼小說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魔戒》的作者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扮演「豆豆先生」的知名演員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等,都是牛津大學畢業的。

此外,緬甸民主運動的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罹患絕症仍不放棄探究宇宙根源的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等,牛津大學也孕育出超過五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體育界,則有包括頂尖橄欖球員在內的眾多運動選手在學中,堪稱一所文武雙全的大學。對日本人而言,由於牛津大學是德仁天皇夫婦的母校,更成為令人嚮往之處。

牛津大學網羅了全世界的精英,不只歐美各國,還有來自亞洲、中東、非洲等國的優秀學生,在此勤學不倦,彼此切磋砥礪。教授陣容更是一流,集結來自研究與教育界數一數二的智慧,對學生加以指導。

牛津的畢業生,有人活躍於財政界與商界第一線,有人成為醫生、律師、大學教授、藝術家……無論男女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舉例來說,日本SONY的前CEO霍華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就曾在牛津大學的研究所中學習近代史。

牛津與劍橋兩所大學向來被合稱為「牛橋」(Oxbridge),兩校畢業生組成的同學會網絡遍及全世界,藉由定期舉行的聚會交換情報,拓展人脈。想當然爾,牛橋畢業生們對世界政治、經濟與醫療等領域的影響力,也就更難以估計了。

曾經就讀牛津大學的人,畢業後之所以能活躍於各個不同領域,最大的原因即是他們充分發揮了即將在本書中介紹的「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表達」的技術。換句話說,他們在學校裡學會了如何實踐「知識」的訣竅與方法,進而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力量。這項至今仍在牛津校園中傳承的技術,究竟要如何學會呢?我會盡可能在書中詳盡說明。只要一頁一頁看下去,就會愈來愈明白了。

在此,請容我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從日本的大學畢業後,我買了一張單程機票赴美,進入紐約大學就讀研究所,專攻異文化溝通,並取得了碩士學位。之後,我又立刻進入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學研究所(GSES)攻讀博士學位。選擇留學牛津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人士,是鑽研知識,彼此砥礪切磋的最佳場所。

我的博士課程專攻教育學,論文內容寫的是關於日本與英國教育政策的比較,我也是第一個在GSES取得博士學位的日本人。

現在,我在東京外國語大學(東外大)教授比較國際教育學與異文化溝通。在東外大,學生們可學到全世界約三十多國家的語言與地域社會文化。大一及大二這兩年會先以密集的訓練和學習,打好專攻語言的基礎,升上三年級之後,大多數學生都會前往專攻語言的國家留學一年左右。回國後,他們的該國語言能力也已成長到日常生活會話毫無滯礙的程度。同時,校園內也經常可見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提供在校生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我每天都將自己在牛津時所學到的各種知識與技能,實踐於教學中,只要看到學生們學會這些知識技能,我就能從中感受自己生存的價值。

在出國留學之前,我是個不怎麼喜歡讀書學習的人(老實說,根本是完全不喜歡)。回頭想想,或許是因為我並不適應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學習型態吧。這樣的我,直到離開日本,在國外累積許多學習經驗之後,才真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日本的學校,是以教師單方面對學生傳授知識的「灌輸型」教育為主流。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地對為數眾多的學生傳授一定程度的知識。不過,卻不適合促進學習者自行發現並解決問題點,也無法培養出積極表達自我意見的能力。

相較之下,歐美各國的學校一般採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討論,再藉由教師的輔助指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學生也從小就能受到彼此交換意見、互相討論或批判的訓練。這與「灌輸型」截然不同,在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時,或許並不適合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卻能幫助學生養成「創造力」、「討論力」,以及向別人表達自我主張,說服別人理解的「溝通力」

日本與歐美在教學方式上的差異,已經證實對於人格養成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只如此,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箇中差異與影響更是清楚浮現。

國際性的商業活動、學會、聯合國機構的會議……我每天都和各種各樣來自不同背景領域的人們在這些場合交流。因為彼此都站在以自己的單位為優先的立場,有時不得不面臨激烈的議論,而在國際學會上發表時,我也曾接受其他國家研究者毫不留情的批判與指教,這些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壓力。因此,當我開始以研究者身分展開活動時,只能用勞心勞力來形容。

然而,只要試著仔細觀察這些場合,尤其是歐美各國的研究者,就會發現他們不但不排斥加諸自己身上的批評,反而以肯定的態度接受別人的指教,甚至以充滿活力的態度提出反駁、參與討論。那種態度,簡直就像享受某種遊戲樂趣的孩子。

人們透過不斷反覆的對話溝通,將彼此的思考方式提升到「更高的次元」,其背景其實來自從古希臘、古拉丁持續至今的思考文化傳統。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思想哲學,認為相互「批判」是為了促進彼此知識發展的「好事」,也是「求之不得的事」

 

●牛津式的做法就是「造成破壞」

在日本與歐美各國之間,就連學校裡的教學方式都能成為一大隔閡,更別說在商場上的談判方式、討論方式、舉手投足的態度甚至儀容外表……老實說,兩者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再者,只要一想到這種立場的形成乃基於歐美各國的主導,也就難怪日本無論如何都得屈居人後了。

政治、外交、經濟、商業、教育……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由歐美各國率領的全球化局勢日益壯大,似乎沒有收斂的一天。綜觀今日世界情勢,我們如果想和歐美人站在對等的立場競爭甚至在競爭中勝出,或許必須學會各種場合都能派上用場的牛津式「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與表達」的技術。

 

在出版這本書前,我曾寫過另外一本《未來你是誰:牛津大學的6堂領導課》。書中提及牛津大學採用的「教學法」,也具體介紹了我在牛津大學的種種留學體驗。在那本書中亦曾提及,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牛津大學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打破常識」(詳情可參閱該書)。牛津教育是如何培養不受常識侷限的人才,我也在那本書中詳細描述過了。

至於本書,將不再站在「教學方」的觀點,而是從「學習方」的觀點出發。換句話說,這次我想寫的是在牛津大學受教育的人「用什麼樣的方式思考」,同時能夠如何有效率地將自己的思考對他人「表達」。我將在書中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寫出上述過程與步驟。

 

何謂牛津人「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與表達」的技術?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造成破壞」。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必須面對與人溝通時的種種難題。即使是夫妻、親子或兄弟姊妹等親密關係的對象,都有無法讓對方理解自己意思的時候。更何況是上司與部下、教師與學生或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問題往往更是複雜難解。

在牛津大學學習的人,除了接受學術方面的訓練外,更學會如何「破壞」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壁」,也就是「突破障礙」的技術。

此外,在牛津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將「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表達」時產生的種種障礙視為「面對原本的自己」、「朝更高層次的自己進化」的機會,積極地去跨越、回顧、朝下一階段邁進。在牛津大學,這才是最受到重視的精神

 

●造成破壞的步驟

無論在學術活動或商業活動進行的現場,今日的溝通方式皆已有了很大的改變。組織的統合與廢止、全球性的人才交流、工作方式的多樣化……等等,很多時候已經無法再採行過去事物進行的方式。

在這樣的環境下,牛津式「獨立思考表達的技術」,將成為最有效果的武器,幫助我們克服自己和對方之間溝通時的障礙,促成對方期待我們採取的行動。

本書傳授五大方法,教讀者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正確傳達給對方,如何推動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建立溝通策略。這五個方法就是「計畫」「生產」「包裝」「流通」「事(售)後服務」,與商業生產過程中,商品的「生產流通管理系統」不謀而合。

我認為,牛津式的「獨立思考表達技術」也可以說是為了打破自己與對方在溝通時產生的障壁所需的「思考表達過程」。

這個過程由以下一連串步驟組成:

 

①準備(計畫)→②思考(生產)→③組織話語(包裝)→④表達(流通)→⑤反饋(售後服務)

 

①「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表達」所需的「準備技術」;

②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如何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

③以嚴格知識訓練下的思考為基礎的「組織話語的技術」;

④透過與各種人的溝通培養「表達的技術」;

⑤回顧自己的行動,找出改善點的「反饋技術」。

 

這就是牛津式的「思考表達過程」。先有充分的「準備」,再自己「思考」、「組織話語」、向對方「表達」,最後「回顧」全部的步驟,做出「反饋」。

受過牛津大學學習環境下的嚴格訓練,學生們都能具體實踐上述具有一貫性的「思考表達過程」。畢業後,無論前往世界各個角落,也能據此日日精進自我,發揮自己的力量與存在感,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

 

近年來,經常在書店看到以不同主題呈現「思考技術」、「表達技術」、「反饋技術」(改善方式)的書。因應商業或研究等各種不同場合,這些書籍介紹的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技術。不過,至今仍幾乎沒有看過將這幾種技術關聯整合,幫助讀者綜合學習其中力量的書籍。

在此,將「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表達」以及藉由「回顧」獲得改善的「反饋」過程集結為一,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讀者各階段必要的技法,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真正的目的。

本書以我在牛津大學留學時的實際學習經驗為基礎,將「獨立思考、表達的技術」分別編成六個章節,以三十個案例具體呈現。同時,從第二章起,各案例(第二個項目之後)開頭都會記載該項目最重要的「Point」(重點)。換句話說,本書將以「無論從哪個章節、哪個案例開始讀都能輕鬆理解」的方式構成。透過實際案例、插畫、圖表與練習題等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力求完成一本讓讀者學起來輕鬆有趣的新型態商業書。

衷心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從這五大步驟中習得「牛津式獨立思考表達技術」,並加以運用在上司與部下、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等等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中。

 

岡田昭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