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
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諮商大師之一,她曾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目前在世界許多地方,包括台灣,都有薩提爾中心推廣薩提爾的諮商理念。薩提爾女士本人也曾於一九八一年受邀來台演講教學。她最受推崇的是家族諮商方面的成就。她是這方面的先驅,首創把個人的諮商擴及到整個家族。當薩提爾女士在進行心理諮商時,主要是觀察個人及家庭的互動關係,從中發現整個家庭習慣的互動模式,及每個家庭成員個別的行為模式,再透過一些轉化方法,讓個人及家庭逐步學習,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達到家庭的和諧及個人的成長。
在整個諮商過程中,辨識行為模式,以及探討背後緣由非常重要。薩提爾女士知名的冰山理論,就在探討行為模式背後的因素。非常熱衷實務工作的她,發展出許多有創意的諮商技巧來協助當事人,例如家庭重塑、雕塑等,都受到極大的好評,以至於當今心理諮商界仍廣為運用。但是,薩提爾女士認為,這些技巧並不是唯一的重點,心理諮商師本身對人的信念,也是協助當事人療癒的關鍵。
人本信念及冰山理論是薩提爾模式兩大支柱。簡單來說,薩提爾模式是用人性關懷的角度(人本信念),來探索行為背後的緣由,並從中找到轉化的方法(冰山理論),以協助當事人重新學習及成長。又因為薩提爾模式強調學習成長,所以也被稱為是成長導向的模式。
在我對心理諮商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後,便開始找尋坊間的相關課程,經由介紹,我到旭立基金會的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上課,參加薩提爾治療模式的專業訓練課程,從此展開了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也和薩提爾模式結下不解之緣。
台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的師資,包括兩位定期來台授課的國外教授,約翰.貝曼(John Banmen)及瑪莉亞.葛茉莉(Maria Gomori)。他們兩位是薩提爾女士的嫡傳弟子,並長期跟隨她一起工作,和薩提爾女士亦師亦友,對薩提爾模式的應用非常嫻熟。如同約翰.貝曼教授所言:「我不是為了某個人或某個組織工作,而是為了我自己的使命——幫助人們成長、幫助人們更加幸福快樂而工作。到目前為止,薩提爾模式是我發現可以實現我的使命最有效的方法。」
人本關懷及成長導向的理念,正是薩提爾模式吸引我的地方,它讓剛開始摸索心理諮商領域的我,更加確認自己未來的方向。當時,我白天在企業上班,晚上上課,有時因為課程安排,還得從台北趕到台中聽課。後來有幸成為兩位老師的助教群之一,得到進一步鑽研薩提爾模式的機會。此後,在心理及諮商研究所進修,以及實際從事諮商工作,乃至目前的教練工作,都不離薩提爾模式。現在,我也成了台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的師資之一。
薩提爾模式其實並不侷限於個人或家庭,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也可以廣泛運用到職場上。這些年來,我將它和教練式領導結合,也證實薩提爾模式可以有效地應用到企業情境中。
人本信念及成長導向
對薩提爾女士而言,理論、技巧固然重要,但諮商師的信念更為重要。薩提爾女士本身是一位溫馨、真誠的心理諮商師,具有高度的人性關懷。她堅信人的本性都是向善、求好的,行為表現的脫軌失序並非病態,而是未發覺自己的價值。因此,她的治療著重於協助當事人向內自我探討,找到自己的價值,也重拾成長的動力。
她的人本信念概括如下:
• 人類雖然因為種族、性別、文化或環境而各有不同,但在這些表面的差異下,其實存在著許多共
通之處,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體會人類的連結及共同性,接納、尊重個別的差異,是個人
也是全體人類的成長功課,可以為自己帶來和諧的人生,為世界帶來和平。
• 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無高低上下之分。我們要肯定自我的價值,也要看到別人的
價值。當人的價值被肯定時,個人的潛力就會釋放出來。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鼓勵自己,也要鼓勵別人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及潛能。
• 任何人的內心都渴望自己是好的,都渴望得到肯定,這是每個人改變及成長的潛在動機及力量,
因此,人的改變及成長永遠是可能的。
•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改變方式及歷程。每個人的改變方式,都來自於自己,或者說,每個人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人本信念為什麼重要?
一九六八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 與李諾蕾. 傑柯布森(Lenore Jacobson)做了一個研究,他們先對一群學童做了智商測驗,然後對這些學童的老師宣稱,測驗結果顯示可以將這群學童分成兩組,一組學童的智商將在未來一年內突飛猛進,另一組學童的智商則無特別之處。然而事實上,他們分組的方式只是隨機挑選,這兩組學童的智商發展潛能並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一年後,再度進行智商測驗的結果,被宣稱為智商會突飛猛進的那一組學童,其智商果然明顯地高於另一組。因為,老師真的把這組學童當作可教之材,在教學時給他們更多的挑戰,同時也給予較多的協助、支持與鼓勵,學生受到更多的正向刺激,智商也真的提高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是心理學上知名的畢馬龍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實驗。畢馬龍是希臘神話故事裡的一位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像,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感動上帝,將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畢馬龍效應指的是「自我靈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含義是當我們以正向的眼光看待一個人時,就會激勵出他的正向表現,反之,則將引發負向的表現。
薩提爾模式就是立基在對人的正面信念上。薩提爾女士認為,諮商師不應聚焦在當事人的缺點上,而要協助當事人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價值,並且激發正向的行為。倘若諮商師對當事人抱持否定的態度,當事人是會感受到的,也會心生抗拒,如此雙方都會陷入泥淖中,導致諮商成效有限。
在職場上,對人的正面信念也是教練式領導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一九八八年,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史特林.李文斯登(J. Sterling Livingston)發表了一篇文章——〈管理上的畢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把畢馬龍效應也應用於工作職場上。他指出,若管理者告訴部屬,他們可以成功地勝任某些工作,部屬通常就能做好這些工作,甚至往往能夠超越管理者的期待,因為當部屬的自信提升時,潛在的能力也會被激發出來,績效因而隨著提升。反之,李文斯登教授指出,若管理者對部屬不斷施予負面評價、責難,則部屬的表現與績效也會跟著變差。因此,教練式領導人首先必須對部屬帶有正面信念,排除負面信念對部屬潛力發揮的不當干擾。
冰山理論
薩提爾模式的冰山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包括所做的或所說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在水底下有更多我們看不到的部分,深深影響著水面上的所作所為。
這些潛藏在冰山底下的部分,多數人並不自覺,以電腦為比喻,它們彷彿是我們內建的驅動程式,隨時自動開啟,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或脫口說出某些話,導致一些我們不想看到的後果。所以就算我們後悔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但當我們又碰到類似的情形時,同樣的行為模式往往又自動出現。
薩提爾指出,在冰山下潛藏著「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四個要素。這些要素的內容,左右了冰山上層的作為及言語。
情緒
情緒就是我們對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懼等等。人類的行為受情緒感受的影響非常大,例如生氣了就開口罵人、出手打人,一高興就口無遮攔。愈是追隨著情緒感受,而自動產生的行為,愈可能出問題。
觀點
觀點指的是個人的看法、理解及詮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及詮釋,會因為成長背景及主觀意識的不同,往往有很大的歧異。不同的觀點會引發不同的行為及情緒。例如部屬被主管糾正,有的人會認為「主管就是愛找我麻煩」,有的人則認為「我好笨,真沒面子」,但是也有人會認為「主管在指導我,我學到了新東西」,各有各的看法及詮釋,因此也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
每個人經由自己的成長經驗,都會形成一些固定的觀點。每當遇到事情,這些固定的觀點就自動跳出,產生相對應的行為。
期待
期待指的是心中預期、希望自己或是別人,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有某種成就。例如在工作上,希望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做得正確無誤;部門經理調職了,則希望自己可以晉升,補上這個職缺等等。
每個人都有著各式各樣的期待,有對自己的,也有對別人的。當期待實現時,滿心歡喜;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而可能做出脫序的行為。不同的期待會引出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渴望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例如: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擁有自由、活得有意義等等,是個人生存價值的維繫,也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
人類的行為大多在追求某種內在渴望的滿足。如果不能滿足渴望,行為就可能失序。例如,部屬若未得到他渴望的尊重,可能會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反之,當我們協助員工看到內在的渴望,就可以引發他改變的潛力。
了解冰山,創造無限可能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上述的冰山理論:
公司在南部新設經銷分處,需要晉升一位員工擔任分處經理。阿誠滿心以為出頭天的機會到了,沒想到得到晉升的竟是阿昆。阿誠非常的生氣和失望,認為公司不認可他的能力。他在公司創立不久就進來,而阿昆則晚了好幾年,況且他的表現也一直都比阿昆好。於是第二天阿誠就遞出了辭呈。
在這個例子中,阿誠的「行為」是辭職,「情緒」是生氣、失望,「觀點」是公司不認可我的表現,所以再待下去也沒前途,「期待」是升為南部分處經理,「渴望」是被尊重。假如這些冰山下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的內容能有所改變,行為也會不一樣。
如果阿誠改變「觀點」,認為「因為阿昆是南部人,所以比較適合這個職缺,這並不代表公司否認了我的能力,或我將來就沒有升遷的機會了」,那麼他就不會遞辭呈。因此,如果能引導當事人轉化冰山內容,則其外在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跟著改變。
冰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改變後,其他四個要素也都會跟著改變。當阿誠的觀點改變後,不只是他的行為會跟著改變,他的情緒也可能由「生氣、失望」改變成為「遺憾」(可惜這次的升遷機會是在南部)。
他的期待則由「升為南部分處經理」改變成為「我要繼續努力,等待下次機會」。而他的渴望可能還是「被尊重」,但他對於「被尊重」的定義卻已經有些細微的改變,觀點改變前的定義是「讓我升遷才是尊重我」,觀點改變後的定義則可能是「能夠接受一時的挫折而不自亂手腳,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
冰山下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要素的內容及組合,其實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以供我們選擇。不同的選擇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如果能理性地選擇,外在表現也就愈合乎理想。如果我們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冰山內容,並有彈性地調整、選擇,人生的可能性就愈大,自我主宰及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就愈強。
然而,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形成一些個人執著的情緒、觀點、期待及渴望,而排拒了其他可能性,形成所謂的「盲點」,限制了個人做出理想行為的能力。若未能覺察,則不管外在的實際狀況,對任何人事物,都會自動開啟同一模式的冰山組合,終其一生將受這個冰山組合牽制,無法在環境變動或碰到困難時靈活應對。
因此若要改變一個人,僅僅是一味地勸導、矯正或譴責表面上的行為,很快又會故態復萌。但是,如果從冰山的各要素著手,才相對地較有可能讓這個人由內而外、治標又治本地改變行為模式。
薩提爾模式的諮商方法,即是帶領當事人探究及覺察個人冰山底下的內容,協助當事人理性地進行調整,有意識地重新轉化及選擇,進而做出合宜的行為,而不再身不由己地被慣性支配。
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諮商大師之一,她曾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目前在世界許多地方,包括台灣,都有薩提爾中心推廣薩提爾的諮商理念。薩提爾女士本人也曾於一九八一年受邀來台演講教學。她最受推崇的是家族諮商方面的成就。她是這方面的先驅,首創把個人的諮商擴及到整個家族。當薩提爾女士在進行心理諮商時,主要是觀察個人及家庭的互動關係,從中發現整個家庭習慣的互動模式,及每個家庭成員個別的行為模式,再透過一些轉化方法,讓個人及家庭逐步學習,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達到家庭的和諧及個人的成長。
在整個諮商過程中,辨識行為模式,以及探討背後緣由非常重要。薩提爾女士知名的冰山理論,就在探討行為模式背後的因素。非常熱衷實務工作的她,發展出許多有創意的諮商技巧來協助當事人,例如家庭重塑、雕塑等,都受到極大的好評,以至於當今心理諮商界仍廣為運用。但是,薩提爾女士認為,這些技巧並不是唯一的重點,心理諮商師本身對人的信念,也是協助當事人療癒的關鍵。
人本信念及冰山理論是薩提爾模式兩大支柱。簡單來說,薩提爾模式是用人性關懷的角度(人本信念),來探索行為背後的緣由,並從中找到轉化的方法(冰山理論),以協助當事人重新學習及成長。又因為薩提爾模式強調學習成長,所以也被稱為是成長導向的模式。
在我對心理諮商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後,便開始找尋坊間的相關課程,經由介紹,我到旭立基金會的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上課,參加薩提爾治療模式的專業訓練課程,從此展開了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也和薩提爾模式結下不解之緣。
台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的師資,包括兩位定期來台授課的國外教授,約翰.貝曼(John Banmen)及瑪莉亞.葛茉莉(Maria Gomori)。他們兩位是薩提爾女士的嫡傳弟子,並長期跟隨她一起工作,和薩提爾女士亦師亦友,對薩提爾模式的應用非常嫻熟。如同約翰.貝曼教授所言:「我不是為了某個人或某個組織工作,而是為了我自己的使命——幫助人們成長、幫助人們更加幸福快樂而工作。到目前為止,薩提爾模式是我發現可以實現我的使命最有效的方法。」
人本關懷及成長導向的理念,正是薩提爾模式吸引我的地方,它讓剛開始摸索心理諮商領域的我,更加確認自己未來的方向。當時,我白天在企業上班,晚上上課,有時因為課程安排,還得從台北趕到台中聽課。後來有幸成為兩位老師的助教群之一,得到進一步鑽研薩提爾模式的機會。此後,在心理及諮商研究所進修,以及實際從事諮商工作,乃至目前的教練工作,都不離薩提爾模式。現在,我也成了台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的師資之一。
薩提爾模式其實並不侷限於個人或家庭,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也可以廣泛運用到職場上。這些年來,我將它和教練式領導結合,也證實薩提爾模式可以有效地應用到企業情境中。
人本信念及成長導向
對薩提爾女士而言,理論、技巧固然重要,但諮商師的信念更為重要。薩提爾女士本身是一位溫馨、真誠的心理諮商師,具有高度的人性關懷。她堅信人的本性都是向善、求好的,行為表現的脫軌失序並非病態,而是未發覺自己的價值。因此,她的治療著重於協助當事人向內自我探討,找到自己的價值,也重拾成長的動力。
她的人本信念概括如下:
• 人類雖然因為種族、性別、文化或環境而各有不同,但在這些表面的差異下,其實存在著許多共
通之處,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體會人類的連結及共同性,接納、尊重個別的差異,是個人
也是全體人類的成長功課,可以為自己帶來和諧的人生,為世界帶來和平。
• 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無高低上下之分。我們要肯定自我的價值,也要看到別人的
價值。當人的價值被肯定時,個人的潛力就會釋放出來。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鼓勵自己,也要鼓勵別人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及潛能。
• 任何人的內心都渴望自己是好的,都渴望得到肯定,這是每個人改變及成長的潛在動機及力量,
因此,人的改變及成長永遠是可能的。
•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改變方式及歷程。每個人的改變方式,都來自於自己,或者說,每個人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人本信念為什麼重要?
一九六八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 與李諾蕾. 傑柯布森(Lenore Jacobson)做了一個研究,他們先對一群學童做了智商測驗,然後對這些學童的老師宣稱,測驗結果顯示可以將這群學童分成兩組,一組學童的智商將在未來一年內突飛猛進,另一組學童的智商則無特別之處。然而事實上,他們分組的方式只是隨機挑選,這兩組學童的智商發展潛能並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一年後,再度進行智商測驗的結果,被宣稱為智商會突飛猛進的那一組學童,其智商果然明顯地高於另一組。因為,老師真的把這組學童當作可教之材,在教學時給他們更多的挑戰,同時也給予較多的協助、支持與鼓勵,學生受到更多的正向刺激,智商也真的提高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是心理學上知名的畢馬龍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實驗。畢馬龍是希臘神話故事裡的一位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像,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感動上帝,將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畢馬龍效應指的是「自我靈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含義是當我們以正向的眼光看待一個人時,就會激勵出他的正向表現,反之,則將引發負向的表現。
薩提爾模式就是立基在對人的正面信念上。薩提爾女士認為,諮商師不應聚焦在當事人的缺點上,而要協助當事人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價值,並且激發正向的行為。倘若諮商師對當事人抱持否定的態度,當事人是會感受到的,也會心生抗拒,如此雙方都會陷入泥淖中,導致諮商成效有限。
在職場上,對人的正面信念也是教練式領導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一九八八年,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史特林.李文斯登(J. Sterling Livingston)發表了一篇文章——〈管理上的畢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把畢馬龍效應也應用於工作職場上。他指出,若管理者告訴部屬,他們可以成功地勝任某些工作,部屬通常就能做好這些工作,甚至往往能夠超越管理者的期待,因為當部屬的自信提升時,潛在的能力也會被激發出來,績效因而隨著提升。反之,李文斯登教授指出,若管理者對部屬不斷施予負面評價、責難,則部屬的表現與績效也會跟著變差。因此,教練式領導人首先必須對部屬帶有正面信念,排除負面信念對部屬潛力發揮的不當干擾。
冰山理論
薩提爾模式的冰山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包括所做的或所說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在水底下有更多我們看不到的部分,深深影響著水面上的所作所為。
這些潛藏在冰山底下的部分,多數人並不自覺,以電腦為比喻,它們彷彿是我們內建的驅動程式,隨時自動開啟,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或脫口說出某些話,導致一些我們不想看到的後果。所以就算我們後悔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但當我們又碰到類似的情形時,同樣的行為模式往往又自動出現。
薩提爾指出,在冰山下潛藏著「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四個要素。這些要素的內容,左右了冰山上層的作為及言語。
情緒
情緒就是我們對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懼等等。人類的行為受情緒感受的影響非常大,例如生氣了就開口罵人、出手打人,一高興就口無遮攔。愈是追隨著情緒感受,而自動產生的行為,愈可能出問題。
觀點
觀點指的是個人的看法、理解及詮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及詮釋,會因為成長背景及主觀意識的不同,往往有很大的歧異。不同的觀點會引發不同的行為及情緒。例如部屬被主管糾正,有的人會認為「主管就是愛找我麻煩」,有的人則認為「我好笨,真沒面子」,但是也有人會認為「主管在指導我,我學到了新東西」,各有各的看法及詮釋,因此也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
每個人經由自己的成長經驗,都會形成一些固定的觀點。每當遇到事情,這些固定的觀點就自動跳出,產生相對應的行為。
期待
期待指的是心中預期、希望自己或是別人,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有某種成就。例如在工作上,希望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做得正確無誤;部門經理調職了,則希望自己可以晉升,補上這個職缺等等。
每個人都有著各式各樣的期待,有對自己的,也有對別人的。當期待實現時,滿心歡喜;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而可能做出脫序的行為。不同的期待會引出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渴望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例如: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擁有自由、活得有意義等等,是個人生存價值的維繫,也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
人類的行為大多在追求某種內在渴望的滿足。如果不能滿足渴望,行為就可能失序。例如,部屬若未得到他渴望的尊重,可能會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反之,當我們協助員工看到內在的渴望,就可以引發他改變的潛力。
了解冰山,創造無限可能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上述的冰山理論:
公司在南部新設經銷分處,需要晉升一位員工擔任分處經理。阿誠滿心以為出頭天的機會到了,沒想到得到晉升的竟是阿昆。阿誠非常的生氣和失望,認為公司不認可他的能力。他在公司創立不久就進來,而阿昆則晚了好幾年,況且他的表現也一直都比阿昆好。於是第二天阿誠就遞出了辭呈。
在這個例子中,阿誠的「行為」是辭職,「情緒」是生氣、失望,「觀點」是公司不認可我的表現,所以再待下去也沒前途,「期待」是升為南部分處經理,「渴望」是被尊重。假如這些冰山下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的內容能有所改變,行為也會不一樣。
如果阿誠改變「觀點」,認為「因為阿昆是南部人,所以比較適合這個職缺,這並不代表公司否認了我的能力,或我將來就沒有升遷的機會了」,那麼他就不會遞辭呈。因此,如果能引導當事人轉化冰山內容,則其外在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跟著改變。
冰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改變後,其他四個要素也都會跟著改變。當阿誠的觀點改變後,不只是他的行為會跟著改變,他的情緒也可能由「生氣、失望」改變成為「遺憾」(可惜這次的升遷機會是在南部)。
他的期待則由「升為南部分處經理」改變成為「我要繼續努力,等待下次機會」。而他的渴望可能還是「被尊重」,但他對於「被尊重」的定義卻已經有些細微的改變,觀點改變前的定義是「讓我升遷才是尊重我」,觀點改變後的定義則可能是「能夠接受一時的挫折而不自亂手腳,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
冰山下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要素的內容及組合,其實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以供我們選擇。不同的選擇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如果能理性地選擇,外在表現也就愈合乎理想。如果我們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冰山內容,並有彈性地調整、選擇,人生的可能性就愈大,自我主宰及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就愈強。
然而,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形成一些個人執著的情緒、觀點、期待及渴望,而排拒了其他可能性,形成所謂的「盲點」,限制了個人做出理想行為的能力。若未能覺察,則不管外在的實際狀況,對任何人事物,都會自動開啟同一模式的冰山組合,終其一生將受這個冰山組合牽制,無法在環境變動或碰到困難時靈活應對。
因此若要改變一個人,僅僅是一味地勸導、矯正或譴責表面上的行為,很快又會故態復萌。但是,如果從冰山的各要素著手,才相對地較有可能讓這個人由內而外、治標又治本地改變行為模式。
薩提爾模式的諮商方法,即是帶領當事人探究及覺察個人冰山底下的內容,協助當事人理性地進行調整,有意識地重新轉化及選擇,進而做出合宜的行為,而不再身不由己地被慣性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