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不勞動更好
賽局課程裡面還有一個著名的模型叫做「智豬賽局」。這個模型是這樣的: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一定單位的豬食進槽,兩頭隔得很遠。假設兩頭豬都是理性的豬,也就是說他們都有著認識和實現自身利益的豬。再假設豬每次按動按鈕都會有10個單位的飼料進人豬槽,但是並不是白白得到飼料的,豬在按按鈕以及跑到食槽要付出的勞動會消耗相當於2個單位飼料的能量。
還有就是當一頭豬按了按鈕之後再跑回食槽的時候,吃到的東西比另一頭豬要少。也就是說,按按鈕的豬不但要消耗2單位飼料的能量,還比等待的那個豬吃得少。
再來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大豬去按按鈕,小豬等待,大豬能吃到6份飼料,小豬4份,那麼大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4:4;如果小豬去按按鈕,大豬等待,大豬能吃到9份飼料,小豬1份,那麼小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9:-1;若兩頭豬同時跑向按鈕,那麼大豬可以吃到7份飼料,而小豬可以吃到3份飼料,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5:1;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兩頭豬都不動,那牠們當然都吃不到東西,兩頭豬的收益就為0。
我們可以看到,當採用大豬按按鈕,小豬等待的策略時,這個時候,大豬和小豬的淨收益都是4個單位的飼料。
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如果小豬主動勞動,那麼小豬的收益居然是負1,對於小豬來說,這比都躺在那兒還要吃虧,當然小豬是不會幹的。
那麼就是說,如果是小豬按動按鈕,則大豬會在小豬到達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豬按動按鈕,則大豬到達食槽時只能和小豬搶食剩下的一些殘羹冷炙。既然小豬勞動不得食。則小豬不會主動按鈕,而大豬為了生存,儘管只能吃到一部分,還是會選擇勞動(按鈕)。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只要搭順風車就可以了。
對於大豬來說,小豬有了這個選擇,那麼大豬就只有兩種結果了,要麼也不動,那麼兩頭豬就等死了,要是自己去按按鈕的話還有4份飼料可以吃。所以,對大豬來說,等待是一種劣勢的策略。我們已經說過了,假設了大豬和小豬都是理性的智豬,那麼當大豬知道小豬不會主動去按按鈕的時候,牠親自去動手總比不動要強,因此,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動地奔走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也就是說,不管大豬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對於小豬來說,勞動都是一個劣勢策略,因此最開始就可以除掉這種可能。在剔除了小豬按按鈕這種方案以後,大豬就只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在這兩種策略裡面,等待是一種絕對的劣勢策略,所以也被剔除掉。所以在剩下的策略裡面就只剩下小豬等待、大豬按按鈕這個可以供選擇的策略了,這就是智豬賽局的最後均衡。
結論就是:對於小豬來說,如果不仔細思考就開始勞動的話,會得不到任何好處。所以,有時候慢一點反倒是好的。
有點不可思議的一個結論是嗎?事實就是這樣,再來看一個故事,是關於龜兔賽跑的。但不是你熟知的那個版本:
故事中的烏龜和兔子在森林裡面比賽,規則是到達目的地,拿到比賽規定的東西就算贏了。但是規則中還有一個就是給定了兩條相反的路線,隨便憑自己的感覺來挑選一條,而且錯誤的那條路上有一條河,先到達河的會掉下去,就算輸了。只要知道一個贏了或者是輸了就不用比賽了。這個時候我們來看看烏龜究竟要不要拚盡全力去和兔子賽跑呢?
比賽規則知道了,那麼兔子和烏龜就要開始思考了,他們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共就有四種選擇,我們假設兩個方向為A、B。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A方向;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A方向,烏龜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B方向,烏龜選擇A方向。
我們可以來看,兔子的速度肯定是比烏龜快的,這個不容置疑,還有就是這不是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是不會中途睡覺的,那麼分析一下這幾種方案。
如果假設A方向為正確方向。那麼第一種方案烏龜是輸定了。所以對烏龜來說這個方案是絕對的劣勢。不管烏龜的速度怎麼樣,他都輸了。
對第二種方案來說,烏龜會贏,因為兔子跑得快,那麼兔子就會首先到達河邊,這個時候兔子就輸了,烏龜不管多慢都贏了。
還有就是如果烏龜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而兔子選擇了正確的方向,那麼烏龜沒有勝算了,這個時候只要等到兔子勝利了,烏龜就不用比賽了。
如果烏龜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兔子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兔子就會很快地到達河邊,當兔子掉下去之後兔子就輸了。那不管烏龜的速度怎麼樣,烏龜都贏了。
我們來看剛才的四種方案,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理論,就是不管怎麼樣,烏龜都只要慢慢地爬行就可以了,對牠來說速度再快也趕不上兔子。勝負只在選擇的方向上,但是事先又不知道哪個方向的正確性。所以烏龜還是慢慢地爬最好了。總有兔子會在前面給自己探方向的。
而兔子知道烏龜的這種想法之後怎麼辦呢,牠沒有選擇,牠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牠就只能為自己的勝負而快速奔跑。
這個故事和智豬賽局的結論異曲同工。小豬只需要舒舒服服躺著等待就行,烏龜只需要慢慢爬就可以。這個賽局理論挑戰了我們的某些觀念,也許你看這個結論的時候覺得不太能接受,但想想看,日常生活中從來都不乏這樣的事情。而且,現實中的那些「小豬」還不如故事中的「小豬」。故事中的「小豬」之所以躺著不動是因為權衡利弊之後發現,牠勞動的結果比不勞動更糟糕。而現實中的「小豬」不工作就沒這麼單純而理性了。
比如,在我們的公司中,往往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論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總是越多越好。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做完的事,總是會安排若干個人去做。這時,「三個和尚」的現象就出現了。
如果大家都耗在那裡,誰也不動,結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闆罵。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夥伴們,對對方的行事規則都瞭若指掌。「大豬」知道「小豬」一直是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而「小豬」也知道「大豬」總是礙於面子或責任心使然,不會坐而待斃。
因此,其結果就是總會有一些「大豬們」過意不去,主動去完成任務。而「小豬們」則在一邊逍遙自在,反正任務完成後,獎金一樣拿。
如果我們是那個辛辛苦苦工作的「大豬」,肯定會心理不平衡。積極地去做事不能得到很多的好處,相反如果慢一點或者不工作卻得到了好處。事實如果真的如此,你就需要運用智慧了。
許多人並未讀過「智豬賽局」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豬的策略。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新產品、繼而大舉仿製牟取暴利的游資;公司裡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對於制定各種經濟管理的遊戲規則的人,必須深諳「智豬賽局」指標,改變的個中道理。而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也要好好思考。
賽局課程裡面還有一個著名的模型叫做「智豬賽局」。這個模型是這樣的: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一定單位的豬食進槽,兩頭隔得很遠。假設兩頭豬都是理性的豬,也就是說他們都有著認識和實現自身利益的豬。再假設豬每次按動按鈕都會有10個單位的飼料進人豬槽,但是並不是白白得到飼料的,豬在按按鈕以及跑到食槽要付出的勞動會消耗相當於2個單位飼料的能量。
還有就是當一頭豬按了按鈕之後再跑回食槽的時候,吃到的東西比另一頭豬要少。也就是說,按按鈕的豬不但要消耗2單位飼料的能量,還比等待的那個豬吃得少。
再來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大豬去按按鈕,小豬等待,大豬能吃到6份飼料,小豬4份,那麼大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4:4;如果小豬去按按鈕,大豬等待,大豬能吃到9份飼料,小豬1份,那麼小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9:-1;若兩頭豬同時跑向按鈕,那麼大豬可以吃到7份飼料,而小豬可以吃到3份飼料,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5:1;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兩頭豬都不動,那牠們當然都吃不到東西,兩頭豬的收益就為0。
我們可以看到,當採用大豬按按鈕,小豬等待的策略時,這個時候,大豬和小豬的淨收益都是4個單位的飼料。
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如果小豬主動勞動,那麼小豬的收益居然是負1,對於小豬來說,這比都躺在那兒還要吃虧,當然小豬是不會幹的。
那麼就是說,如果是小豬按動按鈕,則大豬會在小豬到達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豬按動按鈕,則大豬到達食槽時只能和小豬搶食剩下的一些殘羹冷炙。既然小豬勞動不得食。則小豬不會主動按鈕,而大豬為了生存,儘管只能吃到一部分,還是會選擇勞動(按鈕)。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只要搭順風車就可以了。
對於大豬來說,小豬有了這個選擇,那麼大豬就只有兩種結果了,要麼也不動,那麼兩頭豬就等死了,要是自己去按按鈕的話還有4份飼料可以吃。所以,對大豬來說,等待是一種劣勢的策略。我們已經說過了,假設了大豬和小豬都是理性的智豬,那麼當大豬知道小豬不會主動去按按鈕的時候,牠親自去動手總比不動要強,因此,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動地奔走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也就是說,不管大豬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對於小豬來說,勞動都是一個劣勢策略,因此最開始就可以除掉這種可能。在剔除了小豬按按鈕這種方案以後,大豬就只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在這兩種策略裡面,等待是一種絕對的劣勢策略,所以也被剔除掉。所以在剩下的策略裡面就只剩下小豬等待、大豬按按鈕這個可以供選擇的策略了,這就是智豬賽局的最後均衡。
結論就是:對於小豬來說,如果不仔細思考就開始勞動的話,會得不到任何好處。所以,有時候慢一點反倒是好的。
有點不可思議的一個結論是嗎?事實就是這樣,再來看一個故事,是關於龜兔賽跑的。但不是你熟知的那個版本:
故事中的烏龜和兔子在森林裡面比賽,規則是到達目的地,拿到比賽規定的東西就算贏了。但是規則中還有一個就是給定了兩條相反的路線,隨便憑自己的感覺來挑選一條,而且錯誤的那條路上有一條河,先到達河的會掉下去,就算輸了。只要知道一個贏了或者是輸了就不用比賽了。這個時候我們來看看烏龜究竟要不要拚盡全力去和兔子賽跑呢?
比賽規則知道了,那麼兔子和烏龜就要開始思考了,他們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共就有四種選擇,我們假設兩個方向為A、B。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A方向;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A方向,烏龜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B方向,烏龜選擇A方向。
我們可以來看,兔子的速度肯定是比烏龜快的,這個不容置疑,還有就是這不是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是不會中途睡覺的,那麼分析一下這幾種方案。
如果假設A方向為正確方向。那麼第一種方案烏龜是輸定了。所以對烏龜來說這個方案是絕對的劣勢。不管烏龜的速度怎麼樣,他都輸了。
對第二種方案來說,烏龜會贏,因為兔子跑得快,那麼兔子就會首先到達河邊,這個時候兔子就輸了,烏龜不管多慢都贏了。
還有就是如果烏龜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而兔子選擇了正確的方向,那麼烏龜沒有勝算了,這個時候只要等到兔子勝利了,烏龜就不用比賽了。
如果烏龜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兔子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兔子就會很快地到達河邊,當兔子掉下去之後兔子就輸了。那不管烏龜的速度怎麼樣,烏龜都贏了。
我們來看剛才的四種方案,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理論,就是不管怎麼樣,烏龜都只要慢慢地爬行就可以了,對牠來說速度再快也趕不上兔子。勝負只在選擇的方向上,但是事先又不知道哪個方向的正確性。所以烏龜還是慢慢地爬最好了。總有兔子會在前面給自己探方向的。
而兔子知道烏龜的這種想法之後怎麼辦呢,牠沒有選擇,牠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牠就只能為自己的勝負而快速奔跑。
這個故事和智豬賽局的結論異曲同工。小豬只需要舒舒服服躺著等待就行,烏龜只需要慢慢爬就可以。這個賽局理論挑戰了我們的某些觀念,也許你看這個結論的時候覺得不太能接受,但想想看,日常生活中從來都不乏這樣的事情。而且,現實中的那些「小豬」還不如故事中的「小豬」。故事中的「小豬」之所以躺著不動是因為權衡利弊之後發現,牠勞動的結果比不勞動更糟糕。而現實中的「小豬」不工作就沒這麼單純而理性了。
比如,在我們的公司中,往往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論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總是越多越好。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做完的事,總是會安排若干個人去做。這時,「三個和尚」的現象就出現了。
如果大家都耗在那裡,誰也不動,結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闆罵。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夥伴們,對對方的行事規則都瞭若指掌。「大豬」知道「小豬」一直是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而「小豬」也知道「大豬」總是礙於面子或責任心使然,不會坐而待斃。
因此,其結果就是總會有一些「大豬們」過意不去,主動去完成任務。而「小豬們」則在一邊逍遙自在,反正任務完成後,獎金一樣拿。
如果我們是那個辛辛苦苦工作的「大豬」,肯定會心理不平衡。積極地去做事不能得到很多的好處,相反如果慢一點或者不工作卻得到了好處。事實如果真的如此,你就需要運用智慧了。
許多人並未讀過「智豬賽局」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豬的策略。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新產品、繼而大舉仿製牟取暴利的游資;公司裡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對於制定各種經濟管理的遊戲規則的人,必須深諳「智豬賽局」指標,改變的個中道理。而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也要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