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效率時間計畫
 
我喜歡人們把自身的轉變回饋給我。我喜歡聆聽人們怎麼改善行程,在所屬的社群裡做出哪些正面的改變,再也不會感到疲憊不勘、措手不及。不過,這些佳話本身不足以為證。這個世界很大,只要夠努力尋找,什麼事物的佳話都找得到。我推薦東西的時候,會想知道這本心靈勵志書是否真實可信又有幫助。
 
為了判斷這點,就需要一些人有系統地檢驗我的規則,然後把他們人生中發生的改變,全都分享給我。
 
除了我本人,除了找到我的電子郵件地址的那些人,這些規則在別人身上有沒有用呢? 為了釐清這點,二○二一年春天,我展開了「效率時間」計畫,專門研究時間的運用與時間觀念,探討忙碌的人們能不能在生活中做出實際的改變,進而對自己度過的時間有更好的滿意度。我蒐集了時間滿意度的量化數據,還蒐集了參與者的生活行程田野觀察。
 
最後約有一百五十人完成了這項為期十週的計畫。百分之六十五的參與者為了賺取薪資,每週工作時數超過三十五小時;百分之七十一的參與者有未滿十八歲、同住的小孩。
 
研究一開始時, 參與者會填寫一日的時間日誌, 回報自己前一天是怎麼過的。採用這種做法,就能了解參與者對時間採取的基本行為與態度。參與者會閱讀各種不同的時間滿意度句子,然後回答自己有多反對或同意(滿分為七分),例如:「昨天,我在事業目標上有所進展。」、「昨天,我有充分的心力去處理自己的責任。」(完整的時間滿意度量表,請參閱附錄。)參與者回答的問題牽涉到他們關心的具體事項,也牽涉到哪種做法有用、哪種做法沒用。
 
我有點擔心, 怕我列出的開放式問題, 忙碌的人會隨便回答。但事實證明我無須擔心的,當我請參與者思考他們度過的時間和生活時,每個人都由衷提出個人想法,說他們很難平息混亂,很難為重要事物騰出時間。多年來過得匆促忙碌,會有這種想法,並不陌生。
 
● 「我通常等到最後一刻才做事情,搞得自己壓力很大。」
● 「儘管我覺得自己用的規劃系統相當不錯,但還是一直覺得在趕來趕去,很少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 「我有個壞習慣,那就是會徹底高估自己一天或一週能完成的事情。我放任自己擬定不切實際的待辦清單,然後做的事不夠多就覺得內疚。」
● 「浪費太多休閒時間滑手機看負面消息,可是讓自己真正放鬆的事,卻一件也沒做。」
● 「我喜歡閱讀,喜歡運動,喜歡為了好玩就去料理,可是就算有時間,去做喜歡的事還是會覺得內疚。我很清楚,內心一直覺得應該要去做某件有生產力的事情,應該要把清單裡某件事給做完劃掉,所以原本覺得很有趣的活動,現在卻變得沒那麼有趣了。毫無內疚感的休閒時間,可說是難上加難。」
● 「我一直覺得每天需要再擁有多幾個小時,才有時間處理家庭和生活。」
 
不是所有消息都黯淡無望,人們透過反思自己的時間日誌和生活,可以看到很多好消息,例如:趕上截止時間完成許多事情,小孩要去的地方也去了。可是很多人卻回報說,他們覺得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或照顧小孩」上,有個人是甚至認為說,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去進行會為生活帶來更多歡樂與意義的事情。
 
前述的所有難關,我全都明白。可是我也認為,就算忙碌多年,連幾分鐘的時間都很難騰出來,但還是有可能採取一些務實的步驟來應對這些難關。因為一天永遠無法多出幾個小時,所以才必須學著去運用自己手上所擁有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