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 YOASOBI為何能屢創佳績?
「我希望你在下星期內想出一個超越雙人音樂組合YOASOBI的概念。」
假使你是新手音樂製作人,你能針對這個課題在片刻之間提出假說嗎?
二○二○年,YOASOBI的〈向夜晚奔去〉(夜に駆ける)榮登日本告示牌熱門百大單曲榜(Billboard Japan Hot 100)的年度榜首。儘管YOASOBI已經奠定了頂流歌手的地位,但他們是首組未發行實體單曲CD就拿下年度榜冠軍的歌手。自此之後,YOASOBI也屢創佳績。
一般而言,藝術家或歌手的作品通常都是根據自身戀愛經驗和生活體驗而作。不過,YOASOBI的創作來源有別於他人。他們是以「小說原作」為靈感來創作歌曲的。
無論藝術家多麼才華洋溢,如果創作來源只靠自身經歷,總有一天會面臨江郎才盡的困境。假使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在創作歌曲,當然也可能會發生沒有素材可用的情況。
但是,由於YOASOBI的靈感來源是以小說為原型,因此可以創作出無數作品。即使自身的經驗有限(舉例來說,就算是自已的戀愛經驗或朋友的經驗談,頂多也就是幾十個左右吧),但反觀小說,在網路興盛的今日,網路上充斥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未經加工的寶石」,可以用來創作歌曲。
因此,對於YOASOBI來說,基本上沒有「創作素材枯竭」的可能性,他們可以源源不絕地創作歌曲。再加上他們採用的是年輕作家的小說,還能將年輕人獨有的感性融入歌曲創作之中。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歌曲配上動畫。第一首歌曲〈向夜晚奔去〉的動畫,就是出自當時還在東京藝術大學就讀的創作者Ai Niina(藍にいな)之手。
把小說當成創作素材,動畫部分交給動畫師處理,由Ayase負責作詞作曲,ikura擔任主唱,每個人各司其職負責完成自己的部分。這種分工結構已被視為創作出熱賣作品的嶄新「機制」之一。
接下來,不妨試著思考一下今後創作出「熱門歌曲的法則」吧!
在這種機制的運作下,今後YOASOBI很可能持續創作出大受歡迎的歌曲。
只要與優秀的創作者合作,就能從世界各地募集小說和動畫,並可以挑選出「最棒的作品」。在不久的將來,以加拿大小說為創作原型,與英國的創作者共同譜曲寫詞,再交給中國的動畫師製作動畫,並且YOASOBI唱的不是日文歌,而是英文歌——即使出現這種模式也不足為奇。
只要推出了大受歡迎的作品,全世界的創作者都會慕名而來吧!
如果不只是獨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借用全世界有能之士的才華,就能提高屢創佳績的可能性。
順道一提,韓國流行歌曲K-POP就是從世界各地招募來作詞、作曲和編曲的創作者,並從中篩選出適合人選的。
因此只要成為了像BTS(防彈少年團)這樣的國際級藝人,就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也就能從中挑選出「最棒的作品」。進而形成「為勝利組提供最佳歌曲」的架構。
只要弄清楚YOASOBI的機制,不難預見今後應該還會出現更多相同類型的藝人。此外,想要推出大受歡迎的作品,製作人也必須要有能力去從世界各地找到動畫家,或作為創作原型的小說和歌詞、歌曲,可想而知這個角色將能夠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
從這個機制來看,無論是BTS還是YOASOBI應該都會持續推出深受喜愛的作品,而且未來應該也會再出現如此類型的藝人吧。
只不過,在試圖打造相同類型的藝人時,製作人也掌握著成敗關鍵。換言之,我們甚至可以提出一種假說,那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存在能夠「整合」全球創作者及其作品的優秀製作人。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吧。
「我希望你在下星期內想出能超越YOASOBI這個音樂組合的概念。」
如果你還記得我前面曾說明過的內容,現在是否覺得自己好像也能夠提出某種假說了呢?
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理由在於:

─ 我原本就知道YOASOBI。
─ 我知道他們如何創作歌曲。
─ 我知道他們如何製作音樂影片(PV)。
─ 我知道K-POP如何創作歌曲。

說實在的,大腦能湧現假說「就只是因為知道而已」。
因為知道,所以立即想到。
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就是為學習瞬間思考跨出第一步。
只要吸收各種資料和現象,並從中釐清機制,大腦自然會湧現出各種假說。

【瞬考01】 能夠立即想起已知的事情,這就是實踐瞬間思考的第一步。

★ 工程科學與諮詢顧問的共通之處
我剛進入BCG工作時,具有工程師背景的策略顧問相對較少。
雖然曾經擔任麥肯錫掌門人的大前研一先生也是工程師出身,但一般來說,工程師出身的顧問算是少數。整體而言,我認為顧問多半來自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通產省或外務省的公務員、製造商,其中應該不乏事務體系和業務體系的人才。
然而,投身顧問業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工程師思維和顧問思維非常相似。
身為一名商務人士,如果了解工程科學(Engineering)的基本思維,應該能與他人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
諮詢顧問和工程科學最相似的部分就是「根據數據和事實討論」。

一般來說,客戶在自身行業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他們通常會根據那些經驗做出經營決策。
但是,身為外部人員的顧問在這間公司內沒有任何實務經驗。除非在公司常駐多年,否則無論程度的好壞,顧問並沒有與該公司相關的經驗。
也因此,顧問才能夠在諮詢過程中以客觀的角度收集數據,藉由訪談匯集事實,並將這些數據和事實羅列出來與客戶進行討論。由於彼此之間不存在上司和下屬的人情糾葛與利害關係,因此雙方更能基於事實,開誠佈公地進行討論。
實際上,如果只有公司內部成員,很難「在討論時說出真心話」。員工因為不會察言觀色,對上司直言不諱,結果被調動到其他部門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能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並從客觀的角度討論是顧問的附加價值之一。
若要問年輕的策略顧問與資深策略顧問有何共通之處,那就是根據事實收集資料以及客觀性。

工程科學也是如此——腳踏實地收集數據資料,從中發現假說並進行驗證。經過大量的數據輸入(Input),隨之而得的便是大量的資料輸出(Output),至於為何會有這些資料輸出,則還需要釐清箇中機制、透過數學建模,再進一步使用新的數據加以驗證。
也就是反覆進行「收集數據資料→提出假說→建模→驗證→修正假說↓驗證……」的過程。
說起來,反覆進行的這個「資料收集→提出假說→驗證」的過程,其實與諮詢顧問的工作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奠定科學管理方法的腓德烈.溫斯羅.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被譽為顧問業的鼻祖,他在進入哈佛法學院就讀後中途退學,後來成為一名成功的技術人員,從這一點來看,他能成為顧問業的開創先鋒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關於這種「收集有事實根據的數據資料和客觀性」的觀點,在日本有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書籍。這本書就是文藝春秋出版的《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過去無人調查過的一百個謎團》(ホリイのずんずん調査 かつて誰も調べなかった100の謎),作者堀井憲一郎是專欄作家,而這本書是將他在《週刊文春》連載的專欄內容整理而成的書籍。

我在剛進BCG工作的那段時間裡吃了很多苦頭。有天,我看到前輩I先生在佈告欄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面寫著:「如果能夠能做出類似《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的分析,一定會非常有趣喔!」這就是我購買《週刊文春》來閱讀的契機。
策略顧問的工作是從對主題懵懂未知的狀態開始,在規定的期間內(大約三個月)提交最終報告。雖然這是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但除了文件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實體產物。
當時的我才剛滿三十歲,不可能跟大企業的經營高層談論策略,而身為一名顧問,該怎麼做才能創造附加價值,對我來說完全是未知之謎。
對當時的我來說一切都是個謎團,因為就這樣糊里糊塗地跳槽到BCG,所以進入公司後當然歷經一番苦戰,正當煩惱不已的時候,我接觸了《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
當時的我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各方面都與同期的同事相差甚遠,所以不管是什麼方法都想嘗試看看、也認為坦誠面對自己或許才是明智的做法。當我閱讀《週刊文春》連載的專欄後,頓時恍然大悟,心想:「我明白了,顧問提供的附加價值原來就是這樣啊!」

我在一九九五年十月時進入BCG工作。堀井先生的專欄也差不多是從那時起開始連載,直到二○一一年為止,在長達十六年的期間,專欄上刊載了五花八門的調查結果。
那不是半吊子的調查。
絕對是必須親自實地走訪才能獲得的調查結果。
而且他不僅提供調查結果,甚至還提出建議,水準幾乎堪比顧問提交給客戶的報告書。
這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調查報告,是一項關於吉野家牛丼醬汁用量的調查。
在那份調查報告中,堀井先生總共走訪了一百五十四家店鋪,調查每家店所提供的「中碗」牛丼醬汁用量,然後進行分析。最後他帶著分析結果和數據拜訪吉野家總部,並明確指出儘管他在每家店都點了「中碗」牛丼,但各店鋪的醬汁用量卻大不相同。
他在四處走訪店鋪時所發現的事情,別說是吉野家的總經理,可能就連專務董事和常務董事都不知道。
「原來是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要我努力也能做到!」

管理階層多半不了解第一線所發生的事實。
他們不知道的資訊就具有價值。
而能夠收集到這些資訊的則是公司外部的人,一個體力充沛的年輕顧問,換句話說,也就是本人在下我啦。於是我讀遍各篇《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思考「何謂好的分析」,不斷摸索並從錯誤中嘗試。

雖然該專欄已於二○一一年結束連載,但我前面也提到,專欄內容已經整理成書籍出版,至今我仍然時不時重新閱讀。
這是一本讓人越研讀越能感受到分析有趣之處的名著。
年輕人很難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客戶的經營管理階層談論事情。
但是,如果談論的內容是自己實地走訪所獲得的現場資訊,以及從分析中得出的假說,就算是年輕人也能在客戶面前侃侃而談。而對方也會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在《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一書中隱藏著這些提示,適用對象不僅是因調查或提出假說而苦惱的顧問,對於其他商務人士來說,若想要針對「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提出假說,這本書也頗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閱讀這本書。
瞬間思考的重點之一就是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並提出假說。
連同這個重點在內,我將從第二章開始深入解說瞬間思考的重點。

【瞬考04】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並提出假說,這就是商務人士的附加價值。

★ 隨著數位轉型發展,財富將集中在知識財產權上
如今是數位轉型的鼎盛時期。許多諮詢顧問公司紛紛轉向數位轉型顧問,為企業的數位化提供協助。
在思考數位化的同時,「權利」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
接下來,我想從漫畫產業的角度來思考數位化所帶來的影響。
回想起來,在我上小學和國中時期,提到漫畫家時,一般都是把在《週刊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或《週刊少年雜誌》(週刊少年マガジン)等雜誌上連載漫畫的人稱為漫畫家。
例如: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ブラック・ジャック)和水島新司的《大飯桶》(ドカベン),都是我每週開心閱讀的漫畫。
我本來想自己上了大學之後就不再看漫畫,但不管是《七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還是《島耕作》系列都遲遲沒有出完結篇,所以直到研究所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我依舊沒有戒掉看漫畫的習慣。當時就算在電車內,也經常看到翻閱漫畫的年輕人和上班族。
但是,自從二○○○年之後,在電車上看漫畫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則是幾乎完全沒有了。漫畫也進入了數位化階段,由於現在可以用智慧型手機閱讀Piccoma和Line漫畫等漫畫網站,所以不再需要翻閱雜誌了。
在智慧型手機加持下的漫畫數位化,可說讓漫畫家的領域無限擴張。
在過去,我們口中的漫畫家是指能在雜誌上連載的人,所以「漫畫家的數量」會受限於雜誌的數量,如今,這個限制已經被解除了。
連同自稱漫畫家的人在內,現今有更多人成為漫畫家,發表作品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在過去,漫畫堪稱是日本的祖傳技藝,但如今在法國、加拿大、中國、韓國,世界各地都有漫畫家出道。
像手塚治虫和水島新司這類漫畫家,是從故事情節到繪製漫畫全程一手包辦的,但在數位化的進展下,漫畫產業也開始轉變成由劇作家和漫畫家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漫畫作品的模式。這些作品大多投稿至漫畫網站,如果受到讀者喜愛,收入也會隨之增長。
此外,如果漫畫大賣,還會接著推出以這部漫畫為原作的戲劇、專屬主題曲、電玩遊戲、周邊商品或人物角色的虛擬化身,甚至還能製作該虛擬化身的數位周邊商品。
然後,還可能拍成電影。如此一來不僅會在電影院播放、還能透過衛星、無線電視和網路串流服務播放影片,更加擴大商業規模。同時,在這個情況下,也會回頭帶動實體周邊商品和數位周邊商品的銷售。
這一連串商機的起源,就是「漫畫」,而收益將會集中在這部漫畫的權利所有者身上。
如果推出了暢銷的漫畫作品,拍成電視劇或製作周邊商品的邀約將如雪片一般飛來。
也會有人來商談主題曲。
而以上這一切,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利者同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製作主題曲,漫畫家也能主張獲得部分主題曲的著作權或原版唱片權。
有時候大概因為漫畫家不清楚這些事情,所以會慷慨大方地跟對方說「沒問題啊,請拿去用。」但其實只要擁有權利的主體抱怨說:「如果不給我這些權利,我就不同意。」不管是主題曲還是戲劇都將無法製作。
製作完成的內容在數位化的催化下,可以在各式媒體上架。數位化的發展越快,擁有權利的創作者力量就越強大。
當元宇宙或虛擬化身的世界加速發展,權利所有者就有可能取得優勢。在人氣角色虛擬化身的加持下,該角色所穿的衣服、眼鏡、手提包等等,所有配件都可以變成數位周邊商品。
當元宇宙的世界更加擴大,購買數位周邊商品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加吧!
如果利用NFT的方式限量發行,就有可能展開新的事業。
最近歌手、藝人等也開始製作自己的虛擬化身,往數位化方向前進。
即使因為行程調整、日本與海外的距離等問題,無法親身前往海外合作,但只要擁有虛擬化身,自然就沒有上述限制了。一旦歌手們實際運用虛擬化身,那麼小賈斯汀和GENERATIONS白濱亞嵐的合作也有可能實現。若虛擬化身合作的演唱會影片獲得驚人的播放次數,那麼現實版的雙人演唱會也有可能成真。
二○二一年在韓國掀起旋風的K-POP的四人女子團體「aespa」,每位成員就都有自己的虛擬化身。

隨著虛擬化身的演藝事業加速發展,應該也會有很多粉絲想要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些都是在取得原權利所有者的同意之下才能做到的事,假如沒有取得對方的同意,一切都只是癡人說夢。
就像這樣,隨著數位化的進展,財富會越來越集中在權利所有者(智慧財產權所有者)的手上。或許就如「蝴蝶效應」一樣——「如果顧問推動數位化,權利所有者就能從中獲利」。

【瞬考19】隨著數位轉型的進展,創作出作品的權利所有者所擁有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

★ 商業製作人必須洞察人類的行為特性
然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只以專家為目標的職業生涯將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在市場不斷變化之下,自己所屬產業的市場需求很可能突然大幅減少。
此外,由於商業製作人採取的做法是「在達成目標的大前提下,只動用必要的專業人才來推動業務」,所以當這種工作方式成為主流時,「被選中的人」數量應該會越來越少。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在產業和職務種類之中位居前列,恐怕雀屏中選的機會也將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專業人才本身也很可能面臨被AI取代掉的可能性。
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出現,有可能搶走許多白領階級的工作。例如:律師、會計師、諮詢顧問和程式設計師等等,這些曾經被視為炙手可熱的職業,推測將有很大一部分被AI取代。
另外像是「附加元件」和「外掛程式」等擴充功能也不斷增加,使得工作越來越有效率。
如今在遠端虛擬會議中,已可以直接由AI整理會議記錄,大幅限縮了公司菜鳥繕打或撰寫會議紀錄的作用;就算是耗費時間的文書工作,也能透過AI瞬間將手寫筆記轉換為精美的PowerPoint;甚至具有高度創意的圖像也能由AI生成。
在專業公司中,由資歷尚淺的員工所負責的大部分工作,都有被AI取代的風險。此外,那些過去業績良好、又雇用了大量創作者的行業,應該也會考慮「是否還需要雇用這麼多人」。
另一方面,像出版業和音樂產業這種長年因書籍、CD滯銷而慘澹經營,從業人數早已逐漸縮減的產業,隨著數位化的發展,也會存在以精簡人力換取高收益的企業。
這些企業以自身強健的企業體質為基礎,透過運用AI,可以更有效率地經營事業。

正因為如此,在鞏固自己身為專家的地位後,最好開始學習「握有選擇權的一方」——也就是商業製作人的思維和作戰方式。
首先,商業製作人必須判斷合作對象「是否屬於把工作全權交付,也能做出成果的人」。
雖說「全權交付」難免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畢竟專案如何終究還是得由商業製作人承擔最終責任,因此交由他人「全權負責」其實是冒著很大的風險。
正因為如此,在挑選人才時,商業製作人必須要選擇絕對值得信賴的人,然後才將工作交給他處理。
正因為信任專業人士,所以才能全權交付(然而,將工作交給他們之前,商業製作人必須很清楚他們的能力、資質、人格特質,並很好地分解工作,以便他們能夠完成任務——這在商業製作人的技能中屬於相當高階的技術。)
對於合作的專業人士,商業製作人亦需具備判斷能力,評估該人「是否值得信賴?」、「是否無論如何都能堅持完成工作?」即使將工作交給了對方,在開始進行後,也得要掌握每位工作負責人的行為特徵,同時推動專案進度。
此外,商業製作人還需要具備統籌全局的俯瞰力,例如:考慮到突發事件的情況,事先想好隨時可以遞補的備案人選等等。

在戲劇和電影的世界中,演員經常遭到導演嚴厲斥責。也因為這樣的環境,有時到了拍攝後期,演員會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索性不來拍攝。
當然片場中也會有即使導演不斷斥責,依舊堅持完成工作的演員。
製作人要觀察所有人的行為特徵,也就是帶著「全局觀」(Overall Viewpoint)來進行拍攝。
商業製作人正需具備相同的能力。

【瞬考35】在成為專家並確保一定的地位後,就要學習商業製作人的作戰方式。商業製作人需要具備洞察人格特質的能力。

★ 建立信任的方法和瞬間思考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產生信任感呢?
信任來自「全力以赴」。
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你能為客戶提供的,就只有全力以赴。
對於客戶來說,年輕人為工作拚命努力所付出的能量,會轉化為客戶的感謝之情,而這份心情又會接著轉化為信任。
舉例來說,如果在工作中你的付出超過顧客所支付的費用,讓對方覺得你物超所值,那麼你付出的心力就會產生某種凝聚力。
相反地,如果你的心態是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那麼報酬和工作也會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互相抵銷,就像形成關聯性不強的鬆耦合4般,雙方的關係就在銀貨兩訖中結束。
我認為,應該卯足全力拚命工作,即使最後遭遇失敗也沒關係。
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能從過程中學習,就能夠建立起信任關係。更確切地說,在建立信任感時,與成功或失敗並沒有太大關聯。
既然要開門做生意,那當然應該追求成功,以成功為目標而努力。但即便遭遇了失敗,就算忍受多少苦楚,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在奮力掙扎,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如果背叛了他人的信任,就會讓對方一下子失去對你的信任。即便雙方沒有簽署正式的商業文件,違背承諾也同樣會破壞信任感。

所謂的全力以赴就是這樣的意思。
要秉持著這種工作態度,去贏得客戶的信任。
透過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係,能將那位客戶過往人生中細心累積的技能、經驗和人脈都化為「虛擬知識網絡」。
如果在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時間內都堅持這樣的工作方式,你就能累積出難以被輕易超越的經驗和成績。
我在第二章開頭所提到瞬間思考的重點,如何「自行提出敏銳而鋒利的假說」,如下所示——

① 我們所需的假說就是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
② 為了建立假說,必須探究事件和現象發生的機制。在探究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歷史(橫軸)」、「產業知識(縱軸)」以及引起事件或現象的「背景」。
③ 將導出的假說視為「機制」儲存在大腦中,並利用機制進行類比。
④ 案例的輸入量決定了導出假說的速度和精確度。
⑤ 能夠提出假說的人並不是「聞一知十」的人,而是「聞一查十」的人。
⑥ 在任何情境中都要意識到經驗曲線。

而當你身為商業製作人也已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再追加一項重點——

⑦ 充分利用虛擬知識網絡。

在立志成為商業製作人的過程中,竭盡全力培養虛擬知識網絡,換句話說,要背負著知識的汪洋大海,同時結合自己所培養出的思考力。
若能全面啟動自己的大腦、虛擬知識網絡和人工智慧,最後就能在一瞬間迸發出假說。
這就是瞬間思考。
運用這個方式推動業務,
改變世界。
這才是商業製作人。

【瞬考38】啟動包括自己的大腦和虛擬知識網絡在內的所有資源,你就能瞬間迸發出假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