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申論
本書書名「管理真的很容易」,管理真的很容易嗎? 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大都會認為「管理真的很不容易」。因為管理所要面對的是外界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事、物;它與外界環境的關係緊密結合,而且外界的環境是隨時在變化,這與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管理知識有一段的落差,而且所謂管理理論,每每隨不同時間和地區而有不同,眾說紛紜、派別眾多,各自建構在不同的前提和假設上,因此,管理真的很不容易;再者,如果你對易理有一些了解的話,你一看到「管理真的很容易」,你一定會想到「管理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從易經的思維來看,管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太極,它陰陽是同時存在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且是隨時在變,從實務來看,管理真的很不容易。
「Easy Management」譯成中文為「易於管理」,這裡的「易」,指的是易理,是易經的智慧。管理除了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管理知識外,也可以融入易經的智慧,可以讓管理工作更能得心應手。以易經為基礎的管理論述,有不同的稱呼,如「中式管理」、「東方管理」、「大易管理」、「易經管理」等等,本書主要以「易經管理」稱之。個人認為比較貼切。什麼叫做「易經管理」,就是「應用易經的道理來實施管理」。其實管理的道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而做人要比做事更重要。
1、管理是什麼?
像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往往卻是很難給予很中肯又洽當的回答。所謂的管理理論,每每隨不同時間和地區而有所不同,眾說紛紜、派別眾多,各自建構在不同的前提和假設上,而且目前所建構的理論。大都是源於西方管理學者的研究,這些研究是否放諸四海皆準,值得商榷,例如東方與西方因為文化的不同,其行為表現會相同嗎? 其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會一樣嗎? 我想會是不一樣,而現在我們所獲得的管理知識,大都來自於西方,曾仕強教授在其易經系列講座中多次提出有關易經管理相關的論述,一經提出,便引起大陸學界與業界的極大迴響與關注,但是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這種現象完全符合易經陰陽的觀點,一件事情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會有陰,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人支持,就會有人反對,有人說好,就會有人說不好,而且陰陽會互動,這樣才會進步,這完全符合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從易經的道理來看,有一點應是可以確認的,就是未來應該是管理哲學與管理科學相結合,同時並用於管理實務的時代,兩者缺一不可,這才是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也就是本書所提出的「管理太極」,在往後的章節會再討論。實務上,管理是一種過程,主要是管理者運用一些技巧、工具或活動,透過他人來有效完成任務的過程。
(三)如何做好管理
管理工作不外乎管理人、事、物。其中又以人較為重要,因為事在人為,人對了,事情就容易辦成,人不對,事也難成。人的部分,我們都喜歡管人,但是除了別人以外,大家好像都忽略了自己,因為我們眼睛都向外看,很容易看到別人的行為,但是對於自己的行為確很難察覺。其實管人也包括把自己管好,自己管好了,自己正了,才能正人。上樑不正則下樑歪,這是大家都很了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做好管理(如圖1-2),一定要從自己開始,把自己先管好。
1、修己(管好自己)
管人之前,先管好自己,自己都管不好,如何管別人。「修己」的意思,是修身,是修煉自己,提高自身修養,而不是改變他人。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變員工,員工就會保持高度警覺,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偽裝接受,實際上各有自己的看法。管理者應先修己,讓員工受到良好的感應,自動地改變他們自己,這樣更為快速有效。管理的目的是安人,用高壓的政策,要求員工改變,並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就是不符合人性化管理。
「修己」代表個人的修煉,做好自律的工作。一方面人不喜歡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歡被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如果不喜歡被管,就應該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常常抱怨這種人管不好自己,還想來管人?表示每一個人在管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應該修己。
「修己」的管理價值,就是提高自身的修養,不僅是做好人,而且是要做有價值的好人。讓工作,因你而快樂、因你而驕傲,因你而精彩。讓生活,因你而美好、因你而幸福、因你而溫暖。修己就是更尊重人、更理解人,讓自己更有存在感,讓生命因你而綻放光澤,讓世界因你而絢麗多姿!另外,修己還要求要經常的反思,檢討自己的言行。
曾仕強教授多次在其易經系列相關講座中,多次提到管理就是管事和理人 ,「管事理人,先理後管。」是管理的基本原則。因為事在人為,人對了,事可成,人不對,事難成。不過,對於這個原則,管理界仍有爭論。有人認為應是「管人理事」,尤其是現實中的一些管理者,更喜歡「管人」,因為人總是喜歡那種對別人指揮的成就感。但生活中的實際狀況是有誰願意讓人呼來喝去、被人管呢?自家的小孩不願被父母管。學生不願被老師管…。管理者如果只強調管人,那麼下屬即使迫於管理的權勢勉強接受,其結果自然也很可能是陽奉陰違,上下不齊心,團隊融合度差。
2、理人
理人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現在人對於無人理睬很在意,「理」本身就包含了尊重和理解的意思。「理」就是看得起,管理者看得起員工,才能得到員工的理解和支持。管理者要如何做好理人呢?
(1)理人之前要先自理,管理者應善於自我管理,理好自己,才能服眾。修養自己,用仁心管理,令下屬心服口服,而不是屈服在你的威權之下。
(2)對人、事、問題態度要公正、客觀、理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擅長與人溝通、交流和合作。
(3)帶人要帶心,在管理上帶人要帶心。把握三心原則,一要「抓心」,即抓住員工的心;如何抓心,就是要「交心」,即相互信認、相互尊重;如何交心? 就是要「關心」,就是平常要多關心同仁、照顧同仁。管理者最主要的責任就是照顧員工。善盡社會責任。
3、管事
管事的部分,包括管「物」及管「事」。物是不動的,只要你做好定位,基本上就沒問題。事是「管」的,人是「理」的。先理人後管事,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事,需要理性,需要科學合理的制度、剛性的約束與強勁的執行力。管理者的權限越大,管理的部門越大,管理的人數越多,需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多,就越要學會「管」,學會建立合理的制度與流程,並適時調整制度與流程,例如:確定要做的事情和目標;確定組織架構,分而治之;確定具體的職位;確定績效和激勵機制等等。讓制度來管事、讓流程來辦事。說明如下∶
(1)讓制度管事:聰明的管理者,不會和基層員工講道理,從易經八卦來分析,基層是走地道,地道的主要特性就是順從,你看大地,他從不出聲,默默的承載萬物,從來沒有抱怨過,管理者和基層是要講制度,但制度要合理,讓制度說話,這樣員工在執行具體事務時才有所遵循。而且制度要隨著環境、時間…等改變而適時調整,不能一成不變。
(2)按流程辦事:流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SOP」,管理者應讓每一件事都處於流程控制之中,按流程來辦事,可以確保執行的品質與安全,不重視流程,難以做好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管事,應該建立在理人基礎之上,只要先將人理順了,事情自然就能得到很好的處理。因為管理其實就是透過「理人」達到「管事」的目的。管理的關鍵在於人,只有把人理順了,事情自然也就隨之理順了。透過「理人」,能夠更好地達到「管事」的目的,因為「事」是可以透過把人「理好」之後而達到把事「管好」。管理最終還是講求管的合理,因為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4、審慎運用權力
主管與基層員工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主管有「權」而基層員工沒有權。當一個人晉升為主管後,其行為表現會跟未晉升前有明顯差別,這個差別主要來自「權」,因為當了主管之後就會被公司賦予一些權力。權力對人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有解除抑制的作用,它可使我們擺脫社會壓力的束縛,當有了影響力與權力會使我們不再壓抑自己,進而去實踐自己真正的意志與流露本性。
2018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參與會議的領導人,包括微軟、谷歌、通用汽車(GM)、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執行長。他們都認為,權力對人的最大影響是「突顯出人們的既有特質」。如同溝通平台史萊克(Slack)創辦人兼執行長,巴特菲德(Stewart Butterfield)所說的,「權力不會使你變壞,只會使你變得更像你自己。」
數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相信,權力會使人腐化。在經典的史丹佛監獄實驗中,學生被隨機指派扮演囚犯或獄警的角色。到了實驗的尾聲,那些警衛拿走了囚犯的衣服,並強迫他們睡在水泥地上。主持這個實驗的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表示∶「短短幾天,我們的警衛就開始做出虐待行為。」他還說∶「許多情境變項所賦予的權力,可以支配個體的反抗意志。」
因為權力會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因此如何運用「權」對管理者就顯得很重要,管理者應該要慎思慎用。權有變通的意思,所以我們常說「權變」。管理學就有一個「權變理論」,特別強調組織的「多變性」,從陰陽的觀點來看,有變就有不變,不變的是「經」,變的是「權」。曾仕強教授認為經權配合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叫「權不離經」,權不離經就是權不捨本的意思,不可以離開原則;第二個叫做「權不損人」。任何改變一定有人抗爭,一定有人會阻撓,這些人就是既得利益的人,凡是他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他一定抗拒,他不管對或錯,所以任何的權變儘量不要損害別人的既得利益;第三個是「權不多用」,規定不可能沒有例外,但是例外太多就等於沒有規定,當每件事情都是例外時,就開始要修改規定了,若老不修改規定,天天在例外,那就等於沒有規定。
5、讓部屬自動自發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使部屬自動自發。當一個人自動自發想做事,他是不會計較的,會為你拼命,當他是被動時候,他會非常的計較,如果真的要他做,他會要求相對的代價,比如考績、升遷等等。如何讓部屬能夠自動自發,就是「不明言」。所謂「不明言」就是要培育部屬能自我思考、自主行動的能力。如果直接指示部屬「這邊要這樣做」、「那個應該是這樣才對」,那麼會養成部屬的依賴性。應該讓他們思考「為什麼那個答案是這樣得出來的呢?」「這個解答真的是正確的嗎?」必須像這樣提問來讓他們思考,反覆強調「為什麼?」,以培養他們自動去探究問題的本質。
「不明言」他們才可能自動,一明言他們就是被動。當你什麼時候把這個觀念想通了,你就知道,讓所有人自動自發,管理就輕鬆愉快。所以管理如果管到部屬很被動,管理者就很痛苦,如果管到部屬都很自動,管理者就很輕鬆,而且很有效。怎麼樣促使部屬自動自發,是最高管理藝術。但是當部屬自動自發,你也要注意,你必須能夠掌控,否則會很亂,所以會管理的人,會管到好像沒有管一樣,說到好像沒有說一樣,看起來他(管理者)讓你自動,實際上他(管理者)是全面無形的掌控。為什麼要無形掌控,這樣被管理者才有面子,慢慢把這些都想通了,就會有一個很完整的管理邏輯。
一位管理者到底管的好不好,沒有一個評定的標準,其實好與不好很難說,因為從陰陽的觀點來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且陰陽是變動的。個人從長期的管理實務觀察,提出二個指標可供管理者自我評價,第一個指標:公司或上級所交辦的任務是否完成。這是一般企業用來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標,第二個指標:當你離開職位後,很多人會懷念你,而且稱讚你的領導及管理,在你的帶領下工作很愉快。你在位時有權有勢,大概沒有人敢說你不好,但是當你離開位置,沒有權勢的時候,還會有人懷念你,說你好,那表示你真的不錯。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達到這二個指標,基本上應該可稱為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用情、理、法來管理最為合理
管理時應該用情、理、法的思維,情放在最前面,理在中間,法在最後面。管理時嘴巴專門講情,但心中有一個理在,法在肚子裡,就是我們所說的「腹案」。我們所有的法都是腹案,不會講出來的,非到必要時,不會把法規搬出來,凡是經常開口閉口就講法的人,他的人際關係肯定不好。說法一定傷感情,情是面子,理是合理,這個理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臉」,這個跟西方國家有點不同,西方國家面子跟臉是不分了,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裡,面子跟臉是不一樣的。中國人罵人罵的最難聽的叫「不要臉」。不要臉就是不講理。一個人可以不要面子,但不能不要臉。也就是可以沒有面子,但不能沒有臉。臉就是一個人的生命,面子是感情,一下子就過去了。面子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臉比較重要。
我們嘴巴是專門講情,不是講理的,理是讓別人來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有理講不清,所以理要他自己講,你不要去跟他講理。因為他只相信他自己的道理,他從來不相信別人的道理。但是當你給他面子,他自己就講理。你不給他面子,他就蠻不講理。這種現象從平常觀察就可以了解。例如,平常我們和同事去餐廳吃飯,大家來時就隨便入坐,如果因為有高階長官要來,你想安排一個比較好的位置給長官,你直接叫人說:「這個位置要給長官坐,請你去坐其他的地方」,他會一百個不高興,為什麼我要讓,我偏要坐這裡,但是如果你換個說法:「這個位置不錯,他說對啊,view很好,你就告訴他說,等一下長官要來,我讓他坐你旁邊,他馬上就說這不好。我到別的位置去坐。你說沒有關係,他就走開了。」因為,你給他面子,他會讓你,你一給他沒有面子,他就會賴在那里,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一般人你給他有面子,他很講理。你不給他面子他蠻不講理的。管理者千萬要記住,給你的部屬面子,他會聽話。你不給他面子,他很搞怪。你給長官面子,他會提拔你,他會照顧你。你給他沒有面子,他會給你找麻煩,你可以去觀察是不這樣子,我們無論如何,要把面子擺在前面。做任何事情,給足了面子,很好做事情。讓任何人沒有面子,你都很難把事情做好。
管理者一定要搞清楚,嘴巴講情,它不是目的,講理才是目的。法也不是目的,法也是為了合理。情、理叫做由情入理,理跟法叫做依法辦理。「由情入理,依法辦理」是我們一般處事的原則,我們先由情入理,先給面子讓他講理,給面子他不講理,再給面子他還是不講理,你就依法辦理。依法辦理永遠是擺在最後。這跟西方的管理有點不同,西方管理基本上就是依法辦理,他們沒有「由情入理」這種處理方式,這也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