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第二章 用L. E. A. D.才能LEAD
大學時期,我對民俗舞蹈有興趣,於是參加土風舞社,又因緣際會擔任社長。後來體育課選修,也選擇舞蹈課,統合綜效。
也因為在社團學過各國的舞蹈,偶爾上體育課時,老師會請我教大家跳土風舞。有趣的是,教獨舞,我當仁不讓;但如果要教雙人舞,我卻縛手縛腳。
原因是,我必須帶著一位不會這首舞且陌生的舞伴,一同示範給在場同學看,而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帶領對方。
由於教學技巧拙劣,我經常手忙腳亂,搞得舞伴手足無措,幾次之後,老師只好找我溝通,「帶領」,不是你教你的,她跳她的,而是一種默契與協調。你太想表現自己,堅持要對方配合自己,導致對方一直被你拉扯,兩人的舞姿極不協調。
因此,老師對我說,要先放下自我,當成自己什麼也不知道,與對方共同探索舞步與節奏。偶爾出聲提醒,適時配合對方,相信未來無論是哪一位舞伴,你都能優雅帶領,華麗共舞。
我聽話照做,減少摸索。按照老師的提點,果然漸入佳境,後續完成幾次的教學,都獲得同學好評。大學畢業後,我雖沒再跳土風舞,但如何帶領別人的感悟,常縈繞於心。
爾後,我進入企管領域,以溝通表達為職志,想做出個人品牌。於是,我看遍管理理論、中外領導書籍,許多書都提及,「溝通其實是種帶領」,如果對方不願接受我們的帶領,或是我們帶領的技巧不夠好,就很難完成溝通這件事。
後來,我試著用NLP神經語言學來闡述溝通心法,讓對方願意接受我們的帶領;用我自己設計的L. E. A. D.系統,Listen(傾聽)、Empathy(同理)、Ask(提問)、Direct(指導)來提升溝通技法,強化我們的帶領技巧。心法與技法合而為一,結果獲得巨大的口碑。
我想,溝通就像在跳雙人舞,如果大家各跳各的,三不五時互相踩踏,組織容易跌跤。唯有用L. E. A. D.系統溝通,彼此LEAD,才能共舞出精彩篇章。
【摘錄2】第五章 NLP問句教你找回遺失訊息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想要完整傳遞訊息給對方。但有趣的是,我們說出口的話,有時會遺漏訊息,讓我們的說話內容不完整,造成溝通障礙。
舉例來說,當有人對你和你的朋友說:「你們兩個實在有夠像,難怪感情這麼好。」這句話中的「有夠像」就是一個模糊的訊息。
「有夠像」是指什麼地方像?是外表,還是個性像?或是做事的方式相像?如果沒有釐清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只是自己胡亂臆測,就會產生誤解。
再舉一個例子。
辦公室裡有人對你說:「大家都說你的工作能力有問題,無法擔任主管。」如果你不經思考就信了這句話,以為大家都不看好你,就會落入語言的陷阱,心情因此受到影響。
但仔細想想,「大家都說你的工作能力有問題」,話裡的「大家」指的是誰?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三個人?「工作能力有問題」的定義又是什麼?是領導統御?還是溝通表達能力?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知道對方的語言有許多遺漏,就可以透過詢問,找回失落資訊,釐清真相。
NLP神經語言學把這種因為對話訊息不完整,造成溝通不良的情況,分為「刪除」、「扭曲」、「一般化」三大類。你可以透過NLP的「問句模式」來蒐集資訊,釐清對方真正的意思。
面對訊息被「刪除」:省略資訊或不具體
溝通時,對方的話省略了一些資訊或說得不具體,NLP神經語言學稱這種情況為訊息被「刪除」。
譬如,「我很難過!」「我一想到明天的事,就會很緊張!」「跟別人溝通真的很難!」「你不覺得新來的主管怪怪的嗎?」「老闆,出事了!」這些話都有訊息被刪除。
面對這種「刪除」的情況,我們可以用「誰」、「什麼事情」、「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或「為什麼」的問句模式來提問,這樣就可以找回被刪除的訊息。
舉例來說,有人對你說:「我很難過!」這句話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事情讓他難過?也沒說清楚是怎樣的難過?所以你可以這樣問:「是誰讓你難過?」「你為什麼覺得難過?」「什麼事情讓你覺得難過呢?」透過這樣的提問,就能搜集更多訊息來處理事情。
又有人對你說:「我一想到明天的事,就會很緊張!」這句話被刪除的是明天的什麼事?也沒說緊張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問:「明天有什麼事情讓你很緊張?」「你緊張的原因是什麼?」這樣就可以了解原因,並提供想法,幫助對方解決問題。
「跟別人溝通真的很難!」這句話沒說清楚別人是誰?他是如何溝通的?所以我們可以問:「跟誰溝通讓你覺得很困難?」「你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發生了什麼事,讓你覺得溝通很難?」
「你不覺得新來的主管怪怪的嗎?」當對方沒有明確說出哪裡怪?我們也可以用問句來明確:「他做了什麼事,讓你覺得怪?」或是「你是怎麼知道他怪怪的?」
當你的部屬跟你說:「老闆,出事了!」像這種無厘頭的語言,你可以問他:「誰出事了?」或是「出了什麼事?」來了解全貌。
面對訊息被「扭曲」:加入主觀或揣測
溝通時,說話者以為自己知道別人的看法,其實他只是加入自己的主觀,或是用自己的立場來揣測他人,但事實並非如他所想像,NLP神經語言學稱這種情況為溝通中的「扭曲」。
舉個例子,有個男生對女生說:「你這件衣服不太好看,你一定很後悔買這件衣服。」這句話的前半段「你這件衣服不太好看,」是男生的主觀,我們不能說他的對錯;但句子的後半段「你一定很後悔買這件衣服,」這就是猜測了,男生怎麼會知道女生後悔呢?後不後悔,是取決於女生自己。
面對這種斬釘截鐵或是主觀的話,我們可以用NLP的問句模式「你怎麼知道?」「可以具體說明嗎?」或是「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來還原被「扭曲」的訊息。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知道她要離職了!」這句話牽扯到對方是怎麼知道的?是當事人親口跟他說,還是道聽塗說?若是沒問清楚就相信,後續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我們可以問對方:「你是怎麼知道她要離職呢?」這樣我們就能進一步了解對方是怎麼知道這件事,以辨真假。
當有人對你說:「我想凱莉一定討厭我!」這是他的臆測,我們可以問:「你怎麼知道凱莉討厭你呢?」當事人會說出原因,說不定你聽完後會啼笑皆非。
當有人對你說:「我的上司要求我每天回報,他一定是不信任我。」這也是當事人的主觀,你可以用「你怎麼知道他要求你每天回報,就是不信任你呢?」或「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好讓當事人釐清疑惑。
「要是他願意幫忙,我們的專案就不會延誤了。」這句話也是扭曲假設。我們可以問:「你怎麼知道如果他願意幫忙,我們的專案就不會延誤?」或是「可以具體說明,我們碰到什麼問題一定需要他幫忙?」這樣更能了解事件原委,對症下藥。
有些人習慣用「景氣不好,生意難做」來規避責任,我們可以提醒他們:「可以具體說明,你怎麼知道景氣不好?」或是「你怎麼知道,生意不好和景氣有關係呢?」
面對訊息被「一般化」:以偏概全或侷限
溝通時,有些人會以偏概全,或是脫口說出一些限制性的話,這種情況NLP神經語言學稱之為「一般化」。
譬如,「你怎麼每次都遲到!」「主管從來都不關心我!」「打陌生電話給客戶,我一定不行!」「我非要這麼做不可!」類似這樣的語言,或許對別人造成傷害,讓人不舒服;或許侷限自己,失去許多的可能性。
NLP把這種一般化的語言,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當對方的語言中有「每次」、「總是」、「從來不」這種概括性字眼,我們可以用「難道沒有一次?」「真的連一次都沒有嗎?」來提問。
舉例來說,當有人跟你說:「你怎麼每次都遲到?」你聽到後可以這樣問對方:「難道我沒有一次準時過嗎?」如果你的表情是半開玩笑,對方通常會啞然失笑,發現自己說錯了。當然如果你是真的遲到,可以正面回應:「抱歉,我臨時有事遲到了,是我的不對,我下次不會再犯,因為我大部分時候都是準時的。」
有時太太會向先生抱怨:「你總是忘記我交代你的事。」先生可以俏皮地說:「好啦,對不起,這次是我疏忽了,看要怎麼賠罪?但我昨天有記得幫你拿送洗衣服喔,應該不是總是忘記吧?」用這些方式增添生活情趣。
再舉一個例子,當有人對你說:「我的主管從來都不關心我,只關心我的業績!」我們可以這樣問:「你的主管真的連一次都沒有關心過你嗎?應該不是吧。」當你這樣問後,對方可能會猛然想起:有啦!主管上個月才對他噓寒問暖過。如果對方回答你:「他連一次都沒有。」我們可以安撫他:「對你而言,什麼是關心呢?」來找出他對關心的定義。
第二種一般化的語言是「一定」、「必須」、「非得」這種絕對性詞彙,我們可以用「如果沒有……會發生什麼事?」或是「如果做了……會發生什麼事?」來提問。
舉例來說,當有人跟你說:「打電話給陌生客戶,我一定不行啦!」這句話有「一定」,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問:「如果你打了陌生電話,會怎麼樣呢?」這樣他會說出更多訊息,我們就可以找方法幫助他。
「客戶永遠是對的,我們必須吞下去。」我們可以問:「如果沒有吞下去,會發生什麼事呢?」有時客戶無理取鬧,不見得都要忍氣吞聲,說不定評估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反而海闊天空。
再舉一個例子,當有人跟你說:「我非得這麼做不可!」這話就是對自己設下限制,感覺沒有其他辦法。此時我們可以這樣問:「如果你不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呢?」對方會多想一層,讓他不被自己束縛。
NLP的問句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找出遺漏訊息,讓對話更寬廣,進而創造出更好的溝通結果。只是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問句模式不是質詢,也不是攻擊,所以我們要注意發問的語氣,以免對方覺得我們在挑釁。通常只要語帶親切,別人會感受到你的真心,自然願意說更多。
【摘錄3】第六章 建設性批評三部曲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調查指出,五十七%的員工最希望獲得的回饋是建設性批評,有四十三%的員工則希望表現好時可以被表揚。此外,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都表示,如果主管可以精準提供建設性批評,他們會欣然接受。
但是,在人際關係中,最難也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批評了。批評得好,對方會覺得你是在為他著想;批評得不好,對方會覺得你在找麻煩。所以,學會如何正確地批評對方,其實是我們在管理中的必修課。
許多人力資源的報告中都曾提及,人們會離開企業組織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在工作中不被重視,或是遭到不合理的批評。
美國管理學會曾報導,三十七%的離職人士表示,離開公司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應該得到讚揚時,主管未能及時給予肯定;但有二十三%的人指出,離職是因為上司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他。至於沒有離職,常受到不當指責的人,他們在組織裡也會感到極大的壓力,工作效率相對低落。
可見,給予部屬有效回饋,讓批評具有建設性,是每個主管都要會的重要技能。因為它能幫助部屬強化績效,提高團隊定著率。
建設性批評的步驟
但,要如何建設性批評?我們可用「建設性批評三部曲」,讚美在先,其次直指問題,最後提供建言。
讚美在先。
如果可以,在批評前先給予讚美,其實是不錯的做法,因為人們都喜歡聽好聽的話。有些主管會用正面對決開啟對話,比如,「我得跟你談談,我不太滿意你今天的報告,因為有許多資料不正確。」以批判為開頭的對話,容易激起對方的辯解,淪為對抗。
但如果要讚美對方,必須跟批評有連結,不是隨便講一個讚美,就接著批評,這樣會讓對方覺得突兀。
以簡報為例,你可以跟對方說:「剛才在會議上,你開場有直指核心,說出今天的目的,讓聽眾對接下來要說的事充滿期待,這點我覺得你做得很好。」
然後再跟他說:「我認為有個地方你應該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簡報後段的音量有點太小聲,語速有點太快,只要修正一下,下次就會表現更好,你覺得呢?」
讚美與批評互相呼應,才有意義。對方也會知道,你除了注意他的缺點外,也發掘他的優點,會比較願意接受你給他的忠告。
其次,直指問題。
批評時,要具體描述對方的問題行為,以及這個行為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方才會有所警惕,進而改善。
以簡報為例,如果你告訴對方:「你的簡報做得很爛,」對方只會覺得你是在羞辱他,而且「爛」是你的主觀意見,說不定其他人都覺得好。有些主管甚至用質問口氣問:「為什麼簡報數字沒有更新?」這樣,雙方當然沒法平心靜氣地討論。
所以,批評時要具體描述問題。比如,「簡報時說話音量太小聲,讓聽眾聽不清楚。」「簡報的邏輯結構沒有連貫,導致聽眾不清楚前因後果。」這些都是具體描述,這樣對方才會了解,你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主管也可以詳述這個問題,會導致什麼影響。如,「我觀察到你簡報內頁的數字沒有更新,以致我們在會議上的討論,都是過去,而非事實。這會讓銷售預估和進出貨成本,陷入不確定性。如果出錯,會為供應鏈帶來斷層,甚至造成客戶的財務損失。」如此一來,對方會知道問題嚴重性,而做出更好的改善。
最後,提供建言。
當我們說出對方不好的地方時,必須告訴對方,如何做得更好?這樣對方才有著力點,去改善問題,這樣才算建設性批評。
再以簡報缺失為例,對方的問題若是音量太小、語速太快,我們可以建議他,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讓他自己聽看看自己的聲音,說不定就能馬上抓到問題,即刻改善。
若他沒有辦法自己解決,也可以推薦對方去參加相關課程,讓教練給出專業建議,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