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企業無魂則不強,事業無魂不長遠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看似虛無縹緲的文化,卻是企業引起全員共鳴、激發全員鬥志的核心驅動力,更能夠為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的實現而指路。無論是企業競爭發展,還是個人事業進步,都需要文化這一靈魂作為支撐,否則,企業或個人也將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失去動力、迷失方向。
01 為什麼文化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
  文化是組織的團體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也是能夠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在文化的作用下,組織最終將形成集體人格。這裡的組織小到一個團隊,大到一個企業,甚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任何組織的形成和傳承,都離不開文化作為靈魂。
  具體而言,文化的內涵十分複雜,包含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它是一個極大的理念範疇。也正是在多方面的薰陶和影響下,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文化的規範,這樣的規範也讓人類得以創造生物學上的奇蹟。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我們能夠理解猿猴最終進化為人類,但這卻很難解釋:
  人類為何如此獨特,當人類的近親猿猴仍在茹毛飲血時,人類卻已經能夠製造出火箭將自己送上月球?動物雖然也會合作,但卻沒有法律、制度、道德,更不像人類社會一樣充滿象徵意義?
  燕雀可以發出嚶鳴之聲,但貝多芬卻可以譜寫出交響樂;黑猩猩懂得釣食螞蟻,但廚師們卻能烹飪出滿漢全席;或許有動物可以數 1、2、3,但牛頓卻可以創立微積分……
  坐在辦公室中的我們,不妨也嘗試思考一下:窗外的那座摩天大樓,是如何出現的呢?我們當然知道,它是由建築工人建造而成。正是這樣一批工人,只需經過培訓,他們不僅可以修建大樓,還可以建造碼頭、橋梁、運河等,而小鳥、工蟻、工蜂們卻只會築巢,再不會做其他建築。
  事實上,在一座建築的修建中,我們可以看到令人震驚的合作力,所有工人都必須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合作,從而確保這座建築有牢固的地基和門窗,布局合理的電線和管路,美觀舒適的牆面和電器,其中涉及購置材料、勞務分包、機械操作、工具使用、財務運作等諸多事務,所有這一切共同互動形成一張龐大細密的網路,最終結成一座供人們使用的建築。人們又在這座建築裡工作,進而在分工合作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有效地解釋生物的漫長進化,但在關於「智力」進化的論題時,達爾文卻坦言:「毫無疑問,探尋從低等動物到人類的每一種不同能力的發展過程都將是十分有趣的。但我的能力和知識有限,難以嘗試。」
  毋庸置疑,人類的智力、語言、合作、學習和道德都是人類獨有的特徵,正是這些特徵幫助人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生物界甚至已知宇宙中最特殊的生物,而這些都要歸因於人類獨特且強大的文化能力。
  人類的智力並非生物界中最高的,如黑猩猩、海豚、大象、烏鴉等動物都展現出了豐富且複雜的認知能力,但只有人類,在不同文化特質的競爭中,在複雜交織的文化中,我們的行為和技術不斷變化疊代進步,我們的知識得以共享與傳承,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持續提升,我們洞察世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
  縱使不談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人類內部的民族傳承中,文化同樣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正如《論語》中寫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在孔子看來,即使是有君王的邊疆夷狄,也不如沒有君王的華夏文明,這正是因為文化的差別。在文化的影響下,即使沒有君王,人類文明也能不斷進步;但如果沒有文化,所謂君王卻更類似酋長,部落生存也難以為繼。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正是因為傳統文化的久遠博大,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確保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日新月異,甚至潤澤全球。
  自從人類從森林走向城市,我們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生存秩序,以維護社會的發展進步。承載這一需求的文化,則能夠影響人類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更能夠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和思維方式,在約束人類生活習慣的同時,讓人們在合作中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當然,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生產關係的革新,新的文化不斷產生,落後的文化不斷去除,而在去蕪存菁的發展中,人類社會也將持續進化,進而迎來嶄新的未來。
02 企業文化:企業的靈魂所在
  無論是人類社會的延續,還是國家、民族的繁榮,都離不開文化作為支撐。
  文化是一切組織的靈魂,對企業而言也同樣如此。當企業文化得到成員認可並共同遵循時,企業文化不僅能夠引起全員共鳴、激發全員鬥志,更能夠推動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共同實現。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領導者關於想要辦成怎樣一家企業的宣言,這對外是一面旗幟,對內則是一種向心力。事實上,在企業的存續與發展中,真正有價值且能流傳下去的,不是企業產品,而是企業文化。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且不談有何傳承,它們甚至不可能變得強大。
  1. 企業文化源自創始人文化
  如果我們仍然難以理解企業文化作為企業靈魂的重要性,那不妨先從企業文化的起源來理解。這裡的「起源」,並非企業文化這一概念的發展起源,而是每個企業自身文化的來源。
  在企業創立之初,創始人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及其性格、行為邏輯等各種要素,共同構成了企業文化的「種子」。
  簡單而言,如果創始人喜歡腳踏實地,那企業成員也會踏實幹活,最終催生出「穩健發展」的企業文化;如果創始人喜歡吹牛,那企業成員自然信口開河,最終催生出「光說不練」的企業文化。其原因簡單,任何與創始人頻率不一致的員工,都會慢慢被創始人的「氣場」所感染,他們要麼被「改造」,要麼選擇離職。
  在企業文化的語境下,企業內並沒有「異類」的生存土壤。因此,我們只需看看企業創始人和老員工的狀態,就能大致判斷企業的狀態。在那些沒有靈魂的企業中,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有庸碌、消極的員工。
  2. 企業文化創始人和員工共同的精神展現
  創始人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種子,企業文化則是企業發展的種子,它不但決定了企業的根基命脈,更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格局。因為在企業文化的篩選下,只有擁有共同精神的人們才會聚集在一個企業當中,並不斷強化和傳承這一企業文化。
  正如一位CEO所說:「物質資源終會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一個高科技企業,不能沒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支撐企業持續發展……」
  3. 企業文化是企業崇尚並踐行的思想和文化的總和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崇尚並踐行的思想和文化的總和,它透過企業產品和服務傳遞給消費者、合作夥伴和社會大眾。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的一切最終都歸屬於企業文化,因此,我們可以建構起一個以企業文化為核心的層次。
  (1)物質層,也即企業的「硬文化」,如企業產品、生產環境、建築容貌等物質,都屬於企業文化的物質層,它透過物質來展現企業文化,並從物質層面固化企業的文化氛圍。
  (2)行為層,也即企業的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企業體制、組織架構、規章制度三個方面,如操作流程、考核獎懲等制度,都是透過一套強而有力的行為規範來影響每個企業成員,從而塑造企業文化。
  (3)精神層,也即企業的「軟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層,包含了企業精神、經營哲學、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諸多意識形態內容,一般濃縮為企業使命、願景和價值觀。這是企業長期營運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對每個企業成員乃至物質層、行為層的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同樣會因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時代變革等因素而調整。
03 企業必須塑造文化的原因
  由於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以及不可衡量的特徵,很多企業將文化看作虛無縹緲的無用之談。這種觀點無疑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中華文明憑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創造了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時至今日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方向,就會渾渾噩噩,如行屍走肉。
  如果企業沒有企業文化,同樣會喪失方向,每天看似忙忙碌碌,但卻無法真正創造價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