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部分 用平衡計分卡聚焦客戶價值實現
第一章 澄清策略執行觀念
策略從執行的角度看就是行動
  策略×執行=業績。這是一條不變的公式。
  執行以策略為前提,那麼,什麼是策略?
  對於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沒有統一的答案。加拿大著名策略學家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在苦苦尋求解答之後,給我們的回答是,策略就是瞎子摸象。瞎子摸象的故事家喻戶曉,明茲伯格借用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人們對策略的認識就如同瞎子摸象,沒人能夠具備認識策略這頭大象的「全像」,從而獲得對策略的全面認識,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策略,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們研究策略是為了企業的經營,關心策略是為了執行,所以就有必要從經營的角度看,從執行的角度看,策略是什麼?企業驗證策略執行的效果,研究策略執行的方法,這也是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對此問題缺乏清晰的認知,而盲目強調所謂的策略執行,這樣在重點上必然模糊,在邏輯上也必然混亂,其結果肯定也是南轅北轍。
  從經營的角度看,策略的本質就是如何賺錢。一個企業在社會合法經營,要賺錢道路只有一條,就是要有客戶購買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策略的核心就是客戶價值。那麼,從執行的角度看,策略是什麼呢?主要是三點,一是成長目標,二是客戶價值,三是行動方案。不難看出,企業的成長目標要靠滿足客戶價值才能實現,而客戶價值的滿足要靠所採取的行動方案才能實現。
  企業的發展不能沒有目標,但目標總是離得比較遠,而行動方案關係到企業每天的具體工作,每個人的具體工作。所以,進一步講,從執行的角度看,策略就是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是策略執行的基石。世界著名的策略諮商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認為,Strategy was an integrated set of actions leading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意即,策略是一套相互協調的行動,旨在獲取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麥肯錫對策略的理解,可謂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有些企業往往錯誤地認為,策略就是一個發展方向,或策略就是目標。所以,這些企業的策略,即使有成文的規劃,也大多是虛策略、假規劃。從事管理諮商工作十多年,筆者見過大量的企業策略規劃,經常發現的情況是,這些所謂的策略規劃,往往就是企業使命、願景、目標以及價值觀的集合,做得好一點的,會有基於總成長目標的分解目標和細化目標,然而,策略規劃基本也就到此打住,缺乏更重要的內容。
  實際上,除了成長目標之外,策略規劃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實現成長目標?
  策略規劃的內容包含成長目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成長目標的規劃。企業的策略規劃,一般應該包含營運策略規劃和發展策略規劃這兩個部分,營運策略是關於如何做好現在的事,發展策略是關於如何獲得新的成長點。兩個部分加起來,是為了實現企業的成長,並且兩者的核心都是客戶價值的實現。所以,策略規劃除了關於如何成長的問題,還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客戶價值是什麼如何?定位客戶價值?如何主張客戶價值?對這些問題沒有回答的所謂策略規劃,都是虛策略、假規劃。
  二是,如何實現競爭優勢?
  不管成長目標有多麼宏大,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有競爭優勢作為保障。
  所以,策略規劃必須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基於客戶價值,規劃自己的能力平臺,建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保證客戶價值的實現,同時贏得競爭優勢。如果這種競爭優勢賴以存在的基礎,令對手無法模仿、超越,就能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獲得持續的高收益。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真諦所在。
  策略要實現必須透過執行,這是常識。現在的企業基本都有這樣的理念,不過理念要落實,則必須有管理系統作為保障。目前的情況是,很多企業缺乏策略管理的必要技能,導致理念談得很多,但實際情況一直難有真正的突破。
  策略管理技能的缺乏,明顯的表現是,企業策略執行大多是由想法彙集而成的各自為政的做法,策略是模糊的,因而執行也是混亂的,讓企業的執行力在源頭上已大打折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分析下來,主要原因是,很多企業不知道策略設計與策略規劃的區別,認為策略設計完成,策略規劃也就結束。
  其實,策略規劃包括兩個部分的工作。
  一是,關於如何賺錢的策略設計。
  這通常也叫做商業模式設計。設計的內容包含企業的策略目標、市場需求定義、客戶價值主張、競爭錯位、經營模式,以及能力平臺建構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重點內容。
  有些管理人員認為,我們企業根本就沒有談過什麼策略,十幾年、二十幾年下來,不是照樣過得很好?這實在是一種膚淺的想法。著名策略學家麥可.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的觀點是,每個企業都有策略,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種是顯性策略,如何賺錢經過明確的設計,並有正規文字以便對照執行;一種是隱性策略,企業憑著本能在賺錢,策略在無意識中被執行。
  在競爭的環境中,只要企業存在,策略就像企業的影子時時跟隨。顯性策略的好處在於便於溝通、便於反思、便於檢查、便於調整,總之,便於策略的執行、調整和創新。所以,一旦業務變得複雜難以控制,一旦企業規模增大,就有必要將隱形策略轉化為顯性策略。
  二是,關於如何實現策略設計的行動規劃。
  所謂的策略執行就是遵照採取一系列的行動,以達成企業的策略目標。策略設計是綱領性檔案,行動規劃是執行性細則。沒有針對行動的規劃,就會導致策略行動缺少統一的協調和配合。在企業管理上,資源浪費,執行混亂,損耗過多,原因大多在此。
  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策略太虛,策略規劃沒用。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原因是企業策略規劃本身存在缺陷,即企業的策略規劃往往只關於目標,而沒有規劃關於如何實現目標的行動方案,導致策略規劃不能指導現實的工作。
  策略規劃不但要規劃協調一致的行動方案,而且還需對行動方案的執行,制定行動目標和考核指標,設立監控策略執行情況的「感測器」。策略規劃對行動方案規劃得越細緻、越明確,策略的可執行程度就越高。
  策略執行的前提是策略明確,平衡記分卡之策略地圖是規劃策略行動的一個有效工具。本書將詳細介紹,如何繪製策略地圖以明確策略行動的執行要求。
策略執行系統的三大功能
  在當前時代,企業的競爭是以策略為核心的系統能力競爭,致勝者將是有卓越策略管理能力的企業。為什麼這麼說?關鍵有四點:
  1.策略是企業適應環境的長生之道。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具備卓越的策略管理能力,策略力就是企業的生命力。正如聯想集團的董事長柳傳志所說:「沒有策略,明天就吃不到飯;而策略不合理,也許今天就得餓死。」
  2.有策略才能獲得卓越的業績。行銷不是策略,行銷只能開創市場,策略才能贏得競爭。競爭策略的實質是消除競爭,差異化策略的實質則是放棄差異化。所以拚行銷的企業艱辛,有策略的企業才幸福。
  3.策略管理讓成功可以重複。策略管理可以減少經營決策的風險,讓成功透過系統的管理成為必然的輸出,而不再是偶然的機會主義的成功。
  4.管理始於策略。策略是激勵公司員工、統一主管的觀念、增強企業凝聚力的有力武器,目標引導企業的發展,策略則指引出企業發展的具體路徑。有了策略,企業目標的實現才具有可信度,企業的發展才在掌控之中。
  在緩慢發展的環境中,競爭優勢可能主要集中在難以變化的行業競爭結構中。而在一個激烈、多變的「超競爭」環境下,前述競爭優勢可能只是暫時的,行業競爭格局會被各種外在的力量所打破。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必須要透過一系列短期的競爭行為而累積起來。在超競爭環境下,速度、靈活性和改變陳舊策略的策略管理能力,是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礎。
  從本質來看,競爭優勢使企業能以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構核心能力,使企業能夠即時地把握不斷變化的機遇。所以,如何迅速、有效地落實策略,關乎企業的成敗。如果說,組織能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一套簡單、高效的策略執行系統,則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