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長久以來,「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這個議題雖然一直是哲學家與專家學者研究人文科學的核心問題,但一般大眾通常不會注意到。那倒也還好,只不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自我欺騙」觸及了每個層面,用「影響」這樣的字眼描述其程度,或許還過於客氣。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各方面的經驗,都是由「自我欺騙」來決定的。探討「自我欺騙」的影響程度,特別是它是如何決定別人對我們的影響力,以及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正是本書的主旨。
為了讓大家對這個議題產生的利害關係有點概念,不妨思考一下以下的比喻。有個寶寶正在學怎麼爬,剛開始她只會在房間裡倒著爬,爬著爬著自己卡在傢俱後面,扭來扭去接著開始大聲哭鬧,用她小小的頭撞擊傢俱邊緣和底部,她被困住了,而且很氣這個傢俱。於是,她做出唯一想到能脫困的方式——就是撞得更用力,結果卻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把自己卡得更緊。
假如寶寶會講話,就會把自己的困境歸咎於傢俱上。畢竟,所有能想得到的她都已經做了,問題一定不在於她。但當然,問題是在她自己,只是她看不到癥結點。雖然能想到的每個方法她都做了是沒錯,不過真正的問題,是在於她看不到自己本身就是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她便無法想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我欺騙」的情形就像這樣。它讓我們看不到問題真正的原因,一旦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我們所能想到的任何「對策」,事實上都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不管是工作或在家裡,「自我欺騙」讓大家沒辦法看清楚事情的真正情況,也扭曲了我們對他人和自己所處環境的看法,以至於影響到我們做出明智和有利決定的能力。就程度上而言,我們的幸福指數和領導能力都因為受到「自我欺騙」的影響而每況愈下,就像前面的例子,問題不是傢俱所產生的一樣。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教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我們教授有關「自我欺騙」及其對策的經驗裡,發現到大家認為這樣的知識能讓自己重新找到自由。這些觀念讓視野變得更敏銳,能減少彼此間的衝突,活絡團隊合作的動力,使大家變得更當責(accountability),並且提升達成目標的能力,同時讓自己覺得更滿意也更幸福。我們不論是在和紐約和企業的高階主管、北京公部門的領導幹部或約旦河西岸的社會運動人士,還是巴西的親子教育團體分享這些觀念時,全都適用。儘管每個人在某種程度都會有其個人或是文化上「自我欺騙」的情形,但是只要能找到如何可以跳脫「自我欺騙」的方法,就能找到希望,產生新的可能,找到長久的解決之道。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在2000年發行,在2018年出的第三版中,裡面的內容已經更新,我們在最後的篇幅增加新的章節,敘述在企業組織中研究「自我欺騙」的重要性,怎樣來衡量公司裡「自我欺騙」行為的程度,以及在第一版出版了近20年後,大家如何以不同方式運用這本書和其中的觀念。
剛開始,有些讀者發現我們的書是以小說的方式呈現而感到驚訝。儘管是虛構的,不過書中故事人物的經驗都是根據我們自己和客戶們實際經歷過的,所以也算是真實故事,而大多數的讀者告訴我們,他們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對於「自我欺騙」的問題本身與解決之道,傳達的不僅僅是概念,而且也包含可以實際運用的方法。
本書因此成為領導管理類的暢銷書。2006年出版的《和平無關顏色》(The Anatomy of Peace),便是以本書裡頭的故事和理念為基礎的延伸。有超過10年的時間,這本書在「戰爭與和平」和「解決衝突」(Conflict Resolution)這類的書籍中,高踞排行榜第一名。我們最新的一本暢銷書是《不要窩在自己打造的小箱子裡》(The Outward Mindset),呈現了企業組織如何成功落實最開始在本書所闡述的概念。不論對於個人或團體,這些書幫助讀者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職場生涯和日常生活,繼而就過去自己認為問題是出在別人身上的癥結點,找到既實際又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們無法預見本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所以當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只有少數的人聽過亞賓澤協會(the Arbinger Institute),而我們選擇以公司的名字出版,也跟業界習慣的做法不同。不過這本書卻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現在成為類似模式歷久不衰的經典範例。我們對於在前言中說出「自我欺騙」這個問題,以及所能提供的對策,可以帶給大家全新的視野,並且幫各位有信心在個人及專業上產生影響力——影響到你怎麼看你自己,如何看待別人,怎樣用不同的角度面對挑戰,以及解決你過去用一貫做法處理不了的問題。
長久以來,「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這個議題雖然一直是哲學家與專家學者研究人文科學的核心問題,但一般大眾通常不會注意到。那倒也還好,只不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自我欺騙」觸及了每個層面,用「影響」這樣的字眼描述其程度,或許還過於客氣。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各方面的經驗,都是由「自我欺騙」來決定的。探討「自我欺騙」的影響程度,特別是它是如何決定別人對我們的影響力,以及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正是本書的主旨。
為了讓大家對這個議題產生的利害關係有點概念,不妨思考一下以下的比喻。有個寶寶正在學怎麼爬,剛開始她只會在房間裡倒著爬,爬著爬著自己卡在傢俱後面,扭來扭去接著開始大聲哭鬧,用她小小的頭撞擊傢俱邊緣和底部,她被困住了,而且很氣這個傢俱。於是,她做出唯一想到能脫困的方式——就是撞得更用力,結果卻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把自己卡得更緊。
假如寶寶會講話,就會把自己的困境歸咎於傢俱上。畢竟,所有能想得到的她都已經做了,問題一定不在於她。但當然,問題是在她自己,只是她看不到癥結點。雖然能想到的每個方法她都做了是沒錯,不過真正的問題,是在於她看不到自己本身就是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她便無法想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我欺騙」的情形就像這樣。它讓我們看不到問題真正的原因,一旦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我們所能想到的任何「對策」,事實上都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不管是工作或在家裡,「自我欺騙」讓大家沒辦法看清楚事情的真正情況,也扭曲了我們對他人和自己所處環境的看法,以至於影響到我們做出明智和有利決定的能力。就程度上而言,我們的幸福指數和領導能力都因為受到「自我欺騙」的影響而每況愈下,就像前面的例子,問題不是傢俱所產生的一樣。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教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我們教授有關「自我欺騙」及其對策的經驗裡,發現到大家認為這樣的知識能讓自己重新找到自由。這些觀念讓視野變得更敏銳,能減少彼此間的衝突,活絡團隊合作的動力,使大家變得更當責(accountability),並且提升達成目標的能力,同時讓自己覺得更滿意也更幸福。我們不論是在和紐約和企業的高階主管、北京公部門的領導幹部或約旦河西岸的社會運動人士,還是巴西的親子教育團體分享這些觀念時,全都適用。儘管每個人在某種程度都會有其個人或是文化上「自我欺騙」的情形,但是只要能找到如何可以跳脫「自我欺騙」的方法,就能找到希望,產生新的可能,找到長久的解決之道。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在2000年發行,在2018年出的第三版中,裡面的內容已經更新,我們在最後的篇幅增加新的章節,敘述在企業組織中研究「自我欺騙」的重要性,怎樣來衡量公司裡「自我欺騙」行為的程度,以及在第一版出版了近20年後,大家如何以不同方式運用這本書和其中的觀念。
剛開始,有些讀者發現我們的書是以小說的方式呈現而感到驚訝。儘管是虛構的,不過書中故事人物的經驗都是根據我們自己和客戶們實際經歷過的,所以也算是真實故事,而大多數的讀者告訴我們,他們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對於「自我欺騙」的問題本身與解決之道,傳達的不僅僅是概念,而且也包含可以實際運用的方法。
本書因此成為領導管理類的暢銷書。2006年出版的《和平無關顏色》(The Anatomy of Peace),便是以本書裡頭的故事和理念為基礎的延伸。有超過10年的時間,這本書在「戰爭與和平」和「解決衝突」(Conflict Resolution)這類的書籍中,高踞排行榜第一名。我們最新的一本暢銷書是《不要窩在自己打造的小箱子裡》(The Outward Mindset),呈現了企業組織如何成功落實最開始在本書所闡述的概念。不論對於個人或團體,這些書幫助讀者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職場生涯和日常生活,繼而就過去自己認為問題是出在別人身上的癥結點,找到既實際又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們無法預見本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所以當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只有少數的人聽過亞賓澤協會(the Arbinger Institute),而我們選擇以公司的名字出版,也跟業界習慣的做法不同。不過這本書卻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現在成為類似模式歷久不衰的經典範例。我們對於在前言中說出「自我欺騙」這個問題,以及所能提供的對策,可以帶給大家全新的視野,並且幫各位有信心在個人及專業上產生影響力——影響到你怎麼看你自己,如何看待別人,怎樣用不同的角度面對挑戰,以及解決你過去用一貫做法處理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