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篇:如何驅動商業模式創新

本書旨在介紹一種方法──商業模式導航,讓你得以有系統地改革營運模式。透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任何營運模式的創新不脫本書55+種模式;可以說,這已從一門藝術蛻變為科學與手藝。
為能直搗黃龍,第一篇先點出在這瞬息萬變時代中更新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同時明確定義此一名詞。當我們從四個面向加以闡釋,商業模式就顯得十分清晰:顧客(誰?)、價值主張(什麼?)、價值鏈(如何?)、獲利機制(價值?)。至於一般企業何以無法順利跨過創新門檻、從新的經營模式獲利,此處也有著墨。
要掌握商業模式導航,要訣就在於能靈活使用這55+種經營模式,進而斟酌變通。本篇點出這些重要原則的活用之道,以及它們在商業模式導航中的角色。
本篇重點:
˙透過商業模式即可看出一家公司如何創造價值與獲取利潤,這可從四個方向探討:誰、什麼、如何、價值。所謂商業模式創新,意謂著對其中至少兩項進行變革。
˙商業模式創新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跨越公司與整個產業的主流思維。
˙透過商業模式導航,你將順利踏上更新企業經營模式之路。
˙商業模式導航最可貴之處在於教你認識55+種經營手法,並洞悉活用之道,這絕對是跳脫框架、找出可行創新模式的有力武器。
˙在商業模式創新工程中,「測試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新模式會有足夠的客源嗎?帶來的價值夠大嗎?消費者願為此付費嗎?付多少?或者會不會有其他方也許肯出錢?
˙要談商業模式創新,不可不充分拿捏變革管理。唯有打造明確的創新文化及洞悉企業中的成敗因子,才能順利推行商業模式的創新。

1、何謂商業模式?又為何需要革新?
許多公司研發出性能複雜的優異產品,創新能力令人目不暇給,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在德國,AEG與Grundig家喻戶曉;在音響界,Nakamichi坐擁一方;手機界,諾基亞(Nokia)曾呼風喚雨;旅遊業,湯瑪斯庫克集團(Thomas Cook)曾獨霸全球,直到2019年宣告破產。然而,無論在西方或東方,這樣的企業為何會忽然喪失競爭利基?瞧瞧一些傲視群雄數十載的公司,例如:愛克發(Agfa)、美國航空、DEC、羅威(Loewe)、Nixdorf電腦、摩托羅拉(Motorola)、Takefuji、黛安芬、柯達……,一個一個從頂端驀然墜落。哪裡出問題了?答案簡單得令人不堪:他們都未能與時俱進調整商業模式,僅憑過往榮光悠然度日。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所創的「金牛」(cash cow)一詞,指的是能持續創造利潤的成功業務;儘管這個名詞引領風騷多年,卻不再足以做為企業生存的保障。
今天,企業欲保有長期競爭優勢在於打造創新商業模式的能耐。成功做到這點的典範,包括:祭出Nespresso商業模式的雀巢(Nestle);以工具管家服務(Fleet Management,亦可譯為「車隊管理」)模式操控營建業重型機具的喜利得(Hilti);還有很多例子來自美國,一般人馬上可講出幾個名號:亞馬遜(Amazon)、Google、蘋果(Apple)、微軟、Salesforce。除此之外,近來在亞洲不斷湧現成功案例,像是阿里巴巴或騰訊。他們並非只是把商業模式搬到東方,而是獨樹一格,自創了不起的新模式。對此,迫切的問題來了:我的公司要怎樣才能異軍突起?怎樣才能成為產業典範?簡言之,我要如何成為商業模式的創新者?

商業模式創新年代
二十年前,如果有人問你:「一般人會不會以一公斤80歐元的代價買雀巢Nespresso咖啡膠囊?」或問:「你信不信這世界有超過三成的人樂於在網路公開私生活的一切細節,就像現在的臉書(Facebook)?」十年前,你恐怕會覺得提問者腦筋有問題。還有,當年你能想像到處有免費電話可打、機票不用幾美元嗎?不到二十年前,誰想得到一家成立於1998年、名叫Google的新創公司所研發的搜尋演算法,其締造的財富居然會超過戴姆勒(Daimler)或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簡稱GE)?
造成這種演變的根源幾乎存在於各行各業,而當然,該根源就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點燃的砲火撼動天下,博得版面的程度也少有對手,但究竟是什麼讓它影響如此深遠?
創新能力向來扮演企業成長與競爭力的關鍵角色。過去,一項出色的技術解決方案或優異產品便足以奠定成功,於是許多技術扎實的公司只顧「沉醉於技術」,競相推出功能強大的產品。到了今天,這卻不再可行;加劇的競爭、持續的全球化、不斷茁壯的東方對手、產品的普及化,在在侵蝕既有的領先地位。新科技、產業界線的消失、不斷改變的市場與法令、前所未見的競爭者,一一形成產品與製造過程的生存壓力。無論是哪個產業,遊戲規則都在改變,這是無可迴避的現實。
實證研究顯示,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效益確實勝過產品或流程革新。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所做的一份五年報告,致力改革商業模式的企業,其獲利能力要比專注創新產品或流程的對手多出六個百分點;同樣的,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25家企業中,14家屬於商業模式革新者。與此呼應的還有IBM於2012年進行的一份調查結果:領導產業的傑出企業,其創新商業模式的頻率較後段班高出兩倍。要思索商業模式創新及其重要性,「永續」是另一個切入角度。
我們都曉得,面對當前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挑戰,企業必須更為永續。對付環境問題的必要技術其實很充裕,但許多公司卻陷於「不知如何變革其營運模式」的困境。光是升級價值鏈與減少排碳並不夠,企業必須重新檢視整個商業模式。要因應循環性的產業生態這類課題,企業模式得做出根本改變。BCG 與MIT Sloan(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於2013年做的一項研究支持了這番論點,其結果發現:成功的永續創新,商業模式變革是一個關鍵因子。
當然,產品與流程品質仍然重要,這點不在話下,卻不再具有決定性地位。我們已確實來到商業模式創新年代,公司的成敗將視其是否具備改革現有營運模式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異軍突起,勝出對手。
實際上,很多著名成功案例皆源自突破性的商業模式,而非因為某項明星產品:
˙沒有幾間實體店面,亞馬遜卻成為全球最大書商。
˙本身未擁有任何旅館,Airbnb卻是全球最大連鎖旅舍網站。
˙皮克斯(Pixar)在過去十年贏得十一座奧斯卡大獎,影片中卻從未出現真人。
˙重寫影視出租經營模式的Netflix,不曾擁有任何實體店。
˙Skype本身沒有通訊網路基礎設備,卻是全球最大電信服務商。
˙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賣的是標準化的咖啡商品,走的卻是頂級價位。
˙優步(Uber)是美國最大計程車業者,旗下卻沒有一輛計程車。

帶點偏執
創新競賽激烈,企業下場難料。波士頓顧問集團那套靠金牛利潤長治久安的理論不復適用。再成功的公司,都得時時檢驗自己的商業模式體質如何。不妨抱著些偏執態度,就像賈伯斯(Steve Jobs)所言,即便公司目前如日中天,也必須質疑當前的成功模式,以做好面臨危機的心理準備。這是一個競爭利基短暫如煙的年代,要持續壯大,唯有不時檢討根基,勤加鞏固。

商業模式的構成因子
「商業模式」這個名詞幾乎成了會議室流行語,常用來描述公司現況或突破:「若要持盈保泰,我們就得改變公司的商業模式。」要找出嘴上不經常掛著這四個字的經理人還真有點困難。話說回來,眾人對這名詞的確切定義卻始終莫衷一是。換言之,當一群人坐在那裡討論如何改變商業模式時,各人腦中想的恐怕相差甚遠。不用說,這樣的會議難有作為。
本書將介紹我們為此發展出的定義,簡單且全面。此一模式涵蓋四個面向,我們透過以下的「神奇三角」來表示:
1. 顧客(customer):我們的目標客群是「誰」?一定要充分了解哪些客群是你要掌握的,你的商業模式要針對誰。顧客是居於任何商業模式的中心,且永遠如此!絕無例外。
2. 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我們提供「什麼」給顧客?這個面向界定了公司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並描述滿足目標客群的方法。
3. 價值鏈(value chain):我們「如何」製造我們的產品與服務?要落實價值主張,必須先落實一連串的流程與活動,再配合相關資源、能力,即構成商業模式的第三面向。
4. 獲利機制(profit mechanism):為何它會產生「價值」?這個面向包含成本結構以及生財機制,由財務面揭示一個商業模式的立足點,回答了每家公司最核心的問題:如何為股東與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創造價值?或講得更簡單:這個商業模式行得通嗎?
這個圖形的目的,是讓你充分了解構成商業模式的顧客群、價值主張、價值鏈以及獲利機制,並為之後的創新奠定基礎。之所以稱為「神奇三角」,是因為只要調整其中一點(例如,將左下角營業額極大化),另外兩點必然需要更動。
要創新商業模式,這四個面向至少得調整兩個。若只改革其一,例如價值主張,結果就只是產品創新。以下舉四個實例具體說明了企業如何參考產業主流思維(dominant industry logic)或既往的商業模式,進而對自身商業模式當中的兩個或更多面向展開創新:
˙戴爾(Dell):這家電腦公司從1984年起便聚焦直銷手法(關於「直銷」商業模式,詳見第二篇#12);不像對手,例如:惠普(HP)、宏碁,透過中間經銷商(如何?),因此它有辦法以低廉的價格提供訂製商品(什麼?)。從顧客端直接收下訂單,戴爾掌握了「實際需求」的寶貴資訊,得以更有效率地控管存貨及合作夥伴(如何?)。它還透過「附帶銷售」(Add-on)概念擴大收入來源(關於「附帶銷售」,詳見第二篇#1),讓顧客在基礎商品外,可任意挑選額外的零件組裝讓電腦符合個人需求(價值?)。相較於業界主流的營運模式,戴爾調整了神奇三角的每一個點,為創造與獲得價值打造出新的邏輯。
˙勞斯萊斯(Rolls-Royce):這家英國飛機引擎製造商推出「按飛行小時供電」(power by the hour)的全新模式(關於「成效式契約」,詳見第二篇#38):航空公司無需買下整具引擎,可以購買所需飛行時數(什麼?價值?)。業界做法是按成本計價的買斷模式,勞斯萊斯則改為持有引擎,負責所有維修(如何?)。從此勞斯萊斯擁有穩定收入,透過提高維修效率來降低成本。當製造低維修成本的引擎成為公司最高目標,這種以成效式合約為主的模式也改變了員工思維;在過去,修理引擎是直接的收入來源,這導致了開發目標的不明確。
˙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B2B 電商平臺,這間中國企業扮演了雙邊市場(關於「雙邊市場」,詳見第二篇#52)。它連結買賣雙方(誰?),促進兩者間的交易(什麼?),而之所以能居間仲介,靠的是其綿密的線上網絡(如何?)。這個市集不收費,買賣雙邊免費成交,不過賣方可以付費來取得在該網站內搜尋結果的較高排名,阿里巴巴由此賺取廣告收入(價值?)。它的商業模式很像線上市集(如eBay)的前端,並結合網路搜尋引擎(如Google)的收入邏輯,也就是:利用買家和賣家的數據資料來實現價值主張和獲取價值之效。
˙Zopa:這家成立於2005年的金融服務模式翻轉者,是全球第一個出現的網路借貸平臺(關於「夥伴互聯」詳見第二篇#37),它讓一般人貸款給他人(什麼?)。該公司媒合有意出借資金者和需要資金者,後者先列出所需數目及貸款條件(如何?)。跳過了銀行,債務人與債權人都得到比較理想的利息。Zopa的收入來自向借款人收取的費用,出借資金者則免收費(價值?)。除了創造嶄新的價值主張(像是私人取代銀行角色,締造更優惠的利息),Zopa也改寫金融服務的獲利機制及價值鏈架構。
由上述幾個例子可見,商業模式創新必然牽涉兩個以上的面向。
任何商業模式都是為求「創造與獲取價值」,有意思的是,很多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很善於為顧客創造價值,卻不懂得如何獲取自己的價值。以社群網站臉書為例,它的商業模式極為成功,但儘管成長穩定,該公司在2012年首次公開發行時,股價卻一落千丈。獲利能力較前遜色是原因之一: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的機動性愈來愈強,造成廣告業務滑落,因為手機呈現廣告的效果不如電腦。臉書於2014年砸下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當時WhatsApp的每個用戶約為40美元,這一點常被不懂其整個商業模式的分析師所批評。然而,臉書就是希望藉此強化獲利能力,在為用戶創造出龐大價值時,確保公司能從中分得夠大的一塊餅。

商業模式創新的挑戰
幾乎一整個世代的經理人都受過麥可.波特的「五力」思維熏陶。這本身沒什麼不妥,波特這套論述的核心在徹底分析整個產業,找出公司相對競爭者的最佳位置,好取得競爭優勢。2005年,金偉燦(W. Chan Kim)與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以「藍海策略」(blue ocean)首度跳脫波特理論框架,他們的論述重點是:要想成功打造商業模式,必須遠離刀光劍影的紅海(red ocean),去創造一片藍海,亦即無人競爭的新市場。商業模式革新者的口頭禪是:「不以擊敗對手為前提去擊敗對手。」
要打造全新商業模式,唯一途徑就是別再盯著對手。宜家(IKEA)以價格親切但頗具風格的設計及嶄新銷售手法風靡家具業;英國搖滾樂團電臺司令(Radiohead)推出《彩虹裡》(In Rainbows)專輯讓歌迷決定價格,其驚人之舉讓樂團聲名大噪,不僅一舉衝高演唱會票價,也讓歌迷忙著收藏他們之前的專輯;Car2Go這家汽車租賃公司,憑著按分鐘計價的汽車共享概念,顛覆整個產業慣例。
既然如此,為何多數公司不改寫其營運模式,設法游入藍海呢?事實是,跨國企業投入商業模式革新的金額不到全部創新預算的10%。殼牌(Shell)撥出研發預算的2%發展革命性專案,引起業界譁然,被認為是魄力十足的創舉。中小型企業往往更少,甚至完全忽略革新商業模式這項課題。
然而,缺乏意願絕非問題核心,「對商業模式欠缺了解」才是徹底創新的最大阻礙。對此,我們找出了造成企業裹足不前、難以改寫營運模式的三大心理挑戰:
1. 必須跳脫產業的主流思維: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心理障礙會壓抑新想法的誕生。
2. 相較於思考產品和技術,思考商業模式比較難:人們偏好看得到和容易懂的具體技術和產品,大多數人難以思考抽象的商業模式世界。
3.「思考」欠缺系統化的工具:有關創新的最大迷思之一,就是它的過程必然極其混亂,要將革命性的創舉落實到市場,只有創意十足的天才辦得到。就像理髮師需要利剪、木工需要好鋸子一樣,負責商業模式創新的經理人也需要能善其事的利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